【第1句】:【軟硬不吃】硬不吃好歹都不行,無法對付。老舍《龍須 溝》:“你這個家伙,軟不吃,硬不吃,沒法兒辦!”
【第2句】:【哄堂大笑】“哄堂大笑”源自唐代。據唐代趙磷《因話錄》所載,唐代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其中由臺院一位御史專管雜事,稱作“雜端”。凡是公堂食飯,大家都不準談笑,猶如僧人齋飯一樣,是為有修養。但有時雜端實在憋不住而大笑,這在當時稱之為“烘(哄)堂”。由此可見,此記載“烘(哄)堂”只限于官吏食飯的公堂。到了宋代,烘(哄)堂的場合擴大。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載:“馮陽、和相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公靴新買,其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偏急,遽回顧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哄)堂大笑。”自此,凡人多的地方有人發端引起眾人大笑,皆可日哄堂大笑。
【第3句】:橫著扁擔走路——霸道
【第4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釋義:褶:指包子頂部折皺的面皮。比喻錢財或優點不露在表面。例句:掌柜的,你別瞧我們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主顧,財神爺來了。
【第5句】:有了梧桐樹一招得鳳凰來
【第6句】:【爬得高,跌得腫】(諺)指向上爬得越高,跌下來必定傷得越重。比喻人追求名利的欲望越強烈,失敗起來就越慘重。也比喻權勢越大,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爬得越高,跌得越慘。 攀得高,跌得重。
【第7句】:【腹稿】“腹稿”是指已經想好但還沒有寫出來的文稿。 “腹稿”一詞,最早見于《新唐書·王勃傳》。王勃,唐初四杰之一,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據《新唐書·王勃傳》載:“(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而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構思寫文章時,起初想得不精細,他就先磨好許多墨汁,然后就暢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開被子蒙頭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筆,飽蘸濃墨,一揮而就,而且連一個字也不用改動。因此,當時人們稱他的這一過程為“腹稿”。現在,“腹稿”一詞被廣泛應用,特別是高考作文,打草稿來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氣呵成。
【第8句】:唱戲不拉胡琴——干嚎
【第9句】:【定乾坤】(慣)乾坤:乾,八卦之一,代表天;坤,八卦之一,代表地。 比喻決定大局。
【第10句】:【一錐子扎不出血】(慣)1形容人不愛講話,對外界事物反應慢或無動于衷。2形容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第11句】:灶王爺上天——句句實情
【第12句】:性急吃不了熱豆腐——要冷一下
【第13句】:【結束】事情到了最后階段稱之為“結束”。如快開學了,暑假即將結束。 “結束”一詞,源自古代少女結婚。現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無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經訂婚或結婚了。而在我國古代,女子把頭發束起來也就意味著她已經訂婚或嫁為人婦了。“結束”一詞的由來跟古代婦女結婚有密切的關系。“結束”就是把頭發盤結束起來.“結發夫妻”也是來源于此。我國儒家傳統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因此,頭發也被認為是人體最珍貴、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發的,頭發也就越長越長。大約到十五歲的時候,就必須把頭發盤起來,要舉行笄禮,也就是成年禮。這時候家里人會把及笄女子的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來說,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經給她訂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發結簪就表示女子已為人婦,為閨閣之女的完結,為之結束,這就是“結束”一詞的由來。同時,又是該女子新生活的開始。
【第14句】:鴨子上架——靠猛勁;逼出來的;逼的
【第15句】:兩位阿姨來我家串門兒,媽媽剛想介紹,沒想到她們已經搭上話了。媽媽驚奇地問:“你倆認識?”其中一位阿姨說:“我們倆呀,是炒面捏的面人兒——早就熟透了。”(陜西·橫山)
【第16句】:【化干戈為玉帛】(慣)干戈:武器。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比喻平息戰爭或爭斗,實現和平。
【第17句】:【八字兒沒有一撇】“八”字先寫一撇,后寫一捺。沒寫一 撇,也就沒寫一捺,什么都沒有。又:以往的習俗,認為根據 人的生辰八字可以算命,或推斷婚配。此語表示:尚無準 備,還不具備條件。老舍《四世同堂》:“雖說救錢先生的事 兒八字還沒有一撇兒,可他總算有了指望。”
【第18句】:【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釋義: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像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第19句】:【三更打火五更雞】三更點燈,五更雞叫,從半夜熬到天 明。臺灣龍應臺《野火集》:“如今我很慶幸自己脫離了那種 三更打火五更雞,讀書像拼命一樣的漫長夢魘。”
【第20句】:【小康】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小康”一詞使用頻繁。那么,小康源出何處? “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里,《詩經·民勞》日:“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到春秋戰國時代,小康是儒家學說中闡述的一種社會境界,它相對于“大同世界”而言,層次比較低。東漢鄭玄說過,小康是比較安定的生活狀態。大約到了宋代,小康一詞才逐漸接近現代含義,指家庭比較富裕,不愁溫飽,可用小康表示。今天我們所說的小康,具有嶄新的內容,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不單是有錢就是小康,而且經濟、政治、社會全面發展的綜合反映,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文化、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
【第21句】:好漢上梁山——逼出來的
【第22句】:【八百畝地的一棵苗——獨生】(歇)八百畝的地里只生出了一棵苗。指獨生的子女。
【第23句】:小明常因回家晚而受媽媽批評,這回他又回家晚了。媽媽說:“說你多少遍了,就是記不住,牛教三遍也知道走犁溝了。”(四川·渠縣)
【第24句】:張大娘雖然說話刻薄,卻樂于助人,大伙兒都說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冷面子熱心腸”。(貴州·金沙)
【第25句】:【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慣)舊時商家招攬顧客的常用語,表示本店經銷的商品,為別處所無。比喻獨一無二或惟我獨尊。 也作只此一家,并無分店。 只此一家,別無它店。 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第26句】:【望雨看天光,望雪看天黃】(諺)望:盼望。指盼望下雨,要看天色顯出光亮才有希望;盼望下雪,要看天色顯出灰黃才有希望。
【第27句】:【吃閉門羹】(慣)比喻前去拜訪卻被人拒之門外。
【第28句】:【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釋義:不能依靠別人,得靠自己長志氣。例句:“你說我說的是啥話?我說的是千年老實話。貸款!咱壓根就沒貸過款。俗話說:‘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咱不沾它,它也別沾咱。”
【第29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30句】:桂花樹旁修廁所一一一陣香來一陣臭
【第31句】:【棋逢敵手難藏行】(諺)藏:隱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每一著的用心都會被對方識破,難以施展。比喻兩軍對陣,足智多謀者相逢,雙方都很難施展計謀。 也作“棋逢對手難回避”。
【第32句】:【開空頭支票】(慣)空頭支票:不能兌現的支票。常比喻許不能實現之諾。 也作給空頭支票。 發空頭支票。
【第33句】:六月里的蛤蜊——死不開口
【第34句】:家里來一位客人,媽媽讓我叫“阿姨”,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媽媽事后說:“叫人不舍本兒,舌頭打個滾兒。”(河南·固始)
【第35句】:【閑時不燒香,急則抱佛腳】(慣)平時不在佛前燒香,急難之時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應付。 也作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閑時不燒香,忙時抱佛腿。
【第36句】:媽媽去買豬肉,賣肉的人給媽媽稱了一塊很瘦的五花肉。回到家里,奶奶一看就知道是母豬肉,她嘟囔著說:“賣肉的人沒良心,買肉的人沒眼睛。”(廣西·柳州)
【第37句】:中午,我和姑姑都去幫媽媽煮飯,爸爸見了笑著說:“這真是‘七個廚子八個客’啊!”(四川·忠縣)
【第38句】:【把好心眼掛在鼻子上——專為別人看】(歇)指假裝出一副好心腸,在人前顯示。
【第39句】:【經一失,長一智】見“吃一塹,長一智”。
【第40句】:【三十年的寡婦——好守】(歇)守:守寡,諧“手”。指好手。常用來贊嘆人手段高強。
【第41句】:小紅家里很窮,今年又連遭不幸。前不久學騎車時摔折了右腿,近兩天又得了骨髓炎,鄉親們非常同情地說:“這風咋光往沒襖人身上刮呢?”(河南·內鄉)
【第42句】:鄰居海軍,五一節放假后,每天和大人在一起打麻將。他奶奶說:“你爺來牌,你爸來牌,你也來牌,這真是老貓枕著鍋臺睡,一輩傳一輩。你可知道,勤有功,戲無益,賭博場里惹是非。以后別再來牌了,好好溫習你的功課。”(河南·汝南)
【第43句】:床頭雞叫——啼(提)醒
【第44句】:【天沒眼睛,地沒良心】謂天地間沒有公正。《李順大造 屋》:“天沒眼睛,地沒良心,窮人受的災,想也想不到,說也 說不盡。”
【第45句】:【好筍鉆出笆外】(慣)笆:籬笆。 比喻好處被別人占去。
【第46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釋義:潰:潰決。蟻穴:螞蟻洞。比喻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例句:“找教導處,退回去。這樣的人,我們不歡迎!”……“高見!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不能開這個耗子洞。”
【第47句】:走進雜貨店——樣樣俱全
【第48句】:鐵軌上的火車——走得正行得直
【第49句】:【嘆氣一口,宅低三尺】(諺)哀嘆上一口氣,就會使院宅陷低三尺。 指人在生活中要充滿樂觀精神,積極向上;如果悲觀憂郁,必定走向衰落。
【第50句】:活魚丟在沙灘上——干蹦跶
【第51句】:【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諺)無求于人,走到哪里人們都不會小看你;你不飲酒,何必管他酒價漲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對人無所求,對事無所求,那就是個高超的人。
【第52句】:【端鐵飯碗】(慣)比喻從事有固定收入的、非常穩定的職業。 也作“捧鐵飯碗”。
【第53句】: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
【第54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釋義:百藝:各種技藝。窮:尋根窮底。百種技藝都想學,九十九種落空。比喻學不專一,必無所成。例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言多則不精也。鄙語雖小,比喻大。
【第55句】:【做文章】(慣)比喻抓住某件事借題發揮或在上面打主意。
【第56句】:【根不動,梢不搖】(慣)形容主意已定,毫不動搖。
【第57句】:天變的時候,媽媽總會說:“看看天上的云往哪兒飄,就知道會不會下雨。”還說出一句順口溜:“云往北一陣黑,云往南水漂船,云往東一陣風,云往西披雨衣。”(河南·安陽)
【第58句】:【膽小落個怕死鬼】膽小沒有好處。西戎《一個年輕人》: “這時有些人感到桂梅答辯得好,立刻跟著幫腔:對,膽小落 個怕死鬼!”
【第59句】:一大早,弟弟就爬起來寫作業。媽媽生氣地說:“今天不做,明天也不做,屎到屁股門兒上了,你才想起要拉了?”(湖南·城步)
【第60句】:弟弟因為一件小事和同學吵起架來,媽媽見了,批評他說:“應忍且忍,該耐則耐,省事免災。你可不要學麻雀吃不下二兩谷二小肚量啊!”(浙江·余姚)
【第61句】:一天晚飯后,沒長頭發的凱凱來我家玩,我跟在他身后不停地取笑他。正在刷鍋的媽媽瞪了我一眼說:“說人前,笑人后,咕咚一聲跪到人家臉前頭。孩子,人生像一把蒺藜,誰都不知道能不能順利地捋到頭,可千萬不要笑話別人啊!”(河南·孟州)
【第62句】:【老頭吃糖——越扯越長】(歇)糖:指麥芽糖,能拉長。扯:本指拉,轉指漫無邊際地閑談。形容說話漫無邊際,越說越多,沒完沒了。
【第63句】:【英雄只怕病來磨】見“好漢就怕病來磨”。
【第64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65句】:【門前結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諺)門前拴著高頭大馬,有錢有勢,不是親戚的也會來認親戚。 舊指人情勢利,攀高結貴,只要有錢有勢,人人都會來奉承。 也作門前扣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戧著討飯棍,骨肉之親不上門。 門前縛仔高頭馬,不來親者也來親;門前掛著破簾子,嫡親娘舅陌路人。
【第66句】:【吃拳何似打拳時】(諺)出拳打人雖然痛快一時,遭人拳打卻是痛苦的。指出拳打人時要想到遭人拳打的苦痛,自己克制自己。
【第67句】:驚槍的山蹦子(兔)——狂顛猛跑
【第68句】:【春蟹夏鱟秋翅冬參】(諺)鱟:節肢動物,有甲殼,生活在海洋中。指春季吃螃蟹,夏季吃鱟肉,秋季吃魚翅,冬季吃海參。一年四季,營養價值極高的美食各有側重。
【第69句】:我摸著奶奶的耳環眼問:“你們為什么要戴耳環呢?”奶奶說:“天打扮地打扮,不戴耳環不好看。”(河南·新野)
【第70句】:【荒田無人耕,耕起來有人爭】人們不去想投資開發,而只 想爭利。或說:荒田不耕,才耕便爭。電視劇:“他們培養了 青年作家?過去刁難的人,現在居然自稱伯樂了。荒地無 人耕,長出糧食就有人爭了。”
【第71句】:十月的絲瓜——滿肚絲(私)
【第72句】: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第73句】:【癡人前不得說夢】(諺)指面對癡呆的人,不可說夢,以免其當真而惹出是非。也指癡人沒有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對有深層含義的話沒法理解。
【第74句】:初夏,我和媽媽回去看奶奶,買了一個西瓜十元錢。到了奶奶家門口一看,到處都是賣西瓜的,才六元錢一個。奶奶見了笑著說:“你們真是把石頭往山上背。”(新疆·烏魯木齊)
【第75句】:新婚之夜開窗戶——喜出望外
【第76句】:【小馬乍行嫌路窄】釋義:乍:剛剛開始。初生馬兒剛走路就嫌路不夠寬。比喻年輕人剛入世不知天高地厚,埋怨無處施展才能。例句:安老爺冷笑道:“他有多大的學力福命,敢說這等狂妄的滿話!”安太太道:“這可就叫作‘小馬兒乍行嫌路窄’了!”
【第77句】:鄰居家的皮皮看見我和姐姐都在認真寫作業,就也拿來作業寫。媽媽說:“真是三勤夾懶懶也勤,三懶夾勤勤也懶。”(湖南·瀏陽)
【第78句】:驢騎后,馬騎前,騾子騎在正中間。
【第79句】:【心急馬不快】心急感覺馬不快,反襯心急。類似的:心急 等不得人|心急鍋不滾|心急嫌柴濕/性急釣不得魚。《解放 區短篇小說選》:“他又急又不安。走在后面的通信員,以為 討老婆的人一定心急馬行遲,特地拔下一根才發芽的柳條, 在馬屁股上狠命的趕起來。
【第80句】:財主家的狗——認富不認窮
【第81句】:【跑單幫】(慣)l指一人來往于各地經商。2指一個人單獨行動。
【第82句】:【鳥向明處飛,人往高處走】(諺)鳥總是朝著明亮的地方飛,人總是朝著優越的方向奔。指人人向往美好的生活環境。 也作鳥占高枝,人往上走。 人往高處走,鳥往亮處飛。
【第83句】:春節到外婆家拜年,表弟亮亮只吃素菜,一塊肉也不吃。原來,有一次亮亮吃肉多了,結果傷了胃。外婆對他說:“你呀,就是不會吃,真是‘會吃吃得千頓香,不會吃吃得一頓傷’!”(河南·林州)
【第84句】:【詞出佳人口】(諺)詞:詞曲。佳人:美女。指同是詞曲,一經美女的嘴唱出,就格外悅耳動聽。
【第85句】:【七個頭,八個膽】(慣)形容人膽子非常大。
【第86句】:水田的黃鱔——沒見過江河
【第87句】:【中圈套】見“落在圈套里”。
【第88句】:【 翻臉不認賬】立即抵賴,沒有信用。海外陳若曦《二胡》: “豈知到時他來個翻臉不認賬,也拿他無可奈何。”
【第89句】:【甕里走了鱉——左右是他家一窩子】(歇)左右:反正。指某事反正是他家里的人干的,與外人無關。
【第90句】:我正在寫作業,沒顧上與來的客人打招呼。媽媽敲著我的腦袋說:“在家不勤待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四川·渠縣)
【第91句】:【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在國內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原來,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圍,蔭蔽數畝”,長勢十分旺盛。槐樹上老鴰窩層層疊疊,無數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竟有18次之多,出現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當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調雨順,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計,當時的河南人口為1【第89句】:1萬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40【第3句】: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洪洞縣志》記載:當時政府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親,從此全都成了復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現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蔭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扎根在無數炎黃子孫的心中。
【第92句】:【當差不自由,自由不當差】(諺)差(chai):差役。指當差役的,受上司或主人的指使與管束,身不由己,不得自由;要想自由,只有不當差。 也作“當差不自在,自在不當差”。
【第93句】:一腳踩上磅秤臺——舉足輕重
【第94句】:我做飯總是半生不熟的,媽媽無可奈何地說:“你可真是個‘巧手’會做三層飯——頭生、底煳、中間爛,好好學著做吧!”(云南·思茅)
【第95句】:【揭開皮看瓤兒】(慣)比喻揭開事物的外表看它的本質。 也作“揭皮看瓤兒”。
【第96句】:三伏天的高粱苗——節節上升
【第97句】:【夢是心頭想】(諺)睡覺所夢到的種種情景,往往是人清醒時心頭想到的。指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幻是人的心理作用。 也作夢從想中來。 夢現心頭事。
【第98句】:耗子哭貓——假惺惺
【第99句】:【鍋里煮娃娃——熟人熟食】(歇)本指被煮熟的食品,轉指熟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