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這山看著那山高——見異思遷
【第2句】:【珍饈百昧,一飽便休】(諺)珍饈(xiu):珍美的食物。指再好的美食,也不過是吃飽肚子就算了。勸人不必貪求美食的常語。
【第3句】:【鼻子長,礙了嘴】拉不開情面,不好說話。劉澍德《橋》: “不錯,他開了工錢,可是別人割地開七千,他給大家開五 千,鼻子長,礙了嘴,大家誰也不好意思爭。”
【第4句】:【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見“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
【第5句】:寒蟬抱枯枝——日暮途窮
【第6句】:【狗咬呂洞賓,不認識真假人】釋義: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比喻分不清好壞,錯怪好人。“不認識真假人”又作“不識真人”、“不知好丑人”、“分不清好壞人”等。例句:你小子是狗咬呂洞賓,不認識真假人。我本想有個大事要文案,這回惹煩了我。還不給你“透風”、“掏耳朵”了。
【第7句】:大姑娘相親——羞羞答答
【第8句】:【棋爭一著先】(諺)下棋時爭取領先一步,就會步步主動。比喻做事或與人競爭,要盡量避免被動,先下手為強。
【第9句】:六月里做棉襖——早準備
【第10句】:【高山上倒馬桶——臭氣沖天】(歇)比喻壞名聲人人皆知。
【第11句】:【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釋義: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險也不怕。例句:斗就跟他們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第12句】:【有鐵就能碾釘子】(諺)有了鐵,就能打出釘子來。比喻具備了基本條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13句】:【狗咬骨頭——干咽唾】(歇)原指想吃卻吃不上,轉指心里很想要,卻到不了手。 也作“狗咬骨頭——空咽涎唾”。
【第14句】:二伯見東院大爺在縣城開飯館發了財,也趕緊到縣城賃了房子開上餃子鋪。誰知人們吃飯走熟道,東院大爺的飯館里吃飯的人排長隊,二伯的餃子館卻冷冷清清,半年下來二伯賠了許多錢。他嘆息說:“咱是背了運喝口涼水也塞牙,人家是走了運栽個跟頭也拾錢。真是有同行,沒同利。”(河北·石家莊)
【第15句】:【油鍋里抓錢】油鍋里滾燙,謂不顧一切地撈錢。清代《紅 樓夢》:“我們二爺那脾氣,油鍋里的錢.還要找出來花呢,聽 見奶奶有了這個梯己,他還不放心花了呢!”
【第16句】:【硬碰硬】(慣)1指以強硬的手段對付強硬手段。2指以強制的方法進行。
【第17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第18句】:【傻眼】“傻眼”形容出乎意料、措手不及、舉止無措、沒有辦法的尷尬狀。它源自“傻”和“眼”的巧妙組合。首先看一下“傻眼”一詞的使用效果。某醫院為一孕婦多次進行產前檢,確定是雙胞胎,且狀況良好,結果生下來是連體嬰兒,醫生頓時傻了眼。“傻眼”一詞用得實在絕妙,把當時的情況唯妙唯肖地描述出來了,換任何一個詞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傻眼”之所以傳神,是把常用來形容糊里糊涂、呆頭呆腦的“傻”字,拿來偏偏放在了本是活潑好動的心靈之窗“眼睛”之上,形成了巨大反差的目瞪口呆的“傻眼”,頓時讓人領悟到,那促使人傻眼的意外,是多么讓人無法捉摸驚詫莫名。
【第19句】:【酒頭茶腳】(諺)喝酒要從酒壇上部舀,喝茶要喝二遍沏出的。指酒性輕,故酒壇上部的為佳;茶性重,故沏二遍的茶濃。
【第20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諺)無門:沒有門徑。指禍或福的到來,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禍福無門皆自取。 禍福無門人自攀。
【第21句】:【 借債還債,窟窿還在】還了舊債欠新債,指困難沒有徹底 解決。相關的:拉新賬,還舊賬。清代《歧路燈》:“此時不肯 當賣原好,若再揭(貸)起來,每日出起利息來,將來搭了市 房,怕還不夠哩。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
【第22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諺)地瓜:甘薯,塊頭大。芝麻:油料作物,顆粒小。狗熊嘴大,只可拱吃地瓜;麻雀嘴小,吃的卻是芝麻。指大有大的無能處,小有小的可貴處;人的智與力不可用年齡多少或身材大小來衡量。
【第23句】:小雞下蛋——憋紅了臉
【第24句】:【咬人的狗兒不露齒】(諺)真正下口咬人的狗不齜牙咧嘴,也不汪汪亂叫。比喻實干的人并不聲張。 也比喻狠毒的人表面不露形跡,只在暗中做事。 也作咬人的狗不齜牙。 咬人的狗暗下口。 咬人的狗不叫,汪汪叫的狗不咬人。
【第25句】:【紡絲吊面——布里兒】(歇)吊面:用絲綢做衣裳的面。布里:用棉布做衣裳的里,諧“不理”。指不予理睬。
【第26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釋義:比喻在各種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例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進據點,在敵人的肚子里戰斗,海潮鄉那個勇猛的女民兵,馬國本覺得不能輕易使用,瞎子媽媽又只有那么一個女兒,萬一有個兇險,不好。
【第27句】:【大意失荊州】關云長鎮守荊州,因驕傲輕敵,荊州失守。 現指遇事不可疏忽大意。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女》:“快 吧!不要大意失荊州,我們不靠圩邊走,奔南河底去。” 擔遲不擔錯意為要慎重,不可出錯。擔,也說:耽。明 代《金瓶梅》:“假如靈柩、家小、箱籠一同起身,未免起眼,倘 遇小嘍羅怎了?寧可耽遲不耽錯。”
【第28句】:【遠水救不了近火】事情緊急,刻不容緩,不能指望不切實 際的辦法。海外張愛玲《傾城之戀》:“在香港倒有不少朋 友,就可惜遠水救不著近火。”
【第29句】:《西廂記》做枕頭——癡人說夢
【第30句】:小明媽媽是個稅務員。她的一個開食雜店的親戚不想繳稅,求她說:“俗話說,姑舅親,折斷骨頭連著筋。咱兩家這么親,你就給我免了吧!”小明媽媽說:“我也聽說有句話:親是親,公私也得分。該繳的稅你還得繳。”(黑龍江·富裕)
【第31句】:【墮入五里霧中】(慣)五里霧:《后漢書·張楷傳》:“(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后比喻迷離恍惚的境界。形容人感到迷茫,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也作掉入五里霧中。 墜入五里霧中。
【第32句】:人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自行其是
【第33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氣】(歇)打:本指敲打,轉指打仗。指打仗沒有明確目標,亂打一通。
【第34句】:鄰居三奶奶家丟了雞,三奶繞村大罵,還不時朝小剛家的院子里瞧。小剛媽說:“風不刮,樹不搖,心里沒事不犯翹。她罵破天,罵破地,隨她去吧!”(河南·唐河)
【第35句】:【羊肉饅頭沒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膻】(慣)比喻好處沒得到,還惹下了麻煩。 也作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羊肉沒吃到,先惹一身騷。 羊肉沒吃到,弄得一身臊。
【第36句】:婆媳二人雙守寡——沒公夫(沒工夫)
【第37句】:【一鍬就挖出個井來】釋義:比喻輕易就做成了一件事。例句:他又安慰郭全海,鼓勵他說:“隨便干啥,都不能一下就能干好的。不是一鍬就挖出個井來,得慢慢地挖,不能心急。”
【第38句】:【 貓兒眼,時時變】貓眼隨陽光強弱不斷變化。借指情況 多變,難以捉摸。成語:變幻莫測。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 傳》:“申耀宗是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39句】:爸爸的工作很忙,顧不了家,家里的重擔全壓在了媽媽肩上。媽媽卻樂呵呵地不覺苦,還打趣說:“嫁給皇上當娘娘,嫁雞隨雞住草房。為這個家,再累也心甘啊!”(河南·泌陽)
【第40句】:吃了豬下巴——愛搭嘴
【第41句】:【 偷來的鑼鼓打不得】敲起來就被發現。借指不合法,見不 得人。清代《紅樓夢》:“如今把我姐姐拐了來做二房,偷來 的鑼鼓兒打不得。”
【第42句】:【膛地雷】(慣)比喻冒險。
【第43句】:三叔看到村里一些人靠投機取巧發了財,心里也癢癢的。爸爸勸他說:“莫怨自己窮,窮要窮得干凈;莫羨他人富,富要富得磊落。”(河南·扶溝)
【第44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按道德良心做事,不必計較功利。 清代《鏡花緣》:“妹子有句話奉勸諸位姐姐:倒不必懷疑,古 人說得好,他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第45句】:【笑臉聚得天邊客】(諺)天邊客:遠方來的顧客。指商場中態度和善,笑容相迎,就能招徠各方的顧客。
【第46句】:【人怨語聲高】人有怨氣,說話嗓門就大。明代《三寶太監 西洋記》:“老爺在上,我們都是人怨語聲高,怎么敢欺負判 官?”
【第47句】:【日飼貓,夜飼狗】(諺)飼:喂。 貓要白天喂,夜里不喂,貓會捕食老鼠;狗要晚上喂,喂飽了,才能巡夜防守。指喂貓喂狗,要在時間上注重功效。 也作“朝喂貓,夜喂狗”。
【第48句】:跪著養豬——看在錢份上
【第49句】:【天塌下來有高人,地陷下去有矮子】謂不論發生什么災難, 都不會先臨到自己頭上,盡管放心。沈從文《長河》:“師爺, 說好倒真是你們好,什么都不愁,不怕,天塌了有高長子頂, 地陷了有大胖子填。吃喝自在,日子過得好不自在!”
【第50句】:壁畫上的耕牛——不中用
【第51句】:【肚飽眼里饞】(慣)肚子已經吃不下了,可看著食物還想吃。形容人嘴饞貪吃。
【第52句】:【甕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無處躲藏,無法逃跑。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甕中捉鱉——跑不了。 甕里捉鱉——沒跑。
【第53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見“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54句】:【若信卜,賣了屋】(諺)卜:占卜,用迷信的手段給人算命。如果相信那些占卜算卦的鬼話,就會因風水不佳,連住房都要賣了。指占卜算卦純屬騙人,絕不可信。
【第55句】:【吃香的,喝辣的】(慣)指吃得好、喝得好,享受富足的生活。 也作“吃香喝辣”。
【第56句】:狗尾巴續貂——頭尾不相稱
【第57句】:【鉆到錢眼里】封建時代用銅錢,中間有孔。指對金錢斤 斤計較。汪幸福《浪跡臺灣島》:“他后來找的老婆與他一 樣,鉆到錢眼里去了。”
【第58句】:抱著書本兒騎驢——走著瞧
【第59句】:【天不下雨,河不漲水】謂事物有因果關系。類似的:天不’ 雨,地不濕。海外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天不下雨,水不 漲,我們沒有啥子辦法!行船,騎馬,都有個危險。”
【第60句】:戲臺上敲小鑼——幫腔
【第61句】:沒籠頭的馬——野慣了
【第62句】:哥哥要外出做工,媽媽幫他裝了許多衣服。哥哥嫌多,媽媽說:“飽拿干糧,熱拿衣裳——寬備窄用嘛!”(河南·鄧縣)
【第63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64句】:我的新襯衫被火燒了個洞,媽媽就在上面繡了只小花鹿,可漂亮了。鄰居阿姨見了,直夸媽媽繡得好。媽媽卻說:“唉!遠看是朵花,近看是個疤。”(安徽·臨泉)
【第65句】:菜園里的轆轤——由人擺布
【第66句】:【路上行人口似飛】(諺)指凡人們關心的新鮮事,總是傳得極快。
【第67句】:蘭蘭有個好老師,可成績仍不見提高。媽媽說:“三分靠教,七分靠學。先生不過是領路人,讀書全靠自己用功。要想學到知識,必須自己刻苦努力才行啊!”(內蒙古·呼和浩特)
【第68句】:【渾濁不分鰱共鯉,水清才見兩般魚】釋義:在渾濁的水中辨不清是鰱魚還是鯉魚,水清才看得出兩種魚。比喻混亂中難辨真偽善惡。例句:娘親,孩兒此時也難以分辯,有口也難以分訴。這叫渾濁不分鰱共鯉,水清才見兩般魚。
【第69句】:晚上回來爸爸給我買了一些橘子,第二天一起床,我就急切地拿著橘子吃起來。媽媽說:“你可真是雞叫等不得天明,好一只小饞貓啊!”(山東·沂水)
【第70句】:三嬸家人多,今春娶了媳婦,就分了家。有人說三嬸是“沒媳婦,想媳婦,有了媳婦又趕媳婦”。三嬸卻想得開,笑瞇瞇地回答道:“俺這是小鍋飯,吃著香,又有蔥花又有姜,澆點香油也明晃晃,怪美氣!”(河南·方城)
【第71句】:我既想學唱歌,又想學彈琴,還想學畫畫、踢足球、打乒乓球。結果,什么也沒學好。爸爸說:“全面發展是好,但要想取得成就,就得瞄準一個目標,專心致志。莫學籮筐千只眼,要學紅燭一條心。”(湖南·益陽)
【第72句】:比著葫蘆畫個瓢一走不了樣
【第73句】:【得不的風兒,就是雨兒】(慣)得不的:不能得到,這里指不能聽到。 風兒:風聲。聽不到風聲,就斷定是下雨。1比喻剛聽到一點兒消息,就不辨虛實,立刻行動。2比喻造謠傳謠。
【第74句】:【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到手的才能算數。類似的:打 不到囤里不能算收。周立波《鐵水奔流》:“千羊在望,不如 一兔在手,我們應該實際點。”
【第75句】:【好事不在忙】(諺)指好的事情做起來不必急躁忙亂。
【第76句】:花生的殼,大豆的皮——層管一層
【第77句】:【別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諺)三春雨:春季第三個月的雨。六月霜:六月天降的霜。別人求我就像暮春的雨一樣平常,我求別人卻像六月的霜一般罕見。指伸手向人求助非常難。
【第78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79句】:【做官當老爺/當官做老爺】指干部貪圖個人享受,對人民 采取官僚主義態度。《北京日報》(1984,5,11):“有的人些 官做老爺,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漠不關心,對工作敷衍塞責, 玩忽職守,以致事故頻生、損失驚人,已經達到令人不能容 忍的地步。”
【第80句】:【捧不起的劉阿斗,扶不直的井繩兒]釋義:劉阿斗:三國蜀后主劉禪,小名阿斗。劉禪不思進取,庸祿無為,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未能振興蜀漢。比喻沒有出息,沒有作為的人。例句:皮金狗還想推脫,皮二媽開口了:“狗伢,大伙這是瞧得起你,你別做捧不起的劉阿斗,扶不直的井繩兒,不許作怪了!”
【第81句】:【做鬼也搶不到紙錢】謂沒有本領,無能。《臺灣小說選》: “等你們這些人做事,做鬼也搶不到紙錢用!”
【第82句】:【挨打不記數】(慣)比喻吃虧受挫卻不記取教訓。
【第83句】:鐵人生銹——害自身
【第84句】:【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諺)不要怕山高,山越高越有攀頭;不要嫌路遠,路越遠越有奔頭。指目標越是高遠,越能磨煉意志,成就大的事業。
【第85句】:肚子里長草——鬧饑荒
【第86句】:【袖大好做賊】(諺)衣袖寬大了,偷來的東西容易隱藏。比喻越是權位高、有實力,做起壞事來越是方便。
【第87句】:玩月被云遮——掃興
【第88句】:【不冷不熱,五谷不結】(諺)五谷:說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指氣候如果沒有冷熱的變化,五谷就不能生長成熟,結出果實。 也作“不熱不冷,五谷不生”。
【第89句】:【人死不結冤】(諺)指人死冤解,生者不和死者記舊恨。 也作“人死不記仇”。
【第90句】:【會捉老鼠的貓不叫】(諺)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聲張。比喻精于辦事的人,只求實際效果而絕不張揚。
【第91句】:麻雀跟著蝙蝠飛——白熬夜
【第92句】:穿鞋沒有底——破鞋
【第93句】:【叫化雞】“叫化雞”是一道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叫化雞”的來源,果然與叫化有關。清朝,在虞山有一個叫化子討飯討得一只雞,可惜既無炊具又無調料,沒辦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來做了。他先將雞殺了,去了內臟,帶毛涂滿黃泥,撿了一些樹枝爛葉隨意將雞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覺去了。一覺醒來,看到泥團表面有些裂縫,便往地上一損,泥殼脫落后,卻露出香氣四溢的雞肉,令人饞涎欲滴。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正好路過此地,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后來,這種烹制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方法烹制出來的雞叫“叫化雞”。 “叫化雞”產生后,很多人對其工藝進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長盛不衰。二十世紀初,山景園朱阿二對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進,除去內臟后,涂上佐料,并將鮮肉、生蝦仁、雞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錦配料塞入雞肚,用荷葉、高溫紙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雞。這樣煨出來的雞,雞肉酥爛異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脫離,原汁原味,風味獨特,此后山景園靠叫化雞等菜名聲譽鵲起,名滿江南。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古老的菜肴正煥發出新的美味。
【第94句】:【親戚遠來香,隔房高打墻】(諺)指親戚鄰居都必須保持距離,不過熱過近,才能持久。 也作親戚遠來香,隔壁高打墻。 親戚遠來香,近鄰高搭墻。 親戚朋友遠來香。
【第95句】:【紅娘】現常把為未婚男女牽線搭橋的介紹人稱為“紅娘”。這一稱謂源于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成于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茍慧生。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講述了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唐貞元年間,書生張君瑞進京趕考,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識于蒲州東十里的普救寺,兩人一見鐘情,情愫暗生。由于老夫人從中作梗,一對情人苦苦相思。鶯鶯的丫環紅娘十分機靈,見小姐每日愁眉不展,便想辦法為他們穿針引線,傳遞情書,并將小姐的情況告訴張生。后來,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于不顧禮法束縛,和張生私訂終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后,要棒打鴛鴦,拆散他們倆。又是機智的紅娘勇敢地站出來,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使得一對情侶終成眷屬。劇本是死的,只有搬上舞臺才能演活,才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演活紅娘的是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荀慧生,他改編創作并成功演出了《紅娘》一劇,成為茍派的重要代表劇目。荀派傳人宋長榮被譽為“活紅娘”。
【第96句】:【一花不是春,獨木不成林】(諺)一枝花扮不成春天,一株樹形不成樹林。比喻個體的作用畢竟有限。
【第97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釋義:民間傳說姜太公曾在渭水河邊用無餌的直鉤在離水面三尺的水上釣魚,說:“負命者上鉤來!”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受騙上當。例句:再說她一臉正經和自己談話,并沒有輕浮舉動。至于那幾個碟子酒菜,那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我姓冷的不用說動筷子,連屋也不進。
【第98句】:小明做題馬虎,媽媽勸了好幾次,他都不以為然。爸爸說:“水不大,沖走村莊;雨不大,淋濕衣裳。可不能忽視這些小毛病。”(河南·輝縣)
【第99句】:【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歇)元寶:舊時較大的金銀錠,銀的一般重五十兩,金的重五兩或十兩。指愛財勝過愛性命。譏諷人極其吝嗇。 也作“揣著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
上一篇:QQ上比較火的說到心坎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