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前腳不離后腳——緊相連
【第2句】:X光照人——把你看透了
【第3句】:【正月】我國農歷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正月”,為什么叫正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在先秦以前,以哪一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代以建寅的月份——現在的農歷正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建丑的月份——現在的農歷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以建子的月份——現在的農歷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后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朝代改后,把紀年的方法也改過來,樹立新政權的權威,直到漢武帝時,才最后確定以建寅的月份,作為農歷的第一個月——正月,一直通行到現在。再一種說法,正,是一年的開始。古代帝王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稱為正(政)月。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干脆叫正月為政月。那么,“正”月的“正”字又為何讀“征”音呢?據說與秦始皇有關,秦始皇名贏政,他嫌“正”字讀音與他的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諱,就下令把“正”月念成“征月”。從那時起,正月的“正”字,就讀成“征”音,延續至今。
【第4句】:老虎長翅膀——能飛能闖
【第5句】:水龍頭失靈——放任自流
【第6句】:心口窩里跑馬——寬宏大量
【第7句】:屬算盤珠的——撥一撥,動一動;不撥不動;隨人撥弄
【第8句】:大簍香油澆芝麻——得不償失
【第9句】:盲驢拉磨——瞎轉圈
【第10句】:【錐子剃頭——一個師傅一個做法】(歇)剃頭不能用錐子。指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做法。
【第11句】:【螞蟻戴荔枝殼——充大頭鬼】(歇)指身份卑微的人硬要充當大人物。也泛指裝模作樣蒙騙人。常含譏諷意味。也作“螞蟻子戴荔枝殼——假充大頭鬼”。
【第12句】:老龍王投江——死得其所
【第13句】:【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壞】(歇)倒了秧:植物幼苗因病蟲害等而枯萎。本指植物從根部壞死,轉喻人從根本上變壞了。
【第14句】:【吞下秤砣——鐵了心】見“吃了秤砣——鐵了心”。
【第15句】:口含黃連——苦到心
【第16句】:井底青蛙爬出井欄圈——方知天外有天
【第17句】:孔夫子帶腰刀——有文有武
【第18句】:彎刀割麥——拉就倒
【第19句】:【糞堆上開花兒——臭美】(歇)譏諷人顯示自己漂亮或能干。
【第20句】:【追星族】“追星族”指對明星崇拜到迷戀程度的人們。時下,追星族成群、跟風。看看蔡明、郭達、趙麗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完全明白什么叫追星族了。“追星族”一詞,起源于1974年至1976年之間的臺灣地區。當時的媒體,把追隨著名歌星鳳飛飛的一群青少年,稱為“追星族”。這些青少年,為了追星,常常逃課、曠工,鳳飛飛到哪里演唱,他(她)們就跟隨到那里,給鳳飛飛吶喊、造勢。這種追逐明星的人群就被媒體稱為“追星族”。現在,他們又有了一個新名詞——粉絲。
【第21句】:既會殺豬又會做飯——多面手
【第22句】:天上星星地上板凳腳——數不清(白族)
【第23句】:赤腳戴禮帽——顧上不顧下
【第24句】:【兩個肩膀扛著一張嘴——凈等吃】(歇)指等著吃現成的。
【第25句】:寒冬臘月作報告——冷言冷語
【第26句】:鱉笑龜兒——看不見自己的丑
【第27句】:樓頂上唱歌——高調
【第28句】:老鼠做道場——哪有正經
【第29句】:豹子馬——凈是點子
【第30句】:還清了房錢——且住
【第31句】:【檀木雕的菩薩——靈是不靈,就是穩】(歇)檀木:青檀的木材,質地堅硬。靈:本指靈驗,轉指機靈。指人雖不機靈,但辦事穩當可靠。
【第32句】:【拿著草帽當鍋蓋——亂扣】(歇)扣:本指朝下覆蓋在鍋上,轉喻給人安上罪名或不好的名聲。指沒有根據地給人安上某種罪名或不好的名聲。
【第33句】:洞庭湖的老麻雀——見過大風浪
【第34句】:小窟窿——掏不出大螃蟹
【第35句】:甘蔗地里栽蔥——比別人矮一截
【第36句】:【土地廟里長草——荒神】(歇)土地廟:供奉土地神的小廟。荒:荒蕪,諧“慌”。神:本指神靈,轉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亂。
【第37句】:【癩蛤蟆吃蒼蠅——將供嘴】(歇)將:方言,剛。指收入有限,剛夠吃飯。
【第38句】:楠木當柴燒——不識貨
【第39句】:石頭上繡花——難起頭
【第40句】:鵝上臺階——靠猛勁
【第41句】:【吃甘蔗上山——一步比一步高,一節比一節甜】(歇)本指離地面越來越高,味道越來越甘甜;轉指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甜蜜。
【第42句】:老母豬吃芍藥———肚花(花:點子)
【第43句】:佛殿里的羅漢——肚子泥(一肚子疑)
【第44句】:火車頭沒燈——前途無量(亮)
【第45句】:人家的牡丹敬菩薩——借花獻佛
【第46句】:喇喇蛄(螻蛄)穿大衫——硬稱土紳士
【第47句】:檀香木蓋茅坑——香臭不分
【第48句】:石灰見火——齜牙咧嘴
【第49句】:晴天帶雨傘——有備無患
【第50句】:肚臍眼里打電話——心腹之言
【第51句】:凳子翻個——四腳朝天
【第52句】:人身上的垢,鴨背上的水——不稀奇;去了又來
【第53句】:蝗蟲打噴嚏——滿嘴莊稼氣
【第54句】:打燈籠走親戚——明來明去
【第55句】:樹枝丫蓋房——不是正經材料
【第56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上不了陣勢
【第57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由不得人
【第58句】:【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歇)天橋:北京市永定門內一個地段,舊時民間藝人常聚在那里演出。把式:靠賣藝為生的人。舊時在天橋賣藝的人常擺出表演功夫的架勢,但多耍耍嘴皮子,并不動真的。指光說得好聽而不實干。
【第59句】:飛行員的傘——隨機應變
【第60句】:毛驢下騾子——變了種
【第61句】:【斷線鷂子——再也不來】(歇)鷂子:紙鷂,即風箏。比喻人一走再也不回來。
【第62句】:劉備娶親——以假成真
【第63句】:酒壺當夜壺用——派錯了用場
【第64句】:龜兒吃秤砣——鐵心王八
【第65句】:大船離港——外行(航)
【第66句】:戲院里挑媳婦——相情愿
【第67句】:十字路口行走——四通八達
【第68句】:【棉襖改被窩——兩頭兒苫不過來】(歇)兩頭兒:本指頭和腳,轉指兩邊、兩個方面。苫(shan):用席、布等遮蓋。比喻顧此失彼,兩邊都照應不過來。
【第69句】:穿著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又悲又喜
【第70句】:船老大的犁頭——沒用處;無用;沒得用
【第71句】:鐵匠爐里的料,庵堂寺廟的鐘——不是挨打就是挨敲
【第72句】:【反貼門神——不對臉】(歇)門神:舊俗貼在兩扇門上以為能驅鬼避邪的神像,多為唐朝秦瓊、尉遲恭的畫像,也有以鐘馗和溫(溫嶠)、岳(岳飛)二元帥等為門神的。比喻雙方意見不相合,不來往,或不理睬。
【第73句】:沒病買藥——自討苦吃
【第74句】:隔山打斑鳩——亂放一通
【第75句】:狗啃骨頭——津津有味;死不放松;嘴上的勁
【第76句】:【七錢銀子二分銅的銀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銀元:也作銀圓,舊時使用的銀質硬幣,價值相當于七錢二分白銀。一個銀元摻進了二分銅,所占的比重很小。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第77句】:電燈泡上點香煙——其實不然(燃)
【第78句】:戲子的臉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第79句】:馬不停蹄,鞭不停揮——老趕
【第80句】:拔了樁的籬笆——七倒八歪
【第81句】:【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歇)譏諷人忘記了自己的卑賤地位,過高估計自己的身份。
【第82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83句】:歪脖子樹上結歪犁——不成正果
【第84句】:扁擔挑柴禾——心(薪)掛兩頭
【第85句】:籠中鳥——有翅難展
【第86句】:【立秋的石榴——滿腦袋的點子】(歇)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石榴:果:樹名,果實圓形,內多種子,立秋前后成熟。點子:本指石榴的種子,轉指主意、辦法。指主意、辦法多。
【第87句】:【拉車不松套】借指做事認真。成語:一絲不茍。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墳塋》:“不論是生者還是死者,人人都有一頂‘英雄帽’:彭樹奎——拉革命車不松套的老黃牛。”
【第88句】:菜刀剃頭——與眾不同
【第89句】:【鐵板釘鋼釘——硬到家】(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形容人性格極其剛強或態度十分強硬。
【第90句】:向著太陽的葵花——愛晴(情)
【第91句】:【窗戶眼兒吹喇叭——鳴聲在外】(歇)鳴:諧“名”。指人的名聲在外面,廣為人知。
【第92句】:雞穿大褂狗戴帽——衣冠禽獸
【第93句】:出賣風云雷雨——玩弄花頭
【第94句】:草地上的蘑菇——獨根獨苗
【第95句】:伏天的陣雨——來得猛,去得快
【第96句】:布機上的梭子——不打不走;直來直去;直進直出;直出直入;去了又來
【第97句】:蝙蝠身上插雞毛——你是個什么鳥
【第98句】:鏡子里瞪眼——自己惡自己
【第99句】:高梁地里種玉米——秋后見高低
上一篇:佛語的文案,女生一看就傾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