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狗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三個
【第2句】:【烏龜有肉在肚子里頭】(諺)烏龜的肉不在表層,而是在內里。比喻老謀深算之徒的陰險詭計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發現。
【第3句】:【 老天爺不長眼】人世間存在不公、不幸,老天爺不看不 管。不長眼,也說:不睜眼、閉著眼、瞎了眼。清代《官場現 形記》:“老天爺不長眼睛,為什么只管同我們幾個人做對 頭。”
【第4句】:【舍命陪君子】(慣)1指為了朋友可以舍棄性命或做任何事。2指拼出性命和對方較量。
【第5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下功夫,再難的事情也能 做成。或說:鐵打房梁磨繡針/鐵杵磨成繡花針。臺灣電視 劇《含羞草》:“沒關系,我這人有耐力,有道是有志者事竟 成,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
【第6句】:【一棍子打死】(慣)比喻對人或事粗暴地全盤否定。
【第7句】:【名字后頭帶個長,說話放屁】比人響指當了官就盛氣凌人, 有人奉承。戴厚英《人啊人》:“自打他名字后頭帶個長,說 話放屁比人響,那些拍馬屁的就圍住了他。”
【第8句】:【死逼上梁山】釋義:梁山: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起義軍的根據地。比喻被逼無奈才做某種事情。例句:他佯裝不滿地說,“唉,我才不愿意去前線冒險哪。只是軍令不可違,死逼上梁山!此行別說什么名利雙收,別送上這條命就算燒高香了。”
【第9句】:【牛套馬,累死倆】(諺)農家駕車或拉犁,要是把牛和馬套在一起,馬快牛慢,勁兒使不到一起,雙方都受罪。比喻條件不同,卻強行搭配,則雙方都有損無益。
【第10句】:【緩步當車,晚食當肉】(諺)緩緩地散步,權當是坐車一樣舒適;饑餓時吃飯,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節奏放緩,悠閑自如,自是一種享受。
【第11句】:鋼條做釘子——寧折不彎
【第12句】:【舍不得姐姐嫁,哪有外甥回】有付出才有收入。做事不能 怕吃虧,應該全面考慮。類似的: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 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舍不得往外嫁,還想往回領外 甥?小伙子,為得兒子,該咋辦,你自個琢磨。”
【第13句】:【當了兵不認親,吃了糧不認娘】(諺)吃糧:舊時當兵吃官糧。指為公家辦事,就不能徇私情。
【第14句】:星期天中午,媽媽給包了餃子吃,下午,我渴得光想喝水。媽媽笑著說:“你真是窮人吃頓饃,三年不離河。”(河南·內鄉)
【第15句】:【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慣)金烏:太陽。玉兔:月亮。指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來,夜色降臨。 也作“金烏早墜,玉兔飛升”。
【第16句】:【死馬當活馬醫】“死馬當活馬醫”,其含義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做出的拯救舉動。典出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在古時候,有一個人的良馬死了,傷心地閉門謝客。郭璞找上門來,說可以將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來一想,反正馬已死了,姑且聽聽他怎么說吧。郭璞何許人也,晉書有《郭璞傳》,郭璞不僅是一位文學家、訓古學家,還是一位高明的獸醫。郭璞指點:“派一個健壯勞力,拿一根長竹竿,往東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樹林,就用竹竿猛打,會得到一個小動物,把它拿回來,馬就能活過來。”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動物,這個小動物一見死馬,立即湊過去,與馬接吻,猛吸馬的鼻子,不一會,這馬就站起來,又跳又叫,與平常無不異。這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出處。
【第17句】:四十四,眼生刺。
【第18句】:【漢子做事漢子當】見“好漢做事好漢當”。
【第19句】:全家人都在吃飯,我卻穿著新裙子跑到外面去,想讓鄰居們看看。媽媽說:“越說你美,越往燈亮里鉆。”(江蘇·灌云)
【第20句】:【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諺)早早來等候著,不如恰巧碰上。指好的機遇,遠比下苦功夫等待見效果。 也常作湊巧得到好處的詼諧語。 也作來得早不如趕得巧。 來早了不如碰巧了。
【第21句】:【急驚風撞了個慢郎中】(慣)急驚風:中醫指小兒因高燒引起的驚厥、抽搐。比喻事情緊急,卻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視之的人。 也作急驚風遇著個慢郎中。 急驚風偏碰著慢郎中。
【第22句】:冬天風不知怎么那樣尖,墻上有一點小洞風都會鉆過來,屋里冷得很。奶奶說:“蠶豆大的洞也會鉆過來簸箕大的風。”(江蘇·江都)
【第23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飄散,像一團團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果。結果:本指結果實,轉指結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果。
【第24句】:【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釋義: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例句:你可挑揀那大而珍貴的,捉住一個打鐵的,頂一群小爐匠;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第25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反諷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明的呢?關于酒的發明,說法很多。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酵成酒,醉倒猿猴。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發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第26句】:一天,我和爺爺到責任田干活時,我想解個手,爺爺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就在咱家地里解吧。”(河北·鹿泉)
【第27句】:因生意不好,舅舅開的百貨商店倒閉了,這兩天,他又琢磨著想開個飯店。舅媽在一旁愁眉苦臉地說:“壺中無酒難待客,盤子無菜難壓桌,大風刮倒了梧桐樹,叫咱從哪兒弄錢再開張呢?”(山東·陵縣)
【第28句】:我準備上學時,天氣突然變冷了,可我并沒感到特別冷。看到別的小孩子都加了衣服,媽媽也讓我加件衣服,爸爸卻不讓。他說:“要想兒平安,三分饑與寒。”(河南·羅山)
【第29句】:半空云里伸出個巴掌——高手
【第30句】:【碰瓷】“碰瓷”是泛指一些投機取巧、敲詐勒索的行為。原是北京方言,后流行全國各地。碰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起源于清末,那時候有一伙人為了詐人錢財,專門抱著瓷器去路邊撞馬車。與馬車發生碰撞后,這伙人就故意把瓷器摔壞,一窩蜂一樣圍住車主要求賠償。說那瓶是他爺爺的奶奶的二舅媽的大姨那代的古董,值多少多少銀子。于是車主就被狠宰了一把,要不然就甭想脫身而去。瓷器碰馬車,就叫碰瓷。另一種說法,認為“碰瓷原是古玩業的一句行話,意指個別不法之徒在攤位上擺賣古董時,常常別有用心地把易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他們便可以借機訛詐。可憐被“碰瓷”者氣受了,錢花了,還得抱回一堆碎瓷。現如今,“碰瓷”又死灰復燃,而且花樣翻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多發生在汽車身上。他們不是抱著瓷器撞汽車,而是行人或自行車故意撞汽車,造成汽車撞人的假象,訛人錢財。在北京、廣州等地甚至還出現了團伙作案的“職業碰瓷黨”,更有甚者他們還利用汽車碰汽車訛詐更多的錢財。實際上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第31句】:書記把暖瓶碰掉在地上,卻怪公務員放的不是地方。公務員背地里說:“唉!只有丫環的不是,沒有姑娘的不是。”(安徽·利辛)
【第32句】:【有手不打上門客】(諺)上門客:登門求見的客人。指對來客要以禮相待,不得粗暴。
【第33句】:【洪洞縣里沒好人】這句俗語是句氣話,意思是對某個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滿,埋怨到整個地方,說這一個地方沒有好人,便用“洪洞縣里沒好人”來指代。實在是冤枉了洪洞縣。 “洪洞縣里沒好人”源自京劇《玉堂春》。此劇唱腔動聽優美,普及率很廣,上歲數的人幾乎入人都能哼上幾句,要不然也不會形成俗語。劇情是聰明美貌的少女蘇三,因家貧被賣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婦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愛,執著地愛上了青年王金龍。老鴇看王金龍把銀子花光用完,連打帶罵把他趕出妓院。蘇三偷偷將自己的私房錢送給王金龍,發誓若非金龍日后來娶,她永世也不會嫁人。老鴇見蘇三如此固執,沒法做妓院的搖錢樹了,正好有個山西洪洞縣的闊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蘇三,兩下一拍即合,老鴇將蘇三賣給了這姓沈的惡人為妾。蘇三不從,大吵大鬧,把沈妻也煩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藥要害死蘇三,沒想到沈燕林誤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婦一不做二不休,惡人先告狀買通官府,誣陷蘇三害死了沈某人。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蘇三見老解差崇公道是個好人,遂認崇公道為干爹。蘇三邊走邊唱,向干爹訴說自己遭遇的不幸,對加害于她的縣官、妓院老鴇、姓沈土財主、淫婦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責,越說越氣,因為這些人都是當地的,最后說道:洪洞縣里沒好人!她也沒想到,編劇也沒想到,這句話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語。只是冤枉了洪洞縣的好人。
【第34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張口來】(慣)形容被人懷疑,急切想分辯清楚。 也作“恨不得長出一百張嘴來”。
【第35句】:一大早,我便對媽媽說:“媽,從今天開始,我要幫您掃地、洗衣……”還沒等我說完,媽媽就插上一句:“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動手干一干。”(江西·全南)
【第36句】:肩膀上扛大梁——壓趴架(承擔不了)
【第37句】:【將貓兒尾拌貓兒飯】見“割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38句】:【要的般般有,才是買賣】(諺)顧客進了商店,要什么貨物就有什么貨物,這才算是做買賣。指貨物齊全,生意才能興隆。
【第39句】:【剝蔥剝蒜別剝人】釋義:剝蔥皮剝蒜皮,別剝人的皮。比喻不揭別人的短處。例句:“剝蔥剝蒜別剝人,他陳鯱刺總是剝人!”聞魁氣憤地說。
【第40句】:【大六月里曬日頭——念他啥晴】(歇)晴:諧“情”。指不念他什么情分。
【第41句】:【物不平則鳴】(諺)比喻人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就會嗚叫呼冤。
【第42句】:【元寶】“元寶”的來歷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于五代。據《文獻通考·錢幣》介紹:后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做“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后改元更鑄皆日‘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二說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做“元寶”。這種元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元史·楊浞傳》說到白銀元寶的來歷。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總管全國財政的國用司,以楊浞為國用司員外郎,負責主持國庫業務工作。他不僅是財務專家,也是個很細心的管理者。他發現國庫白銀在出入時,有偷拿零碎銀子的現象,為了消除這一弊端,楊浞向朝廷建議把散碎白銀熔化,以五十兩鑄為一錠,銀錠上再鑄“元寶”二字,意為元朝之寶,這樣的大錠銀子偷盜就不容易了。朝廷認為楊浞的建議有理,遂下令熔鑄元寶。所鑄元寶呈馬鞍形狀,兩端圓弧,中間束腰。這就是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元寶”實物。以上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寶”名稱首次出現,是銅錢的稱謂;元代“元寶”是白銀鑄造的實物元寶,這種元寶始于元代。
【第43句】:【虎老雄心在年老意志未衰。】曹操詩句:老驥伏櫪,志在 千里。成語:老當益壯。姚雪垠《李自成》:“好啊,老伙計, 這才叫虎老雄心在!你們留下吧,咱們今晚美美地收拾他 們!”
【第44句】:【泡在蜜罐里】見“落在蜜缸里”。
【第45句】:【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難收】釋義:處暑時還沒有下雨,莊稼縱然結了籽實也無收成。指干旱難以成孰。例句:處暑日宜雨。諺云:“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難收。”
【第46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發生事情,采取相應的方法對付,不 退讓。成語:針鋒相對。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你放 心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難道我們怕他!”
【第47句】:【黑名單】“黑名單”指反動勢力為進行政治迫害而開列的革命者和進步人士的名單;也指有關部門對不合格產品或違反規約、不守信用的企業、個人采取相關措施而開出的名單,或內部掌握或向社會公布。 “黑名單”是個外來詞,它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國牛津和劍橋等大學。在中世紀時,這些學校規定對于行為不端的學生,將其名單、行為列案記錄在黑皮書上,誰的名字上了黑皮書,即使不是一輩子被人唾棄,也是從此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會使人在相當時間內名譽掃地,做很多事情都會受到限制。學生們對學校的這一規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謹慎,唯恐自己的名字上了這樣的黑皮書。沒想到本來是學校懲罰學生的做法,卻被當時一位英國商人引申到商業活動中,用黑皮書來懲戒那些時常賒賬不還、不守合同、不講信用的顧客。英國商人把這類顧客的名字開列在黑皮書上,后來又將一些破產者或即將破產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書上。事情傳開以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先是商人們爭相仿效,繼而,各行各業都興起了黑皮書。從此以后,黑名單的做法在各行各業中使用。當然,在特務活動中使用最頻繁后果最嚴重。從而黑名單多被社會詬病。目前,中國也有了“黑名單”,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對不守信用的客戶采取相應措施。
【第48句】:閻王擺手——沒救;無法
【第49句】:【張口三分利】只要說話,主動提出要求,就有好處。周立 波《暴風驟雨》:“你要哪塊地,得說呀,張口三分利,你要不 說,分上壞地,怎么娶媳婦,養小子?”
【第50句】:【打虎不成,反被虎傷】釋義:比喻制伏不了別人,反受人害。“不成”又作“不著”。例句:尤其想著蟯關的官軍已來到離石門谷十里之外,說不定明天拂曉就會來犯,除掉寨內的禍根刻不容緩,還必須將活兒做得干凈利索,決不能打虎不成反被虎傷。
【第51句】:【盡地主之誼】“盡地主之誼”指客人來了,總要盛情款待,熱情招待。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貢日:‘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注:“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指的是主人對所到來的客人要以禮待之。后來演變成“地主之誼”。意思是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簡言之,就是盡主人之情誼。
【第52句】:老虎咬刺猬——無從下口
【第53句】:清早起來,外邊的霧很大,天空像被一張濃濃的網罩住似的。奶奶以為要變天了,讓我加一件衣服,爺爺卻笑著說:“下霧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河南·正陽)
【第54句】:【半路上撿了個喇叭——有吹的】(歇)吹:本指吹氣演奏,轉指吹牛、說大話。譏諷人有了吹牛的資本或借口。
【第55句】:驢子趕到磨道里——不轉也得轉
【第56句】:【雞歸雞,鴨歸鴨】釋義:比喻不是同類,不能在一起。例句:打開天窗說亮話,安隆奶奶,庚虎是你的孫子,小金蘭是我女兒,雞歸雞,鴨歸鴨,你安姐姐也應該知道自己的來龍去脈,不要麻雀跟雁飛,矮人空心高!
【第57句】:手電筒朝外——專照別人,不照自己
【第58句】:【有錢買馬,沒錢置鞍】見“買起馬備不起鞍”。
【第59句】:【獅子搏兔用全力】(諺)獅子在捕捉一只小小的兔子時,也要用上全身的力量。比喻對付弱勢敵人,也要當強敵來打。也比喻從事細微工作,也要全力以赴。 也作“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第60句】:【假戲真做】(諺)戲文是假的,但演員卻要像真的一樣去表演。借指明知是假,卻要真做,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也作假戲還得真唱。 假戲只好真做。
【第61句】:【不上高山,不顯平原】有比較,才能看出差別和高下。張 恨水《啼笑因緣》:“真是不登高山,不見平地。像她這樣用 錢,簡直是把大洋錢看作大銅子。”
【第62句】:【又要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慣)婊子:妓女。牌坊:舊時用來表彰忠孝節義的人物而修建的像牌樓的建筑物,這里指貞節牌坊。比喻既要做壞事,又想落個好名聲。
【第63句】:【老何家的姑娘嫁給老鄭家——鄭何氏】(歇)舊時女子出嫁后,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冠以夫姓作為姓名。鄭何氏:稱嫁給鄭家的何姓女子,諧“正合適”。指正好符合實際情況或需求。
【第64句】:【受不得人一個甜棗兒】聽見人家說好話,就心軟;得人一 點好處,就感激不盡。明代《金瓶梅》:“他是恁行貨子,受不 的人個甜棗兒就喜歡。嘴頭子雖利害,倒也沒什么心。” 死了不閉眼指放心不下,或不甘心。類似的:魚死不閉
【第65句】:【人不憑嘴,狗不憑尾】(諺)人好不好,不是看他嘴頭上如何說道;狗好不好,不是看它見了人尾巴搖得歡不歡。指看人要看他的實際行動。
【第66句】:狐貍精放屁——陘氣;妖氣;一股邪氣
【第67句】:【揚州雖好,不是久戀之鄉】見“長安雖好,不是久戀之鄉”。
【第68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諺)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罰。 舊指金錢萬能,只要用錢,死罪可贖,活刑可免。
【第69句】:【原鑰匙投原鎖——一開就上】(歇)比喻一拍即合。
【第70句】:【應聲蟲】“應聲蟲”用以比喻諷刺那些無主見、隨聲附和的人。明代田藝蘅的《留青日札》便說:“己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那么,世上真有應聲蟲么?宋代陳正敏《遁齋閑覽》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北宋末年“六賊”之一的楊勔得了一種怪病,每次說話的時候,肚子里都有一個小聲音在仿效。數年之間,這個聲音越來越大。一個道士見到后十分驚訝,他說:“這是應聲蟲,如久不治,會傳給妻子兒女,應當去讀《本草》,讀到哪味藥,蟲子不答應了,服用了就可治病。”楊勔照著去做,當他讀到雷丸時,蟲子忽然不做聲了,于是趕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據《中國藥典》載,雷丸又名竹苓、雷應、竹鈴芝,屬白蘑科真菌類,有殺蟲消積功能,用于絳蟲、鉤蟲、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病的治療。不知“應聲蟲”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蟲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應聲蟲是傳說,傳說是靠不住的。但,為我們留下了“應聲蟲”這一詞語,比喻只知道隨聲附和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第71句】:爸爸的工作很忙,顧不了家,家里的重擔全壓在了媽媽肩上。媽媽卻樂呵呵地不覺苦,還打趣說:“嫁給皇上當娘娘,嫁雞隨雞住草房。為這個家,再累也心甘啊!”(河南·泌陽)
【第72句】:平時我寫作業非常慢,做事情也總是拖拖拉拉的。有一次,姥爺對我說:“你幸好不是一頭牛,要是一頭牛,不知要挨多少鞭子呢!”(安徽·阜陽)
【第73句】:【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慣)形容聲勢浩大,發展迅速。
【第74句】:【三代不讀書會變牛】(諺)連著三輩人不讀書,后人就會變得像牛一樣蠢笨。指讀書不但開發自身智慧,對后代的遺傳也十分重要。
【第75句】:【不知馬王爺長幾只眼】(慣)馬王爺:迷信稱掌管馬房的神,長有三只眼。指愚人不知道馬王爺有三只眼。比喻人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訓,就不知道對方的厲害。 也作“不知道馬王爺三只眼”。
【第76句】:云頭里翻筋斗——沒著落
【第77句】:【棒打不回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第78句】:【沒事常思有事】(諺)指人應有備無患,以免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第79句】:【一是一,二是二】(慣)形容說話做事老老實實,是一不二。 也作一則一,二則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80句】:【少飲不濟事,多飲濟甚事?有事壞了事,無事生出事】(諺)酒飲得少了不頂事;飲得多了,不是壞事,就是生事。指飲酒害多益少,勸人應戒酒。
【第81句】:【青山不老,綠水長存】(諺)指青山綠水永葆常態。常借指友誼定長存,后會必有期。 也作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青山不倒,綠水長流。
【第82句】:【鬧戲還在后頭】見“好戲還在后頭”。
【第83句】:叔叔想調動工作,整天跑事不在家。奶奶說:“嫁一處不如守一處,不要跑了。”叔叔卻說:“樹挪死,人挪活,換換環境有什么不好?”(河南·內鄉)
【第84句】:【鬼門關】“鬼門關”用來比喻兇險的地方。原指迷信傳說中的陰陽交界的關口。其實,人間也有鬼門關,不過是地名,且有三處。一處,據《唐書·地理志》記載:“客州北流縣南,有兩石相對,遷謫至此者,罕得生還,俗稱鬼門關。”《北流縣志》中也有記載:天門隘高崖邃谷,路徑其中,舊名“鬼門關”。很清楚,“鬼門關”就在廣西北流縣以西,介于北流、玉林兩地之間。這里左右兩峰夾峙,其間只隔三十步。關南氣候溫熱,茂密的山林中彌漫著能使人生病的瘴氣。古代官僚文人獲罪遷謫蠻荒,多經由此,而死者甚多,罕有生還。所以民謠說:“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 二處,在今南京中華門外約九公里處的鐵心橋鄉后莊,斷臂山與將軍山之間有一山坳。西側的龍泉寺前布滿黝黑巨石,狀如生物,或蹲或立,陰森恐怖,兩側斜伸的巖石擋道。當地人稱此處為“鬼門關”。三處,在南京通濟門。這里古樹蓊郁,奇石萬狀,小徑僻靜險要,被稱為“鬼門”。不管是傳說中的“鬼門關”,還是作為地名的“鬼門關”,都與兇險有關。
【第85句】:【忍得一時忿,終身無惱悶】(諺)指人如果能克制一時的惱怒,冷靜理智地應對各種事端變故,就可免去一生的苦惱和遺憾。 也作忍得一日氣,免得百日憂。 忍得一時氣,能消百日災。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千日之憂。
【第86句】:【推倒油瓶不扶】(慣)比喻不管閑事或見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話。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第87句】:在異國做皇帝,不如在家鄉耕地。
【第88句】:【貓踏破油瓶蓋——一場快活一場空】(歇)指白高興一場。含譏諷意味。
【第89句】:有財萬事足,無病一身輕。
【第90句】:【金戒指】“金戒指”原來并非定情之物,鎖定姻緣,一定終身。“金戒指”原為“經戒指”,意即婦女經期應該戒止性生活,因“經”、“金”諧音而改名。早在漢代,宮廷已經盛行戴金戒指了,開始時,只限皇后和嬪妃戴,每逢皇后或嬪妃月經來潮時戴用,示意在此期間,帝王不可與之同房。因為月經一詞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諱的“穢語”,不能直接說出,而當她的手戴“經戒指”時,帝王見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來,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屬相繼效法,成為古代文明禮節與衛生的習慣,并逐漸風靡民間,演變為現在的金戒指,詞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第91句】:【地沒壞地,戲沒壞戲;地在人種,戲在人唱】(諺)指地無好壞,只要勤耕作,多施肥,自然就能多打糧;戲無好壞,只要勤排多練下功夫,自然就能表演好。
【第92句】:【漏口風】見“露口風”。
【第93句】:【牙疼不是病,疼殺無人問】(諺)指牙痛不算什么大病,犯上了卻揪心般疼痛,別人無法體會。 也作牙痛不是病,疼開真要命。 牙痛不算病,痛起來真要命。
【第94句】:【殺風景】“殺風景”一詞源于民間隱語,原意是損壞美好的景色,后來用于比喻在興高采烈的場合使人掃興。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他撰寫的《雜纂》一書中曾有六個“殺風景”的例子:一、清泉濯足。在清澈晶瑩的泉水中洗腳。二、花上曬裨。在美麗的花枝上曬褲衩。三、背山起樓。背靠山起樓,開窗看不到令人神清氣爽的山色。四、焚琴煮鶴。把琴當做木柴燒,把鶴宰了煮著來吃。五、對花啜茶。賞花本應飲酒,但不飲酒而喝茶。李白有“花間一壺酒”的詩句。六、松下喝道。清幽靜謐的松下是歇腳小憩的理想所在,不料達官貴人驅使車騎人馬吆喝而過。這是“殺風景”的典型例子,后來泛指一些掃興和不愉快的事情。如魯迅《致山本初枝》信:“龍華的桃花雖然已開,但警備司令部占據了那里,大殺風景,游人似乎也少了。”此例“殺風景”一詞用得非常到位準確,一語雙關,不愧為文學泰斗。
【第95句】:【墊踹窩】(慣)踹窩:路面上踐踏而成的坑窩。本指墊平踹窩。比喻供人踐踏,代人受過。
【第96句】:河邊沒青草——不要多嘴驢
【第97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第98句】:【腸里出來腸里熱】(諺)從親娘肚里生出的,親娘自然非常關切疼愛。指母親總對自己的親生子女格外關心。
【第99句】:【天公不作美】多指天氣不佳,或天氣不如人意。香港岑 凱倫《婚外戀情》:“只有改天再趕拍了!沒辦法,天公不作 美!”
上一篇:經典佛語禪語-心靈禪語-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