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瞎子點燈——白費蠟】(歇)瞎子點上燈也還是看不見,白白浪費了蠟燭。比喻白費心機或白費力氣。一說,“蠟”諧“啦”。 也作瞎子點燈——白費。 瞎子打燈籠——枉費一枝蠟。
【第2句】:明知故犯語本《五燈會元·鼎州德山志先禪師》:“問:.為什么如此?,師日:‘知而故犯。”’成語“明知故犯”表示明明知道不對或觸犯法規,還故意去做。明代李贄《與周友山書》:“然弟之改過實出本心,蓋一向以貪佛之故,不自知其陷于左道,非明知故犯者比也。”清代林則徐《會批義律稟》:“因此次尚在收繳之際,是以從寬驅逐,如將來再有他夷明知故犯,定照新例嚴辦,不能再邀寬貸也。”
【第3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 釋義:難:與“男”諧音。意謂有錢能成為男子漢,沒有錢就難于處世了。 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債,想借十塊錢來應付你們。哪曉得‘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借不到錢,我自然不敢回來。”
【第4句】:【錢財通性命】見“財連于命”。
【第5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第6句】:【無心人說話,只怕有心人來聽】(諺)說話人是無心說的,聽話人卻是有心聽的。指無意中說的話,到有心人的耳里,卻當作了真實。
【第7句】:【托塔天王】在“四大天王中”中,托塔天王最為中國民間所熟悉。梵名毗沙門(Vaisramana),即北方多聞天王。其形象一般為綠身。相傳唐天寶年間,胡兵犯安西,托塔天王化身為金甲神人卻退敵軍(見《僧史略》卷下),朝廷敕寺院置別院供養。《陀羅尼集經》卷一謂該天王“左手執矟拄地,右手擎塔”。而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則謂:“其塔奉釋迦牟尼佛,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卷十九指出:“《宣和畫譜》:陸探微有《托塔天王圖》。余于《曲園雜纂》三十六引《元史·輿服志》,見托塔天王之說有所本。今乃知六朝時早見于圖畫矣。”提到托塔天王,就會想起唐初名將李靖。元·楊暹《西游記》雜劇中已有“毗沙門下李天王”之說。明代小說《西游記》則把北方多聞天王和托塔天王分為兩神。其第四回謂:“王帝封托塔天王李靖為降魔大元帥,那吒三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托塔天王如何與李靖聯系在一起,情況不詳,或為民間訛傳附會(參見《文獻通考·郊社考》)。(李明權)
【第8句】:【膽是嚇大的,力是壓大的】(諺)膽量是在承受驚嚇的過程中逐步變大的,力量是在承受壓力的環境中不斷增強的。指人的膽量和力量,都不是先天帶來的,而是后天鍛煉出來的。
【第9句】:【爺】“爺”是對祖父的稱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親。那么,一開始“爺”指的就是祖父嗎? 最初,“爺”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親,至今還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現在“爺娘”連用,便是指“父母”,現在稱“爺倆”,便是指父子。 古代,“爺”字寫為“爺”。據查,出于南朝蕭齊的《玉篇》最早收錄此字,并解釋說:“古俗稱‘父’為‘筇’。”看來,“爺(筇)”字大約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不過,這個字不是憑空產生的。梁章鉅《稱謂錄》云:“古人稱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漢語大字典》則認為,“耶”和“筇”是一對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為語氣詞,但同時代指父親。東晉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約出于北魏的《木蘭詩》云:“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正是基于這種用法,人們用形聲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來代指父親。 不過,此后“耶”字仍在不時使用。如杜甫《北征》詩云:“見耶北面啼,垢膩腳不襪。”大約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漸取代“耶”字,其意義也有所變化。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見,至遲在明代“筇”字開始用來稱呼祖父,直系親屬之間用字稱呼清晰確定。
【第10句】:【兵驕者敗,欺敵者亡】(諺)欺敵:輕敵。打了勝仗就驕傲的軍隊,不把敵方放在眼里的軍隊,必定要敗亡。指驕兵和輕敵是兵家大忌。
【第11句】:【欺軟不欺硬】(慣)指欺負軟弱的,不敢惹厲害的。
【第12句】: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香象渡河謂香象涉水最深,直到河底,比喻佛菩薩證道最深、最徹底。后常用以贊美詩文之透徹、精深。如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李杜數公,如金鴆擘海,香象渡河,下視郊島輩,直蟲吟草間耳。”亦作“香象絕流”。明代袁宗道《雜說類》:“至若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
【第13句】:【鳳不離窠,龍不離窩】 釋義:窠:鳥的窩。比喻君王不宜離開京城,離開皇宮。 例句:寇準之言,未可深恃,望陛下詳察。切勿輕舉。諺云:“鳳不離窠,龍不離窩。”今陛下離廊廟而履疆場險地,豈不危乎!
【第14句】:好漢不吃悶頭虧,好鳥不鉆刺笆林。
【第15句】:倦鳥思林,人老思家
【第16句】:【兵對兵,將對將】(慣)指較量的雙方勢均力敵。
【第17句】:定力定,梵語三摩地(Samadhi)的意譯,意為注心一境,不散亂。修“定”能產生伏除煩惱妄想之力,故稱“定力”。如《無量壽經》卷下:“定力、慧力、多聞之力。”坐禪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如唐代錢起《題延州圣僧穴》詩:“定力無涯不可稱,未知何代坐禪僧。”后用“定力”指處變不驚、自我控制的意志。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鄉里的媽媽兒,他可曉得甚么叫做恒心,又可曉得甚么叫做定力?”又如冰心《超人》:“何彬看完了,捧著花兒,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盡了,不禁嗚嗚咽咽地痛哭起來。”
【第18句】:【白了尾巴梢的老狼不好打】(諺)尾巴梢上的毛發白,表明這匹狼已經很老,老奸巨猾,不好對付。 比喻歲數大、經驗多的敵人,難以制服。
【第19句】:【煩惱】梵語Klesa的意譯。據《大智度論》卷七解釋:“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解釋:“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眾生),故名煩惱。”經上關于“煩惱”的分類、解說很多,如根本煩惱、隨煩惱、分別煩惱、俱生煩惱等。最主要的煩惱,即貪、嗔、癡“三毒”。南朝梁·寶志《大乘贊》認為:“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憂愁苦悶,心緒不寧。如《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我恁地一個人,許多房奩,卻嫁一個白須老兒,好不生煩惱!”又如聞一多《紅燭·時間底教訓》詩:“昨日的煩惱去了,今日底還沒來呢!”(李明權)
【第20句】:【千丈麻繩總要有一個結】(諺)麻繩縱然長到千丈,也總會有一個結梢處。比喻事情再大再麻煩,總會有個結果,不能無限期地拖著。
【第21句】:【飽漢不知餓漢饑】(諺)指能吃上飽飯的人,很難體會出挨餓是什么滋味。也泛指處于良好境況中的人,體會不到處于艱辛困難狀況中的人的痛苦。
【第22句】:【燒頭香】“燒頭香”又叫做“燒頭爐香”。這是一種民間的風俗,拜佛、敬神等都有。謂信徒趕早到寺、觀或神祠,爭上第一爐香,以示虔誠。此風俗由來已久,在宋代已盛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夜五更爭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又如清·袁枚《子不語·燒頭香》:“凡世俗神前燒香者,以侵早第一枝為頭香,至第二枝便不敬。有山陰沈姓者,必欲到城隍廟燒頭香,屢起早往,則已有人先燒矣,悶悶不樂。”又如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五:“(韓元英)遣一親信仆持香往岱岳祈謝,謂曰:‘圣帝惟享頭爐香。’……按此知世俗有燒頭香之說,由來久矣。”(李明權)
【第23句】:【一山不能存二虎】 釋義:一個地方不能兩雄并存。 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過來斗了。”
【第24句】:【頭醋不釅徹底薄】(諺)釅:液汁味道濃烈。釀造的醋如果頭茬酸味不濃,那二茬、三茬的醋味肯定很淡。比喻事情如果起點低,往后就定然高不了。 也作頭醋不酸,到底兒薄。 頭醋不酸,二醋不辣。 頭醋不酸,徹底皆薄。
【第25句】:【打背工】(慣)原指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背對著觀眾念白,后指中間人在交易中瞞著當事人從中謀利。 也作打背弓。 打背公。
【第26句】:【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釋義:龍王:傳說中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云降雨。發大水是龍王管的事情,大水把龍王廟沖了,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造成的。比喻自己人之間由、于不認識而發生矛盾沖突,造成誤會。 例句:賣瓢人差不多一下子跳起來,就像多年未見面的八輩子老姑舅親似的,一把攥住姑娘的手,“哎呀!真是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啊!原來你是公社婦聯魏主任哪?”
【第27句】:【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歇)趙老:也說趙巧、趙果,傳說是魯班的徒弟;魯班計劃在大河上修橋,為防龍王干擾,制作兩座燈臺讓趙呆送給龍王,趙呆把其中一座內藏夜明珠、外觀漂亮的燈臺藏在懷里,想私自帶回家,沒想到剮出龍宮,就葬身海濤之中。指人或物有去無回。
【第28句】: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第29句】:【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諺)比喻做事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主觀臆斷。 也作看菜吃飯,量布裁衣。 量體裁衣,看菜吃飯。
【第30句】:【木偶能跳動,自有提線人】(諺)木偶:木頭做的人像。木偶戲中木偶人像能跳能舞,是有人在幕后牽線操縱。比喻有人出面鬧事,是后臺人物在指使。 也作“木偶不會自己跳,幕后定有牽線人”。
【第31句】:【男人往外走,帶著娘們手】(諺)男人:專指丈夫。娘們:專指妻子。指丈夫走在人前,從衣著外表上就可看出妻子縫制與打扮的手藝。 也作漢子外邊走,帶著老婆兩只手。 丈夫人前走,帶著老婆的手。
【第32句】:【賊是小人,智過君子】(諺)做賊的人雖然品格卑下,但機智計謀往往勝過正人君子。指智力的高下,不受品格的限制。
【第33句】:【保險】保險是集中分散的社會資金,補償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人身傷亡而造成的損失的方法。保險只與參保的人發生關系。那么,保險是怎么產生的呢? 現代意義的保險,源于海上運輸。遠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難時,為了避免船只和貨物同歸于盡,便往往拋棄一部分貨物,損失由各方分攤,形成“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海損共同分攤原則,成為海上保險的萌芽。 最早的保險單,是熱那亞商人勒克維倫于1347年10月23日開立的承擔“圣克維拉”號船從熱那亞馬喬卡的航程保險單。后來,保險擴展到航運以外的領域。1676年成立的漢堡火害保險社是最早的專營保險組織。 18世紀后,保險業迅速發展,保險種類增加。到了19世紀保險進入現代時期,保險對象和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而且擴展到生存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再保險等業務。 最早在中國出現的保險機構,是英國商人于1805年在廣州開設的廣州保險公司。
【第34句】:【插草標賣人】在影視作品和小說當中,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或為父母者無奈將兒女出賣,在街市上將草標插在兒女頭上,表示出賣;或貧家女兒無錢葬父,頭插草標跪在街頭自賣自身。這些場景十分悲慘。它源自古代插草標賣物的市場慣例。 這種插草標賣物的市場習慣最早產生于晉代,那時我國農村便產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驛站所在地。因市場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簡易,多用草蓋成,加之糧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趕集者攜物來賣,便隨手拾一根長草插在該物上以示出售。這就是約定俗成,插草賣物成了標志。 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饑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標價規則,如,一根為賤賣,兩根為平價,三根為貴賣。
【第35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杭州風景秀麗,自古就很有名氣。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一語又是從何而來呢?它源自北宋。早在北宋,汴京的人們就傳唱“蘇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宮”的民謠,羨慕蘇杭的繁榮富足。而后金滅了北宋,南宋王朝還真遷都杭州,偏安一隅,杭州蘇州更呈現空前的繁榮景象。后來,詩人范成大在他編纂的蘇州地方志《吳郡志》中寫道:“諺日: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日:蘇湖熟,天下足。”到了元代,周卿在《蟾宮曲》中又寫道:“春暖花香,歲稔時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一詩句比起以往的說法,更精煉,更上口,所以歷久不衰,流傳至今。
【第36句】:【脫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歇)本指牙刷脫了毛后露出板子和小洞,轉喻說話、做事有條不紊,合乎章法。
【第37句】:【鐵刷帚刷銅鍋——家家挺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爭斗的雙方都很強硬,互不相讓。
【第38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
【第39句】:【人愁不要喜悅】(諺)指人在窘困愁苦之中,和高興的事就格格不入。
【第40句】:【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諺)舊時封建禮教認為臣對君、子對父必須絕對服從,乃至死而無怨。
【第41句】:知進不難改過難,言善不難行善難
【第42句】:【上山打柴,過河脫鞋】(諺)上到山上就打柴,要過河水就脫鞋。比喻到什么環境,就要有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況,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
【第43句】:【神不知,鬼不覺】見“人不知,鬼不覺”。
【第44句】:閻王好見,小鬼難當小鬼,鬼卒,是閻羅王的屬下。比喻當官為首的還可以,而手下的人卻難以對付。如《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但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當’。志世侄雖然不要錢,還有禁卒人等,未必可以通融的。”義作“大王好見,小鬼難當”。如魯迅《三閑集·路》:“現在的人間也還是‘大王好見,小鬼難當,’的處所。”
【第45句】:【揀了芝麻,丟掉西瓜】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46句】:【秋風過耳——早休休】(歇)指早就完了。
【第47句】: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今演為“苦口婆心”,意謂反復叮嚀,語重心長,是個褒義詞。禪門中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從林中稱為“老婆心”或“老婆禪”。老婆心切,動機未必錯,而效果未必好。大慧禪師說:“這一個,那一個,更一個,雖然苦口叮嚀,卻似樹頭風過。”
【第48句】:【順得哥情失嫂意】(慣)這方滿意,另一方卻生氣了。形容很為難,兩面都不能得罪。 也作“順得姑來失嫂意”。
【第49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釋義:無房無地,形容非常貧窮。 例句:僅剩的三間茅草屋也被黃老拐奪去抵了債,他們爺孫倆已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了。
【第50句】:下棋不語,落子不悔。
【第51句】: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第52句】:【另打鑼鼓重開張】見“重打鼓,另開張”。
【第53句】:【裙帶關系】“裙帶關系”指官場上任人唯親的用人不正之風。 “裙帶”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趙升《朝野類要》卷三:“親王南班之婿,號日西官,即所謂郡馬也。俗謂裙帶頭官。”同是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也記載:“蔡卞之妻七夫人頗知書,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于床第。 然后宣之于廟堂……,蔡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日:‘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譏其官職自妻而致。”原來卞妻為王安石之女。在宋朝時,民間管官職由妻而得叫“裙帶頭兒官”。通常人們所稱的“裙帶關系”一詞即起源于此。 由此可見,古人所謂“裙帶關系”,主要指由妻妾親緣聯絡紐結的官場利益關系。后泛指因血親、姻親和密友、師生等關系而獲得政治、經濟上的利益,以及領導人物對效忠者、追隨者給予特別的庇護、提拔和獎賞都歸為“裙帶關系”。
【第54句】:【左耳進,右耳出】見“這個耳朵進來,那個耳朵出去”。
【第55句】:【正宗】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系學派為正宗。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云峰悅禪師文案序》:“不受然燈記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巖化禪師疏》:“紹云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權輿天三謝,于陳隋也。”劉師培《文說》:“言如綸綍,乃詔冊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賦騷之變體。”魯迅《書信集·致李樺》:“木刻究以黑白為正宗。”(無名氏)
【第56句】:【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諺)官場的人見了面,都說不當官是最好的,可在山林間沒見到過一個由官場退下來的人。指官場的人不愿為官是假,貪婪權勢惟恐丟官是真。
【第57句】:身穿三尺衣,說話無高低.
【第58句】:【清官騎瘦馬】(諺)清廉的官員連騎的馬也是瘦的。指清官一身清貧,難有享受。
【第59句】:【殺人不眨眼】(慣)形容非常殘暴、兇狠。
【第60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慣)路上丟了東西沒人撿,晚上睡覺不用關門。形容社會治安非常好。 也作路不拾遺,門不夜掩。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第61句】:文案禪宗祖師為了方便學人,接引后學,不事華藻,以俗談平話宣揚深奧的佛理,侍者及門徒隨而筆錄成文。因所用多為口語,故稱“文案”。它的特點是口語化,通俗化,以白話形式出現。最初多為抄本,輾轉傳閱。其后宋儒講學,師弟傳授,門人弟子記錄師說,也沿襲“文案”名稱,文案體裁逐漸盛行。如宋代釋道源禪師采訪諸方文案集成《景德傳燈錄》三十卷等。這些文案大都以白話敘述,廣為流傳,越來越口語化。“文案”一詞在現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文案》等。
【第62句】:【擺龍門陣】我國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擺龍門陣”就是聊天或講故事的同義語。 “龍門陣”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陣的一種比較復雜的陣法。此陣模仿龍的活動方式,有龍頭、龍身、龍尾,攻其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其余部分來接應,變化無窮.高深莫測。所以,“擺龍門陣”這一俗語借指故弄玄虛,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人們平時交談,說:“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收起你的‘龍門陣’吧。”后引申為比喻人們聊天或講故事的內容千變萬化,進而成為四川方言,指聊天講故事。
【第63句】:【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歇)指分不清好人、壞人,好意、歹意,錯把好人當成壞人,或錯把別人的好心當作歹意。常含責罵意。 也作狗咬呂洞賓——不知好丑人。 狗咬呂洞賓——有眼不識好人。
【第64句】:【渾身是刀,沒一把是快的】(慣)形容人掌握的東西雖多,卻沒有一樣是精通的。
【第65句】:【白天游門走四方,黑夜點燈補褲襠】(慣)指白天到處閑逛,夜里卻忙著干活。
【第66句】:【官場如戲場】(諺)官場的事,就如同演戲一樣。舊指官場榮辱不定,恩怨無常,一切都像是暫時的表演。
【第67句】:人情若像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
【第68句】:不要騎兩頭馬,不要喝兩頭茶。
【第69句】:【聾子愛打岔,傻子愛說話】(諺)指耳聾的人聽不清,和人對話時常常打岔;呆傻的人話說起來沒完沒了。對愛打岔和愛多嘴者的嘲笑語。 也作“聾子愛打岔,啞巴愛哇哇”。
【第70句】:寧給窮人一斗,不給富人一口.
【第71句】:山高流水長,志大精神旺。
【第72句】:【是粥是水,揭開鍋蓋】(諺)比喻人或事物的真相,揭開表層,自然就一清二楚。
【第73句】:壞事的道路順順溜溜,成事的道路曲曲折折
【第74句】:伸手不見五指《續傳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禪家常說的:“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
【第75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諺)指每個皇帝即位,都要任用一批自己的心腹臣屬。也指每個領導上任,都要任用自己的親信。 也作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主子一個規。規:規矩。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將軍一個令。
【第76句】:【三齒鉤撓癢——硬手】(歇)硬:本指堅硬,轉指過硬、強硬。手:本指形狀像手的物品,轉指人(多指有某種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過硬本領的人。也指態度或手段強硬的人。
【第77句】:【各打五十大板】(慣)比喻不論是非曲直,對當事各方給予同樣的懲罰。
【第78句】:心無掛礙掛礙,謂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脫。心無掛礙,指修為達到一定境界,能夠游戲三昧,隨意自在,圓融無礙。《心經》日:“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檠。”唐代龐蘊《雜詩》之四:“神識茍能無掛礙,廓周法界等虛空。”后世用來形容心中毫無牽掛,了無羈絆。元代劉君錫《來生債》第三折:“待把我這一寸心田無掛礙,大道的事著你世人不解,則愿的一帆西風,送上我那三島蓬萊。”
【第79句】:【狗尾巴熬西葫蘆——越吧嗒越不是滋味】(歇)吧嗒:本指品味“狗尾巴熬西葫蘆”時發出的聲音,轉指人自言自語時發出的聲音。 滋味:本指味道,轉喻某種感受。 指人越琢磨心里越感到不好受,不愉快。
【第80句】:【上有皇天,下有后土】 釋義:意思是天地共鑒,天地作證。 例句:他一本正經地說道:“……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新郎新娘拜天地!”
【第81句】: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第82句】:【吃菜要吃心,聽話要聽音】(諺)吃菜要吃菜的鮮嫩內瓤;聽人說話要聆聽話外之音,以便知道對方的真實意圖。 也作吃蔥吃芯兒,聽話聽音兒。 吃飯品滋味,聽話聽下音。
【第83句】:【哪塊黃土不埋人】見“何處黃土不埋人”。
【第84句】:【一分行情一分貨】(諺)行(hang)情:市場上商品的時價。 指出錢多少決定貨物的優劣。也泛指得多少好處辦多大的事。 也作一分價錢一分貨。 一分錢,一分貨。 一分貨色一分價。
【第85句】:無遮大會兼容并蓄而無阻止,謂之“無遮”。無遮大會是佛教舉行的一種廣結善緣,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都一律平等對待的大齋會。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謂古印度“五歲一設無遮大會”。中國的無遮大會始于梁武帝。《梁書·武帝本紀》載:梁武帝“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后用以泛指無所限制的公眾集會。清代黃遵憲《感事》詩:“紅氍貼地燈耀壁,今夕大會來無遮。”
【第86句】:【賣空頭人情】(慣)賣人情:故意給人好處,以使人感謝自己。比喻答應給人好處,卻又不兌現,讓人白白感激自己。
【第87句】:【醬鍋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渾濁的球形東西,轉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責罵意。
【第88句】:【寧吃開心粥,不吃皺眉飯】(諺)寧可心情舒暢地喝稀粥充饑,也不要受著窩囊氣去吃飽飯。指寧肯自由自在地過苦日子,也不要在壓制中謀求溫飽。 也作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 寧吃開眉粥,不吃愁眉飯。
【第89句】:【水到渠成】比喻條件成熟了,事情自然成功。《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載,僧問仰州南塔光涌禪師:“文珠是七佛師,文殊有師否?”師曰:“遇緣即有。”又問“如何是文殊師?”師豎拂子示之。又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后在文章中運用者如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寬忍)
【第90句】:【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見“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第91句】:【笑臉聚得天邊客】(諺)天邊客:遠方來的顧客。指商場中態度和善,笑容相迎,就能招徠各方的顧客。
【第92句】:【吸煙】“吸煙”有害健康,現在全世界都在公共場所禁煙,有的國家還實行全面禁煙。那么,誰是吸煙的始作俑者呢? 吸煙,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在古代印第安人部落,吸煙是首領的特權,是一種高貴的象征。當時是用一種白蠟木做桿,大理石或紅塊滑石制成的卡梅特煙斗吸煙。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同時也發現了煙草。 據說西班牙、葡萄牙的水手們把吸煙的習慣帶回歐洲。但在很長時間里,煙草在歐洲都不為人們接受。后來,英國女王召見英國爵士雷利,并觀看了他的吸煙表演。如此一來,吸煙很快在英國流行起來,逐漸遍及歐洲,乃至流傳世界各地。中國的古裝戲有酒無煙,中國人吸煙是受歐洲吸煙習慣的傳染。
【第93句】:【欲多傷神,財多累身】(諺)貪欲多損傷精神,財物多累壞身心。誡人清心寡欲。
【第94句】:【緩步當車,晚食當肉】(諺)緩緩地散步,權當是坐車一樣舒適;饑餓時吃飯,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節奏放緩,悠閑自如,自是一種享受。
【第95句】:【又吃紂王水土,又說紂王無道】(慣)紂王:商朝最后一個君主,荒淫無道,是有名的暴君。比喻既要靠人養活,又說人壞話。
【第96句】:【不會種田看上壟】(諺)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不會種田的,看看人家上壟田地如何種,學著樣種就行。泛指自己不會的,就照著別人的樣子做。
【第97句】:【眼淚往肚子里流】(慣)比喻滿腹悲苦無法向人訴說,只有藏在心里。 也作眼淚打肚里流。 眼淚在肚里落。 眼淚往肚子里吞。
【第98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據說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叛國駕機出逃的消息報告毛澤東后,毛澤東沉思片刻,隨口說了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是從何說起呢? 傳說古代有個名叫朱耀宗的讀書人,此人天生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儀表堂堂,便將他招為駙馬。按古代的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是新貴還鄉光宗耀祖的時候了。臨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親養大自己不容易,請求皇上為守寡多年的母親樹立一座貞節牌坊。皇上聽了之后非常高興,準奏。 當朱耀宗把樹立貞節牌坊一事向母親述說之后,原本歡天喜地的母親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說出了想要嫁給朱耀宗的恩師張文舉的想法。毫無思想準備的朱耀宗頓時被擊倒了,“撲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這千萬使不得,你改嫁叫兒的臉往哪兒擱?再說,欺君之罪難免殺身之禍啊!”其母聽后不由長嘆一聲:“這件事就聽天由命吧。”她隨手脫下一件羅裙,告訴朱耀宗說:“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凈,一天一夜曬干,如果裙曬干,我答應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攔了。”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云,誰料當夜陰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終干不起來。朱耀宗心中叫苦連連,知是天意。朱母則嚴肅地對兒子說:“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事已至此多談無益,朱耀宗只得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報告皇上,請皇上降旨治罪。皇上連連稱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要遵循一些事物和自然的發展規律,強扭的瓜不甜,有時候順其自然反而能得到很好的結果。林彪則不然,天意難違,折戟(機)沉沙,死無葬身之地。
【第99句】:如《云笈七簽》卷一二:“(南極尊神)化其形骸于無始之胞,一劫而生,得為男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