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江湖一把傘,容吃不容攢】(諺)江湖:舊時指輾轉(zhuǎn)四方以賣藝、賣藥等為生的流浪生活為走江湖。 攢:積攢,積存。指走江湖的人只能混碗飯吃,很難積攢錢財。
【第2句】: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
【第3句】:【拿人血染紅頂子】見“用人血染紅頂子”。
【第4句】:【南無】凈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作為六字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我們有時會看到,常人在表示感激或脫離險境等場合,往往會脫口念道:“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巴利文作namo,梵文作namas,漢語應讀作namo,意為歸命、歸敬。按印度禮儀,低頭合掌,口稱“南無”,即表示致敬。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載,菩提達摩來到洛陽,自云已一百五十歲,稱譽永寧寺精麗無比,在寺中“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南無”亦作“南膜”、“曩膜”等。唐·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六謂:“南無,亦作南膜,或言那模,皆為歸禮譯之。”(李明權)
【第5句】:【入鄉(xiāng)隨俗】(諺)到了什么地方,就要隨從那里的風俗民情。指各地風俗民情不同,不隨從當?shù)氐牧曀祝筒荒苋谌氘數(shù)氐纳睢?也作入境問禁,入國問俗。 入國問禁,入境問俗。 入鄉(xiāng)隨俗,入家問忌。忌:忌諱。
【第6句】:【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諺)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應該只想著為社會做有益的事,不應去考慮個人的功名利祿。勸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第7句】:【吃得筵席打得柴】(慣)既能在宴席上做賓客,又能到深山里當樵夫。指人既能過富日子,也耐得了貧苦。
【第8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人在一方,心卻在對立的另一方。 這一俗語源自《三國演義》。有兩處描寫。 一處是關羽與劉備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準皇嫂),不得已與曹操約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劉備下落后允其團聚),暫棲曹營。曹操對關羽禮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祿企圖感化關羽。但關羽不為所動,日夜思念劉備,當?shù)弥獎湎侣浜螅瑨煊》饨穑晦o而別(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見),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二處是徐庶進曹營一計不獻。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為劉備服務。曹操慕其才,屢招不致,遂用其母為質(zhì)。徐庶是孝子,為保其母性命,無奈,只得投奔曹操。與劉備分別時,徐庶對劉備說:“請主公放心,庶不為曹獻一計。”果然,到曹營后終不獻一計。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趙云為救皇嫂(準皇嫂)與后主劉禪,孤身一人,七進七出曹營,身陷險境。徐庶怕趙云有失,遂終向曹操“獻一計”,對曹日:“丞相愛將,何不保住趙云性命,為閣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保全了趙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長坂坡”的好戲。
【第9句】:【餓眼見瓜皮——就當一景兒】(歇)景:景物,這里指美好的事物。 譏諷人貪婪,連別人遺棄的壞東西或不三不四的人,都當成寶貝。
【第10句】:【天子門下有貧親】見“朝廷還有三門子窮親戚”。
【第11句】:【糖大蒜——又甜又辣】(歇)形容人嘴上甜美,手段毒辣。
【第12句】:【吐不出來咽不下去】(慣)形容人有顧慮,說話吞吞吐吐。
【第13句】:【羊群出駱駝】(慣)比喻人群中有一個人與眾不同。也諷刺人十分特別。
【第14句】:寧可明槍交戰(zhàn),不可暗箭傷人。
【第15句】:【腦殼提在手里耍】(慣)比喻不怕死,拿死不當一回事。
【第16句】:【有其師必有其徒】(諺)指有什么樣的師傅,就會教導出什么樣的徒弟。 也作“有什么師傅,有什么徒弟”。
【第17句】:【炒魷魚】“炒魷魚”怎么成了“解雇”的同義詞呢?它源自南方沿海一帶,舊時有這樣一個風俗,老板要解聘雇員,并不采用口頭或書面通知,而是客客氣氣地請你吃一頓飯,如果最后一道菜是炒魷魚,就等于下了最后通牒:你被解雇了。被請者立即心知肚明,拍拍屁股走人。就像馬三立說的相聲“離婚上哪吃飯——‘狗不理…。 請人吃魷魚有兩層意思。第一,炒魷魚是檔次較高的菜肴,最后款待你,聊盡主雇之誼。其實,這時候再好吃的飯菜還有什么味。第二,炒魷魚熟后呈卷筒狀,暗示你應該卷起行李另謀高就,就像北方人把“被解雇”說成“卷鋪蓋卷兒”一樣,蠻形象的。
【第18句】:【罐里養(yǎng)王八——越來越活】(歇)本指越來越有活力,轉(zhuǎn)指活動越來越厲害,越來越不像話。常含責罵或譏諷意味。
【第19句】:【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 釋義:事情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做,不能急躁。 例句:曾作金、高則冬那幫混蛋,只給我們留下這么個爛攤子,你又有什么辦法呢?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哇!
【第20句】:【壺中無酒難留客】(諺)沒有酒肴招待,就難以留住客人。比喻沒有必要的物質(zhì)條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21句】:【爆炒鵝卵石——不進油鹽】(歇)形容人固執(zhí)己見,什么話都聽不進去。
【第22句】:【產(chǎn)處不如聚處】見“出處不如聚處”。
【第23句】:唯心佛家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xiàn)的,謂之“唯心”。《華嚴經(jīng)·夜摩宮中偈贊品》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空間、時間也不例外,所謂“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同上,《離世間品》)。佛家說,所謂“外境”(外部存在)只不過是自心的分別和妄執(zhí),如“患夢緣心,似種種外境相現(xiàn),體實自心”(唐代窺基《成唯實論述記》卷三)。唯心還是“心外有法”成了區(qū)分佛教與其他學說的主要標志之一經(jīng)中多把心喻為“畫師”,善心現(xiàn)善境界,惡心現(xiàn)惡境界。在法相宗那里,稱為“唯識”,注重于心的了別能力的分析。佛教巾對心有精細的分析,最主要的是“真心”和“妄心”。佛教還指出,在本質(zhì)上,“心”與“物”(或境)是同一的,不可分的。今天對“唯心”一詞的運用,多含有主觀片面、脫離客觀實際的意義。在哲學上主張唯有精神才是萬物本源的世界觀稱為唯心主義:它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第24句】:【自家的炕頭熱】北方農(nóng)村居民睡炕,冬季炕要加熱。熱, 兼指溫度和親熱。意即自己家里溫暖,自己家里人好。馮 德英《苦菜花》:“咳,誰的爹媽不想自己的孩子?誰不知道 自家的炕頭熱呢?可要都守在家里誰出來打鬼子。”
【第25句】:【稍粗膽壯】(諺)稍:賭資。指上賭場帶的賭資多,膽子就壯,膽壯往往能贏錢。也泛指資金充足,周轉(zhuǎn)自然不用發(fā)愁。 也作“稍長膽自壯”。
【第26句】:【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 在國內(nèi)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原來,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shù)圍,蔭蔽數(shù)畝”,長勢十分旺盛。槐樹上老鴰窩層層疊疊,無數(shù)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fā)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 而且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竟有18次之多,出現(xiàn)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據(jù)《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 當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調(diào)雨順,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jù)《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tǒng)計,當時的河南人口為1【第89句】:1萬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40【第3句】: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xiàn)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 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洪洞縣志》記載:當時政府規(guī)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jù)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親,從此全都成了復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 現(xiàn)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ji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蔭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扎根在無數(shù)炎黃子孫的心中。
【第27句】:物最寶貴的是黃金,人最寶貴的是良心
【第28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第29句】:【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見“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30句】:【挨打不記數(shù)】(慣)比喻吃虧受挫卻不記取教訓。
【第31句】:【嘔心血】(慣)形容費盡心思,苦心思索。
【第32句】:【眼不見,心不煩】(諺)指只要不是親眼看到的煩心事,就不會引起內(nèi)心的煩惱。人們?yōu)榱嘶乇苊埽蟮米陨淼陌矊帲源苏Z作慰藉,也作眼不見,心不亂。 眼不見心凈。
【第33句】:【打補丁】(慣)比喻彌補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處。
【第34句】:【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見“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第35句】:【羊羔知道跪乳,烏鴉知道反哺】見“烏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第36句】:富貴者送人以金錢,仁德者送人以忠言
【第37句】:【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諺)直繩:木工賴以削直木材的墨線。 明證:確鑿的證據(jù)。彎曲的木材最恨直繩,犯下重罪的人最恨明證。 指邪惡犯罪之人最怕公正的審判者鐵證在手。
【第38句】:【黃山歸來不看山】(諺)黃山:在今安徽黃山市內(nèi),景色秀麗,奇觀甚多,囊括了眾山的特色。指黃山游覽過后,其他的山就不值一看了。 也作“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第39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諺)剮:舊時凌遲處死,即割肉離骨。作好了身受極刑的準備,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條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打。 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 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40句】:【三過家門而不入】(慣)傳說夏朝大禹為了治水,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形容一心為公而不考慮個人利益。
【第41句】:這里有一件著名的公案:昔有一老人,因?qū)W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第42句】:【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甘心失敗。 例句:“敵人是‘癩蛤蟆剝皮眼不閉,黑甲魚剖腹心不死’,我們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第43句】:佛為金色身,“金面”也就是“佛面”。茲各舉一例。如王統(tǒng)照《銀龍集,站長》:“哈!我如果是個連長,或是個把書記官,不看佛面看金面,還有這場事?”又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自成,老表,闖王,不看金面看佛面,看在如岳叔的情面上,你抬抬手讓我過去吧!”
【第44句】:【好天也得防陰雨】(諺)再好的天氣,也得有陰雨天的防備。比喻人即使身處順境,也必須有承受逆境的思想準備。 也作“晴天還要防陰天”。
【第45句】:【耽誤了莊稼是一季,誤了孩子是一代】(諺)誤了農(nóng)時只是一季沒收成,教育孩子的事耽誤了,那可是一輩子的大事。指教育子女是頭等大事,千萬不能含糊。 也作“地誤誤一季,人誤誤一輩”。
【第46句】:【解鈴還須系鈴人】比喻誰做的事有了問題,仍須由誰去解決。《指月錄》卷二十三:“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禪師)都契重。(法)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法燈)適至,(法)眼舉前語問。師(法燈)曰:‘系者解得。’”如《西游記》第七十一回:“這正是:獅項金鈴何人解,解鈴人還問系鈴人。”(寬忍)
【第47句】:【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慣)常用來斥責人不是父母生養(yǎng)的,不孝順或沒人性。 也作石頭縫兒里爆出來的。 石頭縫里跳出來的。
【第48句】:【道理講得清,頑石也動心】(諺)頑石:冥頑無知的石頭。只要把道理講清講透,就連頑石也能開竅。 指要想說服人,關鍵的問題是要把道理講清講透。
【第49句】:相對、絕對相對原作相待,絕對原作絕待。相對與絕對為一組概念。《維摩詰經(jīng)》卷二僧肇注日:“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一切萬法,自現(xiàn)象界的觀點而言,存在著長與短、大與小、東與西、有與無、是與非,乃至凈與穢、迷與悟、生與死等的對立狀態(tài),佛教稱之為相待,意謂相待而有。《仁王般若波羅密經(jīng)·教化品》中說:“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眾生;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諦眾生。”若從至極平等的絕對立場觀之,則諸法實相,自然法爾,不虛不妄,而真實一際。世間本無千差萬別的相對性質(zhì),法性、法相既同為一實之義,有無、真俗亦自平等不二。此一真如平等的自然法界,自是超越、泯絕各種兩端相對立場的分別見解,佛教稱之為絕待,意謂不二而一。后多用作“相對”、“絕對”。絕對指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相對指依靠一定條件而存在或變化。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以變化相對言之,既能變而為大毒,豈不能變而為大善?既能變而殺人,則宜有能生人之理。”又用為哲學范疇。如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我們馬克思主義認為,不平衡、矛盾、斗爭、發(fā)展,是絕對的,而平衡、靜止,是相對的。所謂相對,就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亦指兩相對應或?qū)αⅰH缍×帷赌赣H》:“無論什么事,她們都有兩個相對的意見?”又用作比較。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特別是孩子劇團,在他們的指導下加強了內(nèi)部學習,而在巡回工作中也獲得了相對的自由。”
【第50句】: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
【第51句】:【撒拋尿自己照照】(慣)拋:同“泡”。譏諷人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缺乏自知之明。 也作撒泡尿,把自己的影子照照。 一撒泡尿照照臉。
【第52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諺)你能敬我一尺,我就會還你一丈。 指你對我好,我定會對你更好。舊時江湖藝人表示講義氣的常語。 也作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第53句】:學無師承,終難求益
【第54句】:昂昂獨負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第55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釋義:指小暑大暑時節(jié)雨水多。 例句: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飛機不敢來。
【第56句】:亡國奴不如喪家犬
【第57句】:【千金難買一句話】(慣)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輕易說話。
【第58句】: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
【第59句】:猛虎不處劣勢,雄鷹不立垂枝。
【第60句】:【喝了蜜——嘴甜】(歇)嘴:本指嘴巴,轉(zhuǎn)指說話。甜:本指味道甜美,轉(zhuǎn)指使人感到愉快、舒適。指人嘴上說得動聽。常含譏諷意味。
【第61句】:【豬朝前用嘴拱食,雞往后用腳扒食——各有各的路】(歇)本指豬和雞覓食的方法不同,轉(zhuǎn)指人各有各的主意、方法或門路。 也作豬往前拱,雞往后扒——各有各的路。 豬往前拱,雞往后刨——各有各的高招。
【第62句】:【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佛經(jīng)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天,梵語deva,包括三界的諸天(可參見“諸天”條)。中國古代把“龍”列為“四靈”之一,印度人稱“龍”為Naga(那伽),形態(tài)與中國土生的“龍”略有區(qū)別,似是摩竭魚(鯨魚)與中國龍的混合物,佛經(jīng)上稱“龍力不可思議”,并有不少龍王護法和故事。如釋迦太子降生時,九龍吐水,為他灌頂。其他六部眾為: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zhí)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乾闥婆:意為“尋香”,吸香氣為食,從屬于天帝釋,能凌空作樂。阿修羅:意譯為“非天”,身大好斗。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大樹上的金翅鳥神,雙翅展開有三百多萬公里。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摩睺羅伽:大蟒神,人身蛇首,樂神。《盧至長者因緣經(jīng)》謂:“爾時四眾,天龍八部,四眾圍繞,王及大眾,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幾乎每部經(jīng)都有類似的場面。亦寫作“天龍神王”、“八部天龍”。如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一》:“王斂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諸國王、天龍、神王,各得少許。”又如清·龔自珍《已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靈山在,八部天龍禮我言。”(李明權)
【第63句】:【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這個俗語常用來怒斥無恥之徒。源出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與高司諫書》:“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這段話說的是北宋宋仁宗年間,歐陽修卷入了一場政治革新與反革新的斗爭中去。當時,各地不斷發(fā)生農(nóng)民起義,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非常尖銳。擔任參政知事的范仲淹上書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項措施,還指出宰相呂夷簡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濫用私人等情況。為此,他遭到以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攻擊和詆毀,并被降職處分,貶出京城。歐陽修等人卻同情范仲淹,為他鳴不平。 當時,有個叫高若納的諫官,不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呂夷簡一鼻孔出氣,伙同權奸誹謗賢士,認為范仲淹應該被斥逐。歐陽修對此十分憤怒,特地寫了一封信給高若納斥責他。信中說:“昨天,這個貶官,那個待罪,而你居然還有臉見眾官員,大模大樣地在朝中走進走出,并且稱是諫官,簡直是不知道人間有羞恥這回事了。”這就是歐陽修的名篇《與高司諫書》。
【第64句】:【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 釋義:不經(jīng)歷某種事情,就不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說明實踐能使人增長知識。 例句:“小蹄子,你走罷!俗語說: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zhì)問著我了!”
【第65句】:【路子寬】(慣)比喻門路多、關系廣。 也作路子野。 路子廣。
【第66句】:【泥鰍難捉,人心難摸】(諺)泥鰍:魚類,體呈圓柱形,有黏液,光滑難捕捉。指人心難以摸清,就如同泥鰍難以捉摸一樣。
【第67句】:【人沒名難呼喚,地沒名難送飯】(諺)人要是沒個名,想呼喚他也難;地要是沒個名,想給地里勞作的人送飯也難。指地和人一樣,都必須有自己的名字。
【第68句】:人群里有聰明人,高山里有金和銀。
【第69句】:刻薄成家,終無久享。
【第70句】: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擺,理越明.
【第71句】:【山字摞山字——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72句】:【疤瘌眼兒照鏡子——自找難看】(歇)疤瘌眼兒:指眼皮上有疤的人。指人自找難堪,或自討沒趣。
【第73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釋義:明知不是伴侶,因事情急迫,只得暫且跟隨。 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殺羊備酒,與劉大娘子成親。……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第74句】:盲人摸象這是《涅檠經(jīng)·師子吼品》所載的一則故事:“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眾盲各以手觸。
【第75句】:【半天云里的風箏——半點不由己】(歇)指失去自主能力,受制于人。
【第76句】:【七十不打,八十不罵】(諺)對七十歲的老人,不可用打來懲罰他;對八十歲的老人,不可用罵來懲罰他。指對于年事已高的老人,要寬容善待。
【第77句】:【拉不出屎怨茅房】(慣)茅房:廁所。比喻自己不能干,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也作拉不出屎來怨毛廁。 拉不出屎來,怪馬桶不好。
【第78句】:【開言欺陸賈,出口勝隋何】(慣)陸賈、隋何:都是秦末漢初說客。 比喻能言善辯。含諷刺意。 也作“開口賽隋何,搖唇欺陸賈”。
【第79句】:《華嚴經(jīng)》說有“四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和樂說無礙辯。在娑婆世界,佛主要以音聲為佛事,重視“聲教”。佛說法既有超越時空,專為圣賢而說的“密音聲”;也有應時對機,廣為凡夫而說的“不密音聲”。
【第80句】:【屬核桃仁的——不敲不出來】見“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來”。
【第81句】:【自由自在】沒有任何障礙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稱為自由。《壇經(jīng)·頓漸品》謂:“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在,無滯無礙。”在經(jīng)書中,“自由”與“自在”的意義差不多,可以連用。《壇經(jīng)·頓漸品》又說:“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在自在。”自由自在就是見性之后“縱橫盡得”的境界。菩薩成道,叫做“得大自在”。“大自在”也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大我”(見《涅槃經(jīng)·德王?品》)。后來,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擺脫束縛和壓迫。如《西游記》第一回:“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李明權)
【第82句】:耕者離開牧者,耕者要凍死;牧者離開耕者,牧者要餓死。
【第83句】:【放火自燒身】(慣)比喻本想謀害他人,最終卻害了自己。
【第84句】: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第85句】:【蜞螞兒跳水——噗嗵】見“蛤蟆跳井——撲通”。
【第86句】:【潑婦】“潑婦”是指生活中那些兇悍、蠻不講理的歸女。它源自哪里呢? 漢代名臣朱買臣,在家是個“妻管嚴”,他不想這樣狼狽地生活下去,準備外出找官做。妻子對他冷嘲熱諷,譏其朽木不可雕,并跟他鬧分手。朱買臣只好跟妻子分了手。豈料,這個朱買臣在外真的做了大官,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xiāng)時,妻子后悔了,又來找他,要求和他復合。朱買臣拿起一盆水潑在馬前的地上,對妻子說:“如果你能把水都收回盆里,我就和你復合!”成語“覆水難收”也是由此而來。姓朱的惡老婆也就有了個“雅號”——潑婦,即像潑出水的婦人,不能再走回頭路了。這就是歷史上原裝的“潑婦”。 但“潑婦”的傳播卻與乾隆帝有關。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行程中,路過古城鎮(zhèn)江之時,看到大市場口有兩個老婦在叫罵惡斗,極其不雅,不禁嘆道:“天下之潑,唯……之婦也。”皇帝一出口,“潑婦”一詞流傳也就更快了。
【第87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88句】:賞于無功則眾離,罰加無罪則眾怒
【第89句】:【石油】說起“石油”,有說是外來詞,有說是國產(chǎn)詞匯,其實,它的名字源于中國,大規(guī)模開采始于國外。大規(guī)模開采石油是在工業(yè)革命時期,蒸汽機時代用煤不用油,內(nèi)燃機時代才開始大規(guī)模用油。優(yōu)質(zhì)的石油產(chǎn)品,發(fā)達的石油工業(yè),歐美應執(zhí)牛耳,中東國家為產(chǎn)油龍頭。新中國成立后,雖先建有玉門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慶開出大油田,從此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這似乎說明國外的石油先于中國。 不是!“石油”不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國人發(fā)現(xiàn),在外同人尚無認識時,國人開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陜西延安)任官,他見很多人在泉邊用小罐裝盛流出的黝黑油狀物,據(jù)說可以點燈。沈括也裝了些帶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條燈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樣點燈照明用。它燒出的黑煙,凝聚成黑灰,還是最好的寫字之墨。沈括給它起名“石油”,還做了首石油贊美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揚塵。”“石油”一詞,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進。 早在宋朝中國已經(jīng)有了石油,石油的發(fā)現(xiàn)是中國人的驕傲,現(xiàn)在,中國正向石油強國發(fā)展。
【第90句】:【醍醐灌頂】“醍醐”是從牛乳中反復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槃”、“佛性”等。至于“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tǒng)治權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規(guī)范師)時,“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jīng)疏》卷十五)后來,詩文中多以“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如唐·白居易《嗟落發(fā)》詩:“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又如《西游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醍醐灌頂,甘露滋心。”(李明權)
【第91句】:【力貴突,智貴卒】(諺)突:迅猛。 卒:通“猝”,急遽。用力貴在迅猛,用智貴在快速。指用力也好,用智也好,全在一個“快”字上。 也作“力貴疾,智貴卒”。
【第92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面。 此俗語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園內(nèi)恰巧遇見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王母娘娘處。王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nèi)。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jié)束后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jiān)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由此而來。
【第93句】:【路不平,有人踩】 釋義:事情不公平,就會有人過問。 例句:“路不平,有人踩。他做的不對,別人就要說話。”
【第94句】:【海里無風三尺浪】 釋義:海浪總是很大的,即使無風天也有三尺高的浪。 例句:“你倆去?”齊師傅吃驚地說,“這行船走海可不是打哈哈呀!俗話說,海里無風三尺浪。又是個黑夜,險乎啊!”
【第95句】:【當家才知柴米價,養(yǎng)子方曉爹娘恩】 釋義: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 例句:“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yǎng)子方曉爹娘恩。’”
【第96句】:【馬勺上的蒼蠅——混飯吃】(歇)混:本指摻雜,轉(zhuǎn)指茍且地生活。指從事某種職業(yè)是為了混日子。
【第97句】:【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兒酸】(歇)疙疸:同“疙瘩”,小球狀或塊狀的東西。本指六月的梨不成熟,味兒有些酸;轉(zhuǎn)指人有些迂腐。
【第98句】:沿門托缽缽,是出家比丘應蓄六物(大衣、巾衣、下農(nóng)、鐵缽、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飯器,有泥質(zhì)和鐵質(zhì)等。
【第99句】:【腳踏兩只船】(慣)1形容和兩邊都有聯(lián)系,哪一方都不得罪。2指同時做兩種事情。 也作腳踩兩邊船。 腳踩兩只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