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屎殼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轉(zhuǎn)指人故作姿態(tài)顯示自己漂亮,惹人厭惡。常含譏諷意味。
【第2句】:【王八看綠豆——對了眼】(歇)綠豆:這里指綠豆的種子。王八的眼睛與綠豆相似,轉(zhuǎn)指合乎自己的眼光。指品行不好的人彼此情投意合。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王八瞅綠豆——對上眼兒。
【第3句】:【敲邊鼓】“敲邊鼓”比喻從旁協(xié)助,幫人說話。這個俗語源自打擊樂——鼓樂。敲邊鼓,是音樂表現(xiàn)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邊,兩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鮮明的對比。為了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電閃雷鳴,也可以篤篤篤地敲得蹄輕馬疾,這才能體現(xiàn)出作品的飽滿和豐富。京劇中有二出戲特別突出擊鼓場面,一出是《擊鼓罵曹》,另一出是《抗金兵》。兩出戲都有敲鼓邊的動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幗英雄梁紅玉“擊鼓助戰(zhàn)”一場戲,演得淋漓盡致,敲鼓心和敲鼓邊結(jié)合,敲得錯落有致,節(jié)奏明快,鼓舞士氣,一鼓作氣,戰(zhàn)勝了金兵。鼓樂以敲鼓心為主,輔以敲鼓邊,音樂感更強,效果更好。所以,用“敲邊鼓”比喻幫人說話,十分形象。
【第4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風雨無阻,堅持工作,長期辛 勞。老鬼《血色黃昏》:“冬天凍死,夏天曬死,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沒人樂意干。”
【第5句】:坐著飛機放聲唱——高歌猛進
【第6句】:【記吃不記打】只想得利,忘了教訓。類似的:老母豬記吃 不記打/挨打不計數(shù)。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過去 的經(jīng)驗你還沒受夠?!你就跟豬一樣:記吃不記打的貨!”
【第7句】:媽媽給我炒了一盤蘿卜菜,我說我不愛吃蘿卜。媽媽說:“多吃蘿卜,少進藥鋪。”還有一次,媽媽給我炒了一盤蒜苗,我說蒜味不好聞,不想吃。媽媽說:“多吃大蒜,少進醫(yī)院。”(河南·汝州)
【第8句】:【冷鍋里爆出了熱栗子】(慣)比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時候出了問題,或聽到了從未聽說過的事。
【第9句】:【久聞大名,如雷灌耳】(慣)舊時見面的寒暄語。指對方名氣很大,讓人仰慕。 也作久聞高名,如雷灌耳。 久聞大名,如雷轟耳。
【第10句】:【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釋義:比喻做事遇到困難,不順利。例句:他剛一出門,正好遇到日本鬼子進村,還沒來得及閃開,就被抓住了。真是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
【第11句】:【魯班門前不敢弄斧】釋義:魯班:又寫作“魯般”,古代巧匠。比喻不敢在高手面前逞能,賣弄本領。例句:田月軒落落大方地說:“魯班門前不敢弄斧,善人面前焉敢焚香?我今天來,是誠心誠意想聽聽你老先生和團總的指點哩。”
【第12句】:【人不要臉,百事可做】(諺)人要是不顧臉面,不知廉恥,那就什么樣低級下流的事都能做出來。指人必須知恥,然后才能做到行為有格。
【第13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yōu)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14句】:媽媽吵我時,我在低頭偷笑。媽媽說:“你真是死豬不怕熱水燙!”(河南·確山)
【第15句】:一個翠鳥一個畫眉——難得同心
【第16句】:今年竹子來年筍——無窮無盡
【第17句】:【甩袖子】(慣)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顧。
【第18句】:【家貧顯孝子】(諺)指家境困窘時,才能顯出真正的孝子。泛指在艱難困苦的關鍵時刻,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也作家貧出孝子。 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第19句】:【功到自然成】下夠了功夫,就會有成果。歇后語形式為: 鐵打的房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明代《西游記》:“師父不 必掛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也。”
【第20句】:【舍不得白米抓不著雞】(諺)舍得撒出一把白米,才能把雞逮住。 指不肯付出代價,就不會有相應的收獲。 也作“舍不得米,提不來雞”。
【第21句】:【哪個人前不說人】謂議論人是普遍情況,不必介意。或 說:誰人背后沒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茹志鵑《她從那條 路上來》:“你肚里有小毛毛,不好哭的,想開一點,哪一個沒 有過錯。古話說: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不要 在意。”
【第22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非常清楚,清白無暇。袁靜孔厥 《新兒女英雄傳》:“我兩個一塊兒工作這么些年真是小蔥拌 豆腐,一清二白;別說親嘴,就連個手也沒有拉過呀!”
【第23句】:【軍令重如山/軍令如山倒】軍事命令必須嚴格執(zhí)行。袁靜 孔厥《新兒女英雄傳》:“軍令重如山啊!不聽指揮,還能打 仗?”
【第24句】:快馬拉空車——朝前奔;輕松自在
【第25句】:三張紙畫個驢頭——好大的臉面
【第26句】:【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原指開路,也指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 件。蘇叔陽《左鄰右舍》:“打這兒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了,憑什么不高興啊!”
【第27句】:【好得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慣)形容關系非常密切,不分你我。 也作好得穿一條褲子還嫌肥。 好得穿一條褲子。
【第28句】:我出出進進總不愛關門。媽媽數(shù)落我:“你啊,真是屬耗子的——拖著尾巴走路!”(黑龍江·寶清)
【第29句】:【變戲法的瞞不過打鑼的】(諺)打鑼的是變戲法的合伙人,變戲法的一舉一動,打鑼的最清楚。指凡瞞人的事情,總哄不過知情者。
【第30句】:七十多歲的張爺爺和李奶奶要結(jié)婚了。張爺爺對兒女們打趣道:“好兒好閨女,不如半路好夫妻。你們年輕人結(jié)婚是金花配銀花,俺這把年紀結(jié)婚可是西葫蘆配南瓜喲!”婚后老兩口恩恩愛愛,形影不離。村里人笑說他倆是“老頭不離老婆,秤桿離不開秤砣”。(安徽·蕭縣)
【第31句】:光頭上面長虱子一無處藏身
【第32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至今在百姓當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jié)有,拜師收徒有,認干親結(jié)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guī)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周禮》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zhuǎn)為躬身示禮。以上三種禮節(jié)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zhàn)栗,涕泗交流,表現(xiàn)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nèi)答拜賓客的禮節(jié)。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以上是兇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shù),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shù)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shù),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jié),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jié)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33句】:【理怕來回想】(諺)指來回多想,道理才能確立,真理才會出現(xiàn)。
【第34句】:【不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諺)貌似正直的人,要提防他面直心不直;滿口仁義的人,要提防他口善心不善。指對于表里不一的人要嚴加防范。 也作“莫信直中術(shù),須防人不仁”。
【第35句】:【開天辟地頭一遭】釋義:比喻自古以來頭一次,是空前的。例句:太陽從西邊出,月兒往東邊落,開天辟地頭一遭兒。
【第36句】:黑烏鴉唱歌——引入討厭
【第37句】:【拿錢往水里打漂漂】(慣)比喻白糟蹋錢。
【第38句】:【廳上一呼,階下百諾】見“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第39句】:【籠中之鳥,網(wǎng)中之魚】釋義:關在籠子里的鳥,進入網(wǎng)內(nèi)的魚,比喻很難逃走。例句:求你老人家,念著與我們員外八拜之情,如今既住在這里,就如籠中之鳥,網(wǎng)內(nèi)之魚,若要報仇,不費吹灰之力,要錯過這個機會,可就無處去找了。
【第40句】:【穿釘鞋走泥路——步步落實】(歇)釘鞋:一種舊式雨鞋,鞋幫用桐油油過,鞋底釘有大帽釘。本指行走時腳步很穩(wěn),轉(zhuǎn)指做事扎實、穩(wěn)妥。
【第41句】:【烏不三,白不四】(慣)烏:黑。 形容人不三不四,不像樣子。
【第42句】:兩個阿姨講起某某非常吝嗇時說:“錢都在肋巴骨上串著咧。”(河南·淮陽)
【第43句】:斬草不除根——后患無窮
【第44句】:【在炕頭上耍威風】(慣)比喻在自己人面前盛氣凌人或大發(fā)脾氣。
【第45句】: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愛王八——氣味相投
【第46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唐代時規(guī)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nèi)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小報告。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quán),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shù)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47句】:【咬耳朵】(慣)比喻湊近入耳旁小聲說話,不讓他人聽見。
【第48句】:【越磕頭,越挨踢】對別人低三下四,反而被人輕視。類似 的:磕的頭越多,顯得越矮。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他 看咱們太軟,他不硬怎的,要擱我,我還硬哪,這年頭兒就是 這個,你越給他磕頭,他越用腳踢你的下巴卡子!”
【第49句】:梨樹底下摸帽子——惹人懷疑
【第50句】:【斑鳩不下樹——嗉里有食】(歇)嗉:嗉子,也叫嗉囊,在鳥類食道下部,用來儲存食物的消化器官。比喻人心里有主見。
【第51句】:壁畫上的櫻桃——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第52句】:【師范】中國歷來重視教育,而“師范院校”是培養(yǎng)教師的殿堂。那么,“師范”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了,而“師”的最早出現(xiàn)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K抉R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西漢末年,楊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個將“師”和“范”聯(lián)系起來,明確強調(diào)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后漢書-趙壹傳》報皇甫規(guī)定:“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師范”第一次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出現(xiàn)了。后世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說法,也是強調(diào)德才兼?zhèn)涞臑閹煛?/p>
【第53句】:李大叔在裝菜,他的小孫子也來幫忙。李大叔高興地說:“長短是根棍,大小是個人,添個蛤蟆四兩力。我這小孫子也能幫我了!”(河南·郟縣)
【第54句】:【不會念經(jīng),休做和尚;不會绱鞋,休做皮匠】(諺)绱鞋:把鞋幫、鞋底縫到一起。指會念經(jīng)文的,才有資格當和尚;會绱鞋的,才有資格當皮匠。泛指干哪一行的,必須熟悉哪一行的業(yè)務。
【第55句】:【把死人說活】(慣)形容人特別能說會道。 也作把死人說活,把活人說死。 把木頭人說活。
【第56句】:【小娘愛俏,鴇兒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57句】:爸爸炒肉時,忘了媽媽說過已經(jīng)放過鹽,就又放了一遍,結(jié)果咸得沒法吃。媽媽埋怨爸爸說:“我說的話你總是左耳進入,右耳漏出。胡椒都夠辣了還放姜。”(廣東·吳川)
【第58句】:【 小罵大幫忙】在小的方面批評指責,貌似公正,實際上是 為了維護大的利益。《汪精衛(wèi)的末日》:“這叫小罵大幫忙, 校長是可以理解的。”
【第59句】:【燒香引鬼來】(慣)1比喻好心幫人卻惹出麻煩來。2比喻做某件事引起其他人的懷疑。 也作燒紙引了鬼來。燒紙:舊時燒紙錢送鬼。 燒香招來了鬼。 燒香逗得鬼上門。
【第60句】:【大意失荊州】關云長鎮(zhèn)守荊州,因驕傲輕敵,荊州失守。 現(xiàn)指遇事不可疏忽大意。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女》:“快 吧!不要大意失荊州,我們不靠圩邊走,奔南河底去。” 擔遲不擔錯意為要慎重,不可出錯。擔,也說:耽。明 代《金瓶梅》:“假如靈柩、家小、箱籠一同起身,未免起眼,倘 遇小嘍羅怎了?寧可耽遲不耽錯。”
【第61句】:我在寫《我的家鄉(xiāng)》的作文時,問爺爺家鄉(xiāng)以前的情況。奶奶在一旁插話說:“小亮子人小心路大,倒刨樹清根地問不完了。”(江蘇·鹽城)
【第62句】:【千年紙墨會說話】釋義:紙墨:指文據(jù)契約。指文據(jù)契約時間再長也能作為憑證。例句:他一想,“不成,賬上還欠支了四斗米,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得寫個文約落住一筆。”又一想:“空口無憑,有字據(jù)為證,你不識字,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可以請旁人給念念聽聽。”
【第63句】:【大水沖了龍王廟】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因為誤會,本是一家人或親朋好友鬧起了矛盾或打架吵嘴。此俗語也來自一個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離龍王廟幾里遠的地方有塊菜園子,菜園子緊挨著一座寺院。寺里的老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下棋聊天。一天,他倆聊天時,老頭神秘地對和尚說:“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畝菜園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澆,可自從昨天開始,等我去澆園子時,菜園子已經(jīng)澆過了,也沒看見是誰給澆的,你說怪不怪?”和尚聽了也覺得奇怪,決定去看看,弄個水落石出。當晚,老和尚早早地來到菜園,在離井口不遠的地方藏起來觀察動靜。天快亮時,忽聽“咔嚓”一聲,從井內(nèi)射出一道白光,接著“撲棱”一下從井里飛出一只像鵝似的怪物。只見它兩只大翅膀忽扇了幾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間,那只怪物又飛人井內(nèi)。和尚到井邊看時,菜園已全澆好了。一連三個夜里都是如此。這本是件好事,可老和尚不知好歹,第四天夜里,他憑借武功,帶了把寶劍,等那個怪物一飛出井口時。一個箭步上去猛刺了幾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頭栽人井中。頓時“轟隆”一聲巨響,井裂開有幾畝大的口子,大水翻滾,眨眼間,連幾里外的龍王廟也成了一片汪洋。龍王大怒,帶領水兵前來與怪物交戰(zhàn),戰(zhàn)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xiàn)了原形。原來他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東海,受罪三年。三太子為了立功贖罪,想在凡間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zhàn)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一場誤會。后來,人們在議論這事時,都說“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第64句】:【大眼看小眼】(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恐或無奈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也作大眼望小眼。 大眼瞪小眼。 大眼對小眼。
【第65句】:大橋上賣缽子——套一套的
【第66句】:【吊兒郎當】“吊兒郎當”是指不認真、不嚴肅、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準確求實、邊干邊玩、得過且過、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臉的工作作風。 “吊兒郎當”出自北京俚語。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說、評書、戲劇中就已引用,現(xiàn)在北京口語中也經(jīng)常使用,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只是詞典中多未收入,應是個缺憾。“吊兒”在北方話中是吊起懸掛的東西,含有搖擺不定的意思。“郎當”在文中則有頹唐或衣服寬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兒”和“郎當”合起來,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負責任之意了。
【第67句】:【當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諺)人情要當面留給對方,以后才好見面。指待人接物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做絕,把話說盡。
【第68句】:立足摘星——眼高手低
【第69句】:【脖子里割癭袋——殺人的勾當】(歇)癭袋:指生長在頸部的一種囊狀瘤,包括甲狀腺腫大等。指危及生命的行為。
【第70句】:【 一個和尚一份齋.有稀有稠打起來】分配不均,互相爭吵。 金近邁《歐陽海之歌》:“一個和尚一份齋,有稀有稠打起來。 憑什么他吃稠的我喝稀的?”
【第71句】:【二而一,一而二】(慣)指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回事。
【第72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73句】:【典賬買黃魚】(諺)典賬:典質(zhì),用物作抵押借錢。黃魚:即石首魚,頭大尾窄,身體側(cè)扁。寧可典賬,也要買黃魚吃。指黃魚肉嫩味美,十分誘人。
【第74句】:【隔層肚皮隔垛墻】(諺)隔著一層肚皮,就像隔著一堵墻一樣,有著極大的隔閡。舊指婦女對待非親生兒女會百般歧視,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層肚皮隔層山。
【第75句】:佛爺?shù)难壑椤獎硬坏?/p>
【第76句】:【法無三日嚴,草是年年長】(諺)執(zhí)法的嚴過一陣之后就松弛了,犯法的卻像野草一樣不停地滋生蔓延。指執(zhí)法的虎頭蛇尾,是助長犯法分子猖獗的原因。
【第77句】:屬王八的——縮頭縮腦
【第78句】:【清明節(jié)插柳】我國有清明節(jié)插柳的風俗,特別是江南,每逢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就來源于清明插柳活動。現(xiàn)在看來是個植樹造林美化環(huán)境的好習慣。據(jù)說,清明節(jié)插柳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宮馬娘娘有關。有一年清明節(jié),馬娘娘身穿便裝出城游玩。可鄉(xiāng)下路窄,不能過車,她只得下車步行。不知底細的人見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雙腳。”馬娘娘聽見后十分生氣,叫人記住這個村名轉(zhuǎn)身就走。忽聽得有人哭著走來,馬娘娘一看,原來是個老太婆,老太婆那雙腳,比自己的還大。馬娘娘問其原委,原來是人們譏罵她生有一雙大腳。馬娘娘聽后,產(chǎn)生了憐憫之情,便說:“那些無知村民,回頭都得殺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門前插上兩枝柳。” 原來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裝扮的,他見村民奚落馬娘娘,知道闖了大禍,便改裝前往打探虛實。結(jié)果不出所料,他趕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門前插上柳條。馬娘娘回宮后,立即派兵將那個村子圍得水泄不通,打算將門前無柳的人家全部殺掉。可官兵進村,看見家家門前都插上了柳條,只好作罷。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馬娘娘又來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俗。
【第79句】:【貓兒眼,看時候變】釋義:貓眼的瞳孔隨光線的強弱縮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勢變化處事手段。含貶義。例句:申耀宗是個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80句】:【撞倒南墻不回頭】(慣)形容人固執(zhí),不知變通或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也作撞到南墻不回頭。 碰到南墻不回頭。
【第81句】:【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軟化。也指千錘百煉,爐火純青。劉 云若《紅杏出墻記》:“芷華這時便是百煉鋼也要化為繞指之 柔,何況心里早也軟到不能支持。”
【第82句】:火車廂里賽歌——高歌猛進
【第83句】:【尚方寶劍】“尚方寶劍”現(xiàn)多比喻上級特許的權(quán)力。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當中常會看到手持尚方寶劍先斬后奏的情節(jié)。尚方寶劍何來那么大威力?所謂“尚方”,是官署名,漢代的尚方是少府屬官,專門掌管供應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劍本名斬馬劍,很鋒利,可以斷馬,是真正的寶劍。由于斬馬劍藏于尚方,所以,俗稱“尚方寶劍”。因尚方寶劍屬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權(quán)威儀,一旦賜給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擁有先斬后奏特權(quán)。所以,能得到尚方寶劍的,必是皇上信得過的近臣。京劇《遇皇后》、《打龍袍》之后包拯獲尚方寶劍,在《鍘美案》劇中,開鍘陳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斬美之后再奏。
【第84句】:沒病買藥——自討苦吃
【第85句】:【真桐油不晃蕩,真財主不露相】(諺)指真正的財主不露富,就像真正的桐油不會晃動一樣。
【第86句】:【往火坑里推】(慣)比喻使人遭受苦難,陷入悲慘的境地。 也作“向火坑里推”。
【第87句】:佛面刮金子——刻薄;無中生有
【第88句】:【好漢不打坐婆婆】(諺)坐婆婆:坐在地上無力站起的老婆子。指好男兒不欺凌毫無反抗能力的弱者。
【第89句】:【提起心頭火,咬碎口中牙】形容人惱怒或仇恨。成語:怒 火中燒、明代《古今小說》:“陳巡檢在屏風后聽得說,正是: 提起心頭火,咬碎口中牙。陳巡檢大怒,拔出所佩寶劍,劈 頭就砍。”
【第90句】:【買馬錢少,買鞍錢多】做事輕重倒置。電視劇:“柜子才八 塊錢,給他多少車錢?不成我買馬錢少,買鞍錢多?”
【第91句】:【輕敵者必敗】(諺)指輕視對手,必定會招致失敗。
【第92句】:【有的說,沒的道】(慣)有根據(jù)的說,沒有根據(jù)的也出去說。指人不負責任,喜歡亂說。
【第93句】:布機上的棉線——干頭萬緒
【第94句】:【任它狗兒怎樣叫,不誤馬兒走大道】(諺)任憑狗在路旁怎樣狂吠,也阻擋不住馬在大道上奔跑。比喻不管壞人如何滋事破壞,也阻擋不了正義的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第95句】:肚里藏鐮刀——割心腸
【第96句】:【軍無媒,中道回】(諺)媒:向?qū)А?軍隊行軍如果沒有向?qū)В蜔o法前進,只好中途返回。指行軍離不開好向?qū)А?/p>
【第97句】:【無名不知,有名便曉】(諺)指人不出名時,沒有人知道他;一出了名,便誰也知曉。也指人交識很廣,只要是有名有姓的,他都認得。
【第98句】:【螞蟻撼泰山】謂力量不夠,推不動。明代《醒世恒言》: “琴娘無計奈何,坐在和尚身邊,用尖尖玉手去搖那和尚時, 一似蜻蜓搖石柱,螻蟻撼泰山。”
【第99句】:【面善心不善】(慣)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內(nèi)心卻狠毒。
上一篇:道教佛心禪語-佛語禪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