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直率坦白真君子,笑里藏刀是歹人
【第2句】:【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歇)問的是“官”,答的是“花”。比喻答非所問,或把毫不相干的東西胡亂扯在一起。
【第3句】:【半樁小,吃過老】(諺)半樁小:尚未到成年的小伙子。老:老子,父親的俗稱。指半樁小子正在猛長身體,食量很大。
【第4句】:【翻老賬】(慣)老賬:過去的賬。 比喻重提已經過去,讓人厭惡的事情。 也作“翻舊賬”。
【第5句】:【下臭霧】(慣)比喻造謠生事,滿口胡言。
【第6句】:【不打無準備的仗】泛指做事情要有準備,要有成功的把 握。莫應豐《將軍吟》:“不打無準備之仗,情況是復雜的,我 們要做復雜的準備?!?/p>
【第7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8句】:【一槌打雙鼓】 釋義:比喻一語雙關。 例句:鳳梨見石生道出心意了,一槌打雙鼓說:“日蘭中午會做出好香好香的飯菜,送到田頭給你吃的?!?/p>
【第9句】:【拿著銀碗討飯吃】(慣)比喻自己有極好的條件不知利用,卻伸手乞求別人施舍。 也作“捧著金碗討飯吃”。
【第10句】:【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 釋義:比喻集體富了,個人也就富了,集體窮了,個人也會受窮。 例句:剛才有幾位素不相識的人來此拜會,給了一點見面禮,大家拿去分了口巴。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只要我們同心同德為馬局長效力,他決不會虧待各位弟兄。
【第11句】:【天上的仙鶴,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諺)仙鶴再好,那是天上飛的;麻雀再小,卻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實惠的利益可靠。
【第12句】:【真窮好過,假富難當】(諺)指真正的窮日子還容易度過,咬緊牙關就是了;冒充富人家卻很難做到,因為富家的高檔次生活離開錢財是無法安排的。
【第13句】:【往日無冤,近日無仇】(慣)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結下冤仇。 指互不相干,沒有利害沖突。 也作往日無冤,昔日無仇。 往日無仇,近日無冤。
【第14句】:【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見“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15句】:【王八吃西瓜——滾的滾爬的爬】(歇)滾:本指西瓜滾動,轉指人翻滾。爬:本指王八爬行,轉指人亂爬。形容狼狽敗退,抱頭鼠竄的樣子。 也作“王八啃西瓜——連滾帶爬”。
【第16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兩面三刀地暗算。 例句:“身處不公平的天地,識人可要識個透哇!俗話說得對,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第17句】:【吃水不忘打井人】見“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
【第18句】:【強不知以為知】(慣)強:勉強。 指不懂硬裝懂。
【第19句】:【三杯和萬事】(諺)幾杯酒喝過后,什么事情都可解決,都能消除。 指酒有和事、消愁的功效。 也作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第20句】:【說出大天十九點來】意即不管怎么說,無論如何。類似 的:說出大天來/說下黃天表來。浩然《艷陽天》:“還討論什 么呀?今年要地五勞五分紅,這是堅決性的,說出大天十九 點來,也得這么辦!”
【第21句】:【吃筍子剝皮——一層層來】(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來。
【第22句】:【苦行】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風行禁欲苦行。如佛經上提到的“六師外道”中的尼乾子外道亦稱“苦行外道”。當時實施苦行的內容有:裸體、拔發、涂灰、自餓、投淵、赴火、自墜、寂默、雞犬戒、臥冢間等,佛教斥為“無義苦行”。佛教既反對縱欲,也反對無意義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釋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結果形體枯瘦,并未獲得覺悟和解脫,最后毅然放棄了苦行生涯?!夺屖衔饔蛴洝分^:“尼連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樹,佛與此苦行,日食糜六年?!奔粗复耸隆.斎唬m當的“苦行”,包括生活儉約、勤于勞作等,可以抑止放逸、貪欲和名利心等,也是值得贊許的。南傳佛教提倡的“頭陀行”,即僧人行腳乞食,便是一例。又如《高僧傳·曇無竭》載:“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鼻诳嗷蛏嵘頌槿说纳朔Q為“苦行僧”或“苦行頭陀”。宋·洪邁《夷間乙志·法慧燃目》記載:“紹興五年大旱……苦行頭陀潘法慧者,默禱于佛,乞焚右目以施。即取鐵彈投諸火,煅令通紅,置眼中,燃香其上。香焰才起,行云滿空,大雨傾注,闔境沾足?!贝送?,佛寺專事勞作的凈人(未出家者)也稱“苦行”。如《景德傳燈錄·豐干》:“本寺廚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苯褚嘁浴翱嘈猩北扔魃罴捌淝蹇嗟娜?。如:他為了事業,四十多歲還不成家,放棄了一切娛樂,足不出戶,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李明權)
【第23句】:【人怨語聲高】人有怨氣,說話嗓門就大。明代《三寶太監 西洋記》:“老爺在上,我們都是人怨語聲高,怎么敢欺負判 官?”
【第24句】:不磨不煉,不成好漢。
【第25句】:【狗咬刺猬,無處下口】 釋義:比喻事情難辦,無處下手。“無處下口”又作“無從下口”、“沒處下牙”、“下不得口”等。 例句:他只笑笑,啥也沒說,這就叫“狗咬刺猬。無處下口了”。
【第26句】:【狗掀門簾全靠嘴】 釋義:比喻沒什么本事,只會說嘴。“門簾”又作“簾子”。“靠”又作“憑”。 例句:大寶說:“他是狗掀門簾全靠嘴,誰不知道他和錢萬利穿著一條褲子,一個窩窩撒尿?!?/p>
【第27句】:【 此地無朱砂,紅土也為貴】沒有好的,次的提高了身價。 類似的:此地無黃金,黃土便為貴。老舍《誰先到了重慶》: “就連這樣,還四個報館爭著請我呢!這年月缺乏人才,此 地無朱砂,紅土也為貴?!?/p>
【第28句】: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步步歇.
【第29句】:【 成大事不記小仇】要做成大事,不應該計較小的冤仇,要 能夠容人。姚雪垠《李自成》:“他的左右都巴不得一下子攻 破城市,替他報仇。他說,成大事不記小仇?!?/p>
【第30句】:【網兜舀水】 釋義:用疏網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計劃或努力完全落空。 例句:眼瞅著今年果松是豐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說不定能頂兩三年。一搬家,豈不成了網兜舀水。
【第31句】:鋼鐵怕火煉,困難怕志堅
【第32句】:【掉入五里霧中】見“墮入五里霧中”。
【第33句】:【吐不出來咽不下去】(慣)形容人有顧慮,說話吞吞吐吐。
【第34句】:【一張嘴不能言兩宗事】(諺)舊多指說書藝人的一張嘴不能同時講兩件事情。 也作“一張口難說兩家話”。
【第35句】:【強龍不壓地頭蛇】(諺)地頭蛇:地方上有權勢、有影響的團伙。指外來勢力再大,也難敵地方上有影響的團伙。也指盤踞在地方上的惡勢力是難惹的。 也作強龍難敵地頭蛇。 強龍壓不住地頭蛇。 強龍斗不過地頭蛇。
【第36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慣)指志向遠大,但命運不濟。
【第37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釋義:出門在外,生活不如在家里方便。 例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沒人結伴,一個女娃子家,路上是不好動嘛。”
【第38句】:【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釋義:蘿筐繩子再長,用彎扁擔也能把籮筐挑起來。比喻計策再高明,對方也有對付的辦法。“索”又作“繩”;“彎”又作“翹”。 例句:我們特派員雖然計謀多端,終究比不過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第39句】:【知己者莫過夫妻】(諺)知己:彼此了解。指夫妻間彼此最了解、最知心。
【第40句】:【好兄弟高打墻,親戚朋友遠離鄉】(諺)兄弟之間關系再好,分居后也應筑起高墻,節制往來;親戚朋友相處再好,也應離得遠些,不多接觸。指和人相處關系宜淡,過熱難得長久。
【第41句】:【前言不答后語】(慣)指說話前后對接不上。也指話說得很亂,沒有條理和層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語。 前言不對后語。 前言不接后語。
【第42句】:【心急繡不出好花】(諺)指從容耐心才能把細活做好。
【第43句】:【老樹正補屋墻】缺意即正好補缺?!缎≌f月報》(1981,1): “老樹正補屋墻缺的事到處都有。范廠長結合(復職)后,他 分擔的那段馬路,正好由老潘頭接著掃起來?!?/p>
【第44句】:【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見“好物不賤,賤物不好”。
【第45句】:【文有文才,武有武藝】文武全才。劉紹棠《二度梅》:“你要 是文有文才,武有武藝,花枝兒似的姑娘擠破了門?!?/p>
【第46句】:【舍命不舍財】(慣)寧可舍棄性命,也不放棄錢財。指人太貪財。
【第47句】:【要作好人,須尋好友】(諺)要想成為好人,先得找好人交朋友。指交友對做人十分重要。
【第48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行業,只要服務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49句】:【酒怕牛肉飯怕魚】(諺)指最好的下酒菜是牛肉,最好的就飯菜是魚肉。
【第50句】:【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舊指皇帝之下的宰相。借指其地位 僅次于一個重要人物。香港梁鳳儀《千堆雪》:“在公事上 頭,他早晚會變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種權勢,不是旁 人輕易求得。”
【第51句】:【燈臺照人不照己】(諺)燈臺:油燈盞下的托臺。指燈臺上擎著油燈,燈光只能照亮四周,卻照不見燈臺自身。比喻人往往看得清別人的缺點,卻很難發現自身的缺點。 也作“燈臺不照自”。
【第52句】:【樹要尋根】指尋找根源。成語:刨根問底。馬烽西戎 《呂梁英雄傳》:“再說刨樹要尋根哩!小白臉憑誰抖威風? 還不是憑的小隊長?”
【第53句】:【春雨貴如油】(諺)指春天的雨水,對農田就如膏油一樣貴重。
【第54句】:【帶著鈴鐺去做賊】(慣)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卻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壞自己的事。
【第55句】:【山水還有相逢日,豈可人無會合時】(諺)山山水水都可能有相逢的機會,人別離后還能沒有再見面的一天?指人和人離別不必愁苦,定會有再見面的一天。
【第56句】:十字街頭即指縱橫交叉的熱鬧街道。見于《五燈會元·楊岐方禪師法嗣》卷十九:“大眾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向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在禪宗那里,“十字街頭”一般指世間、事相等。與“千峰頂上”所指的出世間、理體等相對而言。禪宗還用“十字街頭,撞見爺娘”比喻參禪者在繁雜的塵勞和事相中,忽然開悟,頓見清凈自性。如清代敬安《法語·解夏小參》:“暑退涼生,各宜抖擻精神,向一念未生前,看個分曉??吹眯胁恢?,坐不知坐,直得識盡情灰,鐵壁銀山,忽爾推倒,便得無量安穩自在。到此時,真如十字街頭,撞見爺娘,說不出的忻悅?!卑褏⒍U開悟的境界,說j導很生動。后多用“十字街頭”泛指鬧市,鬧市口。如艾青《向太陽》詩:“早安呵,你站在十字街頭,車輛過去時,舉著白袖子的手的警察?!?/p>
【第57句】:【搭在弦上的箭——一觸即發】(歇)本指一觸動箭就發射出去,轉喻事態發展到非常緊張的地步,馬上就會發生嚴重的事情。
【第58句】:【 山高遮不住太陽】指真實情況掩蓋不住,或超越不過。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不怕,有理不在高言,山高遮不住 太陽?!?/p>
【第59句】:【打狗看主人面】做事要看背景,考慮人事關系、后臺。香 港梁鳳儀《千堆雪》:“香港當然是個打狗也看主人面的社 會。”
【第60句】:【當家三年狗也嫌】(諺)當家的時間長了,連家中的狗都會嫌棄。指當家人和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直接的利害沖突,有意見是正常的。 也借指群眾對領頭人總少不了有意見。 也作“當家三年,貓狗都嫌”。
【第61句】:【跳窩雞不下蛋】做事不安心,不專心,難以成功?!吨袊?青年報》(1982,7,13):“跳窩雞不下蛋這句俗話,我從小就 聽人說過,然而直到現在,我才理解了他的含義。跳窩雞為 什么不下蛋呢?我想,大概是這樣的雞對下蛋的窩過于挑 剔,總覺得自己這個蛋非同一般,一定要選一個最理想的窩 才肯下,而這樣的窩又總也找不到,于是跳來跳去,不僅耽 誤了下蛋時間,又使生蛋的機能開始蛻化?!?/p>
【第62句】:【三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不說話,不了解情況,難以對 付。三個,也說:凡人。清代《冷眼觀》:“無如那人心里是一 定主意,任憑你說下天書來都不把錢,索性給他一個三個不 開口,神仙難下手?!?/p>
【第63句】:【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 釋義:比喻要區別情況,不同對待。 例句:要知道,你是你,他是他,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我們的政策是有區別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方法。
【第64句】:【老狗熊耍不了新把戲】比喻人老沒有能力創新。西方的 諺語中有相反的說法。老舍《離婚》:“我平日總以為事事有 辦法,敢情我已經是老狗熊了,耍不了新玩藝!”
【第65句】:【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見“人不壓眾,貌不驚人”。
【第66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痹~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生畢業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 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67句】:【大廟不收,小廟不留】無處收容,找不到合適的崗位。類 似的:天神不納,地煞不收。劉紹棠《鷓鴣天》:“大廟不收, 小廟不留,跟我去當臨時工?!?/p>
【第68句】:【龍居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諺)戲:戲弄。指龍一旦離開大海落入淺水灘,就要遭受蝦的戲弄;虎一旦離開深山跑到平川地,就會遭受狗的欺侮。比喻強者失勢,會受小人的凌辱。 也作龍離滄海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龍游溝壑遭蝦戲,鳳入牢籠受鳥欺。
【第69句】:【把煮熟的鴨子鬧飛了】 釋義:比喻把到手或即將到手的好處丟掉了?!棒[”又作“弄”。 例句:這一來倒不好了!別的都是小事,老爺那個天性,倘然這一翻臉,要眼睜睜兒地把只煮熟了的鴨子給鬧飛了,那么怎么好?
【第70句】:【邪魔外道】語本《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狈鸾剃P于“魔”有許多說法,如煩惱魔、陰魔、死魔和天魔等?!澳А蹦軘_亂身心,障礙善念與修行,與“正覺”相反,故稱“邪魔“。佛教稱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學派別為“外道”。傳說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為六師外道,后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你將金錢銀紙快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過來?!币仓府惗诵罢f。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庇种竿衢T邪道?!镀缏窡簟返谄呶寤兀骸叭缃袷郎显S多做假銀的,俱是邪魔外道?!保ɡ蠲鳈啵?/p>
【第71句】:【患難識知己】患難之中才能看出朋友的真假?!抖虝旱?春秋》:“人在困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朋友,常言說:患 難識知己嘛。”
【第72句】:【采動荷花牽動藕】 釋義:比喻觸動或牽連到了某人。“牽動”又作“動了”。 例句:崔永光謙遜地說:“采動荷花牽動藕,軍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p>
【第73句】:【紅花也得綠葉扶】能人也得有人幫助。王朔《頑主》:“紅 花也得綠葉扶,您自個站在臺上難道不寂寞?該找幾個湊 趣的?!?/p>
【第74句】:【 氣死活人不償命】成心氣人,或說話不負責任。王蒙《失 態的季節》:“哪怕說的是假的呢,人家愛聽呀!這不是氣死 活人不償命嗎?”
【第75句】:【鑼鼓長了無好戲】(諺)鑼鼓:鑼和鼓,兩種打擊樂器,常在正戲開演之前敲打一陣。指鑼鼓敲打的時間長了,是為正戲的演出拖延時間,正戲準定不會好。比喻時間拖得長了,事情就辦不好。
【第76句】:【倆肩膀扛著個嘴】見“兩個肩膀扛張嘴”。
【第77句】:一生一世釋迦牟尼提出的“三世說”,經過歷代佛教學者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劃分時間過程的體系。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對于眾生而言,稱為“三生”,即“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叭馈笔欠鸺乙蚬摰幕A,稱為“三世因果”。佛教認為“一生”不過是生死輪回中的一個環節,謂之“一期生死”。作為成語,“一生一世”用來形容一生、從生到死、一輩子等。曹雪芹《紅樓夢》第九三回:“親還沒有定,他倒拿定一個主意,說是人生婚配,關系一生一世的事,不是混鬧得的,不論尊卑貴賤,總要配得上他的才能,所以到如今還并沒娶親?!睂O中山《革命軍的基礎在于高深的學問》:“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敝芏鴱汀渡虾5脑绯俊返谝徊浚骸皽⒂⒙牭竭@消息,一把抱住秦媽媽不放,激動地說:‘要是有了生活做,我一生一世也忘不了你的恩。…一絲不掛“一絲不掛”之“絲”有兩解。一解為一縷衣飾。《五燈會元·大愚芝禪師法嗣》:“諸上座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掛著一縷絲?!绷硪唤鉃橐桓灲z。《五燈會元·丹霞淳禪師法嗣》:“僧問:一絲不著時如何?師日:合同船子并頭行。”意思是說,“一絲不著”,便達到了船子和尚超脫的境界。船子和尚有詩偈云:“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保梢姟耙唤z不掛”本是禪語,比喻超然灑脫,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持境界。后用以泛指毫無牽掛。如《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把世情榮枯得喪看做行云流水,一絲不掛。”亦干脆直指赤身裸體。如宋代洪邁《夷堅志支丁·李氏紅蛇》:“披發裸體,一絲不掛?!?/p>
【第78句】:【何首烏】何首烏,是我國特有的一味名貴中藥材,其莖、根皆可入藥,而且藥用價值很高。 相傳在唐代,有一個姓何名田兒的人,因其體弱多病,不能生育,到了五十歲仍無子。有一天晚上,他飲酒過多,醉臥田野,在朦朧中看見兩株樹藤相距三尺,苗蔓相交,覺得很奇怪,就連根掘起,根部長得像一男一女兩個小娃娃。何田兒把此物帶回家,但無人認識。有人對何田兒開玩笑說:“你年老無子,這可能是天賜神藥,有兒有女為何不吃吃試試?”田兒就把它切碎,每天服用少許。說也奇怪,連服數月后感覺精力強盛,舊疾都痊愈了;相繼服用了一個時期,原來已經花白的頭發也都變烏了,并且在十年內生了幾個子女;他改名能嗣,活到一百多歲。能嗣的兒子延秀、孫子首烏,終生服用此藥,都健康長壽,晚年須發仍然發黑。由此,這一藥的名聲傳開了。 后人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為藥名,叫“何首烏”。
【第79句】:【臘雪是被,春雪是鬼】(諺)臘月下雪,像被子一樣覆蓋著麥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樣損害著麥田。 指立春前下雪,對麥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對麥田有害。
【第80句】:【人窮當街賣藝,虎瘦攔路傷人】(諺)賣藝:舊時習武的人擺地攤使拳弄杖,討錢謀生。指人到窮時會不顧體面,在街頭賣藝,就像虎餓瘦時會冒險攔路傷人一樣。
【第81句】:【不受福德】《金剛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币馑际钦f,菩薩雖然做了許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貪求果報或驕傲自滿,否則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說不受(執著)福報和功德。以后引申為不會享福。《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這個女兒不受福德,卻跟一個碾玉的待詔逃走了。”(常正)
【第82句】:【擊鼓鳴冤】“擊鼓鳴冤”是戲曲和影視中常見的情節,擊鼓者常能鳴冤,所以觀眾津津樂道。它出自何處,真的一擊就靈嗎? “擊鼓鳴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堯舜之時,就已出現了“敢諫之鼓”。周代時,出現“路鼓”,并有官員守護,供百姓擊鼓申冤。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樂于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會在朝堂外面懸掛一張大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這面大鼓因為有“用下達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稱為“登聞鼓”。 晉代以后,朝廷設置登聞鼓成為一種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還設有登聞鼓院或鼓廳,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訟為主要任務。登聞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達圣聽,直接由最高司法機關裁決。《唐律疏議·斗訟》中記載:“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說:“有去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笨梢?,擊鼓鳴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監年間中,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被判死罪。年僅十五歲的吉扮“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蕭衍聽到后非常感動,“乃宥其父”(《梁書·吉翂傳》。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發生了變化,認為擊鼓鳴冤破壞安定團結,因此對百姓擊鼓鳴冤作了許多限制,使擊鼓鳴冤出現了大倒退,如明代規定“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時規定“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才可以擊鼓。擊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83句】:【耍了猴子下不了竿】(慣)比喻被人玩弄得無法下臺。
【第84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釋義:指人要有進取心,要追求進步。也指官職地位、生活水平等的提高。 例句:“……要是農村富起來,手工匠人將來歸到工廠,變成正經八百的工人階級,誰不樂意,誰愿意一輩子抱風箱掄錘。人往高處走,水往低下流!爹,對不?”
【第85句】:【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慣)指心事重重,卻默默無語。
【第86句】:【官場如戲場】(諺)官場的事,就如同演戲一樣。舊指官場榮辱不定,恩怨無常,一切都像是暫時的表演。
【第87句】:【三翻六坐九拿爬,十個月的伢兒喊爸爸】(諺)嬰兒在生下三個月后會翻身,六個月能坐起,九個月能爬行,十個月會發聲喊“爸爸”。指嬰兒出生一歲之內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
【第88句】:【討便宜處失便宜】(諺)討別人的便宜,結果往往是被別人占了便宜,自己反倒吃了虧。誡人不可有貪占便宜的念頭和行為。
【第89句】:【一人做事一人當】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應該負責,牽扯不 到別人。清代《紅樓夢》:“我只恨他為什么這么膽小,一身 作事一身當,為什么逃了呢?”
【第90句】:【丑媳婦也得見公婆】謂有什么錯誤缺點,無法隱瞞,早晚 也要讓人知道。相關的:丑媳婦怕見公婆。池莉《來來往 往》:“再說丑媳婦總要見公婆,將來林株總是要與他們見面 的?!?/p>
【第91句】:傳說他受佛的囑托,在釋迦佛已經人滅而彌勒佛尚未降生的這段時期度化眾生。他曾發下大誓愿,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民問因有地藏王主幽冥之說相傳傳時航海來九華山的新羅國太子金喬覺足地藏化身,他住九華山數十年,坐化后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后建肉身殿。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第92句】:相傳魚晝夜常醒。作魚形,是為警覺信眾,防止昏惰?!皥F魚”形制較多,用于念佛誦經時調整音節,一般為深紅色或涂金,還有龍形或雙魚形的。吃齋、敲木魚念佛的形象,民間是熟悉的。如張天翼《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著木魚念經。”后來,僧人亦有敲木魚報曉或化緣的。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又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魚瑯瑯,白辰逮午不肯息?!泵鞔院?,木魚又逐漸發展為戲fH【第1句】:曲藝和民樂中的打擊樂器之一。
【第93句】:【開葷】中國佛教徒自梁武帝之后普遍實行素食,不食葷辛,也有在規定的齋日、齋月茹素的。而茹素者改食葷辛之始,民俗謂之開葷,亦名開齋、開素。宋·王楙《野客叢書》:“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肴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于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比缣啤ぐ拙右子小霸陆K齋滿誰開素”詩句。清·崔灝《通俗編·飲食·開葷》:“東昏侯(蕭寶卷)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肴羞曰:為天子解菜。解猶今云開葷也?!逼鋵?,佛律雖禁食酒肉葷辛,但若有病患等原因需要飲食者,也可開許。如《四分律》卷四二:“為病比丘,許啖諸種肉,飲諸種汁漿,”又《十涌律》卷二六、《僧祇律》卷三二等則許食離見、聞、疑之三種“凈肉”。今民間稱初次嘗試新鮮事物或初次打破禁忌曰“開葷”。也有長期過艱苦生活,一朝改善伙食,增加葷菜,戲稱“開葷”的。(常正)
【第94句】:【冤仇宜解不宜結】結仇沒有好處。魯迅《仿徨》:“我想, 你們也鬧得夠了。不是已經有兩年多了么?我想,冤仇是 宜解不宜結的。”
【第95句】:【八桿子打不著/三桿子搭不上】離得遠,不相干。打,也說: 夠。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其實哪,幾門子人情是正 經的!還不都是八桿子打不著的外甥,三年不作揖的姥姥, 一輩子就等著你這份人情來發家呢?!?/p>
【第96句】:【慷他人之慨】用別人的財物做人情,自己并無愧色,卻顯 得很慷慨大方。明代《二刻拍案驚奇》:“滿生總是慷他人之 慨,落得快活。”
【第97句】:【既來之,則安之】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在某種不太情愿的情況下,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或者安頓下來。 “既來之,則安之”語出《論語·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遠方的人如果不歸順我們.我們就要倡導文教德化來吸引他們,他們已經來到我們這里,我們就要好好安排他們,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 它的原意是對內說的,勸自己的人。而現在的意思是勸外來的人。這個詞語的原意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經相去甚遠了。
【第98句】:休將我語同他語,未必他心似我心
【第99句】:【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諺)火焰山:《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去西天取經,途經火焰山;孫悟空幾經周折,借來芭蕉扇,扇滅了大火,才得通過。指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也作沒有爬不上的山,也沒有過不去的河。 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爬不上的山。 沒有爬不到頂的高山,沒有走不到邊的草灘。
上一篇:每日一句佛家語-佛心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