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沒有梧桐,引不到鳳凰來】 釋義:梧桐樹:也叫青桐樹,落葉喬木,傳說鳳凰喜歡棲息的樹。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烏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比喻沒有好的條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來出眾的人物。 例句:有個姑娘,也可以招來個上門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窮,雖然一二十年來早就有過這份心,可是,“沒有梧桐樹,引不到鳳凰來”啊。
【第2句】:【避風頭】(慣)指躲避不利的勢頭。
【第3句】: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
【第4句】:【忍辱】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凈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于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并承擔重任。(無名氏)
【第5句】:猢猻入布袋比喻放蕩之性受到約束。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圣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與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嘆惜。其初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日:‘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于仕宦,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聞者皆以為善對。”語出《景德傳燈錄·真寂禪師》:“僧日:‘恁么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日:‘猢猻人布袋。…佛家謂凡夫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謂之“心猿”。又唐末五代間契此和尚背負布袋云游,傳為彌勒化身。
【第6句】:【本小利微,本大利寬】(諺)做生意本錢小贏利就少,本錢大贏利就多。指資金是經商獲利的前提和基礎。
【第7句】:【擔雪填井——沒個滿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滿水井,轉指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時候。
【第8句】:【老表】“老表”是江西人的別稱,此稱從來沒有外傳或擴大地域,是江西人的“專利”。為什么稱江西人為“老表”呢? 傳說朱元璋同元軍作戰,被打得大敗,而且身負重傷逃到江西康山地方,當地貧苦鄉民知道他是反對元朝的,就把他藏到山洞里,治傷供食,使朱元璋的傷口很快治愈。當要離別鄉親時,他非常感激,老鄉們好像未卜先知地對他說:“你要是將來當了皇帝,恐怕就不認得我們平民了!”朱元璋連忙回答說:“不會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話,你們只管來找我。”老鄉們說:“皇宮大院的,我們去哪里找你?就算找到了,我們平民又哪里進得去?文案高興高興算了。”朱元璋卻一本正經地說:“你們就說是我朱元璋表親來找就行了。” 1368年,朱元璋真的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有一年,江南一帶發生了旱災,尤以江西為重。廣大農民每年還是分夏秋兩季向朝廷交納賦稅,并要按丁服“徭役”。貧苦鄉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想起了“朱老表”,于是,鄉民來到朝廷后,自稱是朱元璋的老表,獲準進了皇宮大院。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真的召見了他們,并詳細地聽了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結果.在這一年,朱元璋下令減免了他們的稅收。從此,“老表”便成了江西人的代名詞。外人不知道就里,還以為“老表”是笑話江西人土氣呢。
【第9句】:一年種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第10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11句】:【相馬以輿,相士以居】(諺)輿(yu):車。居:平素待人接物及生活表現。指相馬要從它拉車的表現上判斷它的耐力,相士要從他的平素為人處世上判定他的品行。
【第12句】:草字不歸格,神仙認不得。
【第13句】:富貴者送人以金錢,仁德者送人以忠言
【第14句】:【開綠燈】 釋義:交通信號中,綠燈表示準許通行。比喻讓通過。 例句:有人反對,認為小說已經“過時”,有人認為作者沒有給讀者指路,作品有缺點。爭論不休之后,終于給小說開了綠燈。
【第15句】:【狗咬刺猬插不上嘴】 釋義:形容別人說話,無法插嘴。 例句:我的口又訥,從不和人吵架,人家談論個什么現今政策呀,張某長、李某短呀,我是狗咬刺猬插不上嘴,這樣也就沒人煩氣我。
【第16句】:【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母女有相似之處。臺灣瓊瑤《月 朦朧鳥朦朧》:“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我現在才知道為什 么你女兒那么蠻橫無理,原來是遺傳!”
【第17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沒有原則立場來調解爭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貶義。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在唐朝。據《新唐書》載,唐中宗景龍三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宰相宗楚客“專威福,有無君心,納境外交,為國取怨。”并請求將其下獄。而宗楚客則怒目爭辯,聲稱自己“忠誠鯁直”,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軟弱的唐中宗競不問是非,親自為他們調和,詔令崔琬和宗楚客“約為兄弟”。由于唐中宗無原則和稀泥的態度,故而時人竊稱其為“和事天子”。因此歷史上第一個“和事老”就是唐中宗。 但“和事老”這一完整的專有名詞的出現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在《南鄉子》詞中寫道:“風力裊萸枝,酒面紅鱗愜細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頹,卻向人間耐盛衰。”這首詞是重陽節懷念他遠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這里描寫的“插花和事老”,是指頭上戴花、萬事隨和、無所爭競的老者,雖然“和事老”沒有原則,但也無憂無慮,更能經得起人間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來代指那些調解爭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國,和金人力爭和議條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謂不能殺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臉。那時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來已很普遍。
【第18句】:“境界”相當于人們所說的客觀世界,然而,佛教認為“境界”乃是意識所現出來的“相分”。《大乘起信論》謂:“以能見故,境界妄現。”又指學佛修行所達到的境地。如《無量壽經》渭:“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后來,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代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賢》詩:“我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藝術所達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詩中的境界很美。
【第19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諺)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方便的路;多結一個仇家,就多一道阻擋的墻。指朋友越多越容易成事,對頭越多越難以行動。 也作“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對頭少堵墻”。
【第20句】:【人死留名,獸死留皮】見“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21句】:【錢財如流水,流去還流回】(諺)錢財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來。指錢財本是流通之物,流進來別喜,流失了別愁。
【第22句】:【如是我聞】即我聞如是,猶言我聽得這樣說,通常表示自己聽到的傳聞。如清·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內有《如是我聞》篇目,所載皆耳聞的傳說、故事。又如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噫,如是我聞,而王遂語,且熟視其乳毛未褪之顏。”“如是我聞”出于佛涅槃前。當時,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見《大智度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一等)相傳佛涅槃后,長老迦葉在王舍城外舉行了第一次結集佛經的活動。阿難誦集經藏。他剛念出“如是我聞……”,滿座大眾仿佛聽到佛親臨說法,感動流淚。我們今天見到的漢譯佛經,一般在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少數作“聞如是”)四字,意謂我阿難當時親自聽到佛這樣說。“如是我聞”表示經中的內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實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喚起了虔誦佛經的欲望,隨即輕聲念道:‘如是我聞……’”(李明權)
【第23句】:【老太婆縫補丁——紉針】(歇)紉:引線穿過針鼻兒,諧“認”。針:諧“真”。指做事嚴肅對待,毫不馬虎。
【第24句】:【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諺)蝕本:賠本。稱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損失不了什么,只不過動動舌頭就是了。指見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損失,又能有益于人際交往。 也作“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 喊人:稱呼人。
【第25句】:【兒大不由爺】(諺)爺:父親。兒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張,不由父親作主。指兒女長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預。 也作兒大不由娘。 兒大母難專。專:專斷。 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26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釋義:端午:我國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舊時有在這天早上逮癩蛤蟆做藥的習俗。比喻遲早逃脫不了。 例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砸了你們的骨頭熬成油,也得清賬。
【第27句】:【財連于命】(諺)錢財和人的生命相連。指錢財等同于生命,對人非常重要。 也作財命兩相當。 錢財通性命。
【第28句】:【千人千面,百人百性】(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不同的面孔,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不同的性格。指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就和人人都有和別人不同的相貌一樣。 也作“干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
【第29句】:【死狗——扶不上墻】(歇)比喻人素質太差或沒有志氣,別人想扶持也扶持不起來。 也作“死狗——扶不到墻上”。
【第30句】:【壁間猶有耳,窗外豈無人】(諺)墻壁里談話,墻壁外會有人聽;窗里面說話,窗外會有人聽。指私下密談的話語也有可能泄露。 也作“隔墻須右耳,門外豈無人”。
【第31句】:【節令不饒人】(諺)節令:我國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饒:寬容。節令是農業生產的規律性的依據,誰違背它誰就會受到懲罰。指農業生產必須嚴格遵從節令的規定。
【第32句】:【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釋義:比喻心里裝不住事。“四兩香油”又作“二兩酥油”。 例句:可是,幾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著好了,兒子也要送給人家,金牛也要掏給人家!你,還有啥?人家說“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第33句】:奮楫者先
【第34句】:【樹不砍不成材】 釋義:借指子女需要教育,才能成為人才。 例句:“古人說:‘樹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難成器。’讓政府的王法好好教育他們才對!”
【第35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諺)緣:緣分。舊指人與人能否相遇、相識,主要靠緣分。 也作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卻成仇。 有緣千里巧相投,無緣對面不能留。
【第36句】:【借酒澆愁愁更愁】(諺)澆:澆滅。要用飲酒來消愁只能更加憂愁。
【第37句】:【知冷知熱是夫妻】(諺)指生活上相互照顧,相互體貼,是夫妻間的情分。
【第38句】:【阿母愛郎,脫褲換糖】(諺)郎:兒郎。阿母愛兒,不惜脫下褲子換糖給兒子吃。指母親疼愛子女,往往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
【第39句】:【為五斗米折腰】(慣)折腰:彎腰向人鞠躬。原指為了微薄的俸祿而侍奉上司,后也指為了些許小利而向人低頭。
【第40句】:【亂世出英雄】(諺)戰亂的年代,往往會涌現出收拾局面的英雄人物。
【第41句】:撒謊的開始,就是愛情的終結
【第42句】:【穿一條褲子】(慣)1比喻互相勾結、包庇。2形容二者親密無間。 也作“合穿一條褲子”。
【第43句】: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第44句】:【無債一身輕】(諺)不欠人的債務,自然就一身輕松。指債務帶給人的負擔是沉重的,還清債務,就不再有負擔。 也作“無賬一身輕”。
【第45句】:【現世報】原稱“現報”,為佛家所謂三業報之一。晉·慧遠《三報論》說得很明白:“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后報。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語用現世報為詈詞,意為今生乃至當下就遭到惡報。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再沒有一個身子上,先前做了貴人,以后流為下賤,現世現報,做人笑柄的。”還特指不肖子孫。如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十一:“罵人曰現世報,見李翊《戒庵漫筆》。張桂當國,有帖‘十可笑’于門。八可笑,駙馬招個現世報。”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況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閣族子孫,都滅盡了。單留得我一個現世報,還在這里。”(李明權)
【第46句】:【八個金剛抬不動一個禮字】 釋義: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士,因手拿金剛杵而得名。形容“禮”重,要講“禮”。 例句:大尹道:“一個官要拶就拶,管你什么根基不根基!”高氏道:“這也難說,八個金剛拾不動一個‘禮’字哩!”
【第47句】:【男拜觀音女拜佛】民間有“男拜觀音女拜佛”的說法,走在大街上你也會發現“男戴觀音女戴佛”的現象。 “男拜觀音女拜佛”的說法主要來源于民間,但它的形式重于意義,體現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和諧社會的愿望。 女性,往往多愁善感,而佛的寬容大度、靜默恰好可以化解難以解開的愁緒。所以,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靜氣,冷靜從容,豁達心胸,積極進取。這樣一來,少了些許嫉妒和小心眼,不再捕風捉影,少說別人的是與不是,多一些寬容豁達,能像彌勒佛菩薩一樣海納百川,從此快樂似神仙。 而作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生活當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以及會受到多種不良誘惑的影響。他們難免性情變得暴躁起來,而且容易起爭斗。因此,常拜觀世音菩薩,能讓男人少一些殘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慈悲與平和,一生平平安安,快樂如意。
【第48句】:【倒苦水】(慣)比喻傾訴所遭受的苦難或心中的痛苦。
【第49句】:【獅子大開口】(慣)1比喻要價或提的條件太高。2形容嘴張得太大,吃東西太快。 也作獅子大張口。 獅子大張嘴。
【第50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釋義:窺:暗中察看。良馬不待鞭起,側耳便能領會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辦事不待驅策。 例句:魏府大覺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第51句】:兩個分力的尖角越小,合力越大:一個集體團結越緊,攻關力越強。
【第52句】:【有苗三分收】見“見苗三分收”。
【第53句】:【一回見面二回熟】(諺)頭次見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見就是熟人了。 指人們的社會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第54句】:【坐堂醫】在我國,中藥店大多稱“堂”,如“同仁堂”、“樂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藥全國馳名。在藥鋪候診的醫生叫“坐堂醫生”,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醫”源于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鉆研祖國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規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還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字。后人寫詩贊頌他“官隨民愿守長沙,心涵胞于千萬家。興亡盛衰同禍福,坐堂行醫惠無涯。”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后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55句】:【變戲法】(慣)本指表演魔術,比喻耍弄騙人的手段。
【第56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諺)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傷天理、損陰德的事,并讓子孫后代依家風正道直行,比留給子孫萬貫家財更有用。
【第57句】:【金口】佛為“金身”,故佛口稱為“金口”。如《華嚴經》說:“何況如來金口所說。”金口表示為佛親口所說,真實可信。如明·張守約《擬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為諸人告。”又如明·楊慎《佛書四六》:“鷲頭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指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下說法。金口又作金剛口,如《纓珞本業經》卷上:“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金剛口,謂佛之口舌堅固不壞,猶如金剛。后俗語中,謂發一言而舉足輕重者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諾,學生才得以進入貴公司服務。有謂不輕易開口者為“金口難開”。(李明權)
【第58句】:士氣不可辱,民意不可侮
【第59句】:【年好過,月好過,日子難過】(諺)指年節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暫的一天,容易混過;只有這一天接一天無盡頭的困苦日子,最是難熬。
【第60句】:活潑潑是禪宗的熟語,大致反映出禪宗如下的特色:首先是與自心相契合,所謂“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其次是與生動具體的現實生活“打成一片”,所謂“目擊道存,觸事而真”。再次是機鋒往來,“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第61句】:【年輕的夫妻愛頂磕,年老的夫妻愛啰嗦】(諺)頂磕:頂嘴吵架。啰嗦:嘮嘮叨叨。年輕夫妻容易頂嘴吵架,年老夫妻總愛嘮嘮叨叨。指夫妻不論老少,總不免相互摩擦。
【第62句】:【花果山的猴王——不服天朝管】(歇)花果山:傳說中傲來國附近海中的一座名山,見《西游記》第一回。猴王:《西游記》中人物孫悟空,在花果山為猴王。本指孫悟空敢于大鬧天宮,不服天上朝廷管教,轉喻人有造反精神,敢于同統治者作斗爭。
【第63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
【第64句】:【啃骨頭】(慣)1指打大仗、硬仗或克服大的困難。2譏諷人得不到大的利益,只能得到一點兒好處。 也作“啃硬骨頭”。
【第65句】:【官不威風牙威風】 釋義:爪牙仗勢欺人,更可惡。 例句:七郎在京都,一向撒沒有名,一旦得了刺史之職,就有許多人來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牙爪威,做都管,做大叔,走頭站,打驛吏,欺行客,詐鄉民,總是這一千人了。
【第66句】:【超度】《地藏經》稱: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惡業,死后又沒人為他追薦,其神識就可能投生到餓鬼、地獄等惡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內,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獄等惡道而轉生人天等“善趣”,俗謂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約始于梁武帝所創的盂蘭盆會。盂蘭盆系梵語ullambana的音譯,意為救倒懸,即解救淪落地獄、餓鬼中的眾生的倒懸之苦。唐時民間已盛行超度。如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載:“村人遂于陂中設齋超度。”超度的具體內容包括念佛、誦經、營齋、做道場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說法,舉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錮之于阿皮地獄,永永埋頭,不使再有超生之日。”又如《金瓶梅詞話》第二八回:“叫賊淫婦陰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又如《廿載繁華夢》第十七回:“不如一發請幾名師傅和幾位禪師,開壇講經,超升作福。”今亦引申為救助、解脫等意。舉二例:孫中山《行易知難》:“本大總統看到北方學界,都是在這樣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們。”又如《抗日歌謠·今年到了新四軍》:“今年到了新四軍,百姓個個得超生。”(李明權)
【第67句】:生離死別,悲哀最痛
【第68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釋義:比喻人心險惡,難以猜測。“難”又作“怎”。 例句:這個郎君也早合當倒運,就吐實話泄機與他,到吃婆娘哄賺了。正是: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第69句】:沖鋒破敵,算個大膽;掀天揭地,方是奇才
【第70句】:偷吃不肥,做賊不富.
【第71句】:【矮子登樓梯——步步高升】(歇)喻境況、生活等一天比一天好,或地位、職位不斷提高。
【第72句】:【張家不就,李家不成】(慣)就:完成。跟張家沒談成,跟李家也沒談成。指擇偶過于挑剔,婚事未成。
【第73句】:沒有鋸不倒的樹,沒有敲不響的鐘。
【第74句】:【貓咬尿泡空喜歡】 釋義:好事并不存在,白高興。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軟筋麻。只是沒福,不得沾身。可憐!真“貓咬尿泡空喜歡!”
【第75句】:【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釋義:葵:蔬菜名,今稱水芹菜,或指冬葵。早晨露水沒干不掐葵葉,中午不在烈日下割韭菜。 例句:掐秋菜,必留五六葉。不掐則莖孤;留葉多則稈大。)-L掐,必待露解。 諺日:“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第76句】:【吃虱子,留大腿】 釋義:比喻過分吝嗇。 例句:原來李克用是吃虱子留大腿的人。因見白娘子容貌,設此一計,大排筵席。
【第77句】:【老鼠戲貓兒,好大膽】 釋義:老鼠戲弄貓兒,形容膽子過大,不知死活。 例句:“[凈]是李藥婆,老鼠戲貓兒,好大膽。[末]衙里喚他。[老旦]便是。[凈]你曉得么,老爺令嚴,出入的都要搜撿。”
【第78句】:處貧賤易,耐富責難,安勞苦易,安閑散難;
【第79句】:若能放手和閉口,百歲安寧有八九
【第80句】: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第81句】:日儲一勺米,千日一石糧
【第82句】:俗語比喻在沒有高人、人才處逞強。如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第83句】:和尚在缽盂在“缽”是梵語缽多羅Patra的省音譯,意譯為“盂”,合稱“缽盂”。缽盂用泥、鐵等制作,扁圓形,口略小,是和尚用來化緣的食器,也是和尚隨身攜帶的“六物”之一。因此,俗語說“和尚在缽盂在”。或比喻一事物的存在要依賴另一事物的存在。如元代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恁時節和尚在缽盂在,今日個福氣衰,看何時冤業解。”或比喻不知是誰。如元代朱凱《昊天塔》第三折:“知道是和尚在缽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
【第84句】:【蘇杭不到枉為人】(諺)蘇杭:蘇州和杭州。不到蘇州和杭州游覽一回,就算白活了一世。指蘇杭景物優美,甲于天下,不可不去游覽。
【第85句】:集體的力量如鋼鐵,眾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86句】:【開士】“菩薩”的一種意譯。《玄應音義》卷四:“開士,謂以法開導之士也。”孔子曰:“士志于道?。”曾參發揮師教,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依此“士”義,古代譯師遂將菩薩意譯為“開士”。前秦苻堅時對沙門(出家修行人)之有德者賜號“開士”,以后多用以指高僧。唐·李白《贈僧》詩:“衡岳有開士,五峰秀真骨。”唐·李頎《題璿公山池》詩:“遠公遁跡廬山嶺,開士幽民祇樹林。”唐·劉長卿《寄靈一上人初會云門》詩:“高僧本姓竺,開士舊名林。”(常正)
【第87句】:【處暑一聲雷,依舊倒黃梅】 釋義:黃梅:指黃梅雨,即江南四、五月間,黃梅成熟時的降雨,亦稱黃梅天。處暑時節雷聲響,依舊返回黃梅天,多雨。 例句:按長元吳志皆載“處暑一聲雷,依舊倒黃梅”之諺。但考芒種距離處暑凡七十五日。
【第88句】:【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 釋義:“蒸”:諧音“爭”。指不為別的只是為爭一口氣。 例句:氣死、餓死、等死、打死,不如跟敵人拼死!賣掉孩子買蒸籠——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
【第89句】:【拉下臉來】(慣)指很生氣或不顧及情面。 也作“拉下臉皮”。
【第90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張口來】(慣)形容被人懷疑,急切想分辯清楚。 也作“恨不得長出一百張嘴來”。
【第91句】:【冤家路窄】(諺)指仇人往往相遇,想避也避不開。也指心里討厭的人總容易碰見。 也作冤家路窄,狹路相逢。 冤家路窄,在劫難逃。
【第92句】:【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 釋義:比喻顛倒黑白,不辨是非,錯怪了人。 例句:他祖祖輩輩欺壓七里鋪人還不夠!你倒好,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 心疼肚熱,咋下得手打孩子?
【第93句】:【兒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偏愛自己的,羨慕別人 的。類似的:莊稼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好。臺灣瓊瑤 《人在天涯》:“男人都一樣,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別人的 好!”
【第94句】:道士與僧人的形象與作為也有很大區別。如魯迅《吶喊·風波》:“現在的長毛,只是剪人家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也比喻辦事不按常規,不合情理。
【第95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慣)比喻剛脫離苦難的地方,又陷入更兇險的處境。
【第96句】:【拿人血染紅頂子】見“用人血染紅頂子”。
【第97句】:嚴霜單打獨根草。
【第98句】:【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慣)形容變化非常快。
【第99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諺)畫出虎的皮毛容易,要把虎的風骨畫出很難;認識人的外貌容易,要看清人的內心很難。指世間最難的事莫過于識透人心。 也作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畫虎難畫骨,知人難知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