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俏眉眼做給瞎子看】(慣)比喻說話做事不選擇合適的對象,再好也不會受賞識。
【第2句】:【早知三日事,富貴一千年】(諺)人能預知未來三天的事,就可抓住機遇,獲取無窮無盡的財富。指預知未來最是難能可貴。
【第3句】:團結力量大,巨石變成沙
【第4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第5句】:【用人血染紅頂子】(慣)頂子:清朝官員裝在帽頂正中的飾物,用寶石、水晶、珊瑚、金屬制成,以其質料和顏色表示一定的品級。比喻靠害人來謀取官職。 也作“拿人血染紅頂子”。
【第6句】:見聞具稱“見聞覺知”,指人的感覺作用和認識能力。佛教認為,人有“六識”?!耙姟笔茄圩R的作用,“聞”是耳識的作用,“覺”是鼻識、舌識和身識的作用,“知”是意識的作用。見《大智度論》卷四十。又如《雙恩記》:“防惡人,看險路,見聞覺知必嫉妒?!敝劣凇耙娐劇币辉~,更為習見。通常指見到和聽到的,猶言耳聞目睹。如清代方朝《藐姑山》詩:“日月愁關鎖,風雷亂見聞。”亦指知識與經驗。如《老殘游記》第十回:“我們從小讀詩,題目里就有《箜篌引》,卻不知道是這個樣子。請先生彈兩聲,以廣見聞,如何?”在佛經上,“見聞”一般專指見佛聞法,如《法華經·序品》有“見聞若斯”之語。
【第7句】:【不暗不聾,不成姑公】(諺)喑(yIn):啞。姑公:婆婆與公公。指不會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也泛指當家人就得要裝得糊涂些。 也作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第8句】:【五百羅漢】我們常??梢栽谠S多名山大寺是見到五百羅漢的形象,或雕塑、或繪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充滿佛教特色和異邦風貌。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是小乘圣者的果位。關于五百羅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隨釋迦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十誦律》卷四:“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彌跋諺佛緣》:“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婆羅門名延如達,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羅漢是。”不過諸經典均未說明具體的名字事跡。在佛經中,“五百”往往作為眾多的約數,未必有具體的指稱?!洞竺骼m藏經》收有南宋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列舉第一羅漢阿若憍陳如到第五百羅漢愿事眾。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羅漢像,多依之列名。關于五百羅漢的民間傳說不少,亦常見之于文藝作品中。如《西游記》第五八回:“如來見他走時,即下令大眾動手,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漢)、三千揭諦、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觀音、木叉一齊圍繞?!保ǔU?/p>
【第9句】:【沒有好果子吃】(慣)比喻沒有好的結果。
【第10句】:【愛河】“愛河”指愛情,男女青年相戀,常說墜入愛河,是美好的事情。然而,它的出處卻與今義大相徑庭。愛河,源自佛教。 佛教中的“愛河”卻并非美好的寓意,而是指情天欲海。原意是指愛欲溺人,阻礙修道。此外,也喻指人的貪愛之心,執著于物而不離舍,猶如水之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喻?!度A嚴經》卷二十六有“隨生死流,人大愛河”之語?!独銍澜洝芬灿小皭酆痈煽荩钊杲饷摗敝f?!对∠窠洝氛f:“愿永出愛河登彼岸。”“菩薩皇帝”梁武帝也曾在文章中慨嘆:“登長樂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 可見,“愛河”在佛教中并不代表積極的一面,也不代表美好的一面,“愛河”卻指人心受到欲的浸染,溺沒而不能自拔,希望大家能夠早日脫離。 佛教一門主張平等清靜而擯棄私欲,世俗間“愛河”的意義以男女的感情欲求為基礎,是與佛教所崇尚的理念背道而馳的。當然,愛物、愛民、愛父母、愛師長等,佛教認為是正當的。 佛有佛道,俗有俗道,各自相安,各行其道,“愛河”就理解清楚了。
【第11句】:【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 釋義:不能被一種行不通的辦法難倒,可以另想辦法。 例句:“一臺戲父女倆,天涯海角無處尋;男大當婚,也不能一棵樹上吊死呀!”金不換大娘替龍抬頭叫屈。
【第12句】:【叫板】“叫板”具有滋事或挑戰的意味。它源出有二。 其中主流說法是“叫板”原為戲曲用語,指戲曲演員于道白之后、未唱之前,將道白的最后一句節奏化,使其有韻律,拖長抬高道白腔調,以便使伴奏開始,過渡到下面的唱腔上去。 此外,用動作規定下面唱段的節奏,也叫“叫板”。“叫板”的方式有多種,或把道白末一字字音拖長,或用一個感嘆詞、語氣詞,或用笑聲、哭聲,或用一個特殊手勢、身段。“叫板”的念、做都要充滿感情,使演員和樂隊都要做好準備,充滿激情,故而引申為具有挑戰性。 “叫板”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古代民間有個游戲叫骨牌,四個人在一起打的,當一個人沒錢時,還可以多打一次,這時那個沒錢的人就會拍一下桌子,并且這次是由他說話,一般也稱作“叫板”。
【第13句】:【長兄如父,長嫂比母】 釋義:年長的兄嫂如同父母。 例句:長兄如父,長嫂比母,可是他們也五男二女,一窩九口,家無隔夜之糧,吃了上頓愁下頓,有心無力幫不了他。
【第14句】: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第15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
【第16句】:【獅舞三趟無人看,話說三遍沒人聽】(諺)三:泛指多數。重復多次舞獅,就沒人愛看;重復多次說話,就沒人愛聽。指說話沒有新意,一味重復,必定惹人膩煩。
【第17句】:【洗耳】現在有個成語叫“洗耳恭聽”,意為洗凈耳朵認真謙虛地聽別人講話。然而,“洗耳”的原意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洗干凈耳朵,是怕聽了別人的話臟了自己的耳朵。 洗耳典出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闭f的是堯舜時代有個賢人名叫許由,字仲武,陽城槐里人,他品德高尚,很受當時人們的推崇。相傳堯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在四處尋訪賢人時,發現了許由。堯曾多次向許由請教,認為他確實是難得的賢士,就決定把天下讓給他。然而許由自認為自己才德趕不上虞舜,在聽到堯要讓位于自己時,便連夜逃到箕山隱居起來。 堯認為這是許由謙虛的表現,便對他更加敬重,又派人去請他,并對他說:如果堅持不接受帝位,則希望他能擔任“九州長”。不料,許由聽后,便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掬水洗耳。這時,他的朋友巢父牽著牛來飲水,看見許由在洗耳,就問他這是怎么回事。許由說:“堯想召我為九州長,我覺得這話污穢了我的耳朵,所以來這里洗耳?!背哺嘎牶螅湫σ宦暤溃骸澳闳綦[居在道路不通的高山深谷中,誰能知道你呀,你四處游蕩就是想讓人知道你,求得名聲,別在這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巴。”說著,牽著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飲水了。
【第18句】: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走如風。
【第19句】:【才脫了閻王,又撞著小鬼】(慣)閻王:佛教稱掌管地獄的神,也稱閻羅、閻羅王、閻王爺。比喻剛擺脫了一個壞人,又遇上了另一個壞人。
【第20句】:明代王世貞《鳴鳳記·忠佞異議》:“你念念不忘嚴府,恐被他人笑罵。”又如劉觀德《我的財富在澳洲》:“加薪是我蓄謀已久的計劃,自從當上打工仔的第一天開始,便一直夢寐以求,念念不忘。”
【第21句】: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第22句】:【風水不便,客人背纖】(諺)背纖:人在岸邊用繩拉船前行。行船遇到逆風或逆水,乘船的客人也只好下船背纖。借指事到無奈時,只好勞動尊客。
【第23句】:利他佛教有“二利”之說,上求佛法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如《無量壽經》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袄笔谴蟪朔鸾绦衅兴_道、普度一切眾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如唐代伽才《凈土論》所說:“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佛教認為,不具備由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正見、慈悲等,就無法真正地利他。
【第24句】: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
【第25句】:【財連于命】(諺)錢財和人的生命相連。指錢財等同于生命,對人非常重要。 也作財命兩相當。 錢財通性命。
【第26句】:練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第27句】:【船爛還有三千釘】(諺)指木船即使破爛了,也還有三干個鐵釘在。 比喻富家即使敗落,也還有厚實的家底。 也作破船還有三干釘。 大船爛了還有三干個釘。 爛船拾起有三斤釘。
【第28句】:【火葬】古印度四種葬法(水葬、火葬、土葬、鳥葬)之一。梵語名荼毗或阇維,譯為焚燒?!赌鶚劷洝废拢骸盃枙r如來,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踴棺外,漸漸荼毗,經于七日?!蔽覈糯居猛猎?,佛教傳入后則火葬漸行。清·顧炎武《日知錄·體制·火葬》:“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時已有之。”宋·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十三:“民俗火葬,自釋氏火化之說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庇诖丝梢姺鸾虒γ袼子绊懼蟆S肿鳌盎鸹薄K巍ず檫~《夷堅丙志·趙縮手》:“據榻趺坐,傍人怪其不言,就視,已卒矣……越三日火化,其骨鉤聯如鎖子云?!避嚾羲赌_氣集》:“今貧民無地可葬,又被他說火化上天,葬禮亦被奪了。”我國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因此對火葬之俗總的來說是排斥的,甚至是禁止的。宋太祖建隆三年曾下詔禁之,明、清兩代亦懸為厲禁。近代受西方各國影響,人們的看法才有較大的轉變,現在更成為我國大力提倡的主要葬法。(常正)
【第29句】:【舍命陪君子】(慣)1指為了朋友可以舍棄性命或做任何事。2指拼出性命和對方較量。
【第30句】:【秤砣雖小壓千斤】(諺)指桿秤上的秤砣雖然小,卻能壓住千斤的重量。比喻歲數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謀與才能,不可小覷。
【第31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釋義:年輕時不努力上進,到了年老時悲傷后悔也來不及了。 例句:“你要趁著年青多學,多學點知識,爭取在事業上有點成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時寸候不努力,將來后悔就晚了?!?/p>
【第32句】:【縛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33句】: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第34句】:【貪天之功,據為己有】(慣)把天意成就的功勞,說成是由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指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 也作“貪天之功為已有”。
【第35句】: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
【第36句】:【籮里揀瓜——揀得眼花】(歇)指可供選擇的對象太多,使人眼花繚亂,拿不定主意該選哪個。
【第37句】:【東海鰲魚脫釣鉤——再不回頭】(歇)鰲魚:傳說中生活在大海里的大龜或大鱉。本指鰲魚脫鉤后再也不返回,轉指人一去再也不回來。
【第38句】:【兒大不由娘】 釋義:孩子大了,母親管不了。 例句:“我早就說給他問個媳婦,就把心收住啦,人家硬不!兒大不由母,我也管不了!”
【第39句】:【燒的紙多,惹的鬼多】(諺)給鬼燒化的紙錢多,招來討要紙錢的野鬼就多。比喻人做事無原則,遷就照顧的面越寬,招惹來的麻煩事就越多。
【第40句】:【背包袱】(慣)比喻在思想上或經濟上有沉重的負擔。
【第41句】:眼大肚子小,爭起吃不了.
【第42句】:【沒到西天,碰上如來佛了】(慣)西天:我國古代佛教徒稱印度。如來佛: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第43句】:【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見“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
【第44句】:【風不搖,樹不動】(諺)風如果不刮動,樹枝就不會搖擺。借指凡事總有個起因,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 也作“風不吹不響,樹不搖不動”。
【第45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巧遇洞庭紅》。 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漢”。這年他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撲鼻香,嘗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奉皇帝?!迸赃叺娜丝戳?,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 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而今是轉運了?!?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第46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兩面三刀地暗算。 例句:“身處不公平的天地,識人可要識個透哇!俗話說得對,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p>
【第47句】:不能讓壞人進我們的寨門,不能讓敵人進我們的國土。
【第48句】:【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第49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諺)扔掉的瓦片,也還有拾起來再用的時候。比喻背時的人不必喪氣,總會有境遇好轉的一天。
【第50句】:山高流水長,志大精神旺.
【第51句】:念經念誦或背誦佛經。一般用特殊的音調吟誦,稱為“海潮音”、“唄經”,有時也用木魚等控制音節。僧眾舉行法會或做早晚課時集體“念經”,信徒個別修持時亦可單獨“念經”?!澳罱洝笨梢愿呗暷?,也可以低聲念,可以出聲念,也可以默念。中國佛教徒常念的經有《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地藏經》、《心經》、《藥師經》等。唐代慧能禪師指出,念經重在“心念”,“得其經意……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若只是口讀而不解其義,稱為“讀經”?!秹洝C緣品》載,有僧名法達,常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勰芘u他;“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并說:“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狈ㄟ_于言下大悟?;勰苷f:“汝今后方可名念經僧也?!彼渍Z中運用之例,如《水滸傳》第四回:“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經誦咒,辦道參禪?!庇秩鐝執煲怼秲号畟儭罚骸白哌^佛堂的時候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在敲著木魚念經?!?/p>
【第52句】:【墻上畫的餅——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無實際作用。
【第53句】:【鷹犬、爪牙】“鷹犬”、“爪牙”用來指匪首或反動集團的黨羽或幫兇。 “鷹犬”、“爪牙”本義是褒義詞,鷹犬表示為主忠誠,爪牙則意指國之利器。飛將軍李廣一次闖了禍,上書向武帝請罪,武帝回答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贝送?,禁衛軍的將官又稱作“爪牙官”,比喻他們就像鳥獸的爪牙一樣,是保護自我的主要手段。東漢陳龜,被任為度遼將軍,前去抵御邊患,臨行前上疏,自稱“馳騁邊陲,展鷹犬之用?!痹B向獻帝上疏,稱“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來,鷹犬、爪牙逐漸演變成反面的詞匯,變成了壞人的幫兇。
【第54句】:【挨悶棍】(慣)悶棍:在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擊。 也作“挨悶棒”。
【第55句】:【豎起脊梁骨】原為禪宗語?!段鍩魰肪硎d:有個叫狄三的人出家了,禪師給他起了個法名稱“道川”,并教誨他說:“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薄柏Q起脊梁”,謂站穩腳跟,振奮精神,專心參禪辦道。這是一句禪家習用語。再舉一例,如《五燈會元》卷十七:“其或見諦不真,影像仿佛,尋言逐句,受人指呼,驢年得快活去。不如屏盡塵緣,豎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斌w現出佛家所提倡的“勇猛精進”的精神。朱熹亦好用禪語,其《語類》卷一零五謂:“道夫辭拜還侍,先生曰:“更硬著脊梁骨!”今亦常用此語,謂提起正氣,振奮精神。如:我們要豎起脊梁骨,不怕威脅,不怕利誘,為建設繁榮公正的社會而奮斗。(李明權)
【第56句】:言不亂發,筆不妄動
【第57句】:廣結善緣“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視“緣”,即事物彼此間的聯系和影響?!熬墶庇小皦m緣”、“惡緣”和“善緣”等。佛家主張“廣結善緣”,如修習佛法、結交善友、利益眾生等,以為將來得度的因緣?!皬V結善緣”亦簡稱結緣、有緣。隋代智顗《法華經文句》卷二謂:“結緣者……過去根淺,復漏污雜,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此名結緣眾?!比绱汉單牡邸断喙偎卤罚骸盎侍邮捑暎晕舴?,便結善緣。”即指學佛。又如唐代司空圖《贈信美寺岑上人》詩:“巡禮諸方遍,湘南頻有緣。”指與僧人結交。
【第58句】:【處暑一聲雷,依舊倒黃梅】 釋義:黃梅:指黃梅雨,即江南四、五月間,黃梅成熟時的降雨,亦稱黃梅天。處暑時節雷聲響,依舊返回黃梅天,多雨。 例句:按長元吳志皆載“處暑一聲雷,依舊倒黃梅”之諺。但考芒種距離處暑凡七十五日。
【第59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諺)山上長著各式各樣的花草,人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個性。指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志趣與個性,不可強求一致。
【第60句】:【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 釋義:說明荒僻之地隱藏著出眾的人。 例句:鄭懷連躥帶蹦,汗都下來啦,也打不著小將。牛皋想:這真是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
【第61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一俗語比喻已經敗落的事物,還能奄奄一息地維持一段時間,甚至死后還能發揮一定作用,屬貶義。 此典源出《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注,講的是魏明帝臨終的時候,委托曹爽、司馬懿一起輔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當時,曹氏宗室有個叫曹同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權的危機,上書勸告曹爽,敘說了歷代皇族統治滅亡的原因,勸說他親本族、友異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變。為此,曹同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來講明道理。他勸說道:“如果沒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樹根腐朽,樹葉就要枯萎,枝葉繁茂,樹根才能得到庇護;枝條凋零,樹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們常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是因為這種蟲子腳很多,所以雖然死了,也能支撐其身體不倒?!边@句話講的都是自然現象,卻寓意深遠。 可惜,這時的曹魏政權已經岌岌可危,無力回天。
【第62句】:【見橐駝謂馬腫背】(慣)橐(tu。)駝:駱駝??匆婑橊勔詾槭邱R背腫了。比喻對不知道的事物憑主觀想象得出結論。
【第63句】:【演說】其本義是指佛、菩薩為弘傳、闡發教義而向眾生宣示開講?!洞髮毞e經·被甲莊嚴會》說,佛“能為世導師,映蔽人天眾,演說無所謂”。據經上說,佛以其:“廣長舌”,對天上人間一切眾生說法,被稱為“天人師”、“大導師”。佛說法無所畏懼,催破一切“外道邪說”,被稱為“獅子吼”。佛本著“一實理”,同時適應眾生不同的根機,方便善巧地演說不同的法門。據說,佛說一句法義,眾生都能依自己的體會而分別受益。高僧說法,也稱“演說”。如《晉書·姚興載記上》記載:后秦國主姚興曾率眾沙門至逍遙園澄玄堂去恭聽當時的譯經大師鳩摩羅什“演說佛經”。僧人講經蔚然成風,逐漸面向社會大眾,又形成了一種通俗的講經方式——“俗講”。后演化成就某一個專門問題向廣大聽眾發表見解,闡明事理,稱為“演說”。如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六章:“他的嗓門高極了,還不斷揮著手,像發表演說似的?!泵耖g藝人表演說唱,亦稱“演說”。如《老殘游記》第二回:“這說鼓書本是山東鄉下的土調,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保ɡ蠲鳈啵?/p>
【第64句】:【老公雞披蓑衣——嘴尖毛長】(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說話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責罵意。
【第65句】:【吃官飯,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補】(諺)官:公家的。舊時指干公家事不必過分認真,對公物也不必仔細愛護。
【第66句】:【為驢扭棍,傷了紫荊樹】(慣)紫荊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紫紅色,供觀賞,樹皮、木材可入藥,為較名貴樹種。為了折一根趕驢的棍子,損壞了紫荊樹。比喻因小失大。
【第67句】:離開了山的老虎無能為力,離開了水后魚兒難以生存
【第68句】:【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諺)竹竿:撐船的篙多使用長竹竿。不會撐船,就不要去擺弄篙竿。指不是行內人,就不要強裝內行。也指凡事與己無關的,不要硬插手。 也作“不是撐船手,莫去摸篙桿”。
【第69句】:【扯葫蘆倒秧】 釋義:比喻說話絮叨,翻來覆去。 例句:這老婆說起話來就沒個頭,劉永義知道要是不打斷她,她扯葫蘆倒秧,東家長西家短,不知道要說到什么時候。
【第70句】:【人生一世,草長一秋】見“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第71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 釋義:比喻問題的產生必定有根源。 例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磥恚麄兛赡芤昧蔚驴『屠钔@個事,搞什么把戲,居心叵測,葫蘆里不定裝著什么毒藥呢!
【第72句】:【經一失,長一智】見“吃一塹,長一智”。
【第73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為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長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語源出《楚辭·卜居》,屈原忠而見疑,求問龜卜,詹尹回答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龜策誠不能知此事?!币馑际钦f,作為標準的尺寸,有時不能用作標準,用以比喻龜卜雖是替人決疑的,但有時不能決疑。 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兩人之智略各有長短,批評兩人替秦國打下了天下,卻不能替秦國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蓋世無雙的名將,本可為萬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殺趙四十萬長平軍,不免橫死;王翦不諫秦始皇行仁義,其孫受殃。這樣,兩人的短處,使他們不能成為人們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馬遷用“尺短寸長”來評論,表現了他反暴政的思想。 后世從司馬遷的評論中得到啟發,運用“尺短寸長”這一俗語,則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世上沒有完人,揚長避短,發揮人的最大潛能。
【第74句】:【三國歸司馬】 釋義:司馬:指司馬懿,原為曹魏政權的掌握軍權的大臣,后來發動了一次政變,誅滅了政敵,獨掌曹魏政權。比喻東西落在一個人手中。 例句:這樣,兩個弟婦一改嫁,阿獅三碗倒成一鍋,“三國歸司馬”了。
【第75句】:自己做錯不算數,別人做錯打屁股.
【第76句】:【裁衣不值緞子價】(諺)緞子:未裁剪的絲織品。指已經裁剪或縫成的新衣,不如未裁剪的緞子值錢。也泛指凡經改造的物品,都不及原物可貴。 也作“成衣不敵段兒價”。成衣:縫成的新衣。段兒:緞子。
【第77句】:釘鞋憑掌子,唱戲憑嗓子
【第78句】:【好賬算不折】(諺)折:虧損。好的賬目,無論怎樣算也不會走樣。指真真實實、清清楚楚的賬目,是不怕反復查核的。
【第79句】:【新媳婦兒坐在花轎里——任人擺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別人支配。
【第80句】:【巧妻常伴拙夫眠】(諺)心靈手巧的妻子常會和笨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指舊時婚姻由父母之言而定,很不合理。
【第81句】:【看得破,忍不過】(慣)指雖然看透了,卻控制不住情緒。
【第82句】:【打開棺材喊捉賊——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轉指程度達到極點。指太冤枉人。
【第83句】:以財為草,以身為寶。
【第84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85句】:【我有黃金千萬兩,不因親者卻來親】(諺)指只要有了大量的金錢,無親無故的人也會來攀親結故。
【第86句】:【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釋義:黃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種顏色。比喻都是一樣的。 例句:供銷社和私商天生就是兩碼事,你怎么好說“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上回分明是算賬疏忽了。
【第87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蹦敲?,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F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段饔斡洝返诎耸鼐陀幸痪洌骸熬热艘幻瑒僭炱呒壐⊥馈?烊ゾ人聛?,強似取經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88句】:【口頭不似心頭】(慣)指嘴上說的話并不是發自內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第89句】:【蒙被子放屁——獨吞】見“被窩里放屁——獨吞”。
【第90句】:【豬八戒撞上羅剎女——甘拜下風】(歇)羅剎女:《西游記》中人物,即鐵扇公主,牛魔王的妻子。 《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取經途中受阻火焰山,向羅剎女借芭蕉扇滅火,羅剎女不借,打斗時,豬八戒不敵羅剎女。指心甘情愿地承認不如別人。
【第91句】:【騎著驢騾思駿馬】(諺)騎上驢和騾子,可以代步,還想著騎駿馬可以更快更風光。指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
【第92句】:“八萬四千”極言其多,可作無盡無量解釋。如大乘、小乘、頓悟、漸悟、理門、事門等等,都是種種“法門”。又如《維摩詰經》高唱“不二法門”,禪宗五祖弘忍闡揚“東山法門”。法門一詞又可隨文生訓。如《舊唐書·蕭踽傳》:“梁武帝窮心于釋氏,銳意于法門?!贝酥阜鸱?。敬安《十二疊韻呈笠云本師》詩:“法門望重比昆侖,法海波瀾滿腹吞?!贝酥阜痖T。又如唐代楊炯《和曼上人傷果禪師》詩:“法門摧棟宇,覺海破舟船?!贝酥杆麻T,佛寺。亦有專用法門為寺名者,如陜西省扶風法門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獨傳之秘。明代高攀龍《困學記》:“嚴立規程,以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中不帖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參求?!痹谛≌f巾運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個翻本的法門,特地來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訣竅。
【第93句】:【十方世界】“十方”是佛教關于空間的說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這個概念本于《楞嚴經》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被蛴谩笆健敝甘澜?、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濟萬品,典御十方?!笔篱g一切僧,稱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詩:“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笔篱g一切佛,稱為“十方佛”,如八指頭陀《發愿偈》之一:“稽首釋迦尊,皈命十方佛?!狈鸾陶J為,世界如恒河沙數,無窮無盡,謂之“十方世界”。如明·楊慎《佛書四六》:“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露全身?!?(李明權)
【第94句】:【面和心不和】(慣)指表面和善,內心卻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處,內心卻不滿對方。
【第95句】:【飯飽肉不香】(諺)指飯吃飽后就沒了食欲。借指物品多了,就不那么稀罕貴重了。
【第96句】:【無家鬼送不了家人】見“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第97句】:【門神老了不捉鬼】(諺)門神:舊時貼在大門上護宅的神像。比喻人年歲老了,精力衰弱,辦不了事。
【第98句】:【出岔子】(慣)指出了差錯或事故。
【第99句】:笑口常開,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