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晚飯時,媽媽叫弟弟吃菜,弟弟不肯吃。媽媽一邊給弟弟夾菜,一邊對弟弟說:“三天不吃青,行路不正經。”(廣東·吳川)
【第2句】:【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釋義:比喻進退兩難。例句:一時間,他真有點像“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第3句】:屬王八的——縮頭縮腦
【第4句】:【肚里有墨水兒】(慣)比喻人有知識,有文化。
【第5句】:杜十娘沉百寶箱——人財兩空
【第6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是經常用到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高人之外有高人,多用于批評告誡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它源自于《敦煌曲·何滿子四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告訴我們,當我們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很優秀,但也不要驕傲,更不要自滿,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到處人才濟濟,很可能有人比我們在這方面更出色,更優秀。體育比賽中的一流高手,常有被名不見經傳的人打敗。所以,一個人,無論做什么,就算在一定范圍內很優秀了.但還要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應該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是聰明人所為。別人就是一面鏡子,用別人的長處,照看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第7句】:【天堂有路你不去,地府無門闖進來】(慣)地府:迷信的人稱人死后靈魂居住的地方。指自己找死。 也作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自找尋。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
【第8句】:【欺眾不欺一】(諺)指寧在眾人身上分獲薄利,不在一人身上謀取暴利。舊時商販常語。
【第9句】:媽媽讓我做一道奧林匹克數學題,可我怎么也做不出來,就順口說:“唉!這道題怎么像打了個死結似的。”(浙江·桐鄉)
【第10句】:【應聲蟲】“應聲蟲”用以比喻諷刺那些無主見、隨聲附和的人。明代田藝蘅的《留青日札》便說:“己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那么,世上真有應聲蟲么?宋代陳正敏《遁齋閑覽》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北宋末年“六賊”之一的楊勔得了一種怪病,每次說話的時候,肚子里都有一個小聲音在仿效。數年之間,這個聲音越來越大。一個道士見到后十分驚訝,他說:“這是應聲蟲,如久不治,會傳給妻子兒女,應當去讀《本草》,讀到哪味藥,蟲子不答應了,服用了就可治病。”楊勔照著去做,當他讀到雷丸時,蟲子忽然不做聲了,于是趕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據《中國藥典》載,雷丸又名竹苓、雷應、竹鈴芝,屬白蘑科真菌類,有殺蟲消積功能,用于絳蟲、鉤蟲、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病的治療。不知“應聲蟲”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蟲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應聲蟲是傳說,傳說是靠不住的。但,為我們留下了“應聲蟲”這一詞語,比喻只知道隨聲附和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第11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諺)熊:窩囊,無能。當兵的無能,只是一個人,影響不大;將領無能,就會影響全軍的戰斗力。指軍隊戰斗力的強弱,將領的指揮是關鍵。也泛指凡是領頭人無能,事業就非破敗不可。
【第12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見“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
【第13句】:在家里,我常告弟弟和姐姐的狀。媽媽不高興地說:“你不要吃自己的飯,量人家的腸子。少操點閑心,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吧!”(河南·民權)
【第14句】:【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在國內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原來,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圍,蔭蔽數畝”,長勢十分旺盛。槐樹上老鴰窩層層疊疊,無數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竟有18次之多,出現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當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調雨順,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計,當時的河南人口為1【第89句】:1萬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40【第3句】: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洪洞縣志》記載:當時政府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親,從此全都成了復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現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蔭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扎根在無數炎黃子孫的心中。
【第15句】:籠中獸,網中魚——逃不了
【第16句】:夢中吞象——野心勃勃;野心太大
【第17句】:【牙疼不是病,疼殺無人問】(諺)指牙痛不算什么大病,犯上了卻揪心般疼痛,別人無法體會。 也作牙痛不是病,疼開真要命。 牙痛不算病,痛起來真要命。
【第18句】:【三句不離本行】說話常與自己的行業有關,或只關心本 位工作。張揚《第二次握手》:“我說玉菡,你真是三句不離 本行,研究了多年病毒遺傳理論,一開口就是因子。”
【第19句】:綠頭蒼蠅坐月子一抱蛆(屈)
【第20句】:雞蛋掉在油鍋里——滑透了
【第21句】:【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見“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
【第22句】:【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歇)指初次經歷某事。
【第23句】:【說你胖,你就喘】多指禁不起夸獎。一經表揚就真以為 自己好得不得了。姚雪垠《李自成》:“你別逞能,越說你咳 嗽你越發喘!我告訴你新的探報,你別當我們的事兒很輕 松。”
【第24句】:【瞎子背瘸子】(慣)比喻各有不足的雙方分別發揮自己的長處,互相配合做成事情。
【第25句】:吃香蕉剝皮——吃里爬(扒)外
【第26句】:狗逮老鼠貓看家——就生避熟
【第27句】:【三宮六院】老百姓常用“三宮六院”來形容皇帝嬪妃之多。民間還有“七十二偏妃”之說,合稱“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原來,它是由故宮的建筑而來。故宮中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即皇帝和他的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三官六院”即指內廷。“三宮”即指中路的乾清官、交泰宮、坤寧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官、鐘粹官、景陽宮及永和官;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官、長春宮、威福宮及重華宮。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筑,故總稱六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后宮除太后外,大多居住著皇后及嬪妃,還有宮女如云。白居易形容宮中美女之多有詩云:三千粉黛無顏色。
【第28句】:【投錯胎,走錯行】選錯了職業。臺灣李敖《世論新語》: “對記者說,他干黨務工作,是投錯胎,走錯行。”
【第29句】:一天一宿變兩回——朝令夕改
【第30句】:有一天,媽媽要給姥姥捎東西,姥姥不讓捎。姥姥說:“東西越捎越少,話越捎越多。”(山東·濟南)
【第31句】:【 畫虎不成反類犬】目標太高達不到,事情反而弄遭了。 成語:弄巧成拙。劉云若《紅杏出墻記》:“即使勉強按我的 主意辦去,也定得不到好結果,弄得畫虎不成反類犬,反無 意思。”
【第32句】:【風不吹,樹不搖】釋義:風要是不吹,樹不會搖動。比喻事出有因。例句:馬長勝說:“風不吹樹不搖,說你有缺點,也不是平白無故的。”
【第33句】:世界地圖吞肚里——胸懷全球
【第34句】:【里程碑】“里程碑”本是設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里數的標志,引申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階段性標志的大事件。里程碑源于我國古代。早在漢代以前,我國就已用土堆標記里程。故當日寸的里程碑稱為堠,亦稱里堆。東漢時是路側一里置一堠,唐代又改為五里一堠,十里雙堠。宋代以后,各地逐漸興起以石塊做里程碑,再以后又興起用條石,故而里程碑名副其實。現在用混凝土預制塊,刻上公里數,國道附加路線編號,如“107”國道,做里程標記。
【第35句】:【香菇】“香菇”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野生菌類,無論炒菜燉湯都美味可口,是宴席上的珍品。何以叫“香菇”這樣好聽的名字,還有個十分動人的故事呢。很久以前,巫山腳下住著一對淳樸善良的夫妻,結婚幾十年都沒有個一兒半女。一直到老人滿六十歲時,才生了個女兒,且一出生就天賦異稟,不同凡響,開口就能叫爹娘。老年得嬌女,讓老夫妻大喜過望,他們搜腸刮肚、苦思冥想地為她取了個名字叫香姑。香姑長到十三歲時,父母先后去世了,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她的生活頓時艱難起來。村里有個財主早就垂涎于香姑的美貌,見此機會便假惺惺地派人上門對香姑問寒噓暖,心里卻打著乘機霸占她的如意算盤。香姑年紀雖小,但早就看穿了財主的用心,她怒斥并趕走了財主派來的人。財主見來軟的不行,就親自帶著家丁上門搶人。鄉親們聽說后都替香姑擔心。但香姑這時候氣定神閑,她讓鄉親們放心,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被派下來侍候兩位老人,現在這件事已經圓滿完成,自己也該回去了。說著她拍手一招,天上馬上飛過來一只五彩錦雞,落到了香姑的身旁,她騎上錦雞飛到了空中。這時壞財主剛好趕到,看到煮熟的鴨子要飛了,急忙命人用箭向香姑射去。只見香姑不慌不忙,從空中撤下一把小白子兒,將射出的箭倒撞了回去。惡有惡報,財主被箭射死了。那些小白子兒落地后都慢慢變成了菌兒。鄉親們按香姑吩咐,把這些菌兒采來煮菜,味道極為鮮美。為了紀念香姑,人們便把這種菌兒叫做“香菇”了。
【第36句】:【請風光博笑臉】(慣)形容極力巴結、討好。
【第37句】:算盤掖在褲腰上——肚里凈打小九九
【第38句】:【吃水不忘打井人】見“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
【第39句】:【豆腐店做一朝,不及肉店一刀】(諺)一朝:一天。豆腐店賣上一天豆腐,不如肉店賣一刀肉值錢。指行業不同,所得到的收益差距很大。
【第40句】:【花架子】“花架子”比喻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行為或中看不中用的用具。現在的機器為什么用“架”來表示,如一架飛機等。這和古代的紡車、織布機有關,它們的形狀都像“架子”,時稱一架織布機。“花架子”來源于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在元朝時,松江紡織家黃道婆的紡織技術非常高超,遠近聞名。而和黃道婆同在一個鎮上的李秀才,他不愿意從事認為低賤的體力勞動,生活不下去,就到浙江湖州鄉下當私塾先生.以此維持生活。這個秀才教書的地方也是個紡織之鄉,大家聽說李秀才是黃道婆家鄉的人,就紛紛找他請教紡織新技術。李秀才對紡織技術一竅不通,又不愿意承認自己不懂,就撒謊說自己是讀書人,沒動手親自紡織過,但他可以把黃道婆的織機圖紙畫給鄉親們,讓他們改進工具,提高技術。鄉親們拿著秀才畫的圖紙,請木工做_了一架織布機。織布機看起來很漂亮,很新穎,但是卻不好用,根本沒法工作。大家去問秀才,他卻說你們的手藝不行,對最新的機器理解不透,所以才織不出布來。后來,黃道婆發明的織機傳到這里,人們才知道李秀才畫的織布機只是樣子好看而已,根本不具備實用性,所以人們把它叫做“花架子”。
【第41句】:【是非只為多開口,禍亂都因強出頭】謂多說話容易招惹是 非,出頭好強容易惹禍。禍亂,也說:煩惱。清代《官場現形 記》:“老弟,這就是你的不是了。是非只為多開口,禍亂都 因強出頭。你難道連這兩句俗語還不曉得嗎?”
【第42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釋義:這里待不下去,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自”又作“更”、“會”。 “人”叉作“爺”、“依”。儂:我;你。例句:希真對女兒道:“我兒,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何必執著,去休,去休!”
【第43句】:小明太貪玩了,學習成績常常不理想。他媽媽生氣地說:“娃兒,你真是禿子剃頭,瞎花錢,再不好好學,就別上學了。”他爸爸接著說:“人家孩子的媽媽都趁假期認真地輔導自己的孩子,人家都會屙屎攥拳頭——使暗勁兒;你卻不管他,怨誰呀?”(河南·南陽)
【第44句】:林沖進白虎堂——上當受騙
【第45句】:【駝子跌跟斗——兩頭不著實】(歇)駝子:駝背的人。跟斗:跟頭。兩頭:本指頭和腳,轉指兩方面。不著實:本指沒有落在實處,轉指事情落空。指兩方面都落空。
【第46句】:【公雞戴帽子——冠上加冠】(歇)冠:前一個“冠”字指雞冠,后一個“冠”字指帽子,都諧“官”。指官職得到提升,含諧謔意味。
【第47句】:因為不聽話,我常挨媽媽的打。我悄悄地問奶奶“是不是媽媽不再疼我了”,奶奶笑著說:“雞無三條腿,娘無兩顆心,其實她都是為你好啊!”(廣東·龍門)
【第48句】:這一段時間村里人都忙著種麥,我們家的地犁得晚了,爹很著急。我說:“慢慢來嘛,慌什么?”爹說:“常言道:寒露到霜降,種麥莫慌張;霜降到立冬,種麥不敢松。現在霜降已經過了,還敢消停嗎?早種一日是麥,晚種一日是草。你小孩子家懂個啥?”(河南·鄧州)
【第49句】:【依葫蘆畫瓢】“依葫蘆畫瓢”比喻一意模仿,沒有創新,不求上進。它源于宋太祖趙匡胤。《東軒筆錄》記載了一個宋太祖與文人的故事:五代時有個人叫陶轂,自幼喜好學習,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文翰為一時之冠”。宋太祖時,陶觳做了翰林院的學士。當時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這些人的文采聲望都不及陶轂。陶轂心中不平,指使黨羽向太祖上疏,說其久在翰林,出力實多。他自己也上書表示不滿。宋太祖笑日:“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何宣力之有?”太祖認為翰林學士只是玩弄文字,不會創新,因此沒有功勞可言。陶轂對這個評價很不服氣,乃作詩,書于玉堂之壁:“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見其刻薄怨望,更是決意不用他了。后來人們就用“依樣畫葫蘆”比喻刻意模仿,沒有創新,今口語變作“照葫蘆畫瓢”。這個故事表面看來是宋太祖出身軍人,對文人有所鄙視,其實,宋太祖追求的是實際有用,反對墨守成規。宋太祖對文人治國的作用是很清醒的,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樹立者,宋朝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
【第50句】:八月里的石榴——合不上嘴
【第51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釋義:比喻經過艱苦斗爭磨煉會變得非常堅強。例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像梁永生這個從財主、官府、日本鬼子結成的羅網中間過來的人,一旦投入革命的大熔爐里,經過戰斗實踐的千錘百煉,必將成為一塊響當當的好鋼!
【第52句】:【懶牛懶馬屎尿多】(諺)指懶牛懶馬只要一上套干活,就不停地拉屎拉尿磨時間。常比喻懶人做事,總是找種種借口少勞動或不勞動。 也作懶驢上磨屎尿多。 懶牛上套,屎尿都到。
【第53句】:耗子不留隔夜糧——好吃
【第54句】:【胳膊往外拐】為別人著想,不為自己著想。丁玲《太陽照 在桑干河上》:“好哥哥兄弟們,咱們忘了是生死弟兄嗎?怎 么胳膊肘子往外彎?”
【第55句】:【奉饒加一二,自有客人來】(諺)奉饒:額外贈送。定價之外多送給顧客點物品,顧客們自會經常來光顧。指做生意多給顧客點優惠,就可多招徠顧客。
【第56句】:【低頭不見抬頭見】釋義:形容經常見面。常用來指辦事、說話要看情面。例句:老媽勸他去,說道:“一個村住著,低頭不見抬頭見,誰也有求到誰身上的時候,別把路走窄巴了。”
【第57句】:吃了一團爛麻——心里亂糟糟
【第58句】:“一人一個腦,做事沒訣竅;十人十個腦,辦法一大套。”這句話果然不錯。晚上寫作業的時候,有一道數學題,我怎么也解木出。這時,哥哥走過來,只簡單地啟發了我幾句,就開拓了我的思路。不一會兒,這只“攔路虎”就被我征服了。(廣東·龍門)
【第59句】:板凳上打麻將——抓不開
【第60句】:【吃槍藥】(慣)比喻人火氣大,無端地沖人發脾氣。
【第61句】:背棄祖國的人,如同失去森林的夜鶯。
【第62句】:【虧眾不虧一】(諺)指虧損的事,眾人分擔還好說,一人承擔受不了。
【第63句】:【 死水怕勺舀】沒有來源,花費不起。清代《醒世姻緣傳》: “其一切打銀帶,做衣服,買禮物,做盤纏,都是丁利國這碗 死水里舀,卻也當真舀得干上來了。”
【第64句】:【放鴿子】“放鴿子”比喻說話不算數、違約和欺詐行為。自古以來,鴿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義,鴿子還寓意誠信,飛鴿傳書就是人們利用信鴿的準確和精準的特性來傳遞信息。可這代表誠信的鴿子怎么會被人們用“放鴿子”來比喻不遵守諾言,帶有欺騙的含義呢?它源自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放鴿子”是誘拐名貴鴿子的行為。偷竊者訓練出一種專用的“誘鴿”,混到別人放飛的鴿群中,誘騙鴿群迷失方向,把它們引回到偷竊者的鴿籠中。另一種說法是相傳古時候有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約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個人要給另一人飛鴿傳信,但到了約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卻等來了一只沒有攜帶信的鴿子。他就質問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鴿子不寫信,不履行諾言,說話不算數呀!”“放鴿子”一詞作為“爽約”的意思就這樣流傳下來。
【第65句】:二嫂老是愛說別人的閑話,整天這家富那家窮的,媽媽笑著說:“她呀,是嘴上長眼兒,沒有不放風的時候。”(河北·張家口)
【第66句】:【手捏兩把血】指工作性質危險。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 女》:“和任何人,千萬不能公開來往,這是手捏兩把血的工 作。”
【第67句】:崔鶯鶯患病——心病還得心藥醫
【第68句】:肩膀上扛大梁——壓趴架(承擔不了)
【第69句】:鄰居二哥不務正業,昨天賭博贏了三百多元,就到處炫耀。爸爸嚴肅地教育我們說:“能看賊挨打,莫看賊吃飯。不勞而獲,終不是存身立業的路子。你們可不能染上這樣的毛病。”(河南·內鄉)
【第70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慣)1形容人處世圓滑。2形容人能隨機應變。 也作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見一種人說一種話。
【第71句】:【一頭撞倒南墻】(慣)形容入固執、認死理,碰了釘子或遭到失敗也不回頭。也形容人立場堅定不動搖。
【第72句】:【此地無銀三百兩】是形容愚蠢的人做事情弄巧成拙,欲蓋彌彰的行為。它源自古代一個故事。據說從前有個做小本生意的人叫張三,好不容易攢了三百兩銀子,卻又不知藏在哪里才安全。最后他把銀子裝進一個壇子里,埋人自家菜園。埋完后還不放心,他又往地上插了一個木牌,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第二天,鄰家王二瞧見木牌,心里想:“張三也太傻了,這不分明是告訴別人這里有銀子嗎?”王二三下五除二把銀子刨了出來,偷回家去。但心里卻惶恐不安,想到自己是張三的鄰居,張三丟了銀子,肯定第一個懷疑他。為了標榜自己“清白”,王二也寫了張字條,貼在張三的木牌上,上面寫著“隔壁王二不曾偷”。這不是倆“二百五”嗎?后來,人們就把不打自招的愚笨行為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第73句】:【小廟難敬大佛】(諺)廟太小,供奉不了大的佛座。比喻規模小條件差的單位,容納不下高層次的人才。有時也作為一種婉言謝絕的托詞。 也作小廟供不住大菩薩。 小廟容不得大神。 小廟請不來大神。
【第74句】:我跟朋友們做游戲,不小心把褲子掛了個洞。奶奶給補好后,讓我穿,我嫌不好看不想穿。奶奶說:“孩子,家有千百擔,補丁占一半。補個補丁就不好了?”(河南·洛陽)
【第75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釋義:榻:床。比喻不許別人侵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側”又作“旁”。“豈容”又作“不容”。“酣”又作“鼾”。例句:金桂又見有香菱這等一個才貌俱全的愛妾在室,越發添了“宋太祖來南唐”之意,“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之心。
【第76句】:【搭船的坐中艙】撐船的在艙外,乘客坐中艙搭船的并 不是正式乘客,不應受優待。電視劇:“你不過是個搭船的, 還想坐中艙!”
【第77句】:半道上拔氣門芯——有意為難
【第78句】:【人心齊,泰山移】見“大伙心齊,泰山能移”。
【第79句】:駕轅馬套在車后頭——想開倒車
【第80句】:【法無三日嚴,草是年年長】(諺)執法的嚴過一陣之后就松弛了,犯法的卻像野草一樣不停地滋生蔓延。指執法的虎頭蛇尾,是助長犯法分子猖獗的原因。
【第81句】:【順竿兒爬】(慣)比喻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話、行事。 也作順桿子往上爬。 順梯子往上爬。
【第82句】:【三天兩頭歇】經常中斷,停止。歇,亦可換用其他動詞, 意思也隨著改變,如:忙、跑。茅盾《子夜》:“然而目前天津 八介大廠倒有七個停工,剩下一家也三天兩頭歇!” /虱多不癢,債多不愁借指事多解決不了,只好由它去。 臺灣梁實秋《雅舍小品三集》:“即使命不該絕,明天還有明 天的事,事越積越多,越多越懶得去做。虱多不癢,債多不 愁,那是自我解嘲!”
【第83句】:包米秸子當笛兒吹——沒眼兒
【第84句】:【山多高,水多高】釋義:地下水和山一樣高。例句:俗話說,“山多高,水多高”。洞頂的石縫里有泉水滴下來,不快不慢,約摸半分鐘就有一大滴,洞底下有個小盆口大的水灣,承接著上邊滴下來的水。
【第85句】:【只有買錯無賣錯】(諺)指真貨、假貨,賣者清楚,買者不知,所以只有把假貨當真貨買去的買者,沒有錯把真貨當假貨賣掉的賣家。
【第86句】:【藍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藍靛:靛藍的通稱,深藍色的有機染料,用來染布,顏色經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種東西制服另一種東西,轉指某人或某事物專門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專由另一人、另一事物來制服。
【第87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金錢可以鼓勵人冒險。香港金庸《笑傲 江湖》:“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誰去背回尸首,賞三十兩銀子。”
【第88句】:【討野火】(慣)罵人我麻煩。
【第89句】:我跟媽媽犟嘴,媽媽有點生氣,要打我,我趕快跑到外面。媽媽說:“罐兒里的雞蛋——都給你攢著呢!”(江西·興國)
【第90句】:【窮人有三門富親戚不算窮,富人有三門窮親戚不算富】(諺)窮人家如果有幾家富親戚經常周濟他們,也就算不得真窮;富人家如果有幾家窮親戚經常拖累他們,也就算不得真富。
【第91句】:【受不得人一個甜棗兒】聽見人家說好話,就心軟;得人一 點好處,就感激不盡。明代《金瓶梅》:“他是恁行貨子,受不 的人個甜棗兒就喜歡。嘴頭子雖利害,倒也沒什么心。” 死了不閉眼指放心不下,或不甘心。類似的:魚死不閉
【第92句】:苻堅逃到八公山——草木皆兵
【第93句】:【 鑼鼓聽聲,說話聽音】捉摸說話人的用意。類似的:看人 看心,聽話聽音。成語:弦外之音。電影《沙家浜》:“鑼鼓聽 聲,說話聽音。照你這么說,人是我放走的了。”
【第94句】:【殺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除惡未盡,留下后患。姚雪垠 《李自成》:“要殺,一齊殺,不要殺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縱 它傷人。”
【第95句】:爸爸和媽媽要去我姥姥家趕會,叫我中午到大嬸家吃飯。我很不高興,撅著嘴,抹著眼淚說:“不!我也要去。”媽媽說:“這怎么能行呢!你還要上學哪!”我說缺一天不上也不礙事。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學習好比吃飯,一日三餐不能斷;知識就如池中水,年月日日常積累。”(河南·滑縣)
【第96句】:【敲邊鼓】(慣)1比喻從旁幫腔助勢。2比喻有話不直說,拐彎抹角。 也作“打邊鼓”。
【第97句】:借票子做衣裳穿——渾身是債
【第98句】:【大炮一晌,黃金萬兩】(諺)比喻戰爭之財易發。
【第99句】:【事忙先落賬】(諺)落賬:下筆記好賬。指生意場中無論怎樣忙,必須先把出入的賬目記清。也泛指再忙也得把手頭的緊要事作個了結。
上一篇:億歐專欄最新摘抄歇后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