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們久別重逢,有時會用老眼光看人,一旦發現此人進步很大,便會感慨地說:“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么,這個“士”最早是說誰呢?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但自當兵以來,不愛讀書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了,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實在因為軍務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啊。”孫權擺擺手說:“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能抽去點時間讀書,覺得大有好處。”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知識大有長進。 后來魯肅做都督的時候,以為呂蒙還是那么無知。有一日,魯肅路過呂蒙的駐地,同呂蒙聊天。呂蒙十分誠懇地向魯肅闡述了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贊揚道:“我一直認為老弟只會帶兵打仗,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還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不是當年的阿蒙了。”呂蒙也笑著說:“人們離別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咱們兩個人隔了這么久的日子沒見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來看我呢?” 呂蒙果然不負眾望,用計巧取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魯肅、呂蒙二人的對話,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源頭。
【第2句】:【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 釋義:比喻打擊壞人或敵人要先打擊為首的。 例句:常言說: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只要將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辦了!
【第3句】:【嘴一份,手一份】(慣)指人能說能干。
【第4句】:【舂凳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 釋義:春凳:寬而長的凳子。比喻失去依靠。 例句:那潘金蓮見孩子沒了,李瓶兒死了生兒,每日抖擻精神,百般的稱快,指著丫頭罵道:“賊淫婦!我只說你日頭常晌午,卻怎的今日也有錯了的時節?你春登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
【第5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慣)洞庭山:在太湖中,屬吳江縣,有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盛產橘子。比喻人忘本,得到了好處卻忘了這好處的來源。
【第6句】:【啞子吃黃連——苦在心頭】(歇)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苦楚。指把苦痛埋在心里,不向人訴說。 也作啞子吃黃連——在心里苦。 啞子吃黃連——苦在心里。
【第7句】:【沒有不透風的墻】(諺)比喻任何消息總會透露出去。特指機密信息無論怎樣封閉,總會泄漏。 也作沒有不透風的籬笆。 不透風的墻是沒有的。
【第8句】:【眼睛里沒有人】(慣)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
【第9句】:【大不欺小,壯不欺老】(諺)欺:欺侮。指人們應該敬老愛幼,不能以強凌弱。
【第10句】:【破罐子破摔】 釋義:比喻橫下心,不顧后果,任憑事態惡化。 例句: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想學好了。
【第11句】:【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諺)城墻上的狐貍窩不可用水灌,不然會毀壞城墻;社廟的老鼠洞不可用火熏,不然會燒毀社廟。指邪惡有所憑借便難以清除,常借指帝王左右的佞臣無法鏟除。
【第12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釋義:不要求進取,只求保持現狀。 例句:“岳父大人如此關懷這批苦力,中央軍知道了一定感激不盡的。……” “唉,老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是了!”
【第13句】:【再好的摔跤手,也敵不過人多】(諺)指再精明能干的人,也對付不了多數人的力量。
【第14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第15句】:【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16句】:【矮子肚里疙瘩多】(諺)指身材短小的人心里的算計往往比常人多。 也作矮子心內三把刀。 矮子多心。
【第17句】:【慈不掌兵,義不主財】(諺)生性仁慈的人,不宣統領軍隊;行俠仗義的人,不宜主管錢財。指掌兵的不宜講仁慈,主財的不宜講情面。 也作仁不統兵,義不聚財。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第18句】:【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諺)指發生爭端后,修養好的人講道理,沒有修養的人往往會動武。 也作君子動口不動手。 君子動言,小人動拳。
【第19句】:【有錢難買自主張】(諺)指遇事可貴的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
【第20句】:【活見鬼】俗語“活見鬼”是用來形容事情的離奇、不合情理。如某某說:“我剛把眼鏡放到桌子上,轉眼就不見了,真是活見鬼。”從科學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活見鬼。但古代人卻相信有鬼,并且相信人能見鬼。 活見鬼的故事多來自于古代“鬼怪錄”一類的志怪傳說。但有些也來自文獻資料。那么,什么人容易“見鬼”呢? 一是巫。三國時吳國人韋昭在注《國語》時說:“巫覡,見鬼者”。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說:“巫黨于鬼,故巫者為鬼巫。”這些人似能自由出入陰陽兩界,溝通人鬼。他們是古代職業見鬼者,多半也能從“活見鬼”中看出效益來。 二是患狂癔病或病人膏肓的人。《黃帝素問靈樞經·癲狂》說:“顑狂者多食,善見鬼神。”這是說患癲狂癥的人容易見鬼。病人膏肓的人也能見鬼。南齊梁人陶弘景《真誥》卷十五注云:“昔有人病,在地臥,于病中乃見鬼于壁穿下,以手為管而吹之,此即是鬼吹之事也。” 三是兒童也能見鬼。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有一傖小兒,放牛野中,伴輩數人,見一鬼,依諸叢草間,處處設網,欲以捕人;設網未竟,傖小兒竊取前網……即縛得鬼。”鬼要捕人,反被人捕。 按現代科技解釋,巫能見鬼,騙人(錢財)也;狂能見鬼,瘋幻也;小兒見鬼,腦功能發育不全,幻覺也。馬克思觀點,神鬼乃顛倒了的客觀世界的反映。
【第21句】:【荷花結籽心連心】 釋義:比喻關系密切,一條心。 例句:這個事,我們知道你丁主任心里是明白的。丁主任啊,咱們是有八拜之交的知己呀,荷花結籽心連心.你一定要多關照。
【第22句】:【靶場上的人頭——干等著挨打】(歇)指被動地等待挨對方整治。
【第23句】:【豐年珠玉,儉年谷粟】(諺)儉年:五谷歉收的年景。豐收年里,人們珍愛的是珠寶玉石;遭災年景,人們關心的是口糧。指供玩賞的是珠寶,關民命的是糧食。
【第24句】:【露風聲】(慣)指透露某種信息或散布某種消息。也指泄露秘密。 也作漏風信。 走漏風聲。
【第25句】:【竹籃打水一場空】 釋義:比喻愿望落空,一無所獲。“打水”又作“提水”。 例句:這主席團落在好人手里,人們分房分地,有好日子過了。要是落在壞人手里,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第26句】:好酒不怕釀,好人不怕講.
【第27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 釋義:比喻事情一說就明白了。 例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假如把全家怪的命案查到李寶泰頭上,他一看活命難保,還再交代什么地下埋哩,外邊藏哩。
【第28句】:【有雞天也亮,沒雞天也明】 釋義:比喻不管少了誰,事情照樣辦。 例句:“你走,你走,走就走唄;一句話說到底:有雞天也亮,沒雞天也明!”
【第29句】:【苦水里泡大】(慣)比喻從小就在貧窮、艱難中生活并長大。
【第30句】:【春耕宜遲,秋耕宜早】 釋義:春耕應該晚些,等土地徹底解凍;秋耕應早,爭取在封凍前耕完。 例句:語云:“春耕宜遲,秋耕宜早。”宜遲者,凍漸解,地氣始通,雖堅硬土亦可耕;宜早者,乘天地未寒,將陽和之氣掩在地中,來春宜苗也。
【第31句】:【鳥惜羽毛虎惜皮】(諺)比喻人最愛惜的是自己的名聲。
【第32句】:【好得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慣)形容關系非常密切,不分你我。 也作好得穿一條褲子還嫌肥。 好得穿一條褲子。
【第33句】:【打不到狐貍,惹著一身臊】(慣)比喻除害不成,反而惹來了麻煩或災禍。 也作打不著狐貍,反惹一身臊。 打不著狐貍,惹一股子騷。
【第34句】:【好男兒志在四方】 釋義:有志氣的男兒不可守在家中。 例句:現在的形勢,只有投靠共產黨才能實現這一愿望。謝成德從枕頭底下摸出三塊銀圓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你不要掛念我。……”
【第35句】:【雙簧】“雙簧”是一種曲藝形式,兩個人配合演出,一人在前面表演動作,一人藏在后面或說或唱,后邊的人說什么,前邊的人必須做什么動作,配合默契。這種藝術形式的來源,據說與慈禧太后有關。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民間藝人黃氏兄弟二人同臺表演笑話,幽默風趣。 哥哥叫黃大笑,弟弟叫黃二笑。不久,兩人被召進宮中,常為慈禧太后演出。 他倆的精彩演出,竟逗得一向面孔嚴峻的“老佛爺”笑口大開,捧腹不止。 一天,慈禧過生日,傳下懿旨,召黃氏兄弟進宮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黃大笑得了感冒,聲音沙啞,幾乎發不出聲來。他們知道,今天不比往常,若是誤了場,就會大禍臨頭。于是他們急中生智,想法應付,黃二笑對哥哥說:“我藏在后面,你在前面做動作表演好了。”他們就按此法表演,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樂得慈禧太后和大臣們前仰后合。 不過演到最后,還是被發現了,兄弟倆跪地請罪,西太后不僅沒有懲罰他們,還賞賜了銀子,說:“別看你們演的是雙黃,反而更精彩呢!”后來經過黃氏兄弟和后輩藝人的不斷探索,這種節目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并正式命名為“雙簧”,也叫“雙鱗”。“雙簧”從“雙黃”而來。 后來,“雙簧”詞義有所發展,用來比喻一方出面,一方背后操縱的陰謀活動。現常用來揭露或指責二人相互勾結,共達一個隱蔽目的的做法。例如毛澤東就有一篇揭露美、蔣勾結的著名文章——《赫爾利和蔣介石的雙簧已經破產》。
【第36句】: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第37句】:【出污泥而不染】(慣)比喻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卻不沾染壞習氣,保持著高尚純潔的品質。
【第38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諺)真人:本指成仙或修煉圓滿的人,此處指本領高強的人。指真正本領高強的人,不輕易顯露高超的技藝。
【第39句】:【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慣)形容變化非常快。
【第40句】:【三腳貓】“三腳貓”形容人從藝做工技藝不精。“三腳貓”這一俗稱流行于江浙滬一帶,其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后一招是舉起江邊的鐵錨當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后,許多人上前試舉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這些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 二說,“三腳貓”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腳貓”捕鼠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
【第41句】:【家無主,屋倒豎】(諺)家里要是沒有個當家理事的人,就會亂得連房屋也要顛倒過來。指家庭少不了主事的人。
【第42句】:【紅藍鉛筆兩頭挨削】 釋義:比喻兩頭不討好,兩頭受指責。 例句:動不動就把黑鍋一家伙捆在我的頭上,我成了你的替死鬼,紅藍鉛筆兩頭挨削,風箱里的老鼠前后受氣。
【第43句】:【惡有惡報】(諺)指作惡的終究會有壞的報應。原為佛家勸誡世人改惡從善的禪語,后傳為警世語。 也作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惡善到頭總有報。
【第44句】:【近水解近渴】 釋義:比喻應付眼前急需,現得利。 例句:馬之悅聽了這話,馬上把心放下了:他最怕馬同峰回來跟蕭長春擰成一股勁兒,又拍著腿說:“好,好,這才是近水解近渴嘛!”
【第45句】:【西瓜皮擦屁股——沒有個完了】(歇)指事情越來越麻煩,沒個了結的時候。 也作西瓜皮擦屁股——沒完。 西瓜皮揩屁股——沒完沒了。揩:擦,抹。
【第46句】:【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見“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
【第47句】:【破蒸籠,不盛氣】 釋義:比喻人沒志氣,不爭氣。 例句:呸,破蒸籠,不盛氣,他是孫大哥家里使喚的,我每吃酒,他來服侍的,倒與他結義做朋友,沒志氣。
【第48句】:【遮不得風,擋不得雨】(慣)比喻沒有用處,不頂事。
【第49句】:【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諺)拙夫:笨拙的丈夫。俊美的馬往往馱著個癡呆的漢子,美貌的女子常常嫁得個蠢笨的丈夫。 指在婚配問題上,遺憾的是好女總嫁不上好男。 也作駿馬每馱村漢走,嬌妻常伴拙夫眠。村漢:粗俗鄙野的漢子。 好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偏伴拙夫眠。
【第50句】:【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諺)做了好事,人們并不留意,也不傳播;出了丑事,人們特別好奇,也就傳播得又快又遠。偏指壞消息往往傳得飛快。 也作好事不出名,歹事瞞不住。 好事不出門,壞事一溜風。
【第51句】: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第52句】:【丈夫人前走,帶著老婆的手】見“男人往外走,帶著娘們手”。
【第53句】:【一個將軍一道令,一個和尚一套經】(諺)每個將軍都有自己一套指揮的號令,每個和尚都有自己一套常念的經文。比喻誰掌權誰說的話就算數。也比喻多層領導,各自發號施令。 也作一個將軍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個磬。 一個和尚一本經,一個將軍一道令。
【第54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55句】:【樹老焦梢,人老彎腰】 釋義:樹老,樹枝干枯;人老,駝背彎腰。比喻人老不中用了。 例句:谷老五抹搭著眼皮,陰沉地說:“小拴,你說到我心里了,樹老焦梢,人老彎腰,我給大德堂看墳墓,總像矮了半截子。”
【第56句】:【巴掌心里長胡須——老手】(歇)指在某方面富有經驗的人。
【第57句】:【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諺)比喻好吃懶做、揮霍成性的人,不會有積蓄。
【第58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釋義:說明要動腦筋,想辦法。“東西”也可以換成“事”或具體的物。 例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著你急死!”
【第59句】:【尖擔擔柴——兩頭脫】(歇)尖擔:兩頭尖的扁擔。尖擔兩頭沒有鉤槽,掛在兩頭的東西容易脫落。 指兩頭都落空。
【第60句】:【同行是冤家】(諺)冤家:仇敵,對頭。舊指同一行業的人為了競爭求利,不免互相排擠,互相嫉妒。
【第61句】:【門前結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諺)門前拴著高頭大馬,有錢有勢,不是親戚的也會來認親戚。 舊指人情勢利,攀高結貴,只要有錢有勢,人人都會來奉承。 也作門前扣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戧著討飯棍,骨肉之親不上門。 門前縛仔高頭馬,不來親者也來親;門前掛著破簾子,嫡親娘舅陌路人。
【第62句】:【肉骨頭敲鼓——葷咚咚】(歇)葷:葷腥,諧“昏”。咚咚:本形容敲鼓的聲音,轉以形容昏沉沉的樣子。形容人昏頭昏腦,十分糊涂。
【第63句】:【錢能生利,窮能生窮】(諺)錢財能將本生利,富者自然會越來越富;窮人毫無周轉能力,在困境中不免越陷越深。指經濟上完全陷入被動,就很難擺脫窘困。
【第64句】:【吞下秤砣——鐵了心】見“吃了秤砣——鐵了心”。
【第65句】:【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巴】(諺)耗子:老鼠。貓離開了家,老鼠就張狂得緣墻上房。比喻主管的人不在,下屬人員就失去管束。也指內部失防,就會招來里憂外患。 也作老貓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老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第66句】:【東風射馬耳】(慣)東風在馬耳邊吹過,馬沒有任何反應。比喻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無動于衷。
【第67句】:【壓不住臺】(慣)比喻控制不住局面。
【第68句】: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第69句】:【跳槽】“跳槽”一詞已成現在流行語了,是個熱門話題。《現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人離開原來的單位到別的單位。”不少人認為它是個新詞,其實古已有之。 跳槽原指牛馬發情時煩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別的槽里去吃。轉義指男女間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甄后壙上行》日:“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寵,毛后愛馳,亦賜死。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這里說得明白,“跳槽”一詞始于元代,且僅指男女間喜新厭舊。 到明代,市井文學勃興,舊語翻新,“跳槽”一詞畸變為“妓女隱語”或“妓寨背語”。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之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后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意思很明白,是說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桂枝兒》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現在文學作品中,就不難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詞義已向非劣性方面轉化,與時下流行義基本相同。“跳槽”這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了。
【第70句】:【吃酒不言公務事】 釋義:聚飲時不談論公事。 例句:今日奉屈,不過為昔臼之情,聚談聚談,古云:“吃酒不言公務事。” 非是為兄的攔阻賢弟之臼,因我帳下皆是忠義之將,恐有唐突,倒是愚兄的不是了。
【第71句】:【走得正,行得端】(慣)形容行為正派,光明磊落。 也作“走得直,行得正”。
【第72句】:【無家鬼送不了家人】見“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第73句】:【螳臂當車——不知自量】(歇)螳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抵擋。指過高地估計自己,妄圖抗拒強大的力量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也作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第74句】:【牛口里的草——扯不出來】(歇)比喻東西再也拿不出來。 也作“牛口里的草——不容易扯出來”。
【第75句】:【九月九,蚊蟲叮石臼】(諺)九月九: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石臼:大塊石頭鑿成的搗谷用具。 指秋后的蚊子連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厲害。
【第76句】:【連陰百日,也有天晴;冬長三月,早晚打春】 釋義:比喻好日子總會到來。 例句:“你不能死,你得活著。連陰百日,也有天睛;冬長三月,早晚打春。 我就不信這種悶死人的日子沒有盡頭!”
【第77句】:【不以成敗論英雄】 釋義:不用成功或失敗為標準來評論英雄。 例句:勝敗乃兵家常事,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次失利,無非是一時大意輕敵,內部步調不一,被姚輝僥幸鉆了空子。
【第78句】:【有板有眼】“有板有眼”指做事穩妥、不毛糙、按部就班地進行。它源于戲曲中的音樂節拍。 明王驥德《曲辭》中說:“凡蓋曲,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以板眼為節制,故謂之板眼。” “板”就是板式。戲曲唱腔音樂中的板式結構,可分為板式變化體和曲牌連套體兩大類。在板式變化體的結構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類。在各類板式中,強拍為“板”,弱拍為“眼”,板式的強弱關系就是“板眼”。其中,節拍為2/4的叫“一板一眼”,節拍為3/4的叫“一板兩眼”,節拍為4/4的叫“一板三眼”。如果演唱者節奏感差,強弱不分明,不是搶板,就是滑板,即掉板。 所以將“有板有眼”一詞指的唱腔合乎節拍,引申為言語行事有節奏、有條理,合規矩。
【第79句】:【有再生的兒女,沒有再生的爹娘】(諺)兒女沒了,還可再生養;父母沒了,就無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無上的品德,寧可舍后代,不可無父母。
【第80句】:【留得住人的身,留不住人的心】(諺)人決意要去時,你能留住他的身,卻留不住他的心。指人心難留。
【第81句】:【文臣安社稷,武將定干戈】(諺)社稷:代指國家。干戈:古時兵器,代指戰亂。指文官的責任是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武官的責任是平定戰亂,使社會穩定。 也作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持刀定太平。 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提刀定太平。
【第82句】:【耳不聽,心不煩】 釋義:不愿聽的話最好不聽,以免心煩。 例句:我被她講得一顆心又提到嗓子門口,我怨我還是把心牽掛在他身上,何必再多管他的事,耳不聽,心不煩,但不知怎么回事,卻一個勁地想聽聽這樁事的結果。
【第83句】:【沒有好果子吃】(慣)比喻沒有好的結果。
【第84句】:樹從根上吸取營養,人在群眾中得到成長。
【第85句】:山高流水長,志大精神旺。
【第86句】:【順著蔓摸瓜】 釋義:比喻沿著發現的線索追究下去。 例句:二愣說:“咱順著蔓摸瓜唄。”
【第87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88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別稱,在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婦也是老婆。“老婆”聽起來不怎么好聽,卻包含著丈夫對妻子的愛意呢! 相傳,唐代有位名士叫麥愛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嫌棄老妻、再納新歡想法,于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對聯中看到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于是便提筆續了一副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這副下聯,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老藕”與“老偶”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 麥愛新也揮筆寫下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漸漸地,妻子的愛稱——“老婆”就被傳開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對丈夫的愛稱。
【第89句】:【好色之徒】“好色之徒”現在多指對女色有不良企圖的男子。此語典出戰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史載,宋玉是有名的美男子,現在要說男子長得漂亮,馬上會想起“貌比潘安,顏如宋玉”的佳句。宋玉作為楚王身邊一個文學侍臣,經常出入楚宮,和宮中佳麗們打打招呼,實屬正常,無可非議。 但,時任楚國大夫的登徒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提醒楚王日:“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詞,又性好色。愿王勿與出入后宮。”大意是說宋玉長得美貌,性又多近美色,請大王禁止他出入后宮,以免是非。 楚王以登徒子的話問宋玉是否好色。宋玉答日:我長得好看,受于天地父母;能說會道,學于老師;至于好色,臣從來無有。一口回絕了登徒子的指控,接下來又說了一大堆道理:天下美女,莫如楚國;楚國美女,莫如臣的家鄉;家鄉美女,莫如臣的東鄰。東鄰之女,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臣從未動過心。可證臣在后宮,身處花叢,從未產生過邪念。 然后宋玉話鋒一轉,登徒子則不然,他的妻子又矮又丑,他還能喜愛,使生五子,何況面對佳麗呼,他能不“心存非分之想”嗎?請大王詳察,我們二人到底誰為好色之徒者矣,登徒子是惡人先告狀。 可悲,登徒子捕風捉影,本是模范丈夫,就因為名字帶一“徒”字,反倒落了個“好色之徒”。這也是咎由自取。
【第90句】:【姑爺進門,小雞沒魂】(諺)姑爺:岳丈家對女婿的敬稱。沒魂:嚇掉了魂。指女婿是丈人家的嬌客,女婿一來,就要殺雞置酒,盛情款待。
【第91句】:【一日不書,百事荒蕪】(諺)荒蕪:荒廢。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記錄,以后很多事就無法考證。也泛指凡緊要的事都必須筆記下來,不可中斷。
【第92句】:【大千世界】“大干世界”指廣闊無邊的世界,包羅萬象的事物。“大干世界”是怎么來的呢? “大干世界”是佛教語。據《華嚴經》卷四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個世界。累計一千個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為以‘千’為單位,經過三次累計,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干世界”’。佛家指出,宇宙中有無數大干世界。后來,用“大干世界”形容廣大而豐富多彩的世界。 佛教的“大干世界”,竟然和物理學、天文學的漫無邊際的宇宙相似。
【第93句】:【一口咬斷鐵釘子】(慣)形容人果斷、堅決,說話算數不翻悔。
【第94句】:【蛤蟆吞西瓜——開口不怕大】(歇)指人張口要價太高,使對方無法還價。常含譏諷意味。
【第95句】:【鋤花要趁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釋義:花:此處指棉花。黃梅信:江南四五月間黃梅成熟。信:定時而至。鋤棉花地要趁黃梅成熟之時,鋤頭一落地,棉苗長三寸。 例句:蠶桑廣類:鋤棉須七次以上,又須及夏至前多鋤為佳。諺日:“鋤花要趁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第96句】:【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慣)兒女:男女。指對男女之情或對子女、家人的感情過于看重,而喪失了自己的志氣。 也作“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第97句】:【早晨栽下樹,到晚要乘涼】(慣)比喻急于得利。
【第98句】:【關公門前耍大刀】(慣)關公:即關羽,字云長,三國時蜀國大將,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也作關夫子門前耍大刀。關夫子:指關公。 關老爺營前耍大刀。關老爺:指關公。 關帝廟門前耍大刀。關帝廟:祭祀關公的寺廟。
【第99句】:【小時不防,大了跳墻】(諺)跳墻:越墻入室,偷竊作案。指孩子小時不管教,不防范,長大后就有可能為非作惡,觸犯法律。
上一篇:公眾號經典摘錄歇后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