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冤殺旁人笑殺賊】(慣)殺:表示程度深。指冤枉了無辜的人,讓壞人高興。
【第2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 釋義:比喻人的個性不同。 例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就像天底下沒有相同的樹子,也沒有一模一樣的人。
【第3句】:【若說錢,便無緣】(諺)如果提起借錢,再好再親的關系都會沖淡,甚而至于決裂。指錢財是很敏感的東西,它關涉人情冷暖。 也作提起錢,便無緣。 說著錢,便無緣。
【第4句】:【捉住和尚要辮子】(慣)比喻強人所難,無理取鬧。
【第5句】:【小馬乍行嫌路窄】 釋義:乍:剛剛開始。初生馬兒剛走路就嫌路不夠?qū)挕1扔髂贻p人剛?cè)胧啦恢旄叩睾瘢裨篃o處施展才能。 例句:安老爺冷笑道:“他有多大的學力福命,敢說這等狂妄的滿話!”安太太道:“這可就叫作‘小馬兒乍行嫌路窄’了!”
【第6句】:【兵家勝負,自古無常】(諺)兵家:帶兵打仗的軍事家。指行軍打仗,自古以來勝敗沒有定準。也泛指做事受挫折、遭失敗總是在所難免。 也作勝敗是兵家之常。 輸贏勝敗,兵家常事。
【第7句】: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第8句】:【路子寬】(慣)比喻門路多、關系廣。 也作路子野。 路子廣。
【第9句】:【鐵嘴豆腐腳】(慣)說話厲害,但底氣不足。形容人外表厲害,實際上是軟骨頭。
【第10句】:【草活一秋,人活一世】(諺)草只活一季,人只活一世。人的生命實際上和草一樣,短暫而脆弱。指人應該珍惜生命,不可虛度。 也作“人生一世,草長一秋”。
【第11句】:【解鈴還得系鈴人】 釋義:系:ji,打結(jié)。法眼和尚提出一個問題:虎頸上的金鈴誰能解下來? 有個泰欽和尚說,掛鈴的人能解下來。借指誰惹出的事,還要由誰去解決。 例句:他不會說“解鈴還是系鈴人”,可是他的口氣與神情幫他忙,教錢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第12句】:【貧家富路】(諺)貧家:居家貧窮。 富路:出門在外帶足盤費。指居家節(jié)儉容易度日,上路窘困無處呼救。 也作“窮家富路”。
【第13句】:【有百害而無一利】(慣)指有許多害處而沒有一點兒好處。
【第14句】:【十個孩子九隨母】(諺)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是緊隨母親的。指孩子跟隨母親的時間長,脾性、志趣等總是受母親的影響大。
【第15句】:【針過得去,線也過得去】(諺)線穿在針上,針過去了,線也就過去了。比喻前面的人與事行得通,后面的人與事自然也行得通。
【第16句】:【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諺)執(zhí)法嚴正,國情自然和諧;官員清廉,人民自然安樂。指執(zhí)法嚴正和官員清廉,是社會安定、人民安樂的決定因素。 也作法正天須順,官清民自安。 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17句】:【膽小鬼怕鬼,鬼越多】 釋義:膽小鬼越害怕鬼,鬼越多。比喻越害怕困難,困難越多。 例句:“來吧,孩子,我們正在大山的心臟里開辟道路呢!”他捋著胡子說,“膽小鬼怕鬼鬼越多。起初,聽說要挖通一座大山,吃驚得了不得;如今真的動手干了,也沒啥了不起。”
【第18句】:【艄公不搖櫓,誤了一船人】(諺)艄公:木船上掌舵的人。艄公不搖櫓,船就無法前進。比喻占著領導的位子不理事,就會使事業(yè)癱瘓。
【第19句】:【雪白襪子往泥里踏】 釋義:比喻品行端正的人卻跟思想行為不好的人混在一起。 例句:“人怕沒臉,樹怕沒皮”,“人不要臉鬼都怕”,和她們哭鬧不等于把“雪白襪子往泥里踏”嗎?
【第20句】:【打如意算盤】(慣)比喻考慮問題不顧客觀情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21句】:【人的名兒,樹的影兒】(諺)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名聲;什么樣的樹,就有什么樣的陰影。指人的品行決定著人的名聲,品行好名聲就好,品行壞名聲就壞。 也作人的名,樹的影。 人有名,樹有影。
【第22句】:【擠油水】(慣)比喻靠施加壓力來得到好處或得到所需要的東西。
【第23句】:【忙者不會,會者不忙】見“會家不忙,忙家不會”。
【第24句】:【黃鱔泥鰍——差不離兒】(歇)黃鱔和泥鰍體形相似,都生活在水中泥里。指相差很有限。
【第25句】:【青天白日說鬼話】(慣)比喻無中生有。
【第26句】:【大家馬兒大家騎】(諺)指屬于公眾的馬,人人都有權利騎。泛指凡是公眾的福利,應歸公眾享受,不應被個人獨占。 也作“公眾馬,公眾騎”。
【第27句】:【大丈夫四海為家】 釋義:有作為的男兒不戀家。 例句:“大丈夫四海為家。喜財,我勸你還是避一避的好。”
【第28句】:【灑熱血,拋頭顱】見“拋頭顱,灑熱血”。
【第29句】:【樂極生悲,否極泰來】(諺)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是兇卦,泰是吉卦。指歡樂過度就會招來悲苦,倒霉到極點就會轉(zhuǎn)交好運。 也作樂極悲生,貫盈禍起。 樂極則悲,泰極則否。
【第30句】:【三春不趕一秋忙】(諺)三春:農(nóng)歷正月、二月、三月的總稱。不趕:比不上。春季的春耕春播,比不上秋收忙碌。指農(nóng)家在一年四季中,數(shù)秋收時節(jié)最忙。
【第31句】:【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諺)薄技:小手藝。積攢下萬貫錢財,也不如掌握一門小手藝好。指即使有萬貫錢財也會坐吃山空,有薄技在身就可以長久維持家庭生計。 也作積財千萬,不如一藝隨身。 一藝:一門小手藝。 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
【第32句】:【皮笊籬——一撈個罄盡】(歇)皮笊籬:設想的皮做的笊籬,沒有漏湯水的眼兒。罄盡:沒有剩余。 比喻搜羅得一點也不剩。
【第33句】:【打成一鍋粥】(慣)形容打作一團,場面十分混亂。
【第34句】:【男左女右】在中國有一個傳統(tǒng)習慣,那就是男左女右。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男左女右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夫妻結(jié)婚照,戴結(jié)婚戒指,死了親人戴黑紗,上廁所等。更奇怪的是得了偏癱大多數(shù)也是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么來的呢? 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孔子時代的《逸周書·武順》:“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自然規(guī)律崇尚左邊,以左為上。太陽月亮都要向右移動。中國傳統(tǒng)社會以男性為主,男人自然要占據(jù)左邊的位置了。清代馬輔古雜史《繹史》引用《五運歷年記》也說:“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左眼為日,右眼為月……發(fā)髭為星辰。”盤古開辟天地,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頭發(fā)胡子化為星辰。我們祖先由此規(guī)定日神為伏羲,月神為女媧。一為陽,一為陰。從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的浮雕伏羲女媧圖看,伏羲在左,女媧在右,可見古人已把男左女右的位置確定好了。另外還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與尊左的傳統(tǒng)觀念有關。從朝廷來看,古代王位面南而坐,東為左,西為右。古人以東為首,以西為次。因而大禮中的儀制要充分體現(xiàn)以左為尊。比如,古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皇上朝議,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在后宮里,東宮為正為大,西宮為偏為從。皇帝祖宗牌位的太廟,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cè)。朝廷如此,民間亦然。 再一種說法與古人的哲學有關。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大小、上下、左右、里外、冷熱等等。古人將其歸類為:大、上、左、外、熱為陽;小、下、右、里、冷為陰。陽者則剛,陰者柔弱。男人性情剛強暴烈,屬陽于左;女人性情柔弱平緩,屬陰于右,由此分出男左女右。 還有一種說法與古代中醫(yī)醫(yī)學有關。早在戰(zhàn)國時期,醫(yī)學家們按照男女生理特點差異,將男女性格分屬陽陰。因而在中醫(yī)診脈時,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有的古醫(yī)書上這樣寫著:“急診將死,將口鼻開,看其舌下處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蛛血一點即愈。”這些理論是否真的管用,我們暫且不管,但卻為男左女右制造了根據(jù)。 其實,“男左女右”的位置并非不能改變。古代降職為避難堪稱為“左遷”,功勞之大無人能比稱“無出其右”就是崇尚右。所以不必把男左女右過于當真,特別是在社會地位上要講究男女平等。
【第35句】:【連中三元】現(xiàn)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xù)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 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yè)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于此。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xiāng)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 鄉(xiāng)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xiāng)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yōu)等生及監(jiān)生、貢生。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xiāng)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 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xiāng)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 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jīng)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如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xiàn)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36句】:【草膘料力水精神】 釋義:吃草能使牲口長膘,吃料能使牲口增力,喝水能使牲口存精神。 例句:如果黑夜喂不好,牲口就要受傷,一夜要喂五六次,我有的工夫一次接一次,直喂到天亮才算。這吃草料飲水還有講究,常言說:“草膘料力水精神”。
【第37句】:【沒了王屠,連毛吃豬】(諺)王屠:姓王的屠夫。指沒了王屠夫,就得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緊要人物,事情就辦不成。 也作沒有張屠夫,就吃連毛豬。 死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38句】:【倒抽了一口冷氣】(慣)形容突然受驚時極度驚訝、緊張或恐懼的心情。 也作倒抽了一口涼氣。 倒吸了一口涼氣。 倒抽一口氣。
【第39句】:【大恩不言謝】(諺)大恩大德,不能用普通的謝禮來報答。指人有大恩于我,只能銘記在心,終生不忘。
【第40句】:【人生難得遇知音】(諺)知音:知心朋友。指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是知心的伴侶或朋友。 也作人生難得一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41句】:【抖摟包袱底兒】(慣)包袱底兒:比喻最拿手的本領。指把最拿手的本領亮出來。
【第42句】:【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見“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第43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諺)山上長著各式各樣的花草,人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個性。指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志趣與個性,不可強求一致。
【第44句】:【主題】“主題”是指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核心。 “主題”是個外來詞,它源自德國,來自日本。 在德國,主題最早只是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最具有特征的、并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題旋律。它表現(xiàn)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整個樂曲的核心。音樂中的這個術語后來被移植到文章寫作及文藝創(chuàng)作中,把文章與文藝作品的中心思想稱作“主題”。 我國使用的“主題”這個詞.是從口語引進的,日語從德語中翻譯過來。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義、理、旨、主意、主旨、主腦等,實際上都是“主題”的意思。
【第45句】:【嚼字眼】(慣)形容過分地斟酌字詞。
【第46句】:【牛頭高,馬頭高】(慣)比喻二人爭高低,誰也不讓誰。
【第47句】:【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 釋義:蟣:蟣子,虱子的卵。比喻應當同強敵搏斗。 例句:宋義搖首道:“公言錯了!古諺有言,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虻犬虱小,我等應從大處下手,方得大功。今秦兵攻越,就使戰(zhàn)勝,兵亦必疲,我可乘敝進攻,無慮不破。”
【第48句】:【有酒膽沒飯膽】(慣)比喻虛張聲勢,貌似膽大,其實內(nèi)心虛弱,膽子很小。
【第49句】:【欠賬不昧,見官無罪】(諺)昧(mei):隱瞞。揭了債不能如期歸還,只要不昧著良心賴賬,就是告到官府也是無罪的。指欠錢能認賬,不算有罪。
【第50句】:【長壽面】中國人過生日總要吃“翻運餅、長壽面”。那么,“長壽面”是怎么來的呢?這一習俗源自西漢。 據(jù)說,西漢時期漢武帝跟文武百官閑聊天,他說:“《相書》上講,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即人中穴位)長一寸,能活一百歲。”這時,侍中東方朔笑出了聲,大臣們都嗔怪他嘲笑皇上,真是太無理了。東方朔辯解說:“我哪里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臉呀。‘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彭祖活了八百歲,人中得長八寸,大伙想想,那他的臉該有多長啊!”漢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樂了。古人稱臉為面,臉長就叫“面長”,彭祖“面長”活了八百。 人們想長壽,于是就流傳下來過生口吃面條的習俗。
【第51句】:【燈草拐棒兒——拄不定】(歇)燈草:燈芯草的莖,質(zhì)軟中空。拄:諧“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燈草拐杖——拄不定”。
【第52句】:【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歇)據(jù)《三國演義》描寫,劉備在長坂坡慘敗后,趙云殺入重圍救出劉備的兒子阿斗;劉備為籠絡人心,故作姿態(tài)地將阿斗摔在地下,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指用手段籠絡人心,使人甘愿受其利用。 也作劉備摔孩子——籠絡人心。 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
【第53句】:【騎著驢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道扔在哪兒】(歇)本指雞骨頭不知會扔在什么地方,轉(zhuǎn)喻人死后尸骨還不知埋在哪里。
【第54句】:【驢唇不對馬嘴】這個俗語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它最早的出處是宋《五燈會元》卷十五:“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zhuǎn)五轉(zhuǎn)話繞你從朝問到夜。”這里的“驢唇馬嘴”本意是指眾人紛紛詢問,形容人多嘴雜的意思。后來演化出“驢唇不對馬嘴”,用來表示兩不相干的事物。 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驢唇是可以對馬嘴的.因為它們是同科動物,猶如獅虎和狼犬一樣,獅虎配生下獅虎獸,狼犬配生下狼狗,驢和馬配生下騾子。所以,“驢唇”對“馬嘴”沒有什么稀奇,倒是驢唇對上其他動物的嘴,那就稀奇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中國的詞匯是豐富多彩的。
【第55句】:【砍的不如鏇的圓】(諺)鏇(xuan):用車床或刀刃轉(zhuǎn)著圈地削。指用刀斧砍的不如鏇下的圓。 比喻編造的假話不如順情合理的話可信。也指做事死搬硬套不如靈活應付好。 也作“砍的不圓鏇的圓”。
【第56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57句】:【四面冒煙,八邊著火】(慣)形容事情緊急。
【第58句】:【官升虎氣減】(諺)虎氣:敢作敢為的虎虎生氣。指官位越高,怕?lián)L險的思想顧慮就越大,做事往往畏首畏尾。
【第59句】:【大年初一捉個兔子——有它也要過年,沒它也要過年】(歇)比喻有沒有某人或某物都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展。
【第60句】:【腳面砌鍋——踢倒就走】(歇)比喻人沒有煩事纏身或沒有家庭、子女、財產(chǎn)等牽掛。
【第61句】:學戲不懂意,等于活爛泥。
【第62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 釋義:龍不能離開大海,虎不能離開高山。比喻權貴者不能離開自己的權位或勢力范圍。 例句:帝正在猶豫,群臣皆言不可。“龍不離海,虎不離山”。陛下安怪大位,豈可遠離乎?
【第63句】:【學到老不會到老】(諺)指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學習中,直到老還是學不完。
【第64句】:【推倒長城扶外圍】(慣)長城原是用來防御外部勢力進犯的,推倒它,是要扶助外人。比喻扶植外人,排斥打擊內(nèi)部力量。
【第65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jié)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66句】:【前車有轍,后車有道】(諺)指車前行要遵循轍道,不可亂行。比喻做事要遵從以前的規(guī)程,不得隨意。
【第67句】:【耗子拉木锨——大頭在后】見“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
【第68句】:【姜是老的辣】 釋義:姜:生姜,味辣。姜越老味越辣。比喻人越老經(jīng)驗越豐富,辦事越老練。 例句:他常說:“姜是老的辣。松柏是老的硬,人老吃成鹽多,骨頭比年輕人棒。”
【第69句】:【武大郎服毒——吃也得死,不吃也得死】(歇)《水滸傳》第二十五回描寫,武大郎被妻子潘金蓮、奸夫西門慶和王婆合謀吃了砒霜而死。 指無論如何也難逃一死。
【第70句】:【兩耳不聞窗外事】(慣)指人不關心外界的事情。 也作“兩耳不聞天下事”。
【第71句】:【梁山兄弟,越打越親】 釋義:《水滸》中描寫的宋時農(nóng)民起義的英雄人物,在上梁山以前,不少是冤家對頭,經(jīng)過交戰(zhàn)才結(jié)為兄弟。比喻越打關系越親密。 例句:吳克良先生,您今后如若犯了皮膚瘙癢癥,可請我們這位“郎中”來給您治治,保證百醫(yī)百好,妙手回春,而且送醫(yī)上門,義務出診。梁山兄弟,越打越親呀!
【第72句】:【人多出圣人】(諺)圣人:品德極高、智慧極廣的人,此處偏指智謀深遠的人。指人多出智慧。也指群眾中蘊藏著大智大慧。 也作人多是圣人。 人多出智慧。
【第73句】:【一人飛升,仙及雞犬】(諺)一個人成仙飛到天上去,家里的雞狗也都跟著成了仙。本指一人成仙,全家都隨著上了天;后借指一人當官得勢,沾親帶故的人都借勢發(fā)了跡。 也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人成佛,雞犬升天。
【第74句】:【雪地里埋不住死人】(諺)雪地里埋死人,雪一消就顯露了出來。 比喻事實終究是事實,無論怎樣遮掩,瞞得一時,瞞不得長久。
【第75句】:【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 釋義:農(nóng)歷每月初八和二十三這兩天潮水最小,整天能看到海灘。這是漁民總結(jié)出的潮水規(guī)律。 例句:老七說:“你沒聽說嗎?‘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這幾天去趕海正是時候呢。”
【第76句】:【穿釘鞋走泥路——步步落實】(歇)釘鞋:一種舊式雨鞋,鞋幫用桐油油過,鞋底釘有大帽釘。本指行走時腳步很穩(wěn),轉(zhuǎn)指做事扎實、穩(wěn)妥。
【第77句】:【拿錢往水里打漂漂】(慣)比喻白糟蹋錢。
【第78句】:【砸鍋】“砸鍋”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把事辦壞了。如“把事辦砸了”。 “砸鍋”源自戲劇不同劇種的聯(lián)合演出。 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北方的京劇曾同直隸梆子(今河北梆子)同臺演出,而劇目、表演等又仍舊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同。人們就將這種班社俗稱“兩下鍋”或“雙下鍋”班社。后來,唐山地方戲評劇后來居上,登上京津舞臺,成為北方影響力較大的劇種之一。有時出現(xiàn)了京、評、梆同臺演出的場景,人們稱之為“三下鍋”。 另外,京劇演員為了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去鉆研、排練,拓寬戲路,本行也俗稱為“鉆鍋”。在這里,“鍋”已經(jīng)成了“戲”的代名詞。舊時,人們常用“砸鍋飯”來喻失業(yè),而戲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鍋”了。如果演砸了,兩下鍋也好,三下鍋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鍋灶。
【第79句】:【疤瘌眼兒照鏡子——自找難看】(歇)疤瘌眼兒:指眼皮上有疤的人。指人自找難堪,或自討沒趣。
【第80句】:【八月十五大過年】 釋義:指中秋節(jié)比過年還重要。 例句:至于姑娘們,這一天則是無論窮富,外表上看來總是比平時快活的,其原因是她們都忙著拜月。有句俗話:“八月十五大過年。”
【第81句】:【官大不壓鄉(xiāng)鄰】(諺)指官位再高,回到故鄉(xiāng)也不宜在鄉(xiāng)親面前擺官的架子,要官的威風。 也作“官大青樹林,不壓鄉(xiāng)里”。
【第82句】:【進門欲問榮枯事,觀察容顏便得知】 釋義:只要觀察對方的面容,就能知道對方的處境和心情。 例句:俗話說:進門欲問榮枯事,觀察容顏便得知。姐姐是個疼兄憐弟的人,平時對待寶三恰似半個母親,衣食冷暖全部操心;若有個天災病痛的,她更是守著弟弟寸步不離。
【第83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諺)娘:寡婦。就像天要下雨一樣,寡婦決意要嫁人,是誰也阻攔不住的。多泛指鐵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難勸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84句】:【笛子吹走了調(diào),并不比木魚好聽】 釋義:比喻好話說過頭并不好,要實事求是。 例句:亂捧場沒啥意思。笛子吹走了調(diào),并不比木魚好聽。表揚也要注意分寸。
【第85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前面有車走過,后面便留下車轍印痕。比喻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后人可作為借鑒。 例句:萬一碰上鬼子偽軍跟他在一塊兒,也是一樣辦法,反正跑不了就光榮犧牲。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的榜樣!
【第86句】:【豐年珠玉,儉年谷粟】(諺)儉年:五谷歉收的年景。豐收年里,人們珍愛的是珠寶玉石;遭災年景,人們關心的是口糧。指供玩賞的是珠寶,關民命的是糧食。
【第87句】:【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釋義: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壞主意多。 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個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第88句】:【天上一拳,地下一腳】(慣)形容說話東拉西扯或做事沒有條理。
【第89句】:【吃官飯放私駱駝】(慣)比喻拿著公家的工資,背地里做自己的事情。
【第90句】:【法場上的麻雀——膽子早嚇大了】(歇)法場:刑場。指經(jīng)歷險境多,膽子早變大了。
【第91句】:【覆巢之下無完卵】(諺)指鳥巢翻落下來,巢內(nèi)的鳥蛋必定全部破碎。比喻整體覆滅,局部也就難以保全。 也作覆巢之下,那有完卵。 毀巢之下,勢無完卵。 破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92句】:【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諺)不要怕山高,山越高越有攀頭;不要嫌路遠,路越遠越有奔頭。指目標越是高遠,越能磨煉意志,成就大的事業(yè)。
【第93句】:【高跟鞋】高跟鞋源出兩支,中、西皆有。 先說中國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國戲劇舞臺上,西夏、遼、金、滿等少數(shù)民族婦女多穿高跟鞋,不過,這種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間。婦女穿上這種高跟鞋,照樣顯得高挑挺拔,楚楚動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戰(zhàn)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電視連續(xù)劇《還珠格格》中的皇后、嬪妃、格格,都穿高跟鞋。雖然是戲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據(jù)。故宮博物院里不僅有滿族皇家婦女穿高跟鞋的畫像,還有實物。 再說西方。十五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為了方便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為“白馬王子”專門做了高跟鞋。據(jù)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起來更具自信更威嚴,命令鞋匠為他裝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紅色以示他的尊貴身份。朝中顯貴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們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來,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法國王室的影響,也穿上了高高的紅跟皮鞋。1680年皇帝還頒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級確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員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嚴格地區(qū)別人的差異性。 當時作為權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著,是男性的專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紀時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女人們發(fā)現(xiàn),高跟鞋能讓女性看起來更高,同時,它還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翹臀,突出女性的形體美,并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歐洲女性的歡迎。到十九世紀時,高跟鞋有了一個很重要的轉(zhuǎn)折,幾乎退出了男鞋的領域,不似剛出現(xiàn)時廣受男士的喜愛,反而逐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歐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傳遍全世界,中國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
【第94句】:【掀被頭討屁臭】(慣)比喻自找倒霉,自討沒趣。
【第95句】:【皮之不存,毛將安傅】(諺)安傅:附著在哪里。指毛是附著在皮上的,皮要是不存在,毛就無從附著了。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便無法存在。 也作“皮且不存,毛將焉附”。
【第96句】:【爛板凳——高談闊論】(歇)板凳爛了,是因為有人長久坐著“高談闊論”。指只會空發(fā)議論,不干實事正事。
【第97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時】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98句】:【折斷一枝荷,爛掉一窩藕】(諺)表面上只是折斷了一枝荷花,實際還毀了水下的一窩藕。比喻造成的損失表面上不大,實際卻是巨大的,只是人們看不見罷了。
【第99句】:【外頭擺浪子,家里老婆啃家子】(慣)擺浪子:擺出浮浪子弟的派頭。家子:家什,這里指餐具。指男人在外面擺闊顯富,老婆在家里挨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