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骨頭里榨油】敲詐勒索。類似的:石頭縫里榨油。成語: 敲骨吸髓。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從前是有錢的不肯拿 出錢來。只在沒錢人的骨頭里榨油,這個不對。”
【第2句】:【故土難離】(諺)故土:世代定居的故鄉。指人總是留戀生養自己的家鄉土地,不舍得離開。
【第3句】:【一言驚醒夢中人】(慣)指一句話使人猛然醒悟。
【第4句】:天上的浮云,地下的風——無拘無束;無影無蹤
【第5句】:【東家種竹,西家治地】(諺)東邊的人家種了竹子,西邊的人家只要整好地,竹子就會長出來。指竹子愛向西南方向滋長,只要東邊種竹,西邊自然長出。
【第6句】:【誠招天下客】(諺)只要以誠實無欺的態度待人,自然會招來四面八方的顧客。指誠實講信用,是生意興隆的不二法門。
【第7句】:班上轉來一個長得很丑的同學,我們在背地里都笑話他,可期中考試時,他的成績卻名列前茅。想起老師常說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一個個都不好意思起來。(甘肅·寧縣)
【第8句】:蚯蚓走路——能曲(屈)能伸;以曲(屈)求伸
【第9句】:荊軻獻地圖——暗藏殺機
【第10句】:畫上的美女——凡人不配
【第11句】:草叢里的眼鏡蛇——歹毒
【第12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諺)山不同,長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應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環境變了,人的思想、習慣也得跟著變。
【第13句】:駱駝脖子仙鶴腿——各有所長
【第14句】:【傍生不如傍熟】(諺)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時,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舊投靠有希望。
【第15句】:【不如意事常八九】(諺)八九:十之八九,十成中就有八九成。指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往往十成中就有八九成。
【第16句】:我正在看電視,媽媽讓我過去吃飯,我說不吃。結果,媽媽剛把飯放進冰箱里,我又要過去吃飯。媽媽說:“你可真是牽著不走,打著倒退呀!”(河南·許昌)
【第17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第18句】:【獨虎好擒,眾怒難犯】(諺)指要捉住一只虎還比較容易,引起了眾人的憤怒就難辦了。
【第19句】:【 得理不讓人/占理不饒人】雖然在理,但做得過分。池莉 《來_來往往》:“你固然有道理,但是也不要得理不饒人。”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和尚無頭發,打傘遮住天。發、法諧 音,謂胡作非為。和尚,也說:禿子、光頭。張濤之《中華人 民共和國演義》:“十年‘文革’浩劫當中‘和尚打傘,無發 (法)無天’的慘痛教訓太深刻了,飽受其害的中國人民呼喚 著民主和法制。”
【第20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稱為民請命、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為“父母官”。它源自何處呢?源自漢代正史。《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期,南陽郡治安狀況非常糟糕,盜賊猖狂,百姓逃離,田園荒蕪,境內一片狼藉。一個名叫召信臣的到這里任太守,此公為政勤勉,很有計謀,首先嚴厲打擊盜賊,穩定社會秩序,勸說人民發展生產,對游手好閑、不干農活的浪蕩子弟毫不客氣,像嚴父一樣督促他們搞好農桑。因為召信臣治理有效,經濟和社會環境大大改善,流離百姓紛紛回到家鄉,過上了好日子,人們十分感謝這位好官,被大家稱為“召父”。另據《后漢書·杜詩傳》載: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31年),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也是個好官,清廉節儉,勤政為民,任期內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恢復生產,增收糧食,像慈母那樣細心關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過得很開心,被當地人尊為“杜母”。事有巧合,同是漢朝(西漢東漢),同是南陽,“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們把關心百姓疾苦,推動生產力發展,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州縣好官尊為“父母官”。從此相沿成俗,這個稱呼流傳下來,直到現在仍有這種稱呼。當今的“父母官”夠格不夠格,老百姓心里有數。
【第21句】:【借死不借生】(諺)寧可將屋子借給人停喪,也不借給人生孩子。指死人出殯后屋子馬上會還,生孩子則占據屋子時曰長。
【第22句】:【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23句】:仙女的裙子——拖拖拉拉
【第24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得不到任何幫助,絕望。或說: 呼天天不應,求人人不管。成語:走投無路、孤立無援。韓 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想辦法?二姨呀,咱都到這個份 兒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啦!”
【第25句】:【通關節】見“打關節”。
【第26句】:【媳婦到門前,還得個老牛錢】(諺)新媳婦迎到門前,還得耗費一條牛的價錢。指舊時娶媳婦花費很大,從提親到訂親直到完婚,花錢無數。
【第27句】:【起頭容易結梢難】(諺)結梢:結尾,做到底。指做事開始時容易,有頭有尾一直做到底卻很不容易。 也作“起頭易,到底難”。
【第28句】:【 深山出俊鳥】偏僻之處出現人才或美女。張孟良《兒女 風塵記》:“真是深山出俊烏,窮人家居然生下這樣的美女。”
【第29句】:【小白臉】“小白臉”專指膚白貌美的年輕男子。 “小白臉”源自三國時期的何晏。三國時期,魏國有個美男子叫何晏,皮膚白皙。魏明帝懷疑何晏如此白皙是不是搽了粉,就想驗證一下。在一個炎熱的夏天,魏明帝請何晏吃了一頓飯。他給何晏上了一碗熱湯面,何晏吃得汗流滿面,不斷地用袖子擦拭汗水,擦過之后,臉色反而顯得更加潔白。魏明帝這才相信何晏確實是天生的白皙皮膚。后人就把何晏稱為“粉郎”,意思是抹粉的郎君,用現在的話就是“小白臉”。宋代柳永有一首詞:“卻傍金籠教鸚鵡,念粉郎言語。”就是典出三國何晏。久而久之,“粉郎”就成了“小白臉”。
【第30句】:【更上一層樓】釋義:比喻再提高或再前進一步。這是王之渙《登鸛雀樓》詩句。例句:野心勃勃的張作霖再不甘心蟄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層樓”了。
【第31句】:哈巴狗戴牛鈴啥巴狗戴鈴鐺——假充大牲口;快活的狗腿子
【第32句】:【放鷹就不怕鷹展翅】(諺)人既敢放鷹,就不怕鷹展翅高飛。借指人既有膽識做,就有把握控制事態發展的全局,不怕亂套。
【第33句】:【 好酒說不酸,酸酒說不甜】謂不怕議論,議論改變不了事 實。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人嘴兩張皮,任他們說去 唄!好酒,說不酸;酸酒,說不甜。” 回爐燒餅不香謂不新鮮,失去原有的特點、優點。《小 說季刊》(1981,4):“回爐燒餅不香,這可不是又香又酥能吃 的燒餅,而是菱洲圩村上的碎嘴姑姑、嬸嬸們對談崩了的親 事又合好的比方。”
【第34句】:媽媽叫小英看一會兒課外書,可小英還沒坐穩,就又跑出去玩了。媽媽說:“你啊,真是坐不住的陀螺屁股,我看你長大會有啥出息!”(江蘇·無錫)
【第35句】:扁擔窟窿插麥茬——對上眼了
【第36句】:大江大河里都闖過——小河溝里翻了船
【第37句】:【斷錢如斷血】(諺)生活中斷了錢財,就像人體斷了血一樣,難以存活。指錢財極為重要。
【第38句】:寧可爹娘羨兒女.切莫兒女羨爹娘。
【第39句】:【擦屁股】(慣)比喻不情愿地替別人處理其沒做完或沒辦好的事情。 也比喻事情辦糟后做補救工作。
【第40句】:【耳環耳墜】女子戴耳環耳墜,古已有之。它源自兩個傳說。其一,相傳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雙目失明了。后來她幸遇一位名醫,名醫在征得姑娘同意后,拿起閃閃發光的銀針在她兩側耳垂中各刺一針后,奇跡出現了,姑娘重見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請銀匠精制一對耳環戴在耳朵上,以示水遠不忘名醫之恩。當姑娘戴上耳環后,她更顯得眉清目秀,并逢人傳誦名醫的聲名。穿耳戴環能明目的奇跡相繼傳開后,許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婦女都紛紛穿耳戴環,并流傳至今,成為高貴身份的象征。據現代中醫證實,針刺耳垂確能治療眼疾。其二,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只有老兩口,四十多歲才得一女孩兒,夫妻們把女孩視為掌上明珠。姑娘長大了,嬌慣成一身的壞毛病,走路搖頭晃腦,沒一點兒女孩的溫柔端莊。老兩口非常著急,怎么規勸都不見效。這樣的女孩出嫁都成了問題,這可怎么辦?老兩口靈機一動,最后終于想出個好辦法:在姑娘兩耳下各系一短繩兒,繩兒下端系一貝殼,這樣,只要姑娘頭一晃動,貝殼就會碰到姑娘的臉,而刮臉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會意識到別人在羞她,從此以后走路就不亂晃頭了。后來很多姑娘紛紛仿效,以便使自己顯得端莊文靜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墜的裝扮習俗。隨著耳墜材質的不斷高檔化,戴耳墜確實高雅端莊,氣質不凡。
【第41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42句】:【見怪不怪,其怪自壞】(諺)見到怪異的現象,不覺得它怪異,這怪異就會自己消失。指怪異現象的產生,往往由于人認識上的錯覺,一旦恢復正常,怪異便不復存在。 也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第43句】:【拿著趕狗棒兒罵皇帝——貴賤也不自量】(歇)趕狗棒兒:乞丐討飯時用來打狗的木棍。指人不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以為了不起。含譏諷意味。
【第44句】:媽媽見爸爸什么事都不想做,就說:“身上的懶筋都快有柱子那么粗了。”(江西·吉安)
【第45句】:【老爺好見,舅舅難纏】指大人物好說話,手下人常常刁難。 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我也調侃說古言曰,老爺好見,舅 舅難纏。找張校長,自不能邁過你這大秘書的鍋臺上炕 呵。”
【第46句】:【窮不讀書,富不教學】見“富不教學,窮不讀書”。
【第47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第48句】:【騎馬撞不見親家,騎牛撞到親家】指體面時人家不知道,難 堪時讓人碰見。類似的:騎馬坐轎遇不著熟人,穿草鞋遇見 熟人。沙汀《淘金記》:“真是騎牛偏偏碰到親家,我早一步 就好了!”
【第49句】:吃飽飯閑嗑牙——沒事找事
【第50句】:【誡無垢,思無辱】(諺)誡:對言行的警戒。垢:通“詬”,受辱。指人經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慮,自然就會避免災禍與羞辱。
【第51句】:爸爸在路上碰見兩個小學生譏笑一位老爺爺,就對他們說:“你們憑啥笑他?他食鹽多過你們食米,食油多過你們食水,走橋多過你們走路。你們要尊敬老人才對啊!”(廣東·化州)
【第52句】:【給個熱罐子抱著】讓人感到熱乎乎的。指假意關懷。李 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墳塋》:“讓他去體驗,也不過是先給他 個熱罐子抱著,如他不‘改換門庭’,不拿出個積極的行動 來,提干的許諾,也僅僅為畫餅充饑而已。”
【第53句】:【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諺)比喻話講清了,別人心里才會明白;道理說透了,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也作鼓不打不響,話不說不明。 鼓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
【第54句】:【大海擱不住勺子舀】釋義:海水雖多,禁不住用勺子舀,終有舀盡的可能。比喻只要下苦功,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比喻禁不住浪費,要一點一滴節約。例句:她轉念又想,沒關系,只要埋頭下功夫,大海擱不住勺子舀,一萬重山也有爬到頭的時候。
【第55句】:【船到江心補漏遲】有問題及早解決,遲了就難以挽救。 明代《醒世恒言》:“過遷漸漸自怨自艾,懊悔不迭。正是臨 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56句】:【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見“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57句】:【叫好不叫座】原指戲曲受到贊揚,但買票觀賞者不多。 借指好事未被人接受。電視新聞( 2001,3,9):“據調查,社 區孤獨老人有一千個,而接受陪老服務的只有二十人,這項 事業叫好不叫座。”
【第58句】:口咬鐵釘——講硬話
【第59句】:【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釋義:梅花香氣濃烈,桃花顏色艷麗。比喻事物的優點只是表現在某一方面,難以十全十美。例句:(梅)花在果子花中尤香。俗云:“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故天下之美,有不得而兼者多矣。
【第60句】:【開弓沒有回頭箭】謂無法改變,無法收回。王朔《編輯部 的故事》:“真不后悔?開弓沒有回頭箭。”
【第61句】:【蘿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釋義:蘿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來。比喻人一毛不拔,是個吝嗇鬼。例句:到底李鴻云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一下還摸不準,不要又上了李鴻云的當吧?蘿卜上扎刀,李鴻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62句】:【死了王屠,連毛吃豬】見“沒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63句】:【隔年的黃歷不管用】(諺)黃歷:也作“皇歷”,歷書。歷書只標本年度的日、月,隔了年就沒用了。泛指過了時的東西就沒用場。 也作隔年的皇歷作不得數。 去年的皇歷看不得。 過年的皇歷沒用場。
【第64句】:【有冤沒處訴,有苦沒處說】(慣)指冤屈或苦惱無處申雪、訴說。 也作有冤無處申。 有苦沒處說。
【第65句】:【 一座山頭一只虎】一個地方,難以存在兩種對立的勢力。 或說:一山難容二虎。類似的:一個艄公一道河/一個烏鴉 占一枝/一個爺爺一炷香。成語:勢不兩立。傳記圖書:“正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張學良此時真切體悟到‘臥榻之旁,豈 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第66句】:重錘打在鋼板上——落地有聲
【第67句】:水仙不開花——裝蒜(裝糊涂的意思)
【第68句】:我真羨慕姐姐那高挑挑的個子,就天天鍛煉。爸爸卻給我潑冷水:“你是天生的矮身材,再練也不行,黃鱔哪能扯得跟蛇一樣長呢?”媽媽說:“別聽他瞎說。”(四川·蓬溪)
【第69句】:【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慣)指對方不夠資格,根本不配與自己相比。
【第70句】:【人吃五谷生百病】見“吃五谷雜糧,保不住不生病”。
【第71句】:搟面杖吹火——竅不通
【第72句】:【翹尾巴】(慣)形容人驕傲自大,自以為了不起。
【第73句】:【 蝦子也有三道浪】能量雖小,但也能起作用。亦可反用。 汪幸福《浪跡臺灣島》:“你們幾個小蝦造得起大浪?搞得不 好,還要落個坐牢的下場。”
【第74句】:高梁稈架房檐——不頂用;不頂事
【第75句】:【釘頭碰著鐵頭】(慣)形容厲害人碰上了厲害人,雙方態度都很強硬。
【第76句】:十二歲進敬老院——福享早了
【第77句】:螞蟥鉆進牛鼻孔——難解脫
【第78句】:【親戚騎上馬,吃面細籮打;親戚騎上驢,蕎麥去了皮;親戚就地走,菜湯窩窩頭】(諺)騎馬的親戚來,白面招待;騎驢的親戚來,蕎面招待;光腳的親戚來,窩窩頭招待。 舊指人情勢利,即使是親戚,也按窮富分別對待。
【第79句】:【耍骨頭】(慣)1指故意調皮搗蛋。 2指開玩笑。3指表示親熱。
【第80句】:【杏林】在醫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給醫生的錦旗或匾額上,除了“妙手回春”一類題詞外,還有“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贊語。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處?據說,董奉是三國東吳的名醫,他與北方魏國的華佗幾乎齊名。董奉醫術精湛,行善樂施,治愈無數疑難病癥,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廬山。他身處山林,卻心系患者,仍舊熱心為百姓看病。遠近的人們紛紛前來求醫,他看到求醫者大多是貧苦的鄉民,決定不收任何報酬,甚至連藥費也由自己倒貼。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復痊愈,要種植杏樹,小病種一棵,大病種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爭相種樹。數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圍杏林疊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載了董奉行醫的佳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他不僅是醫術醫德的楷模,也是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贊醫生的美稱了,醫藥行業也稱為“杏壇”。
【第81句】:【兵不厭詐】(諺)厭:滿足。詐:欺詐。用兵打仗,使用假象蒙蔽敵方,作為一種手段,是不厭其多的。 指在對敵時使用欺騙策略,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越妙越好,越多越好。
【第82句】:【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諺)蔫(nian)牛:慢慢騰騰不起性的牛。同樣拉磨,蔫牛拉得慢,下不了套;快牛早早拉完,臥在門前歇息。比喻干活利落的人,總顯得輕松;干活不起性的人,什么時候都顯得忙碌。 也作“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
【第83句】:【缸里的醬蘿卜——沒了纓兒】(歇)纓兒:蘿卜的莖葉,諧“影兒”。 指人沒有蹤影,去向不明。
【第84句】:【氣不圓,饃不熟】(諺)圓:滿。 要蒸到蒸籠的氣十分足,饅頭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難成功。
【第85句】:搖著腦袋吃梅子———副酸相
【第86句】:【月里嫦娥愛少年】(諺)嫦娥:神話中居住在月亮里的仙女。即使是仙女嫦娥,愛的也是年輕男子。 指年齡相當,本是男女情愛的基礎。
【第87句】:【三宮六院】老百姓常用“三宮六院”來形容皇帝嬪妃之多。民間還有“七十二偏妃”之說,合稱“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原來,它是由故宮的建筑而來。故宮中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即皇帝和他的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三官六院”即指內廷。“三宮”即指中路的乾清官、交泰宮、坤寧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官、鐘粹官、景陽宮及永和官;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官、長春宮、威福宮及重華宮。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筑,故總稱六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后宮除太后外,大多居住著皇后及嬪妃,還有宮女如云。白居易形容宮中美女之多有詩云:三千粉黛無顏色。
【第88句】:【 蠓蟲飛過都有影】不可能沒留下痕跡。姚雪垠《李自 成》:“蠓蟲飛過都有影,何況是堂堂圣旨來到,能夠瞞住 誰?”
【第89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鍵時刻,務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90句】:【強不知以為知】(慣)強:勉強。 指不懂硬裝懂。
【第91句】:割對耳朵給你——不愿聽
【第92句】:水里的螞蟥——粘上便難脫
【第93句】:我在學習上愛偷懶,老師留的家庭作業常常是三天兩頭完不成。媽媽批評我:“一天不練,手生腳慢;兩天不練,功夫丟一半;三天不練,成了門外漢;四天不練,只能瞪眼看。在學習上,光憑腦瓜子聰明,可不行啊!”(河北·行唐)
【第94句】:【毛草繩先從細處斷】見“麻繩單從細處斷”。
【第95句】:青蛙腚里插雞毛——算什么鳥
【第96句】:【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一句常用的俗語,指因自疚而羞于見鄉親或熟人。它源自《史記·項羽本紀》: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爆發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垓下一戰,楚軍兵少糧盡,慘遭失敗,退到烏江邊。項羽看了看身后幾十個盔甲凌亂、神情落魄的將士,苦笑一聲說:“當初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爭戰,現在竟無一人生還。即使家鄉父老愛憐我,依然稱我為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來由。
【第97句】:【桃李滿天下】(慣)桃李:比喻所教的學生。形容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多,遍布各地。
【第98句】:仙女下幾——飄飄然
【第99句】:【同行是冤家】(諺)冤家:仇敵,對頭。舊指同一行業的人為了競爭求利,不免互相排擠,互相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