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大懶推小懶】不想負責,互相推委。周立波《山鄉巨變》: “你自己沒有腳呀?大懶使小懶,還罵人呢。”
【第2句】:【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諺)指年景是旱還是澇,在農歷的七月十五就見了分曉;農業是豐收還是歉收,在農歷的八月十五就有了定局。
【第3句】:【起了風,少不得要下點雨】(諺)風是雨頭,既然風起了,跟著或大或小總要下點雨。借指對方既然已經提出了條件,總得多少有點表示。
【第4句】:【能屈能伸大丈夫】(諺)能屈能伸:既能彎曲也能伸展。比喻在失意時能承受屈辱,在得志時能施展才干的人才是好男兒。 也作能伸能屈,方是丈夫。 能硬能軟,方為好漢。
【第5句】:【外好里丫槎】(慣)丫槎:樹枝歧出的樣子。形容人表面上隨和寬厚,內心卻復雜,讓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對外人好,對自己人苛求。
【第6句】:驢子拉磨牛耕田——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
【第7句】:【薩其瑪】“薩其瑪”聽起來像外文中譯,但它并非西點,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小吃。“薩其瑪”是滿族的一種風味糕點。 “薩其瑪”一詞,最早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學士傅恒著《御制增訂清文鑒》一書。書中寫道:“薩其瑪”,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摻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這里是指薩其瑪的制作方法。制作薩其瑪的最后兩道工序是:將其切成方塊,隨后碼起來。“切”,滿語為“薩其非”;“碼”,滿語為“瑪拉木壁”。“薩其瑪”便是這兩個滿語的縮寫。早期,薩其瑪的漢名叫“糖纏”,這可見于《清文補匯》一書。但此名一直沒有傳開,而薩其瑪卻成了滿漢兩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稱。
【第8句】:【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謂與山水同在,表示以后還會相見。 《燕山夜話》:“當著好漢們揮手分別的時候,常常異口同聲 地說道: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后會有期!”
【第9句】:【孽罐子滿了】作惡到頭,罪有應得。成語:惡貫滿盈。李 曉明等《平原槍聲》:“老百姓看了無不拍手稱快,都說孽罐 子滿了。”
【第10句】:我在訂本子,怎么也弄不好訂書機,媽媽說:“竅門滿地跑,看你找不找。”(遼寧·朝陽)
【第11句】:國際商船——外行(航)
【第12句】:沙鍋里煮驢頭——腦袋瓜早軟了,嘴巴骨還挺硬
【第13句】:【拔一根汗毛,比別人腰粗】有錢有勢,說話頂用。或說:伸 一個指頭,比別人腰粗。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我就 說呀,人家拔一根汗毛,比咱們腰都壯呢!你不奉承他去罷 了,你怎還得罪他呢?”
【第14句】:【九月冷,十月溫,秋底下還有個小陽春】(諺)農歷的九月天氣乍冷,十月秋末,天氣又有幾天返暖。 指秋后天氣返暖,是氣候變化常有的現象。
【第15句】:一塊石頭落了地——放心了
【第16句】:一桿沒星的秤——掂不出輕重
【第17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慣)指秘密只有彼此知道,不告訴其他人。 也作“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第18句】:【使功不如使過】(諺)任用有功勞的人辦事,不如任用犯過錯誤的人辦事得力。指有功的人往往以功自居,有過的人卻常常引咎奮勉。
【第19句】:前有狼后有虎——進退兩難
【第20句】:【人眼是秤,人心是鏡】眾人對待事物能衡量出輕重,分清 是非。類似的:人眼是尺,人心是秤。古華《姐姐寨》:“眾人 的眼是秤,心是鏡,人家當了你的面不敢說,背你的面就什 么都數落出來。”
【第21句】:【乳名都是父母起,壞名都是自己惹】(諺)乳名:小名。指人的壞名與乳名無關,但卻和行為直接關聯著。
【第22句】:【無理攪三分】(慣)指人胡攪蠻纏,不講理。 也作“沒理攪三分”。
【第23句】:一個好朋友的爸爸經常虐待他媽媽。他媽媽死后,他爸爸只好又當爹又當媽,十分狼狽。我媽媽見了說:“真是龍在不知恩,龍走土也崩啊!”(湖南·東安)
【第24句】:【眼不見為凈】(諺)指食物不管干不干凈,只要沒看見操作過程,就當作干凈的吃。也指煩心的事只要沒看見,也就可以心不煩。往往作為自尋寬心的常語。
【第25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各隨其便;奈何不得;你管不著;隨他的便;有什么辦法
【第26句】:【不識路能走千里,不識人寸步難行】(諺)不認識路可以向人打聽,分不清好人壞人就得上當受騙。 指在社會生活中識人最重要。 也作不識字也有飯吃,不識人卻無生路。 不怕不識字,就怕不識人。
【第27句】:自習課時,班主任見教室很亂,就批評說:“怎么這么亂,鴨子吵塘似的?”(江蘇·丹徒)
【第28句】:【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29句】:【鐵打房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歇)繡針:繡花針。指只要功夫下到了,事情自然就能辦成。多指世上無難事,只要肯下大工夫,就一定能成功。 也作“鐵打的房梁磨成繡花針——工到自然成”。
【第30句】:【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事要認真對待,小事不必計較。 《短暫的春秋》:“你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可不必在一些 歷史舊賬上糾纏。”
【第31句】:【武大郎開店——比我高的別進店】(歇)《水滸傳》描寫武大郎身材矮小。指人妒賢嫉能,不能容納比自己強的人。
【第32句】:【走紅運】(慣)指交好運。 也作“走鴻運”。
【第33句】:暑假里,爺爺帶小明到很遠的親戚家去。臨走時,太陽火辣辣的像個大火球,爺爺卻帶把雨傘,小明感到很奇怪。爺爺說:“晴帶雨傘飽帶飯——有備無患嘛!”(江蘇·響水)
【第34句】:飛機上擺手——高招
【第35句】:【一場秋雨一場寒】(諺)指入秋以后,每下一場雨,就會增添一番寒意。
【第36句】:【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謂年輕人沒有經驗,辦事不可靠。 清代《官場現形記》:“你們幾位都是上了歲數的人,俗語說 道: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像你們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會 冤枉人的了?”
【第37句】:【成衣不敵段兒價】見“裁衣不值緞子價”。
【第38句】:【自己捧起菩薩】自己拜指制造偶像,自己受奴役。即哲學 上所說的“異化”。《短暫的春秋》:“自己捧起菩薩自己拜, 自己做成絞索自己套。這是中國過去封建社會的教訓,我 們有時也會自覺不自覺地走這條路,不斷地重復歷史的教 訓和錯誤,每當覺悟起來時,已經晚了。”
【第39句】:【敲鑼賣糖——各執一行】(歇)行:行當。本指各干各的行當,轉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預。也指各人干慣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鑼賣糖——各干一行。 敲鑼賣糖——各搞一行。
【第40句】:【笑掉了大牙沒人補】對譏笑者表示不滿。意即沒有什么 可笑的,當心別笑出毛病來。沒人補,也說:沒人拾。類似 的:笑掉了下巴,砸壞了腳面子。馮德英《苦菜花》:“笑什 么,笑?笑掉了大牙我可不給你們拾!”
【第41句】:掃把寫字——大劃(話)
【第42句】:老虎離了山林——抖不起威風來
【第43句】:【年紀不饒人】(諺)年紀:歲數,特指人上了歲數。年紀大了,做事總是力不從心。指人到老年,體質衰退,是生命的規律,對任何人者口不寬貸。 也作年齡不饒人。 年歲不饒人。
【第44句】:水田的黃鱔——沒見過江河
【第45句】:【敲鑼賣糖,各執一行】釋義:比喻各干各的,互不干連。例句:他們見我對他們望,有一個猴子臉的人,口中自言自語道:“朋友敲鑼賣糖,各執一行。”
【第46句】:【大廈千間,不過身眠七尺】(諺)高大的房屋縱然有成百上千間,一個人睡眠也不過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問,物質的享用應當知足知止,多貪多占毫無意義。
【第47句】:【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諺)等閑:不當回事。如果讓人非常容易地把所求東西得到手,就不會珍惜。指人情重難輕易,只有讓他得來艱難,才會重視。
【第48句】:黃毛娃娃坐上席——人小輩分大
【第49句】:學戲先學聲,打鐵先打釘。
【第50句】:升上五年級,我們就要學英語了。我問爸爸學英語難不難,爸爸笑著說:“自身下水知深淺,自口品味知酸甜。你學學就知道了!”(廣東·茂名)
【第51句】:【此一時,彼一時】此語比喻時間、條件改變,情況也隨之改變。原作“彼一時,此一時”。形容人的境況居多。如京劇《鎖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災流落他鄉,巧遇奶媽,奶媽到舍粥之處為她舍來一碗稀粥,她卻說粥是飯后之物,如何當飯吃。奶媽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湊合著點吃吧。” 此語源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在戰國時,孟子離開齊國到別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問他:“以前我聽你講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來有點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我現在正為天下紛亂擔憂,怎么能高興得起來呢?”后人將“彼一時,此一時”顛倒過來,比喻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第52句】:【身長六尺,天下難藏】(諺)天地雖然廣闊,一個成年人也難以把自己長久地隱藏起來。指人匿藏得再詭秘,終究會被發現。
【第53句】:下下人有上上智。
【第54句】:【前有虎后有豹】(慣)形容處境十分危險。
【第55句】:秋后的蟈蟈——沒幾天吱吱了
【第56句】:兩個麻子結婚——點子不少
【第57句】:包米秸子當笛兒吹——沒眼兒
【第58句】:媽媽在看見哥哥吃了飯就躺床上睡覺后說:“飯后百步走,壽過九十九;睡覺不蒙首,健康又長壽。”(河南·偃師)
【第59句】:石頭打的鎖——沒心沒眼
【第60句】:【風無常順,兵無常勝】釋義:做事不可能一直順利。例句:誰知風無常順,兵無常勝。這番采頭又輪到再旺了。照前顴了一二十次,雖則中間互有勝負,卻是再旺贏得多。
【第61句】:媽媽一邊忙著干家務,一邊說:“我這是腳篩羅,手和面,胳膊肘子帶搗蒜,眼里還得瞅著雞下蛋。彬彬,快來幫幫我!”(甘肅·平涼)
【第62句】:【羊肉饅頭沒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膻】(慣)比喻好處沒得到,還惹下了麻煩。 也作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羊肉沒吃到,先惹一身騷。 羊肉沒吃到,弄得一身臊。
【第63句】:【無本難求利】(諺)指做生意要有本錢才能求得利潤。
【第64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慣)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眼界開闊,聽覺靈敏。形容人機警靈敏,信息靈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應。
【第65句】:【一園瓜,就一個熟的】只有一個成熟、出眾。成語:出類拔 萃。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咋知道我沒照顧?就 你有情,別人都沒意?一園瓜,就你一個熟透了!”
【第66句】:【打了一輩子雁,被雁啄瞎了眼】(慣)指內行老手因一時的疏忽而招來失敗或災殃。 也作打了一輩雁,反叫雁鹐了眼。鹐(qian):啄。 打雁的讓雁鹐了。
【第67句】:黃鼠狼和雞結老表——不是好親
【第68句】:【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親的尊稱。后借用為對有權有勢、凌駕于別人之上者的一種蔑稱。 “太上皇”源自秦漢。據說,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后,萬事如意,卻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種禮節對待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一天,劉邦去看望老父親,老父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惶惑不解。其父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你父,也不過是個平民百姓,區區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聽出話中有話,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親為太上皇的例子,馬上舉行大典,將父親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第69句】:【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指一種羨慕外國的心態,認為什 么東西都是外國的好。成語:崇洋媚外。王朔《頑主》:“不 要總說外國的月亮圓嘛,我們也有一些世界之最。”
【第70句】:公雞頭上一塊肉——大小是個冠(官)
【第71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諺)三:多的約數。指井多淘上幾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幾位師傅學習,就能博取眾長,學到高超的技藝。
【第72句】:【欲多傷神,財多累身】(諺)貪欲多損傷精神,財物多累壞身心。誡人清心寡欲。
【第73句】:【小賬不可大算】(諺)小賬:零星開支的賬目。大算:總起來計算。 指小賬如果單宗看,為數不多;但日積月累,總起來計算,數字就會大得驚人。
【第74句】:【有志者事競成】指有堅強意志的人事業終究能夠成功。典出《后漢書·耿弁傳》。東漢初年,山東豪強張步占據青州十二郡,勢力強大而且氣焰十分囂張,光武帝劉秀派大將耿弁前去討伐。耿弁頑強作戰,接連獲勝。在戰斗中,耿弁被箭射中大腿,他強忍劇痛,悄悄拔刀把箭截斷后繼續戰斗,耿終擊潰張步。劉秀大喜,親自到臨淄慰勞軍隊,并夸贊耿弁說:“將軍從前在南陽時曾主動請戰,當時我擔心難以成功,便沒答應。現在看來,將軍是有志者事競成啊!”從此留下這句BBB。
【第75句】:【顧了翻鍋,忘了燒火】(慣)比喻顧此失彼。
【第76句】:【惡有惡報】(諺)指作惡的終究會有壞的報應。原為佛家勸誡世人改惡從善的禪語,后傳為警世語。 也作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惡善到頭總有報。
【第77句】:【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慣)指對方不夠資格,根本不配與自己相比。
【第78句】:【人沒名難呼喚,地沒名難送飯】(諺)人要是沒個名,想呼喚他也難;地要是沒個名,想給地里勞作的人送飯也難。指地和人一樣,都必須有自己的名字。
【第79句】:【東說向東,西說向西】釋義:比喻沒有主見。例句:那國王著實昏亂,東說向東,西說向西,真個收了關文,道:“國師,你怎么與他賭?”
【第80句】:中午放學回家,我問媽媽吃啥飯,媽媽說:“燉豬骨頭。”我一聽,不高興地說:“豬骨頭有啥好吃?”媽媽笑了說:“豬的骨頭羊的髓,吃過死都不后悔。”(陜西·橫山)
【第81句】:【有理無理,出在眾人嘴里】(諺)誰有理誰沒理,當事人說的不算數,要聽群眾的評論。指群眾的輿論代表公理,最公道。 也作“有理沒理,出在大伙兒嘴里”。
【第82句】:【 冤有頭,債有主】各有當事人,與別人無關。茅盾《子 夜》:“你發瘋了么?不干你的事,冤有頭,債有主。到后面 去吧!不許亂跑。”
【第83句】:【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指有條件未及時利用,拖延了 時日。明代《初刻拍案驚奇》:“花燭之夜,朝霞見韓生氣宇 軒昂,豐神俊郎,才貌甚是相當,哪里管他家貧?自然你恩 我愛,少年夫婦,極盡顛鸞倒鳳之歡,倒怨父親多事。真個 是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第84句】:井底雕花——深刻
【第85句】:【抓著葫蘆當瓢打】釋義:比喻不弄清是非曲直,責罰錯了對象。例句:人家周王村霍家寨的人都在那里,怎么是我帶頭起哄?冤有頭,債有主,我抓著葫蘆當瓢打,昧了良心瞎了眼!
【第86句】:【近山識獸,傍水知魚】(諺)住在靠山的地方,見過各種獸,故識獸名;住在近水的地方,見過各種魚,故知魚名。指人接觸什么多,自然就對什么了解熟悉。
【第87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生活工作應及早安排, 有計劃,抓緊時間。馮德英《苦菜花》:“一年之計在于春,一 日之計在于晨,如果在這時耽誤過去一分鐘,那末會頂平常 的一天甚至更多的時間。”
【第88句】:燈草搓繩來綁馬——枉費心
【第89句】:【深山出俊鷂,十字街頭出餓殍】(諺)鷂(ya。):-種猛禽,捕食鼠類等。殍(pia。):餓死倒地的尸體。 深山野林里會出俊美的人才,繁華鬧市里會有無力生存的人。指人才不擇地而生。 也作深山出俊鳥。 深林出俊鳥,山溝出鳳凰。 深山出俊鳥,大海出珍奇。
【第90句】:泥人遇木偶——面面相覷
【第91句】:【看不見自己的后腦勺】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后腦勺,也 說:后頸窩、脖子后面的灰。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后 腦勺上長瘡,自己看不見以為別人也看不見,那才笑話咧。”
【第92句】:【年紀活在狗身上】(慣)指人白活了一大把年紀。
【第93句】:【豬爪煮了一千滾——總是朝里彎】(歇)比喻人總會袒護與自己有親友關系的人。
【第94句】:【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同的山區,流行不同的山歌。視 具體情況而定,采取相應的措施。類似的:到什么山上割什 么草。成語:因地制宜;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到什 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一時說一時,重點看邊區人民那種豪邁 勁嘛!”
【第95句】:【占鰲頭】(慣)鰲頭:皇宮大殿前石階上鐫刻的巨鰲的頭,科舉時代進土復榜時第一名(狀元),要在此站立迎榜,故稱中狀元為占鰲頭。 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也作“獨占鰲頭”。
【第96句】:【寧撞金鐘一下,不打饒鈸三千】謂做事干脆徹底,不拖泥帶 水。清代《紅樓夢》:“不是我撒謊,若論除了姐姐,也還有人 手里管得起千數兩銀子;只是為他們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 膽量,我和他們一說,反嚇住了他們。所以我寧撞金鐘一 下,不打鐃鈸三千。”
【第97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此語是形容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的人。這個詞語源于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劉基,字伯溫,元代末年進士,朱元璋第一謀臣,能掐會算,據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間百姓心目中奉為神明,其名望在諸葛亮之上。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為御史中丞。有一年夏天,劉基在城里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現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回家后,劉基剝開柑皮,發現里面的果肉干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問小販為何以次充好騙人錢財。可是,賣柑子的小販面不改色地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今世界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有,豈止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只會欺壓百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子,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大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了小販的一席話,啞口無言。回家后就寫了《賣柑者言》達篇文章。聽了賣柑小販的一番高論,您有何感想?
【第98句】:【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釋義:三國:指羅貫中著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掉下了同情的眼淚,在為古人擔憂。比喻擔憂是多余的,沒有必要。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該咋樣做你自個瞧著辦!我說這話也不過是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為都與本號無涉!
【第99句】:【閉上眼睛等死】消極絕望。閉上,也說:瞪著。成語:束 手待斃。張孟良《兒女風塵記》:“難道就閉眼等死不成嗎? 玉貞悲憤起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