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釋義: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例句: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成婚喪祭各省不得一樣,這兒女為父母成服,自天子以至庶人,無貴賤,一也。
【第2句】:【不是吃素的】不吃素,則吃葷,需要油水。指敲詐,動武 等。清代《官場現形記》:“再加派去的委員亦并不是吃素 的,萬太尊斟酌送些,他再借些,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了。”
【第3句】:【蘆席夾囤——隨方就圓】(歇)蘆席:用蘆篾編成的席子,一般為方形。囤:用席子等圍成的盛糧用具,圓形。本指用方形的東西去遷就圓的,轉喻順應當時的情勢或按照別人的意志說話、做事。
【第4句】:一位阿姨又沒領到工資,她找到廠長說:“我們出錢買馬給你騎,你騎了一年只剩一張皮。”(廣西·柳州)
【第5句】:【實打實】(慣)1指實實在在、腳踏實地。2指說的全是實話。
【第6句】:【天明還得黑一陣】指事情即將成功,還有困難和挫折。 書面語:黎明前的黑暗。賀敬之等《白毛女》:“咳!虎子,不 要著急,天明還得黑一陣兒呢。今兒區長跟大春就來了,咱 們早討論出好辦法來啦。”
【第7句】:【開門雨,閉門風】(慣)比喻傳言很多。
【第8句】:【打牙祭】(慣)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現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菜,改善生活。
【第9句】:【老怕喪子,少怕喪母】(諺)年老人最怕喪了兒子,落得老無人養;年幼人最怕喪了母親,落得無人疼愛。指老年喪子、幼年喪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第10句】:【起大早,趕晚集】提前作了充分準備,沒有做成事情。或 說: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清代《三俠五義》:“這是怎么 說!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這半夜的工夫白走了。”
【第11句】:【好虎難抵眾犬】力量孤單,抵擋不住。或說:好虎抗不住 一群狼。成語:寡不敵眾。張孟良《兒女風塵記》:“張天保 單騎戰群兵,好虎難抵眾犬,被瘋狗似的差人打了出去。”
【第12句】:【桑條從小拗,大來拗不直】(諺)桑樹的枝條要想培直,必須在它嫩小的時候;長成粗枝便無法拗動。 比喻教育后代必須從幼小時抓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13句】:【碗里拿帶靶兒的蒸餅】(慣)靶兒:同“把兒”,器具上便于用手握的部分。蒸餅:一種用發面加油蒸熟的餅,餅內分層。比喻事情做起來毫不費力。
【第14句】:【笑面虎】“笑面虎”比喻那些表面和善而實際心狠手辣為人陰險的人。 “笑面虎”的故事來自宋朝人王公袞。史書上記載說,王公袞的祖墳被守墓人挖掘了,事情被發現后,守墓人被官府懲罰,并責令他去王公袞的家里認罪。王公袞不動聲色,先是擺酒招待他,后即拔出佩劍殺了這個守墓的人。在周圍人的印象中,王公袞平常待人和善,與人交往時有說有笑,這件事之后,人們便稱呼他為“笑面虎”。這個俗語與“笑里藏刀”一樣,都是形容表面常帶笑容而實際上心地狠毒的人。
【第15句】:【打花胡哨】(慣)指虛情假意地應酬或應付。
【第16句】:爸爸媽媽不在家,吃過晚飯,我就坐在椅子上等他們回來。左等右等,仍不見個人影。鄰居王奶奶見了說:“別‘癡貓守洞’啦,快睡覺去吧,他們要很晚才回來。”(江蘇·射陽)
【第17句】:【說到風便扯篷】(慣)篷:船帆。 一說有風便立刻把帆升起來。1比喻一說什么便馬上要干什么。2比喻態度轉變得很快。
【第18句】:【 霸王弓,越拉越硬】謂讓步反而使對方強硬。拉,兼指拉 弓、拉攏。鄭義《老井》:“做下虧心事,倒成了霸王的弓,越 拉越硬了,反了你們!”
【第19句】:【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見“人老貓腰,樹老焦梢”。
【第20句】:小紅參加了中考,鄰居王大媽說:“這回小紅考重點高中可是甕中捉鱉——十拿九穩的了。”可小紅卻謙虛地說:“大媽,您過獎了。我這也是麻袋上繡花——基礎太差呀!咱粗瓷大碗的咋能雕出個細花來?”(山西·臨猗)
【第21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釋義:聰明人也有糊涂的時候。例句:錦囊大嬸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還被蒙在鼓里。
【第22句】:【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釋義:形容膽小怕事。例句:“不行!誰都像你這樣膽小,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你!”
【第23句】:【破家值萬貫】(諺)貫:舊時錢制,每干文為一貫。家業破敗以后,家產什物往往還值不少錢。 也作“窮家值萬貫”。
【第24句】:【文臣安社稷,武將定干戈】(諺)社稷:代指國家。干戈:古時兵器,代指戰亂。指文官的責任是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武官的責任是平定戰亂,使社會穩定。 也作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持刀定太平。 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提刀定太平。
【第25句】:【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釋義:比喻心里裝不住事。“四兩香油”又作“二兩酥油”。例句:可是,幾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著好了,兒子也要送給人家,金牛也要掏給人家!你,還有啥?人家說“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第26句】:有個同學學習不好,還老抱怨他爸媽沒給他一個聰明的腦袋。老師說:“這才叫手拙埋怨襖袖長呢!明明是你自己學習太不用功嘛!”(山西·太原)
【第27句】:【褲襠里放屁——兩岔】(歇)褲襠:兩條褲腿相連之處。指兩個人走岔了或兩人想在兩處。 也作“褲兜子里放屁——兩岔”。
【第28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諺)師傅:傳道授業的人。修行:學業、技藝的進取與長進。指師傅只起著引導作用,學業或技藝上的鉆研與提高,還得靠學子自身的努力。 也作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
【第29句】:老子納妾兒宿娼——上行下效
【第30句】:【不如意事常八九】(諺)八九:十之八九,十成中就有八九成。指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往往十成中就有八九成。
【第31句】:【砍一枝,損百枝】借指傷害一人,影響同類人。海外張愛 玲《連環套》:“再則我們修道院里也不止我一個人,砍一枝, 損百枝,上頭怪罪下來,我還想活著么?”
【第32句】:【豆芽哪怕長得天那樣高,總是一棵小菜】釋義:豆芽長得再高,仍舊不過是小菜。表示蔑觀、看不起人。例句:“我偏要管!你不要兇,豆芽哪怕長得天那樣高,總是一棵小菜!”王氏頓著腳回罵道。
【第33句】:【伯樂一顧,馬價十倍】(諺)伯樂:春秋時秦人,善相馬。指只要伯樂對某一匹馬看上一眼,這馬的價錢就會提高十倍。也借指經威望高的人推薦,其人的地位就會大為改觀。
【第34句】:【肚里沒病不怕吃冷瓜】沒做虧心事,不怕受牽連。王蒙 《相見時難》:“我不是亂七八糟的入,我一步一個腳印,肚里 沒病不怕吃冷瓜,歡迎你調查。”
【第35句】:媽媽要我做事,我不肯。媽媽說:“哼,養豬可以吃肉,養狗可以看家,養你卻不知做什么?”(湖南·湘潭)
【第36句】:【七歲八歲討狗嫌】(諺)男孩子在七八歲時特別頑皮淘氣,連狗都討厭他。指男孩兒在七八歲時最難管教。 也作七歲八歲,雞狗都嫌。 七、八、九,厭死狗。 七歲八歲,沒人刮得。沒人刮得:沒有誰愿意理睬他。
【第37句】:【景泰藍】“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品。制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后再經過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所以又叫“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器是從國外傳人中國的,由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在技藝上加以改良,尤以銅胎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最為精湛,發展成為今天所說的景泰藍。那么,“景泰藍”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明代景泰年間的掐絲琺瑯獨領風騷,因初創時只有藍色,因此得名景泰藍。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增加了科技含量,造型精美絕倫,已成為饋贈國內外友人的最佳禮品r。
【第38句】:【又想吃,又怕燙嘴】(慣)比喻既想得好處,又怕付出代價。 也作“又想吃又怕燙”。
【第39句】:【老醫少卜】(諺)卜:占卜,用占卦的手段預測福禍吉兇。舊指醫生以年老經驗多為貴,卜者以年輕敢決斷為貴。 也作老醫少先生。先生:指算命先生。 老醫生,少巫婆。巫婆:女·巫,舊時以跳神的方式為人祈禱的女人。
【第40句】:媽媽經常和對門的王嬸吵架。姥姥數落媽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你這可好,跟人家兩天小吵,三天大吵。靠吵架過日子了?”(江蘇·邳州)
【第41句】:【砌墻千朝,拆屋一日】釋義:借指建設困難,毀壞容易。例句:毛頭星君狠狠心,吩咐把花廳拆去。俗話說,砌墻干朝,拆屋一日。瓦木匠七手八腳,一霎時,一座楠木花廳就墻坍壁倒,屋頂翻身。
【第42句】:鳥過拉弓——錯過時機
【第43句】:貓守老鼠洞——不動聲色;死等
【第44句】:【不憂年儉,但憂廩空】(諺)年儉:農業歉收的年景。廩(IIn):糧倉。不愁當年的農作物歉收,只愁囤里無積糧。指糧食的積貯是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
【第45句】:春秋望田頭——專門找茬(岔)兒
【第46句】:婊子立牌坊——假裝正經;令人作嘔
【第47句】:【鍘刀剃禿頭——硬拿著腦袋瓜子玩】(歇)形容太危險,拿生命開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盤。
【第48句】:【羊羔知道跪乳,烏鴉知道反哺】見“烏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第49句】:【啄木鳥得了傷寒病——身子壞了嘴還硬】(歇)啄木鳥:一種益鳥,嘴堅而直,能啄開木頭,捕食樹洞里的蟲,尾羽粗硬,啄木時支撐著身體。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 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人內心怯懦或處境困難,而說話卻還很強硬。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50句】:【越怕鬼越多】指精神上缺乏信心,將更加被動。或說:怕 鬼有鬼/越怕越有鬼/怕鬼被鬼嚇著。類似的:越害怕越跌 交。《鐵道游擊隊》:“你明天可理直氣壯的上站去,啥事不 要怕,越怕越有鬼上門。”
【第51句】:【千金難買回頭看】回頭看,指回顧,反省,醒悟。謂覺悟 , 是不容易的事情。古華《芙蓉鎮》:“千金難買回頭看。“四 人幫”倒臺后,人,都在重新認識自己啊。”
【第52句】:【酒怕牛肉飯怕魚】(諺)指最好的下酒菜是牛肉,最好的就飯菜是魚肉。
【第53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遇到怪異之事,無須自相驚擾。清 代《紅樓夢》:“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 了。”
【第54句】:媽媽給我們姐弟倆買了很多好吃的,姐姐堅持先讓媽媽嘗一嘗,媽媽笑得合不攏嘴,說:“要吃還是麻葉(一種油炸食品)
【第55句】:【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盡主觀努力,成不成還要看客 觀條件。茅盾《子夜》:“我們那五百萬算來還可以賺進十二 三萬,不過剩下的約五百萬就沒有把握。謀事在人,成事在 天。”
【第56句】:【姑爺進門,小雞沒魂】(諺)姑爺:岳丈家對女婿的敬稱。沒魂:嚇掉了魂。指女婿是丈人家的嬌客,女婿一來,就要殺雞置酒,盛情款待。
【第57句】:【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釋義:蓮子:蓮的種子,可以吃。比喻辛酸苦楚在內心里。例句:她仇恨這人吃人的社會,但她無力反抗,只好讓淚水往肚里流,她變得沉默孤癖(僻)起來。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她不愿說話,不到不得已時不開口,別人問話時,她總是用點頭搖頭來回答。
【第58句】:小華來到正在砌墻的師傅面前,好奇地問:“叔叔,用這些泥巴筑墻不會倒嗎?”‘不會,不會,你沒聽說,磚瓦沒榫兒,爛泥拿緊兒嗎?”(江蘇·南通)
【第59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諺)指女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心靈手巧,就和狗長大自然會吠叫一樣。
【第60句】:【車多礙轍,船多擦邊】釋義:比喻人多手雜,不利于辦事。例句:“我沒有什么說的!反正‘車多礙轍,船多擦邊’!”
【第61句】:【有錢難買自主張】強調遇事要有主見。或說:千主張,萬 主張,黃金難買自主張。清代《說岳全傳》:“眾位哥哥,自古 道:教的言語不會說,有錢難買自主張。大丈夫隨機應變, 著什么忙?”
【第62句】:小侄兒剛睡一會兒就醒了,在床上直哭。奶奶說:“就睡這一會兒,還沒有一個屁臭得久。”(廣西·鹿寨)
【第63句】:【用一只眼睛調線】過去,耍手藝的人一見面就會問對方是哪道線上的。傳說,魯班有三個徒弟:大徒弟叫張大,是石匠,使“紅線”,被稱為“紅線上的”;二徒弟叫陳齊,是木匠,是使“黑線”的,被稱為“黑線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線”的,又被稱為“白線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都是用單眼調線找直,這是為什么呢?傳說,魯班帶著他的三個徒弟周游天下,到處打工。一天,他們來到趙州城南的汶水河邊,看見這里河面寬、水流急,用船運送來往行人極為不便。為了解決人們的渡河困難,師徒四人就動手修起了石橋。一夜之間,一架拱形的長橋橫跨兩岸,百姓無不稱快。這就是有名的趙州橋(實際該橋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這事叫“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知道.了,想試試石橋是否堅固,就約上仙人柴榮(周世宗)來到趙州橋。張果老倒騎著驢,驢背上的褡褳里放著“太陽”和“月亮”,柴榮的獨輪車上載著“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橋,偌大的石橋就搖晃起來,眼看就要坍塌。魯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雙手將橋身托住。但張果老和柴榮在橋上震得塵土飛揚,一下子迷了魯班一只眼。從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調線時,總是閉著一只眼。
【第64句】:【官憑文書私憑約】(諺)文書:公文。約:契約。官府辦事憑的是公文,私下交易憑的是契約。泛指凡事憑的是證據。 也作官憑印信,私憑票約。 官憑文引,私憑要約。文引:文書。要約:契約。 官憑印璽,私憑文約。
【第65句】:夢里失火喊救命——虛驚一場;一場虛驚
【第66句】:【遠怕水,近怕鬼】(諺)舊指人逃離險境時,最怕大河擋道和暗鬼跟蹤。
【第67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68句】:【光打雷,不下雨】釋義:只有聲勢,沒有實際行動。例句:天天開會,說要減輕農民的負擔,可是,光打雷,不下雨,我們這個村里呀,去年、前年的賣糧錢還沒給全呢!
【第69句】:爸爸給我十元錢,讓我放在身邊零用,結果一天就用完了。爸爸說:“你真是有錢不隔宿,有米不喝粥啊!”(江蘇·海安)
【第70句】:【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謂一人占據要害地位,眾人無可奈 何。語出李白《蜀道難》。古華《相思樹女子客家》:“伍香師 妹雙手叉腰,堵著門,橫眉立眼,正氣凜然,那氣派,自有‘一 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
【第71句】:【抓住手腕子】(慣)比喻當場抓住作案的罪證。 也作“抓住手脖子”。
【第72句】:【響鑼一聲,悶鼓一槌】(慣)指不管以什么形式,給一個干脆的回答。
【第73句】:【惹亂子】(慣)指引起麻煩。
【第74句】:【空桶的響聲比實桶大】(諺)空桶敲起來聲音要比裝有實物的桶大。比喻輕薄無知的人總愛自我炫耀。
【第75句】:【 車到山前必有路】到時候自有辦法克服困難,不必預先 擔憂。類似的:路走到盡頭會轉彎。葉辛《蹉跎歲月》:“事 情總算跑妥了!我早說過,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有辦法的。”
【第76句】:【桑木扁擔,寧折不彎】借指堅強。成語:寧死不屈。劉紹 棠《兩草一心》:“石在卻桑木扁擔寧折不彎,不低頭,不認 罪,不求饒。”
【第77句】:【一身槍眼兒】成為射擊的目標、攻擊的對象。成語:眾矢 之的。《小說月報》(1980,2):“說得有道理。我看還不夠, 我知道自己是一身槍眼兒,仇人多。”
【第78句】:【一醉能消萬古愁】(諺)只要喝醉了酒,就能把心頭所有的愁煩事都消解掉。指酒有暫時排憂解愁的功能。 也作一盞能消萬種愁。 一醉解干愁。 一杯熱酒解干愁。
【第79句】:【陛下.殿下、閣下】這三個詞都是敬辭,“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閣下”一般指宰相。這三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帝紀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說法。顏師古注引漢應劭的話:“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 古人的尊稱有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不敢正視對方,因為對方地位太高。陛下。見到皇帝,不能正視,只能站到臺階之下,更不能直接與皇帝說話,寶座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對皇帝的尊稱。殿下。見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視他們,只看他們的宮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對他們的尊重。閣下。見到宰相,也不敢正視,只能看到他的樓閣之下,于是稱之為“閣下”。“閣下”可解釋為在你的閣樓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機構——內閣。到了明朝中后期,內閣才成為權力的中樞,內閣成員稱為閣老。在這時,閣下又增加了一層意思,就是對內閣大臣的尊稱。現在“閣下”多用于外交場合,如:首相閣下、大使閣下。陛下、殿下、閣下是對他人的敬稱,以自稱的“在下”地位來襯托出他們的高貴地位。
【第80句】:【新婚三天沒大小】見“洞房三天沒大小”。
【第81句】:【騎驢會判官——馬上見鬼】(歇)判官:迷信傳說中閻王手下掌管生死簿的官。馬上:本指在驢馬背上,轉指立刻。見鬼:本指見到鬼,轉指死亡。指立刻就死去。
【第82句】:奔騰的洪水——攔不住
【第83句】:【土地老爺住深山——自在沒香火】(歇)比喻人受冷落,無人理睬。
【第84句】:【不見真佛不燒香】(諺)真佛:佛祖真身。不見到佛祖真身,絕不輕易燒香跪拜。比喻不摸清事實真相,絕不輕易表態或貿然行動。 也作不見真佛不下拜。 不見真佛,不念真經。
【第85句】:老大娘吃黃連——苦口婆心
【第86句】:【賊偷一更,防賊一夜】(諺)指賊人作案是在短時間內的,但提高警惕防賊卻需要長期不懈。 也作“賊偷一更,防賊一宿”。一宿:一整夜。
【第87句】:【踏人一腳,須防一拳】(諺)你踢了別人一腳,必須防著別人要打你一拳。指當你打擊別人時,必須謹防別人向你報復。
【第88句】:【守夜雁后有群雁】(諺)守夜雁:大雁夜間群棲一處,有一只雁擔任警戒任務。有守夜雁的地方,必定有群雁在。比喻有放哨的人,就必定有受保護的人群。
【第89句】:【說曹操,曹操就到】(慣)指非常湊巧,正提到誰誰就來了。 也作口說曹操,曹操就到。 講著曹操,曹操就來。
【第90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諺)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誰修行誰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誰有誠意,誰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91句】:【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各種意見不一致,行動不協調。 成語:各自為政。類似的: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各拉各 的弦兒,各唱各的曲兒/各打鑼鼓各唱戲。陳登科《赤龍與 丹鳳》:“唉!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弄得本縣神魂顛 倒,摸不著門道,不知依誰是好。”
【第92句】:【小車不倒只管推】謂人活著就繼續工作。浩然《山水 情》:“還是老樣子,小車不倒只管推,啥時候倒了啥時候算 唄。”
【第93句】:閻王的蒲扇——扇陰風
【第94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諺)人上了七十歲,就難保一年能活到頭;上了八十歲,就難保一月能活到頭。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隨時可能結束的準備。
【第95句】:【六國販駱駝】釋義:比喻到處鉆營取利。例句:“這個娼婦,專管是個‘六國販駱駝’的,聽了這話,他有個不奉承去的!”
【第96句】:【五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農民所盼。“五谷”的說法源自春秋戰國時代。《韓非子·難二》中說:“務于蓄養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的規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迅速繁殖,五谷才能順利生長,收入就會增多。五谷,古代有多種說法。《莊子·逍遙游》注五谷為麻、菽、麥、稷、黍;《周禮·夏官·職方氏》注五谷為黍、稷、菽、麥、稻。后泛指各種莊稼。
【第97句】:野豬掉在陷坑里——跑不了
【第98句】:【狗嘴吐不出象牙來】釋義: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嘴”又作“口”。“吐”又作“掏”、“長”等。例句:孫桂英用手撩著水潑馬鳳蘭,說:“狗嘴吐不出象牙來!一句正經的都沒有。你這一套都是跟馬主任學的吧?”
【第99句】:鳥籠里的小鳥總是上下躥來躥去地跳著不吃食。原來,奶奶喂了它一些陳谷子。我要給它換些新的,奶奶卻說:“不用管它,槽里有草餓不死驢!”(山東·萊陽)
上一篇:經典哲理文案,一段很現實的話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