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針無兩頭利】(諺)針不能兩頭都是有鋒芒的。比喻同時把兩件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 也作“針沒兩頭快”。
【第2句】:【鳴禮炮二十一響】在我國的國慶典禮上,鳴禮炮二十一響,這是為什么,它有什么說道嗎? 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國家最高禮儀的習俗起源于英國。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臺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禮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國一般鳴禮炮七聲。但是,英國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格,以下按單數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于較低的禮儀。以后,鳴禮炮二十一響成了國際慣例。
【第3句】:【人心不同,若其面焉】(諺)若:像。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容千差萬別一樣。指人心和人面相類,干人千面孔,千人干心機,絕不可強求一致。 也作人心不同,譬若其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不同如其面。
【第4句】:【點卯】什么是點卯,就是舊時官員的考勤。點卯來源于古代朝廷的早朝制度。古代朝廷每天早晨都要進行朝會,也就是常說的早朝,朝會時一般定在黎明時分,也就是“卯時”。“卯時”即清晨五時至七時。所謂“點卯”即源于此。 地方官署也是卯時開始辦公,官員吏役按時到位,按名冊一一點名或者核查,即例行的“點卯”,其名冊叫“卯冊”。吏役每晨卯時到衙署聽候點名,叫做“應卯”。 古代朝廷和地方官署都是卯時“上班”,可見中國歷史上的考勤制度還是比較先進和勤政的,比現在國家規定的早八點上班還提前一個多小時。
【第5句】:【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諺)世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最親近,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論親近數夫妻,論恩情數父母。 也作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第6句】:【老鷹抓蓑衣——脫不了爪】(歇)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雨具。 本指老鷹抓蓑衣時,鉤爪被纏住脫不開;轉喻人被某種麻煩的事情纏住,脫不開身或推卸不了責任。
【第7句】:【大姑娘裁尿布——閑時做下忙時用】見“小大姐兒裁褯子——閑時置下忙時用”。
【第8句】:【割頭不過碗大個疤】見“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第9句】:【樹不打權要歪,人不教育要栽】(諺)樹不剪修權枝,就會長得歪歪斜斜;人不加強教育,就容易走向邪路。指教育對成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10句】:【一客不煩二主】(諺)指求人辦事,應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煩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煩二主。
【第11句】:【得屋子想炕,有了炕想老婆】(諺)炕:北方農村土坯砌的睡覺用的臺子,冬天可供取暖。有了屋子想要炕,有了炕又想有個坐在炕上的媳婦。指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 也作得了屋子想炕。 得了鍋臺想上炕。
【第12句】:【殺雞焉用牛刀】此語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誰能想這樣一句俗語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論語·陽貨》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城里有弦歌之聲,微微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必要推行禮樂大道。子游一本正經地說:“過去您教導我們說:‘君子懂得禮樂之道就會有仁愛之心,小人懂得禮樂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去做的呀!”孔子聽后對其他學生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第13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諺)知府: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雪花銀:成色純正的白銀。當上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得到十萬兩雪花白銀。指舊時無官不貪。
【第14句】:【死不死,活不活】(慣)死不了,也活不好。1指備受病痛的折磨。 2指受盡苦難的折磨,生不如死。 3指被打得死去活來。 也作死不死,生不生。 死不能死,活不能活。
【第15句】:【露丑不如藏拙】(諺)與其在人前出乖露丑,惹人恥笑,還不如把自己的短項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 指藏拙固然不佳,卻比露丑略勝一籌。
【第16句】:【下雨不打傘——淋著】(歇)1淋:諧“輪”。指按次序輪到了。 2淋:諧“臨”。指事情落到身上。
【第17句】:【拿斧的得柴禾,張網的得魚蝦】 釋義:比喻在哪方面出了力就會在哪方面得到收獲。 例句:反正學堂當局有本賬:凡是為學堂立過功出過力的,都不會被漏掉。拿斧的得柴禾,張網的得魚蝦。
【第18句】:【花綢子上繡牡丹——錦上添花】(歇)比喻好上加好。
【第19句】:【比基尼】“比基尼”是一種泳裝,俗稱“三點式”。它的來歷卻與游泳無關。 20世紀40年代,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開始在太平洋上一個叫“比基尼”的小島進行原子彈試驗,該島馬上成為世人矚目之地,小島爆出了大名聲,震動了世界。 恰在同時,法國巴黎一位大膽的泳裝設計師推出了一種新款的泳裝,即“三點式”。這種泳裝用料極薄且少,據說疊起來可裝入一只火柴盒。這種泳裝的推出在當時服裝界震動不小。由于其覆蓋面積小,就連當時巴黎的許多專業時裝模特都望而卻步。然而,一位模特卻勇敢地向傳統世俗挑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她的泳裝展示帶給人們的震驚不亞于比基尼島上所進行的原子彈試爆,因此被稱為“比基尼”泳裝。
【第20句】:【殺雞給猴看】“殺雞給猴看”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俗語,用來比喻懲罰一個人恐嚇和警醒其他人。 它源自一種說法,據說猴子怕見血,因此馴猴人便殺雞放血來恐嚇猴子,使猴子馴服。也有說法稱雞是陽氣很重的動物,所以雞血對于猴子的震懾作用最強。這種說法歸根到底恐怕還是猴子很有靈性,看到殺雞就能反省自己的行為。馴猴人把猴子帶到家,家畜之中殺雞最為合算,殺匹馬教馴猴子恐怕劃不來。殺雞給猴看,自然而然。 “殺雞給猴看”的例子很多,最典型最著名的要算孫武了。明代通俗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載:“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吳王有些懷疑他的能力,就讓他訓練150名宮女,并挑選兩名寵愛的妃子擔任隊長。這些女子只覺得操練很有趣,嬉皮笑臉,打鬧成性。孫武三令五申不見效果,一怒之下下令將兩名隊長就地正法。即使吳王出面說情,他也不為所動。之后,其余宮女在震懾之下一舉操練成功。”孫武這招也深得“殺雞駭猴”的精髓,一舉成名。
【第21句】:【墜入五里霧中】見“墮入五里霧中”。
【第22句】:【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諺)指獨自一人考慮問題難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謀定計自會高明。
【第23句】:【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慣)形容變化非常快。
【第24句】:【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婦的房間。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間稱為“洞房”呢?源出兩處。 出處之一。傳說,這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當時,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于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面臨著分裂的危機。黃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為夫妻的,舉行完結婚儀式后,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里,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分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此人已結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則,按部落法規(族規)處治。 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凡兒女們一結婚,舉行儀式后,就把他們送入洞房。 出處之二。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尋歡作樂,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強選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個俊俏聰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稱為三姑娘。她不甘心過那種被奴役、蹂躪的生活,便以驚人的記憶力把宮中路徑記清了,在一個暴君大搞宴樂的日子偷偷逃離了阿房宮,直奔華山。 當時,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為避“焚書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華山。 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處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愛慕,心心相印,產生了愛情。他們對天盟誓,結成了患難夫妻。兩人身處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哪里有房棲身!他倆在一塊大青石底下,發現一個能容納兩人的石洞,他們就把這洞作為結婚的住房。雖然他們生活清苦,但相親相愛,日子過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羨慕他們親密無間、與世無爭的夫妻生活,就把結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雖簡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詠唱不衰,宋入洪邁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最為有名。
【第25句】:【人要實心,火要空心】見“火心要虛,人心要實”。
【第26句】:【拳來拳打,刀來刀當】(慣)當:抵擋,阻擋。比喻以對方的手段來對付對方。
【第27句】:【打前站】(慣)指行軍或集體出行時,先派人到即將停留或到達的地點聯系食宿。
【第28句】:【高足】“高足”指優秀的門生(學生)。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 “高足”本義是指駿馬,怎么從馬演變成優秀的學生呢?我們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來評判馬的優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駿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來評價人呢?魏晉時的《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又,《世說新語·規箴》有:“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優秀的弟子,都是把優秀的學生稱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與高麗人踢球時,在大宋的球隊落后的情況下,一個人踢進了三球而反敗為勝。宋徽宗感慨地稱高俅為他的高足。看來有其師必有其徒,君臣一對混入。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對于一些敬辭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詞就是用“駿馬”比喻學生當中的高才生。
【第29句】:【得意夫妻欣永守,負心朋友怕重逢】(諺)指相親相愛的夫妻,終生相守會感到莫大的欣慰;忘情負義的朋友,最怕的是再相見時會尷尬難堪。
【第30句】:【男兒當自強】(諺)指好男兒應努力奮進,自強不息。
【第31句】:【帶著鈴鐺去做賊】(慣)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卻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壞自己的事。
【第32句】:【老梅花,少牡丹】 釋義:梅花植株越老越好,牡丹則相反。 例句:“老梅花,少牡丹”,梅花的植株以年老的為好,看這株梅花開的熱鬧勁兒,怕正是又年老又年輕的。
【第33句】:【黑狗吃食,白狗擋災】(慣)吃食:這里指偷食。比喻懲罰錯了對象,冤枉了人。
【第34句】:【豺群噬虎】(諺)噬(shi):撕咬。 指豺聚集成群,能把猛虎吃掉。
【第35句】:【一斤肉包的餃子——好大皮子】(歇)皮子:本指包餃子的面片兒,轉指外表、架勢。指人派頭、架子大。含譏諷意味。
【第36句】:【三魂不附體,七魄在他身】(慣)附體:附在身體上。魂魄到了他人身上。形容人不能控制自己。
【第37句】:【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諺)御:駕御。制:裁斷。以書本上的知識駕御馬,不能盡情發揮馬的性能;以古代的法制治理當今社會,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指不能迷信書本,泥古不變。
【第38句】:【親望親好,鄰望鄰好】(諺)指親戚鄰里之間,彼此都有一種良好的愿望,希望對方幸福美滿。
【第39句】:【籠里的鳥兒,有翅難逃】 釋義:鳥兒關在籠子里,有翅膀也飛不出去。比喻人處于困境,有本領也無法施展。 例句:咱們現在是籠里的鳥兒,有翅難逃啊!待過了這種年月,咱們再設法報仇!早晚要向西霸天和趙六算賬的!
【第40句】:【水火不相容】 釋義:水和火,不能同時在一個火爐里存在。比喻彼此相沖突,無法調和。 例句:他絕不使自己的家業接近愁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兒”水火不相容。
【第41句】:【開了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42句】:靜而少動,眼花耳聾;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第43句】:【公眾馬,公眾騎】見“大家馬兒大家騎”。
【第44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釋義:運籌:制定策略。帷幄:古代軍中帳幕。在后方制定作戰策略,指揮前方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例句:杜耀光得意地說:“人家參謀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還不比我們高明萬倍?”
【第45句】:【沒眼兒悶葫蘆】(慣)比喻沒有心眼的人。
【第46句】:【老母豬啃磚頭——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說話語氣強硬。常含責罵意。
【第47句】:【八十歲學吹鼓手】(慣)吹鼓手:舊式婚喪禮儀中吹奏樂器的人。 指年紀大了還去學某種技藝。
【第48句】:人有志,竹有節。
【第49句】:【鐵嘴鋼牙,柏木舌頭】(慣)柏木:木質堅硬。形容人能說會道,嘴巴厲害。
【第50句】:【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尊】(諺)道行高,龍虎也會被降伏;品德好,鬼神也會對之尊敬。指品德高尚的人,能得到人們普遍的敬重。
【第51句】:【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見“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第52句】:【一桿秤,又打得起多重】 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干不成大事。例句:你查賬,沒有一個人跟你,你一桿秤,又打得起多重?
【第53句】:【夫妻無隔夜之仇】 釋義:比喻夫妻之間的矛盾會很快消除。 例句:畢竟夫妻無隔夜之仇,胳膊曲了往里彎,到了此時也就不同他吵鬧了。
【第54句】:【風吹墻頭草——東吹西倒,西吹東倒】見“房上的草——哪邊刮風哪邊倒”。
【第55句】:【家懶外頭勤】 釋義:在外邊勤勞,在家里什么都不管。 例句:玉生是個“家懶外頭勤”,每天試驗這個,發明那個,又當著個民兵班長,每逢收夏、收秋、過年、過節就在外邊住宿,根本不是管家的人。
【第56句】:【死羊不曾見,活羊見萬千l釋義:除了死羊沒見過外,活羊可見得多了。比喻世面見得廣。 例句:[凈]你老爹怎么料我?[丑]說你是犁牛之子,怎么與我千里駒同行。[凈]啐,啐!死羊不曾見,活羊見萬千。我看你在眼里?
【第57句】:【吊胃口】(慣)本指用好吃的食物引起人的食欲,比喻使人產生興趣或欲望。
【第58句】:【一失足成千古恨】(諺)失足:失腳跌倒,借指犯了大錯。指在關鍵時刻行為不慎,犯了大錯,就會造成終生遺憾,至死無法彌合。 也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一失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一失足為千古恨,驚回首已百年身。
【第59句】:【半夜雞叫】小學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叫《半夜雞叫》,說的是地主周扒皮為使長工們多干活,半夜起來學雞叫的故事。好像“半夜嗚叫”是周扒皮發明的,其實不然,他已經晚了兩千多年。 在戰國時代中國著名的函谷關,每天清晨開關的時間都以雞叫為準。據史書記載,齊國貴族孟嘗君落魄從秦國逃出來的時候,正是半夜間路過函谷關,關門緊閉,他擔心后面有追兵,心里特別著急害怕。他門下的食客中有一個人會口技,情急之下當即學雞叫,這一叫引來了周圍雄雞都叫了起來,于是騙開了關門,使孟嘗君得以逃出險境。這才是中國“半夜雞叫”第一叫。 在這里不免介紹一下“雞叫”的起源。傳說古時候在中國東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樹叫“桃都”,桃樹枝長達三千里,樹枝上有“天雞”。每當日出時,陽光照滿桃樹,這時天雞就開始啼叫,天下所有的雞都隨著叫了起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里就有歌頌“天雞”的詩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自此,雄雞隨天雞開始五更時分報時,遂有“雞司晨,狗守夜”之說。
【第60句】:【抖起來了】(慣)指因有了錢或有了地位而得意起來。
【第61句】:身子是干活的本錢。
【第62句】:【三句不離本行】(諺)指人的言語話題,總離不開已經形成習慣的行話。 也作三句話不離本行。 三句話離不了本行。
【第63句】:【三十六策,走為上計】(諺)三十六:泛指多數。指各種辦法放到一起比較,還是逃走為上。指當局面無可挽回時,一走了之就是好的辦法。 也作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第64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諺)蓮生,必定是因為有根的緣故喻事情的發生必有其根源。
【第65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慣)指遇到危險、困難都能化解。常用作祝福語。 也作“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第66句】:【有錢難買幼時貧】(諺)人生最難得的是幼年時家境貧窮。指幼時貧窮,能夠養成艱苦奮斗、拼搏向上的習性,給長大創建事業奠定基礎。
【第67句】:【蛤蟆打呵欠——口開得太大】(歇)本指嘴張得很大,轉指人太貪心,要價太高。常含譏諷意味。
【第68句】:【_一家人說兩家話】(慣)指對自家人太客氣,說見外的話。
【第69句】:【學得薄技在手,勝似腰纏萬貫】(諺)薄技:小的技藝。貫:古時錢制,一貫千文。只要能掌握一門薄技,也比擁有萬貫錢財強。指維持家計,靠積存的錢財,不如靠技藝的收入。
【第70句】:【日思夜夢】(諺)白天想的什么,夜間就容易夢到什么。指入睡覺做夢,往往是醒時心里想的事情,睡著后反映到夢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71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釋義:天地間只有你我知道這個秘密。 例句:你想自首,那是自投羅網。錢你拿著,話回肚里,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算啦!
【第72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 釋義:比喻經過艱苦斗爭磨煉會變得非常堅強。 例句:水過千網魚不盡,鐵經百煉必成鋼。像梁永生這個從財主、官府、日本鬼子結成的羅網中間過來的人,一旦投入革命的大熔爐里,經過戰斗實踐的千錘百煉,必將成為一塊響當當的好鋼!
【第73句】:【賣慣了私鹽走慣了硝】(慣)比喻做慣了違法的事。
【第74句】:【單方一味,氣煞名醫】(諺)單方:民間流傳的土藥方。指民間土方往往對一些疑難雜癥有奇特的療效,使名醫自愧不如。 也作單方氣死名醫。 單方治大病,草先生氣死名醫。
【第75句】:【迅雷不及掩耳】 釋義:形容特別快,措手不及。 例句:顯然,敵人為了迅雷不及掩耳地破壞他們的組織、破壞政治犯們堅持下來的絕食斗爭,要把他或者還有其他的同志突然弄走,
【第76句】:【水溝里翻不了船,蛤蟆騰不起浪】 釋義:比喻小人物成不了大事或鬧不起大亂子。 例句:水溝里翻不了船,蛤蟆騰不起浪!你們這些臭魚爛蟹來破壞俺們鐵打的江山,妄想!
【第77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過街的老鼠——到處有人喊打”。
【第78句】:【老虎口里奪脆骨,蛟龍背上揭生鱗】(慣)比喻冒險做事或與強悍的人爭奪利益。 也作“老虎口里奪肉吃”。
【第79句】:【一朵鮮花插在牛屎上】 釋義:比喻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給很糟糕的男人。 例句:無論什么人,她都一見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為她嘆息:“唉!一朵鮮花插在牛屎上。”
【第80句】:【道路不平有人踩】(諺)道路不平坦,自有人會把它踩平。比喻遇列不公平的事情,自有人抱打不平,上前干預。
【第81句】:【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來萬里云】 釋義:雨打嬌花,烏云遮月。比喻好人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 例句:趙氏玉貞衣不解帶,晝夜伺候,不想大限已到,古語說的是:“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來萬里云。”李文元一病不起,嗚呼哀哉,竟自死去。
【第82句】:【桃李滿天下】 釋義: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優秀人才。比喻教育培養的學生多,遍布各地。 例句:伍老,你是桃李滿天下,對革命有貢獻的人哪。
【第83句】:【飲酒須飲大深甌,戴花須戴大開頭】(諺)甌(。u):盆盂一類的器皿。大開頭:盛開的花。喝酒就要盡情暢飲,戴花就要戴大紅花。比喻做事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成績。
【第84句】:【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慣)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應的代價。
【第85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諺)州官:古代一州的長官。指舊時官吏可以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當需要卻遭禁止。 也作“只興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86句】:偷吃不肥,做賊不富.
【第87句】:【伏天吃西瓜,藥物不用抓】(諺)伏天: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熱天吃西瓜,可以解暑去病。 指西瓜不僅能消暑解渴,而且有益于健康。
【第88句】:【邪不干正】(諺)干:沖犯。指邪氣敵不過正氣。 也作邪不勝正,妖不勝德。 邪不壓正,假不敵真。 邪不壓正,正能克邪。
【第89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釋義:廖化:三國時蜀國將軍,武藝不太出眾。三國后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當地沒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個別一般人物就擔當了重任或出了名。 例句:“好比何來?”亭面糊學著鄉里說書的人的口氣。“好比無牛捉了馬耕田:好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90句】:【立秋的石榴——滿腦袋的點子】(歇)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石榴:果:樹名,果實圓形,內多種子,立秋前后成熟。點子:本指石榴的種子,轉指主意、辦法。指主意、辦法多。
【第91句】:會走走不過影,會文案不過理。
【第92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慣)比喻人甘心落后,無論用軟的還是硬的辦法都不能使其上進。
【第93句】:【船漏水入,壺漏內虛】 釋義:船漏了,水就進來,壺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結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歲之饑。‘船漏水入,壺漏內虛’也。”
【第94句】:【寧分數斗,莫增一口】(諺)寧可分出幾斗糧食送人,也不愿平添一口人吃飯。指增添人口吃飯,是極大的經濟負擔。 也作寧出一斗,莫進一口。 寧贈一斗,莫增一口。 寧出一斗,莫增一口。
【第95句】:【檀木雕的菩薩——靈是不靈,就是穩】(歇)檀木:青檀的木材,質地堅硬。靈:本指靈驗,轉指機靈。 指人雖不機靈,但辦事穩當可靠。
【第96句】:【吹牛皮不貼印花】 釋義:比喻說大話不費力,不花錢。 例句:嫂子說:哼!說兩句大話壯壯膽吧!吹牛皮不貼印花,你能考上,我頭朝下走三年!
【第97句】:【網兜舀水】 釋義:用疏網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計劃或努力完全落空。 例句:眼瞅著今年果松是豐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說不定能頂兩三年。一搬家,豈不成了網兜舀水。
【第98句】:【水甕里捉鱉,手到擒來】 釋義:比喻捕捉的對象絕對跑不了,輕易就能捉到。“擒“又作“拿”。 例句:觀音保說:“到那時,不管他是金銀財寶,還是人命血案,我們就會是水甕里捉鱉,手到擒來。”
【第99句】:【愛在心里,狠在面皮】(諺)長輩對子孫只可心里慈愛,管教起來要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