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屬鴨子的——肉煮爛,嘴也是硬的】(歇)嘴:本指鴨子的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指人心里已經認輸,嘴上還很強硬。常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2句】:【借梯子下樓】(慣)比喻利用機會擺脫困境。 也作借梯子下臺。 借臺階下去。
【第3句】:【頭是頭,腳是腳】(慣)1形容人相貌端正俊美,無可挑剔。2形容人說話有條有理,頭頭是道。
【第4句】:【綠色軍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是草綠色的,老百姓稱之為“軍綠”。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學人民解放軍的背景下,軍綠是絕對流行色,特別是學生。那么,綠色軍裝是怎么形成的呢? 發明綠軍裝的是19世紀南非的布爾人。1899年,英國軍隊大舉入侵南非,與荷蘭移民的后裔布爾人爆發了英布戰爭。當時,布爾人兵力很少,與英軍人數比例僅為1:5,在與擁有優勢兵力兵器的英軍初戰中,布爾人損失慘重。 后來布爾人發現,在其作戰區域地面植被多為綠色,行軍打仗穿綠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標。而英軍穿的是紅色軍裝,目標特別明顯,極易成為被打擊的活靶子。于是,布爾人便馬上將自己的軍裝改為草綠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綠色。這樣一來,布爾人利用綠色偽裝常常神出鬼沒地接近英軍,并突然發起進攻,使英軍防不勝防,損失極為慘重。當時在南非作戰的15萬英軍中,先后就有9萬多人死于布爾人的突襲戰和狙擊手的射殺中,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 英軍在南非戰場的慘痛失敗震驚了世界,戰后大多數國家的軍隊紛紛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將軍裝顏色改為綠色或偏綠色,并一直延續至今。
【第5句】:【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 釋義:各地風俗不一樣。 例句:“正是‘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那里人家,更無此善。”
【第6句】:【八十歲學吹鼓手】(慣)吹鼓手:舊式婚喪禮儀中吹奏樂器的人。 指年紀大了還去學某種技藝。
【第7句】:【前言不答后語】(慣)指說話前后對接不上。也指話說得很亂,沒有條理和層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語。 前言不對后語。 前言不接后語。
【第8句】:【棋錯一步,全盤輸光】(諺)指下棋如果關鍵性的一步走錯,就會導致整盤棋輸掉。也比喻做事在關鍵處發生失誤,就會導致全局失敗。 也作棋錯一著滿盤輸。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
【第9句】:【新婚三天沒大小】見“洞房三天沒大小”。
【第10句】:【開了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11句】:【腳桿子上綁大鑼——走到哪兒都當當響】(歇)腳桿子:腿。當當響:本形容敲大鑼發出的響亮聲音,轉喻出色、過硬或有名聲。贊揚人無論到什么地方或在什么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或很有名氣。
【第12句】:【樹高不能撐著天】 釋義:比喻本領再大也有個限度。 例句:俗話說得好,樹高不能撐著天。孫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
【第13句】:【姑娘有福氣,前世招佳婿】 釋義:前世:前生,迷信指人生的前一輩子。迷信認為,姑娘要是有福氣,前世就注定了要招個好女婿,即婚姻是前世就由天定了的。 例句:常言說得好,姑娘有福氣,前世招佳婿,虎妹姑娘的福氣是前世招的!
【第14句】:【麻繩單從細處斷】(諺)指麻繩的細處最容易裂斷。比喻在最緊要的環節上往往容易出問題。也比喻最關鍵的人往往容易傷損。 也作毛草繩先從細處斷。 繩從細處斷。
【第15句】:【千刀萬剮】“千刀萬剮”是民間俗語,它的正式名稱叫“凌遲”。在民間,知道“千刀萬剮”的多,知道“凌遲”的少。“千刀萬剮”還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說“就是把他千刀萬剮也不解恨”。如果用“凌遲”就顯得遜色多了。不過,要尋找“千刀萬剮”的來源,還得從“凌遲”人手。 “凌遲”也稱“陵遲”,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 “凌遲”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陵遲”一詞借用來做一種刑罰的名稱,始于五代時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遲”“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凌遲用于死刑,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遲”主要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倫罪的人設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后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于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權人性得到進一步體現,在死刑執行上進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漸成執行方式的主流。
【第16句】:【對矮人莫說矬(cu。)話】見“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第17句】:【九國販駱駝】(慣)原指到處兜攬生意。比喻到處鉆營、圖利。
【第18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釋義: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長到哪兒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無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全國淪陷,整個民族滅亡了,你這個老爺還給誰當?
【第19句】:【什么蟲啃什么木頭】(諺)不同的木頭,只有不同的蟲子才能啃得動。比喻哪一行的人就吃哪一行的飯。也比喻什么樣的人就專有什么樣的人制伏他。 也作什么蟲兒鑿什么木頭。 什么蟲愛拱什么木頭。
【第20句】:【天高皇帝遠】見“山高皇帝遠”。
【第21句】:有理的想著說,沒理的搶著說.
【第22句】:【劈開兩片頂陽骨,傾下一盆冰雪來】見“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
【第23句】:【當面鼓,背后鑼】(慣)指當面說的是一套,背后做的是另一套。
【第24句】:【粗麻線怎透得針關】 釋義:透:穿。針關:針鼻兒。比喻粗心人不了解內情細節。 例句:“老夫人手執著棍兒婆娑看,粗麻線怎透得針關?直待我拄著拐幫閑鉆懶,縫合唇送暖偷香。”
【第25句】:【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釋義:諷剌人不識幾個字。 例句:這隨你選好了,不論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黃昏子,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第26句】:【一根腸子通到底】(慣)形容人直率,說話不會拐彎抹角。
【第27句】:【二而一,一而二】(慣)指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回事。
【第28句】:【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慣)指人雖窮而有志氣,在困難面前不低頭。
【第29句】:【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歇)曹操:東漢末期魏王,善于權謀。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足智多謀。指曹操和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聰慧人物。 泛指人的性格、志趣等各不相同。
【第30句】:【吃官飯,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補】(諺)官:公家的。舊時指干公家事不必過分認真,對公物也不必仔細愛護。
【第31句】:【張開喉嚨見心肺】(慣)比喻對人直抒胸臆,毫不隱瞞。
【第32句】:【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諺)淵魚:深水中的魚。隱匿:瞞人的秘事。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魚,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別人的隱私,定會招禍遭殃。指把聰明智慧用到窺探別人忌諱的暗事上,會招來不吉乃至禍殃。
【第33句】:【小孩兒口沒遮攔】(諺)指小孩子的嘴巴無禁無忌,想到就說,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計說話后果。
【第34句】:【恩將恩報,仇將仇報】(諺)人有恩惠于我,我定當用恩惠去報答他。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風。
【第35句】:【磨了半截舌頭】(慣)比喻費了許
【第36句】:【殺人不見血】(慣)殺了人連血跡都沒有。形容人很陰險,害人不留痕跡。
【第37句】:【橫挑鼻子豎挑眼】 釋義:挑:挑剔,找毛病。比喻百般挑剔。 例句:這樣一來,冷鐵冰的很多行為,都不受胡區干的喜歡,他覺著有冷鐵冰這么個說直理又認死理、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給工作帶來許多麻煩。
【第38句】:【油干燈草盡】(慣)燈草:燈芯草莖的中心部分,用作油燈的燈芯。 油燈里的油干了,燈芯燒盡了。比喻生命枯竭或精疲力盡。
【第39句】:【狐貍總要露尾巴】(諺)不管狐貍怎樣善于隱藏,肥大的尾巴總要顯露出來。比喻人群中的惡類,無論怎樣奸詐,終究要露出他的劣跡丑態來。 也作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 狐貍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40句】:【孔夫子面前背書文】(慣)比喻在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
【第41句】:【靠右行】“靠右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交通規則(火車除外),它源自歐洲。 古代歐洲軍隊在路上相遇時,就有靠右邊走的規定,這是為了避免右手執的武器造成碰撞發生誤傷。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羅伯斯庇爾發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馬車和行人一律靠右邊行駛。后來被拿破侖征服過的歐洲國家,如瑞士、德國、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相繼實行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后來,全世界多數國家采納了這一交通規則。
【第42句】:【七嘴八舌頭】(慣)比喻眾人爭相發表意見。也比喻人多嘴雜。
【第43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諺)法:法律。指明知道法律規定,卻偏要以身試法,這個罪就得加倍處罰。
【第44句】:【扶得東來西又倒】(慣)形容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這頭,那頭又出了問題。
【第45句】:【蛤蟆打呵欠——口開得太大】(歇)本指嘴張得很大,轉指人太貪心,要價太高。常含譏諷意味。
【第46句】:【春風得意馬蹄疾】 釋義:這是孟郊《登科后》詩句。原形容封建時代文人科舉及第的歡快心情。 現用來形容人心情愉快,動作敏捷。 例句:春風得意馬蹄疾。王一民邁著輕快的腳步,順著霽虹橋往道里走去。
【第47句】:【死了王屠,連毛吃豬】見“沒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48句】:【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釋義:不經過實踐,不知道困難有多大。 例句:俗話說,“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短短幾天的嚴酷斗爭實踐,使他深深體會到,作為這支隊伍的一個合格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自己能力不足。
【第49句】:【插一只腳】(慣)比喻參與某種活動,并從中干擾。 也作插一腳。 插一腿。 插一手。
【第50句】:【養不教,父之過】(諺)對孩子只知生養而不知管教,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指對后代除了生養,還要教育。 也作“養子不教父之過”。
【第51句】:【不出門的聰明漢,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諺)周游:游遍各地。聰明人不出家門,反倒不如到處游覽的愚笨人有見識。指出外游覽能增長人的智慧,開闊人的眼界。
【第52句】:【挑水瞞不了井臺,上炕瞞不了鍋臺】(諺)鍋臺:我國北方農村的鍋灶與炕洞相連,冬天便于取暖。挑水要上井臺,上炕要經鍋臺。比喻做任何事情總瞞不過知根知底的人。
【第53句】:【吃甘蔗上山——一步比一步高,一節比一節甜】(歇)本指離地面越來越高,味道越來越甘甜;轉指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甜蜜。
【第54句】:【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諺)小偷行竊,往住在有風的時候,而不在有月的時候;往住在下雨的時候,而不在下雪的時候。指風、雨對小偷能起掩護作用,月、雪則容易使其暴露行跡。 也作偷雨不偷雪,偷風不偷月。 偷風莫偷雪,偷雨莫偷月。
【第55句】:【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 釋義:比喻總有盡頭。 例句:她也不敢再問,自己坐在一邊直打唉聲:“江深還有個底,海大還有個邊,唉,這可得什么年月才是個頭啊!”
【第56句】:【和尚不親帽兒親】(諺)和尚之間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頂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親熱。比喻同行業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產生同情心和親切感。 也作“和尚不親廟親”。
【第57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諺)色:女子的美色。以年輕美貌求取寵幸的女子,好日子是不會長久的。指憑著美色取寵,等到年逝色衰,就會被拋棄,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第58句】:【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歇)天橋:北京市永定門內一個地段,舊時民間藝人常聚在那里演出。把式:靠賣藝為生的人。舊時在天橋賣藝的人常擺出表演功夫的架勢,但多耍耍嘴皮子,并不動真的。指光說得好聽而不實干。
【第59句】:【跑江湖】見“走江湖”。
【第60句】:【空手打空拳】(慣)形容手中沒有錢財或工具。 也作“空手捏兩拳”。
【第61句】:【油梭子發白——短煉】(歇)油梭子:油渣。短:缺少。煉:本指煉油,轉指磨煉。指人缺乏實際鍛煉。
【第62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諺)山那邊縱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銅實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實惠無論多么小,卻實實在在歸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寧求小而實,不務大而空。
【第63句】:【饒人不是癡漢】(諺)饒:饒恕,寬容。遇事能寬容別人,這不是癡呆的表現。指寬容是聰明人的行為。 也作饒人不是癡,過后得便宜。 饒人不是癡,癡漢不饒人。 饒人三分不為癡。
【第64句】:【民不舉,官不究】(諺)舉:告發。 指舊時的訴訟案件,受害人如果不提出訴訟,官府絕不主動審理。 也作民不告,官不究。 民不催,官不理。 民不告狀,官難過問。
【第65句】:【守夜雁后有群雁】(諺)守夜雁:大雁夜間群棲一處,有一只雁擔任警戒任務。有守夜雁的地方,必定有群雁在。比喻有放哨的人,就必定有受保護的人群。
【第66句】:孤樹不成林,孤雁不成群。
【第67句】:【種火又長,拄門又短】(慣)種火:引火。拄門:頂門。用來生火嫌長,用作頂門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成材料,沒有用。
【第68句】:【老太太吃檳榔——燜啦】(歇)檳榔:這里指檳榔的果實,長橢圓形,橙紅色,可食用。檳榔殼硬,老太太吃時需燜熟。燜:諧“悶”。指悶聲不響,不說話。
【第69句】:【她】“她”既是一個字,也是一個單音節的詞。“她”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但《紅樓夢》是寫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書,卻找不到一個“她”字(現代版《紅樓夢》除外),原來,“她”字還是一個現代人創造的結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劉半農在《新青年》首先發表《她字的研究》,第一個把“她”字專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從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稱代詞男女不分,都稱為“他”。“五四運動”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魯迅的文學作品,但沒有成功。“伊”與“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亂,而且“伊”有它義,不能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專屬字,似有缺憾。于是劉半農專門創造了一個“她”。“她”與“他”讀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語習慣,是再合適不過的創意了。“她”字一出現,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稱贊和公認,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現,結束了幾千年男女合用一個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亂局面,可謂一字千金,具有歷史意義。
【第70句】:【不鉆不穴,不道不知】(諺)物體不鉆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說就領會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話說清就容易引起誤會。 也作“不鉆不透,不說不知”。
【第71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還有晴】(歇)晴:諧“情”。指說是無情卻還有情。
【第72句】:【深山出俊鷂,十字街頭出餓殍】(諺)鷂(ya。):-種猛禽,捕食鼠類等。殍(pia。):餓死倒地的尸體。 深山野林里會出俊美的人才,繁華鬧市里會有無力生存的人。指人才不擇地而生。 也作深山出俊鳥。 深林出俊鳥,山溝出鳳凰。 深山出俊鳥,大海出珍奇。
【第73句】:【鋦碗的丟了眼鏡——這個碴兒你找不著】(歇)碴兒:諧“茬兒”。 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錯。
【第74句】:【往臟水坑子里邊爬】(慣)比喻人不走正道,往錯路上走。
【第75句】:【一絲沒了兩氣】(慣)指人將要斷氣。
【第76句】:【下馬威】“下馬威”是指古代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展示自己的威風,起震懾作用,以圖站穩腳跟。“下馬威”來源于“下車威”。《漢書·敘傳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班伯這個人志氣很高,有勇有謀,勇于任事。當時定襄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和爾格林縣西北土城子)局面十分混亂。班伯有出使匈奴的經歷,且年輕力壯,自請擔任定襄郡太守,扭轉社會治安糟糕的狀況。 定襄的豪門大戶和動亂分子都聽說過班伯厲害的名聲,“畏其下車作威”,囂張氣焰有所收斂。而班伯也確實來了個“下車威”,他到任之后,立即將所屬官吏集合起來,嚴厲打擊地方惡霸勢力,懲處制造動亂的不法之徒,社會秩序很快好轉,班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充分顯示了他的“下車威”。這樣的“下車威”值得叫好。 “下車威”后來怎么變成“下馬威”了呢?原來,這與古代官員的乘坐工具有關。春秋戰國時期,官員就按照級別乘車。到后來,馬的位置逐漸代替了車子,官員們出行改為騎馬,由過去的下車到任變成了走馬上任,一F車威”的官習沿襲下來,由“下車威”變成了“下馬威”。 現在,新官乍到,對壞人和不良風氣進行大刀闊斧地整治,當然是好,這個“下馬威”使得。如果對百姓耍威風,講派頭,擺官架子,這樣的“下馬威”(有的官員改坐“寶馬”豪車了)要不得。
【第77句】:【十畝地里長了一棵莊稼——獨根獨苗兒】(歇)比喻獨生子。
【第78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釋義:比喻只要誠心誠意去做,就一定會克服困難,達到目的。也比喻對人真誠,能產生極大的感動力。 例句:這是個父母不肯許的。又有一個父母許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轉來。 一念堅貞,終成夫婦。留下一段佳話,名日《秋千會記》。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79句】:【千招會,不如一招熟】(諺)武術招數練得再多,也不如有一招是獨到精熟的好。指練功不在招數多,而在有精到的絕招。
【第80句】:【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歇)比喻泄露了機密。
【第81句】:【指到哪兒打到哪兒】(慣)比喻對某人言聽計從。
【第82句】:【莫瞞天地莫瞞人,莫作瞞心與禍鄰】(諺)做人不要欺瞞天地,欺瞞眾人,更不要欺瞞自己的良心,以免招災惹禍。 也作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人禍不侵。 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時禍不侵。
【第83句】:【朝廷不差餓兵】(諺)差:差遣,派遣。朝廷也不差遣餓著肚子的士兵。指派人辦事,首先要解決好他的吃飯與生活問題。 也作天子不差餓兵。 皇帝不差餓兵。
【第84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85句】:【人心齊,泰山移】見“大伙心齊,泰山能移”。
【第86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歇)周瑜:東漢末孫權手下主將,任前部大都督,曾率孫權軍大破曹操軍于赤壁。黃蓋:孫權手下老將。《三國演義》中描寫,黃蓋獻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他一頓,然后詐降曹操,取得曹操信任,配合火燒赤壁,大敗曹兵。指打人和挨打都是自愿的。也泛指所做的事情是雙方情愿的。 也作周瑜打黃蓋——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 周瑜打黃蓋——打的愿打,挨的愿挨。
【第87句】:【下夾子】(慣)比喻設下埋伏抓人。
【第88句】:【和尚吃八方】(諺)指和尚靠各處化緣生活。
【第89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 釋義:洞庭山:有洞庭東山與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屬江蘇省吳縣,盛產橘子。比喻忘本。 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第90句】:【上刀山,下火海】(慣)指奮不顧身去做最危險、最艱難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第91句】:【上轎扎耳朵眼兒】見“臨上轎再扎耳朵眼兒”。
【第92句】:【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 釋義:比喻有社會經驗。類似的有,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例句:“哼,我過的橋倒比你們走的路多呢,什么世事我看不透?”
【第93句】:【水果生熟看在皮】 釋義:比喻從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 例句:古諺語說:“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細瞧了半晌,更覺得內里有名堂。
【第94句】:【兩國相戰,不斬來使】(諺)兩個國家交戰,彼此都不殺害對方派來的使者。指交戰雙方派來的使者是交換信息的,應該受到保護。 也作兩國交兵,不拒來使。 兩軍交戰,不殺來使。
【第95句】:【光打雷,不下雨】 釋義:只有聲勢,沒有實際行動。 例句:天天開會,說要減輕農民的負擔,可是,光打雷,不下雨,我們這個村里呀,去年、前年的賣糧錢還沒給全呢!
【第96句】:【大旱之望云霓】(慣)云霓:烏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時候人們渴望下雨。形容對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97句】:【山高高不過太陽】 釋義:比喻壓不過長輩或強者。 例句:原來這賈蕓最伶俐乖巧,聽寶玉這樣說,便笑道:“俗語說的,‘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雖然歲數大,山高高不過太陽。自從我父親沒了,這幾年也無人照管教導。如若寶叔不嫌侄兒蠢笨,認作兒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第98句】:【同仁堂】“同仁堂”是中藥行業最著名的老字號,時至今日,長盛不衰。最近有一出新編京劇《風雨同仁堂》,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志和趙葆秀主演,好評如潮。那么,“同仁堂”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同仁堂的店名和康熙有關。 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的御醫怎么治也不見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一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游,來到一條街上,發現一個小藥鋪,里面傳來瑯瑯的讀書聲。康熙心想,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到這里看看。于是,康熙上前敲門,說明來意。郎中說:“好,你脫去上衣,讓我看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癢。”康熙問:“此病能根除嗎?”郎中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順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里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說:“這是大黃,你拿回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洗了三遍之后,竟全好了。 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一打聽原來郎中名叫趙桂堂。 于是康熙想薦他進宮當御醫,但趙桂堂行醫為普天下百姓,不想進宮,只想建一個藥堂。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樣?”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后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 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地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果真拿到了不少銀子。原來,寫字條的人就是康熙皇帝。趙桂堂受寵若驚,回去建起了“同仁堂”。 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藥過程中就就業業、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第99句】:【調過來葫蘆,翻過去又是瓢】 釋義:比喻反復無常,變來變去。 例句:你鄭科長原來怎么說的?調過來葫蘆,翻過去又是瓢!吃著咱們種的糧粒兒,你還為不為民作主?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送給此刻疲憊壓抑的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