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早睡早起,怡神爽氣, 貪房貪睡, 添病減歲。
【第2句】: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
【第3句】:人往大處看,鳥往高處飛。
【第4句】:【抖擻】佛教“頭陀”(dhata)的異名。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為何苦行稱為抖擻?這是從譬喻得名的。如衣服上附有灰塵,抖擻一下,即可去掉。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法苑珠林》卷一〇一中說:“西云頭陀,此云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灰塵。”這是抖擻原來的含義。但是后來被借用為鼓勵的語氣,意思是振作、奮發等。如鼓勵別人,就說“抖擻精神”。《續傳燈錄·清滿禪師》:“昨日熱,今日寒,抖擻精神著力看。”清·龔自珍《乙亥雜詩》中亦有“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詩句。(無名氏)
【第5句】:【打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啦】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6句】:困難是鍛煉人的熔爐,艱苦是考驗人的戰場
【第7句】:橫死屬于惡業招致的惡果。《宋書·柳元景傳》:“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世祖崩,(江夏王)義恭、元景等并相謂日:‘今日始免橫死!”’又如唐代王建《空城雀》詩:“報得黃口莫啾啾,長爾得成無橫死。”
【第8句】:【侯門深似海】(諺)侯門:舊時王侯的府門。指王侯的府門像海一樣深,平常人難得通報進去。也泛指達官富豪之家,不容普通人進出。
【第9句】:【又是饅頭,又是錘子】(慣)比喻軟硬兼施。
【第10句】:【一傳十,十傳百】(慣)形容消息傳播得非常快。 也作一傳兩,兩傳三。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第11句】:【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讓人賠】 釋義:比喻好處大家分享,禍事一人承擔。 例句:再說又是這種年月,公家的事是好辦的?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讓人賠,
【第12句】:【能煮百人菜,難合百人意】(諺)能給一百個人做出飯菜,卻不能使這一百個人吃起來都合口味。指做事雖已盡職盡責,但很難使人人都滿意。
【第13句】:【爬高梯摘月亮——空想】(歇)空:本指在空中,轉指不切實際、沒有結果。指脫離實際的想象。
【第14句】: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第15句】:【背后是石巖——靠得住】(歇)指可以依靠或可以相信。
【第16句】:【撈外快】(慣)指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分外的好處。 也作“撈油水”。
【第17句】:【因果】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系、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顗《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于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如宋·錢明逸《南部新書》序謂:“忠鯁節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又如巴金《神·鬼·人》:“所謂因果報應在這里能夠有什么樣的說明呢?”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系。如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李明權)
【第18句】:【土里刨食吃】(慣)比喻以種田為生。 也作“土里刨食兒”。
【第19句】:【得理讓三分】(諺)和人相處,即使自己占著理,也應該讓人幾分。 指處世待人務必寬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絕。 也作“有理也要讓三分”。
【第20句】:【太陽從西邊出來】見“日頭打西出來”。
【第21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第22句】:【茅坑里的石頭——屎硬】(歇)屎:諧“死”。指人呆板、生硬,頑固不化。常含責罵意。
【第23句】:【墻上畫烙餅——能看不能吃】(歇)比喻心愛的東西,能看見或想得到卻到不了手。
【第24句】:【唯心】佛家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的,謂之“唯心”。《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空間、時間也不例外,所謂“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同上,《離世間品》)佛家說,所謂“外境”(外部存在)只不過是自心的分別和妄執,如“患夢緣心,似種種外境相現,體實自心”。(唐·窺基《成唯實論述記》卷三)唯心還是“心外有法”成了區分佛教與其他學說的主要標志之一。經中多把心喻為“畫師”,善心現善境界,惡心現惡境界。在法相宗那里,稱為“唯識”,注重于心的了別能力的分析。佛教中對心有精細的分析,最主要的是“真心”和“妄心”。佛教還指出,在本質上,“心”與“物”(或境)是同一的,不可分的。今天對“唯心”一詞的運用,多含有主觀片面,脫離客觀實際的意義。在哲學上主張唯有精神才是萬物本源的世界觀稱為唯心主義。它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李明權)
【第25句】: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第26句】:肥馬好畫,瘦馬難描。
【第27句】:【千錢精神頭錢買】(慣)千錢:泛指很多錢。頭錢:一個錢,指錢少。 價值干錢的人才,被雇傭時只能得一個錢。指廉價出賣勞動力。
【第28句】:【騎馬坐船三分險】 釋義:無論做什么事都可能有一些風險。 例句:“俗話說,‘騎馬坐船三分險’,何況打仗。”
【第29句】:【張家不就,李家不成】(慣)就:完成。跟張家沒談成,跟李家也沒談成。指擇偶過于挑剔,婚事未成。
【第30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31句】:【吃了螢火蟲——肚子里明】(歇)螢火蟲:昆蟲,腹部末端有發光器,能發帶綠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轉指心里明白。
【第32句】:【女不女,男不男】見“男不男,女不女”。
【第33句】:【老和尚的木魚兒——天生挨揍的貨】(歇)木魚兒:僧尼念經或化緣時敲打的響器,用木頭鏤空制成。貨:本指貨物、東西,轉指人(罵人的話)。指沒有出息,生來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責罵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魚兒——挨敲打的木頭疙瘩。 老和尚的木魚兒——該著挨敲。
【第34句】:【穿衣戴帽,各有一好】(諺)好:愛好,喜愛。穿什么樣的衣服,戴什么樣的帽,各有各的愛好。指在穿戴方面各人的愛好不同,也泛指在生活中各有自己的喜愛與追求。 也作“穿衣戴帽,各好一套”。
【第35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
【第36句】:寧可認錯,不可說謊。
【第37句】:如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序》:“凡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詠,而所得亦不出流輩。”
【第38句】:小時偷針,大了偷金.
【第39句】:金口佛為“金身”,故佛口稱為“金口”。如《華嚴經》說:“何況如來金口所說。”金口表示為佛親口所說,真實可信。如明代張守約《擬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為諸人告。”又如明代楊慎《佛書四六》:“鷲頭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指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下說法。金口又作“金剛口”,如《瓔珞本業經》卷上:“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金剛口,謂佛之口舌堅固不壞,猶如金剛。后俗語中,謂發一言而舉足輕重者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諾,學生才得以進入貴公司服務。有謂不輕易開口者為“金口難開”。
【第40句】:長壽的秘訣在于勞動。
【第41句】: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第42句】:【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諺)指人應當像螞蟻那樣勤勞,不可像麻雀那樣貪吃。
【第43句】:【草窩里飛出金鳳凰】(諺)比喻環境條件差也能出杰出之人。
【第44句】:【朝里有人好做官】(諺)舊指在朝中有權勢者作后臺與靠山,做官就穩當,升官也容易。
【第45句】:【三畝棉花三畝稻,晴也好,澇也好】 釋義:一半地種棉,一半地種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穩當,不冒風險。 例句:三畝棉花三畝稻,睛也好,澇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畝,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計圖人定勝天,不思不便宜處,亦必居其一。
【第46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諺)娘:寡婦。就像天要下雨一樣,寡婦決意要嫁人,是誰也阻攔不住的。多泛指鐵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難勸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47句】:沒有松柏性,哪得雪中青
【第48句】:國多勇士根基固,家有英雄世代榮
【第49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釣。
【第50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俗語啟示人們只要目標專注,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沒有翻不過去的山頭,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語出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日:‘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棒。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你磨鐵棒做什么?”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棒這么粗,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棒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到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成就了詩仙之名。
【第51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釋義:比喻只要肯下功夫,堅持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例句:“別難受啦,立志吧,今年考不上,過了年再考.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52句】: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第53句】:【一山不藏二虎】 釋義:比喻兩個互不相讓的強人不能在一起共事。 例句:“只有一樁,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如果展公伏得住他,這人也有用處。”
【第54句】:【閻王好做,小鬼難當】(諺)指當個閻王發號施令容易,當個小鬼跑腿應差卻十分難。比喻上司頭目好當,下級辦事人員難做。
【第55句】:【單傳】原指禪家宗旨,不依經論文句,單傳心印。如《碧巖錄》:“達摩遙觀此土(中國)有大乘根機,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又《祖庭事苑》:“傳法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達摩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后指一師所傳授,不雜別派。如清·佘懷《板橋雜記·雅游》:“教坊梨園單傳法部,乃威武南巡所遺也。”亦指唯有一子傳代。如魯迅《吶喊·藥》:“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文賢)
【第56句】:【騎著驢騾思駿馬】(諺)騎上驢和騾子,可以代步,還想著騎駿馬可以更快更風光。指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
【第57句】:寧養頑子,莫養呆子。
【第58句】:【葫蘆黃瓜要上架,窮人不聽富人話】 釋義:比喻各有各的打算,不聽別人擺布。 例句:人常說,葫蘆黃瓜要上架,窮人不聽富人話。現在紅軍開到了陜西,李寶泰是在心里發慌。
【第59句】:【雞飛狗跳墻】(慣)比喻秩序混亂或瞎折騰。 也作“雞飛狗上墻”。
【第60句】:娘勤女不懶,爹懶兒好閑。
【第61句】:【爭著不足,讓著有余】(諺)相互爭奪,既傷感情,又損財物;相互謙讓,既有情義,又物盡其用。指與人相處應相互體諒,謙讓和氣。
【第62句】:【狐貍總要露尾巴】(諺)不管狐貍怎樣善于隱藏,肥大的尾巴總要顯露出來。比喻人群中的惡類,無論怎樣奸詐,終究要露出他的劣跡丑態來。 也作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 狐貍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63句】:【殘物不過半價】(諺)殘損的貨物,要出賣只值原價的一半。指殘缺損壞的物品不值錢。
【第64句】:【不是冤家不聚頭】(諺)冤家:仇人,又作反語,用于昵稱似恨實愛的人。指仇人或不愿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也作“不是仇人不見面,不是冤家不碰頭”。
【第65句】:【生在福中不知福】見“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66句】:【陰陽不可信,信了一肚悶】(諺)陰陽:算命、占卜、星相等迷信活動。指占卜、算命等迷信不可相信,信了令人氣悶不舒、心緒難寧。
【第67句】:【黃金有價,信譽無價】(諺)信譽:信用和聲譽。黃金再貴重,總有個價錢;信用和聲譽卻是不能估價的。指良好的信譽是無價之寶。
【第68句】:【吃豆腐】“豆腐”人人愛吃,可這里所說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邊,繞開它,躲著走。 這里所說的“吃豆腐”,與吃不沾邊,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關聯。 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常有“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第69句】:【嚼字眼】(慣)形容過分地斟酌字詞。
【第70句】:【千里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歇)長棚:舊時送人上路時為設宴餞行而搭建的棚子;富貴人家辦婚喪等事,也常搭設很長的棚子,宴請賓客。本指筵席總有完了的時候;轉喻人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遠聚在一起。 也作千里長篷——也沒個不散的筵席。 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
【第71句】:【強扭的瓜不甜】(諺)比喻用高壓手段強迫人去做事情,不會有美滿的效果。多用在男女婚姻上。 也作強扭的瓜兒不香甜,強迫的婚事不和美。 強擰的瓜不甜,強拔的苗不長。
【第72句】:【主席】“主席”在我國現在指國家、團體或會議等最高領導職務。“主席”一詞很多人認為是外來詞,實際上“主席”是中國的特產,源于中國古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設施。 我國古代沒有桌、椅、板凳,室內先鋪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較寬大,故用來鋪地,席較小是給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脫鞋,再走過筵,坐在席上。 現在朝鮮、韓國和日本人的室內生活,基本上還是這樣,據說是由中國傳人的。入席時,客人有客座,坐時讓長輩坐在里頭,以示尊重,人多時,長輩就獨居一席,這就是主席。 《論語》中有一句話: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的規矩,席子一定要擺正。 《禮記》中也有這樣一個規定: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五個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須另坐一張席子,這就是主席。這個“主席”稱謂后來被叫開,就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會議主持人或國家、團體的領導人的最高職位名稱了。
【第73句】:【鬼也怕惡人】(諺)惡人:兇狠惡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漢。指惡人誰也招惹不起。
【第74句】:閻羅王撞著對面鬼謂小鬼對面撞上閻王。謂人在生前作惡多端,死后即受地獄惡報,碰上閻羅王,無法逃脫。這句俗語是用“因果報應”之說,警誡人們不要作惡,免遭“冥譴”。如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三:“閻羅王撞著對面鬼。此例句法,實是鬼撞著閻羅王對面。人作惡事多端,罹冥府桁楊刀鋸,亦直受無辭耳。獨是曖昧隱情,負疚衷曲,不可對人之處,卻有甚于桁楊刀鋸者;別時猶可遮飾,一到閻羅王處,孽鏡照人,纖毫畢露,真無地自容。”
【第75句】:【冤家怕破臉,對頭怕見紅】(諺)破臉:撕破臉面。見紅:斗毆中流血。指冤家對頭發展到不講情面、流血斗毆時,就激化了矛盾,難以和解。
【第76句】:【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釋義:比喻當面不說人家的短處或人家忌諱的話。 例句: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不犯著牽三掛四的。俗話說:“當著矮人,別說短話”。姑奶奶罵我,我不敢還言;這二位姑娘并沒惹著你,小老婆長小老婆短,人家的臉上怎么過得去?
【第77句】:【狼心狗肺】“狼心狗肺”比喻心腸狠毒或忘恩負義。源自一則傳說。 傳說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往伏牛山為民治病。一天,走到一個山坡上,看到草叢中有一具尸體,像是剛死不久。他想把他救活,可是。心肺已經壞了。正在猶豫,忽然一只狼從這里路過,他用手術刀一投,將狼扎死,取了它的心,安在尸體腔內;又見一只狗從這里跑過,捉住它又取了它的肺,也安在尸體腔內。經過搶救,尸首活了,猛地站起來抓住扁鵲道:“盜賊,還我財物!”扁鵲說:“是我救了你的命,怎么反說我是盜賊?豈有此理!”那人抓住扁鵲死死不放,口口聲聲喊道:“還我財物!”扁鵲無奈,一同去陽城見官。 陽城縣令聽了二人申訴,對扁鵲道:“你趁他熟睡之機,盜他所帶財物,尚未離去,被他醒后捉住,速將財物還他。”扁鵲道:“此人為狼心狗肺,如若不信,當場查驗。”縣令點頭應允。扁鵲說:“把你的內臟打開看看。”那人膽怯,不愿意。扁鵲說:“看看我縫的刀口也可以。”那人解開懷.果然一眼看出,有新縫刀口在身。縣令驚呆了,那人還想狡辯下去。這時,扁鵲一跺腳,飄然而去。縣令急忙追趕,直追到山頂,卻見他面朝東方,盤腿而坐,叫他起來,他卻不言語了。縣令命人查看扁鵲治病的地點,果然有死狼死狗還在,只是一個沒心,一個沒肺。縣令說:“那人真是狼心狗肺呀!”于是將那人痛斥一番。 從此,就有了“狼心狗肺”一詞,用來形容忘恩負義之人。
【第78句】:【吃飯不知饑飽,睡覺不知顛倒】 釋義:借指缺乏生活經驗,不知道為人處世的艱難。 例句:“你從小沒爹,渾拙猛愣的,吃飯不知饑飽,睡覺不知顛倒,說話不知深淺,咱家的日子又這么窮,你干啥,啥不行,一個錢也掙不來,將來可怎么辦呢?”
【第79句】:【受熬煎】(慣)指倍受折磨。 也作“受煎熬”。
【第80句】:【老蚌出明珠】(諺)蚌(bang):軟體動物,生活在淡水中。指老蚌雖然很丑,卻能產出珍貴的明珠。比喻上了年紀的人,也能生出俊美的子女。 也作“明珠產于老蚌”。
【第81句】:【游戲】娛樂嬉戲稱為游戲。如明·袁宏道《途中懷大兄詩》:“光容若平昔,天服粲游戲。”在佛經中,游戲系指佛、菩薩隨心所欲地渡化眾生,毫無障礙的能力。如《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謂:“常所游戲勝妙法樂,不貪世間諸欲境界,是為菩薩游戲法樂。”又如宋代《武林舊事·張約齋賞心樂事》記賢者語謂:“不為俗情所染,方能說法度人。蓋光明藏中,孰非游戲。”據經論中解釋,“戲”即“自在”的意思,”“游”與“戲”意同。因此,“游戲”與“自在”往往可以連用,稱為“游戲自在”。這種“自在”的能力,也叫做“游戲神通”。(李明權)
【第82句】:【男兒當自強】(諺)指好男兒應努力奮進,自強不息。
【第83句】:吃飯吃米,說話說理.
【第84句】:窮吃素,老看經“吃素”即“素食”。《漢書·霍光傳》:“居道上不素食。”
【第85句】:【富不學奢而奢,貧不學儉而儉】(諺)富人不用去學奢侈,自然就奢侈了;窮人不用去學節儉,自然就節儉了。指經濟條件對人的行為習慣起著制約與支配作用。 也作“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
【第86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諺)興亡:興盛與衰亡。匹夫:普通老百姓。指有關國家興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責任。 也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87句】:擊水成波,擊石成火,激人成禍.
【第88句】:【如入寶山空手回】比喻在良好的機遇、條件下卻一無所獲。語本《心地觀經·離世間品》:“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無信手者,雖遇三寶,無所得故。”此中“寶山”,比喻佛法寶藏;“信手”比喻對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寶而回,同樣,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諦。佛法的實踐以“信”為前提,分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好比入山取寶,必須用手。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正是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郭沫若《蘇聯紀行·前記》“我真有點‘如入寶山空手回’的樣子。”也簡作“寶山空回”、“寶山空手回”。《藝風堂友朋書札·惲祖翼二》:“凡開嘉興泖河,筑紹興石塘,積谷籌賑、有益于民之事,亦次第辦竣,尚非寶山空回矣。”宋·張方平《送僧南游雪竇》詩云:“便從古道揚眉去,莫到寶山空手回。”(禹振聲)
【第89句】:【大事不糊涂】這句俗語的原話是“諸葛一生唯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其實,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會糊涂,只是不愿計較,寬宏大量罷了,這樣的人是“難得糊涂”。 呂端,宋太宗時期的宰相之一,自幼聰慧好學,寬宏大量,為官持重。 宋太宗非常欣賞他的辦事作風。一次上朝時,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被呂端正好碰到。他猜想寇準一定同宋太宗商議大事,且瞞著自己,便拉住寇準,對他說:“皇上告誡你有事不要和我說么?”寇準解釋說只是商議邊界上的小事。 呂端心想邊境上哪有小事,便逼寇準說了實話。原來,黨項族的首領李繼捧順歸宋朝,其弟李繼遷卻率人馬逃到夏州以北繼續反抗。在作戰中,李繼遷逃走,俘獲了他的母親和妻子。趙光義想殺掉李繼遷的母親,以解心頭之恨。 呂端覺得十分不妥,馬上求見皇上說:“從前楚漢相爭,項羽想把劉邦之父煮了,以威脅劉邦,管用么?何況像李繼遷這種叛逆之人呢?陛下現在想把他的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繼遷嗎?殺了他的母親只能徒結仇怨,他的反叛之心會更加堅決。”宋太宗聽了這番話,說:“要不是你來勸阻,我差點誤了大事,怨不得人說呂端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采納了呂端的建議,果然,在李繼遷死后,他的兒子李明德采取對宋朝和好的政策。自此,“呂端大事不糊涂”便被后人傳誦。
【第90句】:【媳婦進房,媒人靠墻】(諺)新媳婦娶進門入了洞房,媒人就靠墻一邊站,沒用了。指娶親后容易把媒人忘記掉。 也作“媳婦進門,媒人出門”。
【第91句】:【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 釋義:事情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做,不能急躁。 例句:曾作金、高則冬那幫混蛋,只給我們留下這么個爛攤子,你又有什么辦法呢?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哇!
【第92句】:“豎起脊梁”,謂站穩腳跟,振奮精神,專心參禪辦道。這是一句禪家習用語。
【第93句】:【打碎的盤子敲爛的碗】 釋義:比喻關系徹底破裂,不可挽回。 例句:她冷笑一聲,說:“你別做夢挖元寶,想偏心啦!咱們是打碎的盤子敲爛的碗,扔到坑里,撒在道上,你揀不回來,也對不到一塊兒。”
【第94句】:【心境】《楞伽經》卷二說:“自心現境界。”就是說,天地萬物,一切境界,都是“心”的變現。《華嚴經》把“心”比喻為“能畫諸世間”的“畫師”。“心”相當于一切精神現象。就“集起”而言,謂之“心”;就“思量”而言,謂之“意”;就“分別”而言,謂之“識”。“境”相當于一切物質現象,即“六塵幻影”:色、聲、香、味、觸、法。“心”或“意”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同時生起,善于“觀心”者,要“心境雙忘”。如唐·希運《傳心法要》就:“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又如唐·張說《清遠江峽山寺》詩:“靜默將何貴,惟應心境同。”后用“心境”指心意、心情。如《紅樓夢》第三三回:“這琪官隨機應答,謹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又如蔣光慈《少年漂泊者》十四:“可是當時我的心境真是痛苦極了!”(李明權)
【第95句】:又《龍樹傳》載,龍樹比丘曾隨大龍菩薩人海,在龍宮巾發匕寶華函,獲得《華嚴經》、民間有關于“龍宮”的傳說。如《西游記》中有孫悟空到東海龍宮向龍王借寶的故事;《封神演義》巾有哪吒與小龍乇搏斗,抽出龍筋,作為腰帶的故事。再如唐代杜甫《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龍宮塔廟涌,浩劫浮云衛。”宋代趙彥衛《云麓漫抄》指出:“古祭水神日河伯。自釋氏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
【第96句】:鳥貴有翼,人貴有謀
【第97句】:【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漏】(歇)馬蹄刀:馬蹄形的刀。木勺:木制的舀東西用具。本指用馬蹄刀在木勺里切菜,汁水不會漏掉,轉以形容人極其吝嗇,舍不得拿出錢來。也形容人言行嚴密周到,毫無漏洞。 也作“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
【第98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第99句】:【財助精神酒助膽】(諺)有了錢財,人就心情愉悅,精神振奮;喝了酒就會增添人的膽量。指有錢就有精神,有酒就有膽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