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第2句】:家和日子旺,國和萬事興
【第3句】:【識時務者為俊杰】(諺)時務:時局發展的方向。俊杰:識時達務的英杰人物。指能認清形勢大局,順應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杰。 也作識時務者呼為俊杰,知天命者稱為英豪。 識時務者為俊杰,應天順人是英雄。 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為匹夫。
【第4句】:【人面虎狼心】(慣)形容人外表慈善,內心兇狠。
【第5句】:【沒見過大陣仗】(慣)陣仗:陣勢,軍隊打仗的場面。比喻閱歷少,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沒經過大陣勢。 沒見過大世面。 沒見過世面。
【第6句】:【推倒油瓶不扶】(慣)比喻不管閑事或見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話。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第7句】:寧救百只羊,不救一條狼。
【第8句】:【磨磚作鏡】研磨磚瓦欲作成鏡子,只能是徒勞無功。此語喻辦事不得要領,終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習坐禪,未能悟道。南岳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么?”回答說:“圖作佛。”懷讓即取一磚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問磨磚做什么,懷讓回答“磨作鏡”,道一奇怪道:“磨磚豈得成鏡?”懷讓反問:“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接著懷讓開導道一說:“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是打車對還是打牛對?你是學坐禪,還是學作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作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一番話使道一如夢初醒,于是他拜懷讓為師,以后逐成禪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禪師。(無名氏)
【第9句】:【棋逢敵手難藏行】(諺)藏:隱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每一著的用心都會被對方識破,難以施展。比喻兩軍對陣,足智多謀者相逢,雙方都很難施展計謀。 也作“棋逢對手難回避”。
【第10句】:膽大騎龍騎虎,膽小騎貓騎兔.
【第11句】:【香餑餑】“香餑餑”一詞現在使用頻率很高,指受重視、受人待見、受歡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餑餑”是什么樣的東西呢? “香餑餑”源自滿族對面食的稱呼。滿族早期以漁獵經濟為主,但農業經濟所占比重是逐漸上升的,滿族早期種植的糧食以雜糧為主,包括小米(谷子)、黃豆、高粱、玉米、稷等,滿族的發祥地東北現仍種植這些莊稼。這些糧食磨成面做成各種面食,滿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饅頭、包子、餃子等面食統稱為“餑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餑餑有:豆面餑餑、蘇子葉餑餑、搓條餑餑、黏米餑餑、薩其瑪(又稱油炸條餑餑)、哎吉格餑餑、菠蘿葉餑餑、酸餑餑、牛舌餑餑等等。 可以看出滿族人做的餑餑種類繁多,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同時也體現了滿族飲食文化的特色。 餑餑之所以香,從滿族的習俗可知其意。滿族祭祀時要用各種餑餑,在《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對祭祀時所用祭品有明確規定:每歲春秋二季祭,以搓條餑餑供獻,五月以椴葉餑餑供獻,六月以蘇子葉餑餑供獻……從這段文字記載來看,滿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餑餑為主。另外,結婚時要吃“子孫餑餑”(即餃子),以示早生貴子。辦理喪事也吃多種餑餑。從這些風俗當中可以看到餑餑在滿族民間習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為美,減肥成為時尚,雜糧面食當然更是“香餑餑”了。
【第12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13句】:【城頭上跑馬——遠兜遠轉】(歇)城頭:城墻的頂部。本指沿著城頭兜圈子,轉喻人說話拐彎抹角或辦事不干脆利索。
【第14句】:若能放手和閉口,百歲安寧有八九
【第15句】:【好漢不打告饒人】(諺)告饒人:哀求饒恕的人。好男兒不打求饒的人。指人只要能認錯服軟,就應該加以寬恕。
【第16句】:馬到灘,不加鞭。
【第17句】:【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諺)賊偷一次,損失不會嚴重;怕的是賊盯上之后,摸清底細,再下手就損失慘重了。指要嚴密防范壞人在長時間內打你的主意。 也作“不怕賊偷,就怕賊想”。
【第18句】:走東路這句俗語本于“達摩東來”。達摩,即菩提達摩(Bodhidha,ma),南天竺僧人,梁武帝時航海來華,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關于“走東路”的民間傳說,見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一:“西天佛國清凈真誠,東土眾生奸狡百出。于是佛說度化眾生,議何佛東行。
【第19句】:海闊天空宋代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詩話》謂:唐代大歷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這句詩表達出禪僧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后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動,或無拘無束地施展才能。如《西游記》第八四回:”老菩薩,古人云: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怎么西進便沒路了?”又如于逢《金沙洲》第三部九:“啊!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誰還愿意待在一個村子里呢!”亦縮為“海闊天空”。如清代蔣士銓《一片石·宴閣》:“共記滕王閣下時,海闊天空任所之。”今亦比喻話說得漫無邊際。如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過一會兒姓林的走過來,話又會講不完啦,海闊天空的。”
【第20句】:畏首畏尾,身其余己
【第21句】:【一個蘿卜一個坑】(慣)1比喻一人一個崗位,沒有剩余或空缺。 2形容對事情認真,一絲不茍。 也作一個蘿卜頂一個窩。 一個蘿卜填一個坑坑。
【第22句】:【水清見底,明鏡照心】 釋義:比喻以誠相見。 例句:嘿!頭回李書記去我家里,苦口教育我,硬是俗話說的:水清見底,明鏡照心。叫我大大提高了覺悟。
【第23句】:【夾著尾巴】(慣)1形容狼狽逃跑的樣子。2比喻隱瞞錯誤。3形容隱藏張狂本性。
【第24句】:【不冷不熱,五谷不結】(諺)五谷:說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指氣候如果沒有冷熱的變化,五谷就不能生長成熟,結出果實。 也作“不熱不冷,五谷不生”。
【第25句】:【正缺個橋,來個扛板子的】(慣)有板子就可搭橋。比喻來得正好,及時滿足了需要。
【第26句】:【月里嫦娥愛少年】(諺)嫦娥:神話中居住在月亮里的仙女。即使是仙女嫦娥,愛的也是年輕男子。 指年齡相當,本是男女情愛的基礎。
【第27句】:莫學池中浮萍草,終日漂浮不生根
【第28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諺)比喻人應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
【第29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諺)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誰修行誰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誰有誠意,誰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30句】:【玉波去四點,依舊是王皮】(諺)玉字去一點,還是王字;波字去三點,還是皮字。指表面上略有變化,但本質上還是不變。
【第31句】:【碾盤上洗澡——淺得很】(歇)淺:本指不深,轉指淺薄。形容人學識淺薄或見識膚淺。
【第32句】:要練功,不放松;要練武,不怕苦
【第33句】:【鳴禮炮二十一響】在我國的國慶典禮上,鳴禮炮二十一響,這是為什么,它有什么說道嗎? 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國家最高禮儀的習俗起源于英國。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臺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禮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國一般鳴禮炮七聲。但是,英國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格,以下按單數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于較低的禮儀。以后,鳴禮炮二十一響成了國際慣例。
【第34句】:【老要顛狂少要穩】(諺)老年人貴在活潑歡快,性格開朗;年輕人貴在莊重踏實,行為穩健。指老年人不可死板,年輕人不可輕浮。
【第35句】:【泥牛入海——永無消息】(歇)本為佛教語,比喻接受大道教化之后便忘卻小我。后指人一去不復還,沒有音信。也指東西沒有下落。 也作泥牛入海——一無消息。 泥牛入海——毫無消息。 泥牛入海——音訊全無。
【第36句】:【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諺)石(dan):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米救濟及時,別人把你當恩人尊敬;一石米救濟不當,別人反而對你懷恨在心。指救濟人只可救濟窘困,長期救濟,恩反成仇。
【第37句】:如元代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狀元即懷中取物,覷富貴掌上觀紋。”
【第38句】:千斤擔子眾人挑。
【第39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見“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40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41句】:【自覺】佛典中依覺的范圍和程度的差別而立“三覺”。佛具“三覺”: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佛,梵語具云佛陀,此云覺者,即具備以上三覺,對迷者而得名。“自覺”異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覺;佛則朗然大覺。“覺他”異二乘:二乘自求出世,無兼利心,不能覺他;佛則大悲普度。“覺滿”異菩薩:菩薩無明未盡,法性未圓,佛乃道窮妙覺。佛又稱“智者”,智即覺義。今以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為“自覺”,如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我們這個軍隊,歷來強調一切行動聽指揮,強調自覺遵守革命紀律。”又以自己感覺到為“自覺”,如:肺結核的初期,病癥不很顯著,病人每不自覺。(禹振聲)
【第42句】:【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歇)張飛:《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暴烈剛強。形容事情輕而易舉。 也作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菜。
【第43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諺)蠹(du):蛀蟲。折:斷。指蠹蟲多了,能把樹木蛀折;縫隙大了,能使墻壁倒塌。比喻貪污腐化的惡風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補,定會釀成無可挽回的大禍。
【第44句】:【無心人說話,只怕有心人來聽】(諺)說話人是無心說的,聽話人卻是有心聽的。指無意中說的話,到有心人的耳里,卻當作了真實。
【第45句】:天不嚴寒水不凍,人不傷心淚不流
【第46句】:【佛】佛陀(Buddha)簡稱“佛”,意譯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對于凡夫的不覺,稱為“自覺”;對于二乘(聲聞、緣覺)只求自覺,稱為“覺他”;對于菩薩自覺、覺他而未完美,稱為“覺行圓滿”。在“四圣”(聲聞、緣覺、菩薩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許多別稱,如:如來、善逝、天人師、世尊等。佛又有種種“身”,如法身、報身、應身等。佛往往專稱應現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彌勒佛等。此外,學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號;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觸類引申之義。佛教徒以為念佛可以消除業障、修身修福。在現代詩中如蘇曼殊《有懷》詩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天恁恨不勝。”(李明權)
【第47句】:【裝洋蒜】(慣)比喻裝糊涂或裝腔作勢。
【第48句】:【上山八條路,下山路八條】(諺)指有多少去的路,也就有多少回來的路。常比喻有多少問題,就會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辦法,用不著發愁。
【第49句】:【口說無憑,眼見是實】(諺)嘴說不足為憑,只有親眼看見才能相信是真實的。指凡事不可輕信傳言,要以親眼所見為準。 也作“空口無憑,見著便信”。
【第50句】:【腳下泥皮——滿不要緊】(歇)指事情無關緊要,不放在心上。
【第51句】:【水到渠成】比喻條件成熟了,事情自然成功。《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載,僧問仰州南塔光涌禪師:“文珠是七佛師,文殊有師否?”師曰:“遇緣即有。”又問“如何是文殊師?”師豎拂子示之。又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后在文章中運用者如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寬忍)
【第52句】:【孝重千斤,日減一斤】(諺)指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孝心重千斤,一天減少一斤,三年千日,漸漸就會消失,沒了孝心。也泛指凡事時間一長,就會逐漸淡化,以至消失。
【第53句】:【老虎吃蚊子——枉張空口】(歇)指白張嘴求人,沒效果。
【第54句】:【哪里跌倒哪里爬】 釋義:在什么地方受挫折,就在什么地方克服困難,爭取成功。 例句:“養豬衛星”雖然丟了丑,可衛治國并沒泄了氣。他想:哪里跌倒哪里爬。他決心再放個“衛星”,以挽回面子。
【第55句】:井底之蛙,所見不大;螢火之火,其亮不遠
【第56句】:兔子沿山跑,還來歸舊窩
【第57句】:【姑表親,親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釋義:姑表:一家的父親和另一家的母親是兄妹或姐弟的親戚關系。姑表之間的親戚關系非常密切長久,割不斷。“親上親”又作“舅表親”。 例句:“你滿嘴噴糞!那是我的表哥!姑表親,親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是更好嗎?”
【第58句】:【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先】(諺)過橋時必須下馬步行,渡小時不可爭先恐后地上下船。泛指在出門上路時要特別注重安全。 也作逢橋須下馬,有路莫登舟。 臨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
【第59句】:【身熱怕加衣】(諺)比喻人已經承受著煩難的困擾,最怕的是再增添新的更大的麻煩事。
【第60句】:【既到大江邊,不怕水濕腳】(諺)比喻人既然到了某個地步,就不怕生事惹麻煩。
【第61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條】(諺)歪理:謬論邪說。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條正理能說服人。
【第62句】:言傳不如身教
【第63句】:【憂能傷人】(諺)指憂愁煩悶,容易使疾病發生。
【第64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第65句】:【風不吹,樹不搖】 釋義:風要是不吹,樹不會搖動。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馬長勝說:“風不吹樹不搖,說你有缺點,也不是平白無故的。”
【第66句】:【真空】《大般若經》卷五六七謂,般若波羅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見佛家多談“空”,便以為否定一切存在。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學佛而未理解,偏執于“空”論,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頑空”。正如唐·慧能《壇經·般若品》所就:“念念說空,不識真空”。佛家言“空”,是說事物都是由因緣相待而產生的,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并不是否認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見來無所從,去無所歸,遂謂性本真空,天地皆緣幻立”。今謂沒有空氣或只有極少量空氣處為“真空”,如謂真空管,真空包裝。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勢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響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一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無論多么狹小,也總會受到周圍氣流的沖擊和激蕩。”(李明權)
【第67句】:【強龍不壓地頭蛇】 釋義:比喻外來人盡管厲害,也斗不過當地的勢力。 例句: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第68句】:【光砍樹,不造林】 釋義:比喻只耗費,不建立基業。 例句:第二件,飆字軍需要有個家,戰士們說得對,不能“光捉魚,不建船”,不能“光砍樹,不造林”。
【第69句】:【散了骨頭架】(慣)形容非常疲憊,渾身酸困。 也作“散了架”。
【第70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釋義:比喻只要肯下功夫,堅持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例句:“別難受啦,立志吧,今年考不上,過了年再考.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71句】:【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諺)演員在臺上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假戲實做,活像個瘋子;觀眾在臺下忽兒怒,忽兒罵,感情投入,活像個傻子。指舞臺表演真實感人。
【第72句】:【親戚遠來香,隔房高打墻】(諺)指親戚鄰居都必須保持距離,不過熱過近,才能持久。 也作親戚遠來香,隔壁高打墻。 親戚遠來香,近鄰高搭墻。 親戚朋友遠來香。
【第73句】:蟻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
【第74句】:至理一言,敢希垂示!”’皆大歡喜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興。如茅盾《雨天雜寫之三》:“目前此間文化市場……似乎都相安無事,皆大歡喜。”
【第75句】:【無巧不成話】(諺)話:話本,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指沒有巧合的情節,就構不成說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說、劇本的編寫,總離不開引人人勝的巧妙情節。 也作無巧不成書。 無巧不成戲。 無巧不成故事。
【第76句】:【摟草打兔子——捎帶】(歇)指做某件事時順便做另一件事。 也作“摟草打兔子——捎帶手”。
【第77句】:【晴天還要防陰天】見“好天也得防陰雨”。
【第78句】:【沾手三分肥】(慣)比喻凡有錢物經手,都要從中撈取一部分私自享用。
【第79句】:【飛蛾投火】多用以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經》說:“汝等今者興建是意,猶如飛蛾投于火。”宋·賾藏主輯《古尊宿文案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后為俗語,如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尋他不著,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飛蛾撲火,自討死吃的。”(寬忍)
【第80句】:【福從贊嘆生】(諺)贊嘆:發自內心的贊美與感激。指得到人們普遍的、由衷的贊嘆,這才是真正的福氣。
【第81句】:若不知二諦,則不知真佛法。”二諦:一是俗諦,二是真諦。俗諦是俗事上的實義,真諦是真理上的實義。真、俗二諦廣泛涉及一切諸法,用以說明事理深淺的不同涵義,因而諸佛皆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使之由淺入深,因事達理。如果不知二諦,就難以了解佛法所說的義門。“真諦”亦可泛指佛法,如唐代元稹《大云寺》詩:“真諦承知別,迷心尚有云。”后來真諦常見一般言語中,表示真實的意義或道理。如說“得其真諦”,就表明對某一事物具備正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如魯迅《華蓋集續編》小引說:“這里面所講的仍然并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
【第82句】:律師佛教稱善解戒律者為律師,一如稱善解經、論的人為法師。《像法決疑經》說三師(律師、禪師、法師),謂善于審察判別持戒或犯戒的為律師。
【第83句】:【聾子放炮仗——散了】(歇)炮仗:爆竹。聾子聽不見炮仗聲,只看見炮仗爆炸時炸散了。散:本讀san,轉讀san。指散伙了。 也作“聾子放炮竹——散伙”。
【第84句】:【屋檐滴下水,點點不差分】(諺)天下雨,屋檐的雨水往下滴落時,總是滴在同一個位置,一些兒不差。比喻凡事前有因,后有果,因果相應總是很準的。
【第85句】:【羊脂玉掉在青石板上——迸脆兒透酥】(歇)羊脂玉:一種美玉,像羊脂一樣雪白。形容聲音清脆動聽。
【第86句】:共命鳥“共命”,梵語Jivajivaka,又譯作“命命”或“生生”。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畜生》:“一身二頭,識神各異,同共報命,故日命命。”所謂“共命”,就是兩個牛命因果報相同而共有一個軀體,屬于生物中的罕見現象。
【第87句】:【膽小不得將軍做】(諺)膽小怕事的人做不了將軍。指只有膽量大的、敢作敢為的人才可以領兵打仗。也泛指膽小的人成不得大事。 也作膽小的得不了將軍位。 膽大做將軍。
【第88句】:【打攔頭雷】(慣)比喻竭力阻止。
【第89句】:【明道好走,喑徑難摸】 釋義:熟悉的道路好走,陌生的道路難行。 例句:有道是:“明道好走,暗徑難摸。”他們按照盤太婆敘述的方位,不多時,便來到了楓樹林后的大懸壁下。
【第90句】:【路路通】(慣)哪一條路都暢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辦成。
【第91句】:隋代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四說:“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苞含日藏。”此外,華嚴宗認為,生滅無常的現象世界(有為法)也是“無盡”的,叫做“無盡緣起”,如眾生無盡、世間無盡、虛空界無盡等。佛法廣大,要求修行者發愿無盡、布施無盡、持戒無盡乃至博聞無盡。《維摩詰經·菩薩品》用“無盡燈”比喻菩薩化導無量眾生,“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干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后亦以“無盡藏”泛指事物之無窮盡者。如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第92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釋義:運籌:制定策略。帷幄:古代軍中帳幕。在后方制定作戰策略,指揮前方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例句:杜耀光得意地說:“人家參謀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還不比我們高明萬倍?”
【第93句】:【騎過瘸驢吃過虧,再騎毛驢先看腿】(諺)騎過瘸腿驢,吃過顛簸苦,再騎毛驢就會先察看它的腿腳。 指在哪方面吃過虧,就會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第94句】:【有情人終成眷屬】(慣)眷屬:親屬,特指夫妻。指真心相愛的人經過一段波折,最終結成了夫妻。
【第95句】:【外賊易擋,家賊難防】(諺)外來的賊是明的,容易對付;家里的賊是暗的,很難防范。指在預防賊寇方面,強大的外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蔽的、知情的內奸。 也作外賊易打,內奸難防。 外賊好防,家賊難擋。
【第96句】:【本來面目】指不加飾偽的真相。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顯示出詩人曠達而真率的性格。“本來面目”原是禪家語,源于《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后,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面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面目”。(李明權)
【第97句】:【幫人幫到底,救人救個活】(諺)幫人要一幫到底,救人要真正使他平安無事。指幫助人要做到負責到底。 也作“幫人幫到頭,救人救到底”。
【第98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第99句】:肉身菩薩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稱之為“肉身菩薩”。父母所生血肉之軀,稱為“肉身”。如《楞嚴經》卷八:“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又如元代方同《雜書》詩:“白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壇經·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黃梅弘忍門下作雜役,見上座神秀之偈未見性,便在廊下復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偈驚訝不已,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義如明代徐渭《戲擬不往》詩:“五岳高頭誰掖我,肉身菩薩未身輕。”后民間亦稱大善人為肉身菩薩。此外,高僧圓寂后,整具遺體保存下來,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廟巾,亦稱肉身或肉身菩薩,經上稱作全身舍利。例如:廣東南華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華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羅高僧金喬覺的肉身。又如清代陸次云《湖蠕雜記·法相寺》謂:“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鶴,一長耳和尚也。”
上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文案簡短一句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