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百聞不如一見】強調親身體驗。百,也說:千。海外於梨 華《三人行》:“不過我很希望你自己回去看看,百聞不如一 見,這也是我這次回去的主要原因。”
【第2句】:小剛自己的作業都沒有完成,還告妹妹小蘭的狀。媽媽說:“自己都是四尺八,拿著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內鄉)
【第3句】:【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諺)指當官就必須為老百姓辦事,不然就枉吃國家俸祿,還不如回家做點小買賣。
【第4句】:【爛肉招蒼蠅】比喻壞人互相勾結。類似的:蒼蠅逐臭肉。 陳登科《風雷》:“說是美溶挪用國家銀行貸款,給她父親去 搞糧食投機。嗯,爛肉招蒼蠅啊!”
【第5句】:【無巧不成書】俗語“無巧不成書”用來比喻事情非常湊巧。相傳,這句話來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寫到“景陽岡武松打虎”這一段時,文思阻塞,怎么寫都覺得太過生硬,沒有靈性。正當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房外傳來一陣喧嘩聲,他停筆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條惡狗纏斗在一起。這場人狗相斗的場景,像極了人虎相搏的場面,施耐庵觀看完整個過程,立刻文如泉涌,寫出了精彩絕倫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真是無巧(阿巧)不成書啊!”以后,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
【第6句】:【山水還有相逢日,豈可人無會合時】(諺)山山水水都可能有相逢的機會,人別離后還能沒有再見面的一天?指人和人離別不必愁苦,定會有再見面的一天。
【第7句】:【城墻上跑馬——難掉頭】(歇)本指難以掉轉馬頭往回跑,轉指面臨困境,難以退縮或走回頭路。
【第8句】: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本性難改
【第9句】:【寧與千人好,不與一人仇】不可多樹敵。類似的:朋友千 個少,冤家一個多。高云覽《小城春秋》:“你這是何苦!這 么殺來殺去,哪有個完啊?常言道:寧與千人好,不與一人 仇。”
【第10句】:【廳上一呼,階下百諾】見“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第11句】:【吸煙】“吸煙”有害健康,現在全世界都在公共場所禁煙,有的國家還實行全面禁煙。那么,誰是吸煙的始作俑者呢?吸煙,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在古代印第安人部落,吸煙是首領的特權,是一種高貴的象征。當時是用一種白蠟木做桿,大理石或紅塊滑石制成的卡梅特煙斗吸煙。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同時也發現了煙草。據說西班牙、葡萄牙的水手們把吸煙的習慣帶回歐洲。但在很長時間里,煙草在歐洲都不為人們接受。后來,英國女王召見英國爵士雷利,并觀看了他的吸煙表演。如此一來,吸煙很快在英國流行起來,逐漸遍及歐洲,乃至流傳世界各地。中國的古裝戲有酒無煙,中國人吸煙是受歐洲吸煙習慣的傳染。
【第12句】:【水牛掉在井里,有力使不出】無法發揮作用。類似的:黃 牛拿耗子,有勁使不上。姚雪垠《李自成》:“既然朝廷無道, 盧象升縱然做了宣、大、山西總督,也如同水牛掉在井里,有 力使不出。”
【第13句】:【怨廢親,怒廢禮】(諺)怨恨時會不給親友留情面,發怒時顧不得儀表禮節。指怨怒時會因一時感情沖動而失去應有的理智。
【第14句】:【打蛇不死反為仇】釋義:比喻制伏不了對方,反而成了仇敵。例句:何朗沉吟著說:“打蛇不死反為仇!”石亮問:“你是怕不成功么?”
【第15句】:媽媽叫小英看一會兒課外書,可小英還沒坐穩,就又跑出去玩了。媽媽說:“你啊,真是坐不住的陀螺屁股,我看你長大會有啥出息!”(江蘇·無錫)
【第16句】:【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站在旁邊的人議論吹 倒的樹干有多長。謂自有公論。明代《金瓶梅》:“正是:大 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這里金蓮使性兒不提。”
【第17句】:【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來稱成年男子的。《谷梁傳·文公二十年》日:“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說文》在“夫”下釋“丈夫”,謂“周朝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日丈夫。”古時稱男性為“丈夫”,有時還有氣度不凡的意思,猶言“大丈夫”。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轉義成為女子配偶之稱,則源于我國一些部落的搶婚陋習。在這些部落里,女子選擇夫婿,以一定的高度為主要條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時一丈相當于今天七尺)為標準。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強人的搶婚。據此,女子稱其所嫁男子為“丈夫”。隨著時代的變遷,部落融合,“丈夫”這一稱謂相沿至今,而“搶婚”則變成了有的少數民族的嬉鬧婚俗。
【第18句】:【時髦】現在,“時髦”一詞很流行,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衣著裝飾或其他事物新穎人時。時髦雖新穎,它卻是個古老的詞,在古代,時髦并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當代的俊杰。《后漢書·順帝紀贊》就記有“孝順初立,時髦允集”之語。《舊唐書》也說:“朕初臨萬邦,思弘大化,務擢非次,招納時髦。”其中的時髦都是時代英雄的意思。這個詞義直到近代還在使用。那么,為什么將英才稱為時髦呢?這與毛發有關嗎?有關。但不是指人的頭發,而是指馬頸上的長毛。這處長毛是馬的皮毛中最與眾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說:“士中之俊,猶毛中之髦。”因此將才俊稱為“時髦”,就不足為奇了。 “時髦”一詞到清末時才逐漸轉為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意思。如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穿的喇叭褲既流行又時髦。
【第19句】:冰凌上跑馬——站不住腳
【第20句】:【秋蟬落地——啞了】見“落地的秋蟬——啞了”。
【第21句】:【頭枕著烙餅挨餓】見“枕著烙餅挨餓”。
【第22句】:閻王寫文章——鬼話連篇
【第23句】:太平間的氣氛——死氣沉沉
【第24句】:【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人需要激勵。明代《古今小 說》:“自古道: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馬周只為吃酒上 受刺史責辱不過,嘆口氣出門,到一個去處,遇了一人提攜, 直做到吏部尚書地位,此是后話。”
【第25句】:【打了騾子馬受驚】(諺)比喻懲罰某人,旁邊的人會受到驚嚇。 也作打了騾子驚了馬。 打了騾子馬也驚。
【第26句】:運動是健康的源泉。
【第27句】:【貓口里挖鰍】(慣)鰍:泥鰍。從貓嘴里把它吃進的泥鰍掏出來。 比喻事情難度大,辦不到。 也作“貓嘴里挖鰍,虎頭上做窠”。
【第28句】:【水清見底,明鏡照心】釋義:比喻以誠相見。例句:嘿!頭回李書記去我家里,苦口教育我,硬是俗話說的:水清見底,明鏡照心。叫我大大提高了覺悟。
【第29句】:【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釋義:干什么事情精力就集中在什么事情上。例句:“這叫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你當時一心只想著強攻南山口,和敵人殺個痛快。同志啊!打仗可要有勇有謀。”
【第30句】:【有智贏,無智輸】(諺)指在任何比賽中,智慧的高下往往決定著輸贏。
【第31句】:【扣屎盆子】(慣)指無中生有地陷害人,損害其名譽。
【第32句】:【春雨落地,草苗一塊兒長】釋義:比喻各種力量同時興起。例句:人們全笑了,說:“不要緊。這叫春雨落地,草苗一塊兒長,廣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是很高的。明天高部長到那里去,整理整理就好了。”
【第33句】:【吃人飯拉狗屎】(慣)吃的是人飯,做的不是人事。斥人做盡壞事。 也作“吃人飯不拉人屎”。
【第34句】:【義不主財,慈不主兵】見“慈不掌兵,義不主財”。
【第35句】:【飽暖生閑事,饑寒發盜心】釋義:生活富裕就會發生不正當的事,饑寒交迫就會產生盜竊的想法。例句:日間與人講拳論棒,甚是有興;夜來孤身自眠,未免有些寂寞。正是:飽暖生閑事,饑寒發盜心。
【第36句】:【想起一出是一出】從前富貴人家,把戲班叫到家中唱戲, 戲目由他們決定,叫點戲。他們想點哪一出就演哪一出。 引申為:沒有準譜兒,一會兒一個主意。王蒙《活動變人 形》:“老孫辦事就是這么荒唐可笑,想去一出(戲)就是一 出。”
【第37句】:兩個鼻子眼出氣——息息相關
【第38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諺)情:實情。知道了實情,就不會責怪對方;怪罪對方,往往是不知道實情。指對人的責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39句】:對牛彈琴——白費氣力;白費心;不
【第40句】:【雞屎拌面——假鹵】(歇)鹵:用肉類、雞蛋、木耳等做湯加淀粉而成的濃汁,用來拌面條等食物,諧“魯”。指假裝愚鈍或糊涂。
【第41句】:【進鬼門關】(慣)鬼門關:迷信指陰陽兩界的交界處。戲稱人死亡。
【第42句】:【肥水不流外人田】(諺)指肥水只許澆灌自己的田地,不可外流。泛指一切利益只能方便自家,不可讓給外人。 也作肥水不落外人田。 肥水不外流。
【第43句】:【要吃飛禽,鴿子、鵪鶉;要吃走獸,兔子、狗肉】(諺)鵪鶉(anchun):鳥名,小頭短尾巴,羽毛赤褐色,不善飛。指飛禽中,數鴿子和鵪鶉的肉最細嫩;走獸中,數兔子和狗的肉最美味。
【第44句】:媽媽每次炒苦瓜都放很多油,并說:“苦瓜沒油苦啾啾,茄子有油滑溜溜。”(江西·信豐)
【第45句】:【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釋義:蘿筐繩子再長,用彎扁擔也能把籮筐挑起來。比喻計策再高明,對方也有對付的辦法。“索”又作“繩”;“彎”又作“翹”。例句:我們特派員雖然計謀多端,終究比不過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第46句】:【吃官飯】(慣)指在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工作,靠工資生活。
【第47句】:黃連樹上搭苦瓜棚一一苦上加苦
【第48句】:諸葛亮戰群儒——全憑一張嘴
【第49句】:【熟油拌苦菜——由人心頭愛】(歇)苦菜:~種宿根的野菜,有白色乳汁,莖葉嫩時可吃,略帶苦味。 用熟油拌著苦菜,味道很不入口,卻偏有人喜歡吃。指人的愛好不同,追求各異。 也作“熟油苦菜——各人心愛”。
【第50句】:殺豬的改行——放下屠刀
【第51句】:一天晚上,突然刮起了大風,我拿著門后的扁擔去頂門。媽媽瞅了我一眼說:“扁擔頂不得門,石頭打不得人。”(湖北·英山)
【第52句】:洞房里說悄悄話——甜言蜜語
【第53句】:【舌頭底下壓殺人】(諺)舌頭能把人壓死。指舌頭能搬弄是非,無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撥離間,陷人于死地。 也作舌頭片子壓死人。 舌頭根子下能壓死人。
【第54句】:冬天的樹枝一一冷冰冰,硬邦邦
【第55句】:小林鬧著要媽媽給他做件新衣服,說自己的衣服短得都快遮不住束腰帶了。他媽媽聽了笑著說:“不見人長,總見衣短。”(甘肅·蘭州)
【第56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難找,偶然得之,幸運。 魯迅《朝花夕拾》:“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藥 引尋到了。”
【第57句】:星期天,小姨帶著一周歲的表妹來我家做客。媽媽對我說:“你帶表妹到那邊玩,我和小姨文案話兒。”可是,我無論怎么哄,表妹就是不肯跟我走。媽媽笑著說:“官兒不離堂,孩兒不離娘。你自己玩去吧!”(河南·林州)
【第58句】:【車載不動,船裝不完】形容多、重。成語:車載斗量。祁淑 英《廢墟》:“鄉親說她是個故事簍子,說她肚里的故事車裝 不下,船載不完。”
【第59句】:媽媽叫我去喂豬,可我嫌喂豬太臟,就說讓我去提水吧。媽媽說:“叫你上山你下河,叫你下河你非要上山。”(安徽·樅陽)
【第60句】:【出污泥而不染】釋義:比喻人從污穢的環境中出來,卻能保持純潔的品質,不沾染壞習氣。 “污”又作“淤”。例句:田月軒立刻尊敬地說:“對。這就是叔的可貴之處。‘漸于蘭則芳,漸于鮑則臭’,叔久居鮑魚之肆,尚能分別香臭,出污泥而不染,難得呀!”
【第61句】:老羊的肉——有嚼頭
【第62句】:【家窮有口鍋,人窮不離窩】(諺)家里窮到只有一口做飯的鍋,也還是不肯離開自己的家。指人總是留戀故土,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肯遠走他鄉。
【第63句】:【初生牛犢不怕虎】這一俗語比喻年輕人大膽勇敢,有創新精神。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原句是“初生之犢不懼虎。” 東漢末年,劉備的大將關羽率軍襲擊曹操的襄陽和樊城,打得曹軍退守樊城。曹操便派于禁和龐德前去增援。龐德領兵來到樊城腳下,與名將關羽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龐德是員勇將,且年輕氣盛,和關羽大戰一百多回合,分不出勝負,雙方各自鳴金收兵。關羽退回營寨后,對關平說:“龐德刀法很厲害,是個對手。”關羽還說:“俗話說,初生之犢不懼虎。”龐德雖然勇猛,但缺乏經驗。當時正是秋季,陰雨連綿,河水猛漲,于是關羽采用水攻戰術消滅了曹操派來的七路援軍,擊殺龐德。龐德是第一個不怕虎的牛犢。
【第64句】:木魚兒改梆子——還是挨敲的貨;總是挨打
【第65句】:【瓜兒不離秧,孩兒不離娘】釋義:比喻彼此存在依附關系,離不開。“秧”又作“藤”。例句:“瓜兒不離秧,孩兒不離娘呀!”連陰天老虎掛念珠兒,假充善人,“蓑嫂,我把你留下吧!”
【第66句】:【茂林之下無豐草】釋義:茂密的樹林里,草長不旺盛。例句:地上除了雜生的一些小蘆箕草外,什么也看不到,光溜溜的。好似才打掃過一樣。走到這里,梅梅不禁想起了一句俗語:茂林之下無豐草。
【第67句】:【唱戲還要有個過場】釋義:比喻辦事不能操之過急。例句:性急吃不得熱饅頭,唱戲還要有個過場,鬧革命這事情,更是要得一步一步來。就像鋸大樹一樣,咱又要刨根,還要砍梢。
【第68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徹底沉】(諺)比喻問題要趁容易解決時及早解決,拖延會釀成災禍。
【第69句】:【頭頂高梁花,腳踩漿泥瓣】(慣)比喻身為農民,生活在農村。
【第70句】:【不是打死大蟲,就是被老虎吃掉】釋義:大蟲:老虎。比喻有我無敵,有敵無我,二者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例句:到了這個關節,只有一個拼字。好比武松過景陽岡,不是打死大蟲,就是被老虎吃掉,誰也躲不掉。
【第71句】:傍晚,我在放學路上聽兩位叔叔邊走邊談。其中一人說道:“你是唱紅臉的,可不能走啊!你走了,剩下我們幾個光屁股猴就沒戲唱了。”(河南·泌陽)
【第72句】:【 老鼠走到貓口】邊比喻落人險境。明代《初刻拍案驚 奇》:“那島上有小嘍羅數百,正在那里使槍弄棒,比箭掄拳。 一見有海船飄到,正是老鼠在貓口邊過,如何不吃!”
【第73句】:兒子多次勸爹媽要孝敬爺爺,可他們就是不聽。兒子氣呼呼地說:“跟著啥人學啥人,比著葫蘆還畫不出瓢?當心將來你們是我的榜樣。”這招兒還真靈,從此父母對老人百般地敬愛。(河南·鄲城)
【第74句】:槐樹上要棗吃——強人所難
【第75句】:【金銀不露臉】見“財不露白”。
【第76句】:【生姜斷了辣氣】(慣)比喻人改變了本質、秉性。
【第77句】:【打不掉蜂窩,反被咬了手】做事有風險,容易受到傷害。 《解放區短篇小說選》:“這天夜里,女人睡醒一覺了,劉老三 才回來,往炕梢一倒,對女人說:‘明兒早點吃飯,要開大 會。’女人冷冷地說:‘看打不掉蜂窩,反被咬了手。
【第78句】:【提了頭就知道尾】謂熟悉,精通。清代《儒林外史》:“到 了二十多歲,學問成了。一切兵、農、禮、樂、工、虞、水、火之 事,他提了頭就知道尾,文章也是枚、馬,詩賦也是李、杜。”
【第79句】:快過年了,我嚷著要買新衣服,爸爸批評我說:“鳥美比羽毛,人美比學習。”(寧夏·西吉)
【第80句】:【入鄉隨俗】(諺)到了什么地方,就要隨從那里的風俗民情。指各地風俗民情不同,不隨從當地的習俗,就不能融入當地的生活。 也作入境問禁,入國問俗。 入國問禁,入境問俗。 入鄉隨俗,入家問忌。忌:忌諱。
【第81句】:【目不識丁】“目不識丁”,是說這個人不識字。其實,“目不識丁”的本義并非如此。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最早的形體為“.”,表示眼珠,眼睛當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這個難題后人解決了,照鏡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子才是“目不識丁”的本義。后來,有人把“丁”的最早象形形體與構成漢字的最簡筆畫“點”聯系起來,認為一個人連構成漢字的最基本筆畫“.”都不認識,還能認識別的字嗎?又引申“丁”字是漢字最簡單的字,都不認識,喻其為文盲。于是,“目不識丁”便產生了新義,并逐漸取代了本義。
【第82句】:【開天窗說亮話】表示說話明白直率。成語:開誠布公、 直言不諱。海外於梨華《尋》:“打開天窗說亮話,沒有我們, 哪有他這位美貌的妻子?”
【第83句】:呂布拜董卓——挑肥揀瘦
【第84句】:【壽桃】在我國有一民俗,每逢父母或長輩生日,兒女或晚輩都要送一個大壽桃,并祝父母或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那么,送壽桃的習俗源自哪里呢?據說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是從孫臏開始的。孫臏十八歲時離家學習兵法,與家人無音訊達十二年。一年五月初五那天,孫臏想起今天是母親的六十歲生日,便向師父告假回家探母。臨行前,師父鬼谷子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并說:“這桃是不輕易送人的,我送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接過就辭別師父急忙行家趕。孫臏回到家,看見母親憔悴的面容,心里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里捧出師父送的桃獻給母親,老母親接過桃吃了一口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老母親容顏大變,皺紋一掃而光,青絲如墨,雙目明亮,牙齒重生。后來,人們紛紛效仿孫臏,也在父母生日時,送上鮮桃祝壽。在冬春初夏沒有桃子時,人們就用面粉做成壽桃,蒸熟了送給父母拜壽。
【第85句】:關夫子賣豆腐——人強貨不硬
【第86句】:大嬸借我家半碗米,還時卻端來一碗米。奶奶笑著說:“借一驢,還一馬,下次來自己挖。”(河南·內鄉)
【第87句】:【堵窟窿】(慣)比喻償還債務。
【第88句】:【胸口上掛笊籬——撈心】(歇)撈:諧“勞”。指費心勞神,操心。
【第89句】:【將軍額前跑開馬】(諺)將軍的前額很寬闊,足以跑開馬匹。指有地位、有度量的大人物,最能寬恕別人,最有容人之量。 也作“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
【第90句】:老鼠給貓刮胡子——溜須不顧命
【第91句】:鬼作老巫婆——自作自受
【第92句】:剃頭的刀布——臟透了
【第93句】:獨樹難擋風,獨柴難燒紅。
【第94句】:【挑水瞞不了井臺,上炕瞞不了鍋臺】(諺)鍋臺:我國北方農村的鍋灶與炕洞相連,冬天便于取暖。挑水要上井臺,上炕要經鍋臺。比喻做任何事情總瞞不過知根知底的人。
【第95句】:【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諺)人種地肯實實在在出力,土地自然就會多產糧,讓人吃飽飯。指種地要勤勞,就能獲得豐收。
【第96句】:牛郎織女哭梁祝——同病相憐
【第97句】:【紅娘】現常把為未婚男女牽線搭橋的介紹人稱為“紅娘”。這一稱謂源于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成于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茍慧生。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講述了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唐貞元年間,書生張君瑞進京趕考,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識于蒲州東十里的普救寺,兩人一見鐘情,情愫暗生。由于老夫人從中作梗,一對情人苦苦相思。鶯鶯的丫環紅娘十分機靈,見小姐每日愁眉不展,便想辦法為他們穿針引線,傳遞情書,并將小姐的情況告訴張生。后來,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于不顧禮法束縛,和張生私訂終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后,要棒打鴛鴦,拆散他們倆。又是機智的紅娘勇敢地站出來,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使得一對情侶終成眷屬。劇本是死的,只有搬上舞臺才能演活,才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演活紅娘的是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荀慧生,他改編創作并成功演出了《紅娘》一劇,成為茍派的重要代表劇目。荀派傳人宋長榮被譽為“活紅娘”。
【第98句】:【卿相出寒門】見“白屋出公卿”。
【第99句】:【三錢兒油,倆錢兒醋】(慣)比喻很小的事情。
上一篇:人生哲理名句人生苦短的圖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