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老頭吃糖——越扯越長】(歇)糖:指麥芽糖,能拉長。扯:本指拉,轉指漫無邊際地閑談。形容說話漫無邊際,越說越多,沒完沒了。
【第2句】:【吃槍藥】(慣)比喻人火氣大,無端地沖人發脾氣。
【第3句】:【大象屁股推不動】 釋義:大象屁股太沉,推不動。比喻工作開展不起來。 例句:“你怎么指揮得動呢?”想著那些“大象屁股推不動”的單位,我一次次羨慕地問。
【第4句】:【常賭無贏客】(諺)經常賭博的人,沒有一個是贏錢的。指凡賭博,最后都是以輸錢為下場。 也作“久賭無勝家”。
【第5句】:【揀有頭發的揪】(慣)頭發:比喻把柄、短處。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軟弱的欺負。 也作“揀有頭發的抓”。
【第6句】:【到處楊梅一樣花】 釋義:比喻各地情況都一樣。 例句:許三財接道:“現今鄉里亂糟糟,吃碗粗飯也吃得不安寧,你何苦回去?”“到處楊梅一樣花。”榮茂老板說。
【第7句】:【誰走的路長遠,誰能到西天佛地】(諺)西天:佛教指佛祖所在的地方。誰不怕路途遙遠,誰就能到西天見到佛祖。指誰有毅力有志氣,誰就能達到目的。
【第8句】:【老天爺瞎了眼】(慣)比喻社會黑暗,壞人橫行,沒有天理。含埋怨的口氣。 也作老天爺不長眼。 老天爺閉著眼。
【第9句】:【千金之軀,不死于盜賊之手】(諺)寶貴的生命,絕不肯輕易喪失在盜賊之流的手里。指有作為的人,必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作無謂的犧牲。
【第10句】:【遠水不救近火】(諺)遠處的水再多,也救不滅眼下的火災。比喻緩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當前的困境。 也作“遠水救不得近火”。
【第11句】:【寧養一條龍,不養十只熊】(諺)龍:傳說中能騰云吐霧的神異動物。寧愿養一條神奇的龍,也不愿養一群無用的熊。比喻養育后代,重在優質,不在數量。
【第12句】:【鞋趿拉襪搗蒜】(慣)鞋趿(t。)拉:把鞋幫后部踩在腳后跟下。襪搗蒜:襪子不合腳,走路時老往腳心跑。形容衣著不整齊,不利落。
【第13句】:【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著名的川菜,深受食客歡迎。“麻婆豆腐”的來歷,連老外都知道,他們在譯中國菜名時鬧了許多笑話,如“童子雞”,被譯為“沒有性交的雞”。而“麻婆豆腐”則一譯就準,他們隨口譯為“臉上長麻子的老婆制作的豆腐”。可見“麻婆豆腐”通俗易懂,且吃起來大有滋味。它用料講究,一碟豬肉末(或牛羊肉)加上豆腐及大蒜茸、花椒粉、麻油、紅淑油、豆瓣醬等佐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濃、辣、軟、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思之垂涎欲滴。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成都萬寶醬園溫掌柜,有個滿臉麻子的女孩,名叫溫巧巧。她成年后嫁給馬家碾一個油坊掌柜陳姓男子。十年后,她的丈夫在運油途中發生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子的生活就成了問題。運油工和鄰居每天都拿來米和菜幫助她們。巧巧的左右鄰居分別是豆腐鋪和羊肉鋪,所以送來的菜常有豆腐和羊肉。巧巧就把碎肉配上豆腐燉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鄰居嘗后都拍手叫好。于是,姑嫂倆就把住屋改為店鋪,前鋪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徠顧客。由于好吃不貴,生意頗興隆。巧巧寡居后沒有改嫁,一直經營羊肉豆腐來維持生計。她死后,人們為了紀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用至今。
【第14句】:【一竿子插到底】(慣)比喻把事情徹底做好或負責到底。 也作“一竿子扎到底”。
【第15句】:【踩窩子】(慣)比喻探查底細。
【第16句】:【陛下.殿下、閣下】這三個詞都是敬辭,“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閣下”一般指宰相。這三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帝紀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說法。顏師古注引漢應劭的話:“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 古人的尊稱有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不敢正視對方,因為對方地位太高。 陛下。見到皇帝,不能正視,只能站到臺階之下,更不能直接與皇帝說話,寶座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對皇帝的尊稱。 殿下。見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視他們,只看他們的宮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閣下。見到宰相,也不敢正視,只能看到他的樓閣之下,于是稱之為“閣下”。“閣下”可解釋為在你的閣樓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機構——內閣。到了明朝中后期,內閣才成為權力的中樞,內閣成員稱為閣老。在這時,閣下又增加了一層意思,就是對內閣大臣的尊稱。現在“閣下”多用于外交場合,如:首相閣下、大使閣下。 陛下、殿下、閣下是對他人的敬稱,以自稱的“在下”地位來襯托出他們的高貴地位。
【第17句】:【儉是聚寶盆,勤是搖錢樹】(諺)聚寶盆:傳說中聚積著取之不盡的財寶的盆。搖錢樹:傳說中能搖落金錢的樹。指儉和勤是相輔相成的,儉能積存,勤能創收,能創收又能積存,自然就能致富。 也作“勤為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第18句】:【開小差】(慣)原指軍人擅自離開部隊。比喻思想不集中或未經同意擅離崗位。
【第19句】:【讓貓看肉,讓獾守田】(慣)獾:即狗獾,哺乳動物,毛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趾端有長而利的爪,善于掘土,晝伏夜出。比喻為壞人干壞事提供方便。
【第20句】:【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諺)和氣的、體貼人心的話,即使在嚴寒之中也會讓人感到渾身暖和;傷人的惡語,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會讓人感到心寒。指好言能給人溫暖,惡語只能煽動起仇恨情緒。 也作好話一句三冬暖。 一句好話三分暖。
【第21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22句】:【買金須問識金家】(諺)要買金子,就要讓辨識金子的專家來鑒定,這才不至于買來假貨。指不識真金的人,會把真金當假金。比喻寶物在外行眼里,顯不出它的真價值。
【第23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歇)本指馬尾巴搓不成一股繩子;轉指人心不齊,合不成一股勁兒。
【第24句】:【東葫蘆扯到西架上】 釋義: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 例句:“嘿嘿嘿!這叫把東葫蘆扯到西架上了!”老隊長不以為然地笑笑……
【第25句】:【知足不辱】(諺)知道滿足就不會貪婪,也就不會受到羞辱。指知足可以保持人格的尊嚴。
【第26句】:【人老不算老,心老才算老】(諺)指生理上的衰老不能算老,心理上的衰老才是真正可怕的。
【第27句】:【買了個母雞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問語氣。本指若買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雞,即使殺了也無濟于事;轉指婦女即使不會生養,也無人可奈何。
【第28句】:【捅馬蜂窩】(慣)比喻惹禍,冒犯難對付的人。 也作“捅蜂窩”。
【第29句】:【小娘愛俏,鴇兒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30句】:一心想趕兩只兔,反而落得兩手空。
【第31句】:【青菜蘿卜一鍋煮】 釋義:比喻不加區別,同樣對待。 例句:李春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的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泥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32句】:【百聞不如一見】“百聞不如一見”意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一俗語出自漢朝。 漢武帝時,居住在甘肅西部、四川北部、青海東部的羌族各部落,歸順漢朝。到漢宣帝時,西羌各部族開始秘密和匈奴聯絡,甚至準備向匈奴借兵,“擊鄯善、敦煌以絕漢道”,準備徹底推翻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建立統一的羌族政權。自此,漢朝對于羌族的控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面對困難的局勢,宣帝派人向曾參加過武帝時北征匈奴的老將軍趙充國請教,派誰去才能解決問題。趙充國說:“沒有誰比我更合適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問趙充國:“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如何,需要多少人馬?”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安排,不能離開現場具體情況,紙上談兵。 我愿意先盡快趕到金城,從當地了解情況,制定好應對的計劃,再向陛下回復,請陛下相信老臣。”到達金城之后,趙充國充分了解情況,準備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穩守不出戰,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聯軍中并不堅定的部分首領,對和漢朝作戰產生了懷疑,引起了羌族內部矛盾。穩扎穩打,一戰擊敗羌軍主力,其他羌軍紛紛倒戈,投降漢朝,西羌局勢終于安定下來。 自此,“百聞不如一見”便流傳后世。
【第33句】:【秀才】現代漢語詞典對“秀才”的釋義為明清兩代生員的通稱,現泛指讀書人。“秀才”絕不是明清兩代才有的,它比舉人、狀元還要早得多,它源遠流長,最早始見于《管子·小匡》。到漢代,秀才成為舉士科目。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東漢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后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宋代凡應舉者都稱秀才。明太祖曾采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任以知府等官。明、清兩代,秀才成為府、州、縣生員的專稱,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秀才”,現在一般用來泛指讀書人,如“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也用來形容會寫文章的人,如某某在領導眼里就是個“秀才”。 腸斷(斷腸)“腸斷”形容悲痛到極點。竟源自一只猴子。 《世說新語·黜免》載:齊桓公進入蜀地,經過三峽時,兵士中有個人捉到一只小猴子,結果,母猴沿岸隨著船隊追趕,走了一百多里路程,而且哀號不止,執著永不放棄。當船行到一個較窄的河道上,母猴奮力一跳上了船,想去抱回小猴子。然而,母猴還未站穩,便一頭栽到船艙里。士兵剖開它的肚子一看,它的腸子斷成一寸一寸的了。它雖然是只猴子,竟有這樣的愛心,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啊。后以“腸斷”喻極度悲傷,亦說“斷腸”。衍生出“肝腸寸斷”這一成語來。
【第34句】: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第35句】:運動勁出來.歇著病出來。
【第36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釋義:形容人心難測,不可了解。 例句:尤渾奏臼:“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知內而不知心,正所謂‘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第37句】:【只要人手多,牌樓抬過河】(諺)牌樓:舊時街市要沖豎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連高大的牌樓也能抬過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難也不怕。
【第38句】:【杏核子——仁兒苦】見“山杏核——苦仁兒”。
【第39句】:【螞蟻進磨盤——條條是道】(歇)磨盤:磨的底盤。道:本指磨的底盤里條形的溝槽,轉指道路。 形容可走的道路很多。
【第40句】:【當面鑼,對面鼓】 釋義:當面把話講清楚。 例句:“找文房四寶來!”何大學問大喊,“咱們當面鑼,對面鼓;白紙黑字,立下文書。”
【第41句】:【賣不了的秫秸——戳那兒了】(歇)秫秸:去掉穗的高梁稈。戳:本指豎立放置,轉指站。形容人受到冷遇,晾在那兒或愣在那兒。
【第42句】:【露風聲】(慣)指透露某種信息或散布某種消息。也指泄露秘密。 也作漏風信。 走漏風聲。
【第43句】:晚餐少喝水,睡前不飲茶。
【第44句】:【小孩兒口沒遮攔】(諺)指小孩子的嘴巴無禁無忌,想到就說,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計說話后果。
【第45句】:【往臉上抹黑】(慣)比喻丑化人,使其名譽受損。 也作朝臉上抹黑。 給臉上抹黑。
【第46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行去做,就得心應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47句】:【寡人】古代皇帝自稱寡人,這是怎么回事呢?“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是古代君王的一種謙稱,意思是說自己無能無德,有負臣民的重托。 應該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是一種謙虛的姿態。但實際上明君不多,暴君、昏君卻不少,同稱“寡人”。 作為皇帝專稱的“寡人”,有一個發展過程。先秦時期,可以自稱寡人的人很多《禮記·曲禮下》記載:“諸侯見天子,日‘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日‘寡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王問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除此之外,士大夫也有自稱寡人的。《世說新語》中:“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到了唐代,寡人成了皇帝自稱,其他身份的人都不能自稱寡人了。
【第48句】:【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慣)指脾氣、秉性相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譏諷不好的人喜歡聚在一起。
【第49句】:【美食不中飽人餐】(諺)中:適合。指人在飽食之后,對再美好可口的食物也沒食欲。比喻道理雖好,當人不需要時,也就不會接受。
【第50句】:【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慣)比喻做事拘泥偏執。
【第51句】:【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諺)指長期窗下苦讀無人過問,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揚天下。
【第52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國成立前是私營企業主的代稱,“大老板”就是資本家了。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三大改告”,實現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開放以后,私營經濟又有了大發展,出現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現象,具有億萬資產大買賣的富豪稱“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擺地攤的攤主也稱老板,反正見怪不怪,人們也都習慣了。那么,“老板”是怎么來的呢? “老板”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這里只選擇一種,“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稱戲班班主的。如梅蘭芳在舊時稱梅老板。清代張濤《津門雜記》云:“優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訛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處’,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園子弟出身,積有資金,遂畜雛伶,自立堂門。”這里再明白不過地說明,戲班班主稱為“老板”,他們多是梨園子弟出身。 戲班班主被稱為“老板”,是從唱曲中的“拍板”來的。要節奏鮮明,就得有指揮棒,指揮戲曲演唱的指揮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長條板子。明代曲論家王驥德在《曲律》中所說的“蓋凡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板以為節制。”明代魏良輔的《曲律》中曾說:“惟腔與板兩工者,乃為上乘。”這就是說,演唱者要唱得腔純板正,才算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來。正因為曲壇領袖或戲班班主多是“腔純板正”的梨園杰出人物,正因為他們老于板眼純正而歌,所以把他們稱為“老板”是再形象不過了。
【第53句】:【沙龍】“沙龍”泛指文學、藝術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會。近幾年,“沙龍”一詞風靡全國。那么,它來自哪里呢?它是一個外來語,是法語的音譯。 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巴黎的文人和藝術家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談論文學藝術,互相誘發靈感,無拘無束,生動活潑,促進創作質量。 “沙龍”遂成為社會交往中的高雅的活動場所的稱呼。西風東漸,前幾年傳人中國,風靡一時,如“藝術沙龍”、“青春詩派沙龍”等。后來向其他領域擴展,如“企業家沙龍”、“攝影沙龍”、“美術書法沙龍”。大學生里的“英語角”為了趕時髦,改稱“英語沙龍”,公園里的“戲曲沙龍”等,不一而足。
【第54句】:【上西天】(慣)西天:佛教徒指極樂世界。 也作“升西天”。
【第55句】:【正月十六貼門神——遲了半月】(歇)門神:舊俗除夕或正月初一貼在門上的神像,迷信以為能驅逐鬼怪保平安。指行動遲緩,錯過了時機。常含譏諷意味。
【第56句】:【此一時,彼一時】 釋義:指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不能同樣看待或一概而論。 例句:此一時,彼一時。那時他要不裝裝過激派的樣子,怎么能成得了名,怎么能當得上今天的大使。
【第57句】:【刀切豆腐兩面光】 釋義:比喻人兩面討好。 例句:如今過日子不能刀切豆腐兩面光,在誰面前都想賺好人。腳踩兩只船略有點風浪就會閃到海里去,輕了嗆幾口水,重了會淹死。
【第58句】:兩個分力的尖角越小,合力越大:一個集體團結越緊,攻關力越強。
【第59句】:【爬得高,跌得重】 釋義:官職攀得越高,招來的災禍越大。 例句:爬得高,跌得重。心越狠,命越窮。人心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第60句】:【拿著黃金當生銅,拿著珍珠當綠豆】(慣)形容人眼力差,不認識好東西。
【第61句】:【到了山里再砍柴,到了河邊再脫鞋】(諺)指到了該拿出行動的時候再行動也不遲,得看準時機,不可貿然行事。
【第62句】:【各師傅各傳授,各把戲各變手】(諺)把戲:雜技。一個師傅自有一套傳授技能的方式,一種把戲自有一套表演變幻的手法。指在技藝的傳授與表演上,各有各的路數。
【第63句】:【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樹枝】 釋義:五更:舊時將一夜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又稱“五鼓”、“五夜”。指半夜到五更時刮的西風,天明時會變成拔樹斷枝的颶風。 例句:老漢著急了:“你沒聽說‘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樹枝’嗎?趕快作準備吧,有天災了!”
【第64句】:【事從緩來】(諺)指凡事須考慮周到,從容辦理,不能操之過急。
【第65句】:【蛤蟆蝎子屎殼郎,各人覺著各人強】(諺)蛤蟆、蝎子和屎殼郎,全都是有毒或有害的昆蟲,可它們各自還覺得它們了不起。比喻素質低劣的人往往還盲目自大。
【第66句】:【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67句】:【公不離婆,秤不離砣】見“秤不離砣,公不離婆”。
【第68句】:【兩耳不聞窗外事】(慣)指人不關心外界的事情。 也作“兩耳不聞天下事”。
【第69句】:【一著不到處,滿盤俱是空】(諺)一著:一步棋。關鍵時刻一步棋不到位,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比喻在事情的主要環節中,稍有差錯就形成無法挽回的失敗。 也作一著錯,滿盤輸。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第70句】:【兵無糧自散】(諺)兵:指軍隊。 軍隊要是斷絕了糧草,自然就會解體。指糧草是行軍用兵的生命線,缺糧斷草就意味著不戰自敗。
【第71句】:【砸牌子】(慣)比喻遭到失敗,毀了聲譽。
【第72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慣)程咬金:唐初大將,一些白話小說常常把他描寫成魯莽憨直的人,武藝雖不甚高強,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給對方造成威脅。比喻事情在進展中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擾。 也作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 半腰里殺出個程咬金。
【第73句】:【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 釋義:多咱:什么時候。轅:伸出車前駕牲口的兩根直木。兔子永遠也不能駕轅拉車。比喻能力差或本質不好的人擔不得重任。 例句:我說,不行,改不了的,你們要不信,走著瞧吧,老言古語沒錯提:“兔子多咱也駕不了轅。”
【第74句】:【開一道口子,毀一座堤壩】(諺)堤壩:防水攔水的建筑物。指堤壩上如果開了口,水就會沖潰整個堤壩。比喻事情一旦開了先例,就會發展到不可收拾。
【第75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76句】:【和尚吃八方】(諺)指和尚靠各處化緣生活。
【第77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慣)送殯的:送葬時陪送靈柩到墳地的人。 比喻傷害了好心幫忙的人。
【第78句】:【受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79句】:【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諺)人老是生命的自然規律,不必怕,怕的是心態的變老,喪失信心與意志。
【第80句】:好人爭理,壞人爭嘴.
【第81句】:【潑冷水】(慣)比喻打擊人的熱情或積極性。 也作潑涼水。 潑冰水。 澆冷水。
【第82句】:【鐘不扣不嗚,鼓不打不響】 釋義:比喻事情做了,總會被人知道。 例句:鐘不扣不鳴,鼓不打不響。欲人不知,莫若不為。你做的事,外邊哪一個不說的?
【第83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84句】:【前人栽樹,后人修剪】 釋義:比喻前人開創的事業,后人要鞏固、發揚光大。 例句:那年月,老一輩鬧革命啃草根、吃皮帶,還要流血犧牲;現在咱吃細米、嚼白饃,只不過多流幾身汗。這就好比“前人栽樹,后人修剪”。
【第85句】:【成立之難如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諺)覆墜:傾覆敗落。燎:燒。 指基業的創建與成就,就像上天一樣艱難;而覆亡與敗落,卻像燎毛一樣容易。
【第86句】:【草怕嚴霜霜怕日】 釋義:指一物降一物。 例句:馬鳳蘭說:“草怕嚴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要垮臺了。”
【第87句】:【狗吃屎】(慣)形容人身體向前摔倒、嘴啃地皮的樣子。多含譏諷義。
【第88句】:【打了梅香,丑了姑娘】(諺)梅香:通稱侍候小姐的丫環。姑娘:指小姐。打的雖然是丫環,卻使小姐丟了臉面。泛指懲治下人,失體面的卻是主子。 也作打的丫環,嚇的小姐。 打壞了丫環,哭壞了小姐。
【第89句】:【圣人門前賣字畫】(慣)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第90句】:【吹牛皮】(慣)指說大話,夸海口。
【第91句】:【老鴰等死狗】(慣)比喻沒有希望地等待。
【第92句】:【恨不得爺娘多生兩只腳】(慣)形容恨自己跑得太慢。 也作“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第93句】:【走過場】(慣)本指戲曲中龍套角色出場后不停留,穿過舞臺從另一側下場。比喻只求形式,沒有效果,敷衍了事。
【第94句】:【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 釋義:螻蟻:螻蛄和螞蟻。螻蟻小蟲還貪戀生命,何況是人。舊時乞求活命或勸人不可輕生的話。 例句:可憐也,這婆婆掉了桶在這井里。不敢回家中去,在此尋個自盡。嗨,可不道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左右!拿著那揉鉤槍,井中替她撈出那桶來。
【第95句】:【老鴉嫌豬黑】 釋義:比喻只知嫌惡別人的缺點毛病,不知自己的缺點毛病也和別人一樣。 例句:俗語道:“……老鴉嫌豬黑,烏龜笑鱉跛。”
【第96句】:【馬好還得鞍子配】見“好馬須得配好鞍”。
【第97句】:【大姨媽】女生的月經來了,有許多隱諱之語,來代替使人害羞的月經一詞。如“例假”、“倒霉”等,還有一種隱諱之語叫“大姨媽”。那么,“大姨媽”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這里面有一個愛情故事。 據說在漢代,有個女孩叫佳兒,早年父母雙亡,就一直跟著姨媽家的人生活。年方二八之時,正是出嫁的好時候,上門說媒的人也就多了,佳兒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個姓李的書生。 李姓書生也很愛慕佳兒姑娘,那時候人都很傳統,兩個人定了親,可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完婚,兩個人獨處的機會不多。當兩人見面的時候,往往大姨媽也在家里忙活,兩人溫存的時候,自然怕人看見,說三道四。所以聽見腳步聲,佳兒就會說:“大姨媽來了,你快躲起來。” 終于到了結婚的日子,入了洞房,書生就急匆匆想要一盡云雨之歡,可惜日子不巧,佳兒就說今晚大姨媽要來。書生也是聰明人,知道一定有難言之隱,就忍住了。從此以后,就有了這個習慣說法,月經來了,就會說“大姨媽”來了。
【第98句】:【盡忠難以盡孝】(諺)指要報效國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也作盡忠者不能盡孝。 盡得忠來難盡孝。
【第99句】:【落個樹葉怕把腦袋砸碎】見“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
上一篇:微頭條素材大全說到心坎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