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游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2句】:【鏇的不圓砍的圓】指一種反常心態,覺得正規的不如非 正規的。海外張愛玲《連環套》:“我說在頭里,諒你也聽不 進:鏇的不圓砍的圓,你明媒正娶,花燭夫妻,未見得一定勝 過我。”
【第3句】:【 挑刺也得看對眼兒】謂挑毛病應找對了地方,不能胡攪蠻 纏。趙樹理《劉二和與王繼圣》:“挑刺也要看看眼對不對, 這燈還不亮!”
【第4句】:二月割韭菜——頭一刀
【第5句】:【 好話說盡,壞事做絕】說話騙人,行動害人,壞透了。申躍 中《掛紅燈》:“你謊話說盡,壞事做絕,我跟你姓武的勢不兩 立,水火不相容。”
【第6句】:【 借債還債,窟窿還在】還了舊債欠新債,指困難沒有徹底 解決。相關的:拉新賬,還舊賬。清代《歧路燈》:“此時不肯 當賣原好,若再揭(貸)起來,每日出起利息來,將來搭了市 房,怕還不夠哩。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
【第7句】:【石油】說起“石油”,有說是外來詞,有說是國產詞匯,其實,它的名字源于中國,大規模開采始于國外。大規模開采石油是在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時代用煤不用油,內燃機時代才開始大規模用油。優質的石油產品,發達的石油工業,歐美應執牛耳,中東國家為產油龍頭。新中國成立后,雖先建有玉門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慶開出大油田,從此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這似乎說明國外的石油先于中國。不是!“石油”不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國人發現,在外同人尚無認識時,國人開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陜西延安)任官,他見很多人在泉邊用小罐裝盛流出的黝黑油狀物,據說可以點燈。沈括也裝了些帶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條燈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樣點燈照明用。它燒出的黑煙,凝聚成黑灰,還是最好的寫字之墨。沈括給它起名“石油”,還做了首石油贊美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揚塵。”“石油”一詞,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進。早在宋朝中國已經有了石油,石油的發現是中國人的驕傲,現在,中國正向石油強國發展。
【第8句】: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動一下
【第9句】:茶館里的買賣——滴水不漏;點滴不漏
【第10句】:扶著欄桿上樓梯——穩步上升
【第11句】:有這么一家子,老子蹲過監獄,大兒子、二兒子又先后被公安局抓走了。我奶奶嘆息道:“這一家人哪,真是刺猬肚子里爬出來的小子——沒一個光溜的。”(安徽·天長)
【第12句】:在縣城一家家具廠上班的哥哥,正干得好好兒的,突然想改行做生意。全家人都勸他,他卻不聽。大伯生氣地說:“駱駝蹄子走猴路,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踏踏實實,干啥工作也不行。”(河南·西華)
【第13句】:【寧惱遠親,不惱近鄰】(諺)寧可惹惱遠方的親戚,也不惹惱緊挨的鄰居。指在人際關系中,經常打交道的左鄰右舍,比遠居的親戚重要得多。
【第14句】:谷糠榨油——難上加難
【第15句】:【披著馬列主義的外衣】指口頭上偽裝革命,內心里反動。 傳記圖書:“以偽裝的面目出現,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打 著紅旗反紅旗。”
【第16句】:【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諺)鳳凰如果拔去羽毛,其形象還不如一只雞。比喻失勢的人物還不如個普通百姓。
【第17句】:警犬的鼻子一真尖(奸)
【第18句】:【心頭不似口頭】(慣)心里想的跟嘴里說的不一樣。指人說一套做一套,要兩面手法。
【第19句】:【圣人面前賣字畫】在內行人面前逞能。類似的:孔子門 前賣詩書。張賢亮《河的子孫》:“真是孔子門前賣詩書,魯 班門前耍斧子!苦了錢了,還組織這么多人來學習哩!”
【第20句】:馬褂改褲衩兒——大材小用
【第21句】:【 不見真佛不燒香】認準了有用的人,再去求他。電影《紅 色娘子軍》:“南某闖蕩半生,這份家業,得來不易!不見真 佛,我是不能燒香啊!”
【第22句】:爸爸在廚房一邊喝酒一邊抽煙,我在喝小香檳。媽媽見了說:“真是烏龜不脫殼,一輩有一個。”(湖北·鐘祥)
【第23句】:【冬至未來莫道寒】釋義:冬至未到不要說天冷。指嚴寒在冬至以后。例句:冬至未來莫道寒.這東北的大冷天,還在后頭呢!
【第24句】:【變色龍】“變色龍”比喻善變、隨時偽裝自己、逢迎投機、見風使舵的人。“變色龍”實有其物,是蜥蜴類爬行小動物,軀干稍扁,皮面粗糙,四肢略長,行動緩慢,舌頭長而靈活,常伏在暗處以舌捕食其他昆蟲。它的皮下有多種色素塊,能隨時根據不同光線或環境,改變表皮顏色以保護自身安全。用“變色龍”這個比喻,源于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他創作的小說《變色龍》中,描寫了一位態度變來變去的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故事。警官奧楚蔑洛夫例行巡查時,碰到被狗咬傷手指的首飾匠,警官大罵那只野狗,還決定要追查狗的主人,嚴懲不管教惡狗的家伙!有人說此狗像將軍家的,警官立時變了臉,把被咬者罵了一頓。另一警察說將軍家沒有這種狗,警官又改了口氣,再次痛罵惡狗。將軍的廚師看了狗時說,這是將軍哥哥家的狗,變色龍警官又改變了顏面……警官逢迎拍馬的本性,使他表演了瞬間多次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滑稽變色丑劇,寓意深刻,
【第25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第26句】:石板上種花——難發芽
【第27句】:我白天玩了一天,到晚上才想起作業還沒做,這才忙著做起作業來。媽媽見了說:“你可真是‘白天串門子,晚上補裙子,。”(山東·鄄城)
【第28句】:【 整簍灑油,滿地撿芝麻】大處浪費,小處節儉。類似的:大 海潑油,路上撿芝麻/大路上撿芝麻,大缸倒香油/大罐子潑 油,蚊子屁股上挖脂。老舍《青年突擊隊》:“那么多洋灰,沒 人給蓋上,一下雨就全完,可是你去撿釘子?大簍灑油,滿 地撿芝麻!
【第29句】:小彬一到家,就喜歡指使這個干這,那個干那,而自己卻連活邊都不挨。別人說他是“自己懶又懶,喜歡充老板”。(江西·進賢)
【第30句】:【大口小口,一月一斗】(諺)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吃糧上,一人一月總得一大斗。指口糧的耗費是硬指標,不容含糊。
【第31句】:【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非死別與生離】(諺)指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悲苦事情中,生離和死別是最令人難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萬般哀苦事,除非死別共生離。 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過死別與生離。 世上傷心無限事,最難死別與生離。
【第32句】:老太太吃奶豆腐——盡挑軟的
【第33句】:劉姥姥坐席——凈出洋相
【第34句】:【禮多人不怪】(諺)對人多講究禮貌,人不會見怪。指禮貌是文明的舉止,以禮待人,謙恭有禮,人們總是樂于接受的。 也作禮到人不怪。 禮多不罪人。
【第35句】:【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見“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第36句】:媽媽說我寫字潦草看不清,爸爸說:“他的字是木工的道,自己的號——自己清楚,別人不知道。”(河北·廣平)
【第37句】:【是龍就上天,是蛇就落地】謂各就各位。也指有能耐就 行,沒有能耐就淘汰。類似的:是鬼歸墳,是神歸廟。劉澍 德《歸家》:“到那時,能成龍的升天,能變蛇的入地,八仙過 海,各顯神通。”
【第38句】:姑姑有一個女兒,還想再生個兒子。她跟奶奶說這件事時,奶奶很反對,說:“寧添一斗,莫添一口。少生孩子少受罪!”(山西·平陸)
【第39句】:【沒咸不解淡】(諺)咸:咸味,指鹽。沒有成鹽,就化解不了食物的清淡。指加入鹽,才能使食物有滋味。比喻有了合適的人選、妥善的辦法或金錢,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也作“無鹽不解淡”。
【第40句】:【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裹腳布,舊時婦女纏足用的 長布條。懶惰者不常洗,以致又臭又長。多用來形容語言 文字內容空泛,廢話太多。懶婆娘,也說:王大娘。《香港內 外》:“唉,這個廣告呀,簡直就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 又臭!”
【第41句】:【朽木不可雕也】此語常用以比喻人沒有出息,不堪造就,如扶不起來的阿斗。典出《論語·公冶長》: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宰予喜歡白天睡大覺。有一次,孔子發現后生氣地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樣的學生,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責備了!” 宰予也夠倒霉的,別人說他幾句也就過去了,偏偏打瞌睡叫老師撞見了,落了個“青史留名”。
【第42句】:【地是大家種,路是眾人走】(諺)土地,是大家種的;道路,是大家走的。偏指道路是天下人的道路,不是私有的,人人都有權利行走。
【第43句】:【死也要拉個墊背的】見“臨死還要拉個墊背的”。
【第44句】:【打免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釋義:比喻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嫌多、嫌不好。例句:以前,咱是避著他們走;往后,就得迎著他們走,不然,到哪搭去弄槍?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瞅準了,得下手時就下手,槍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第45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慣)洞庭山:在太湖中,屬吳江縣,有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盛產橘子。比喻人忘本,得到了好處卻忘了這好處的來源。
【第46句】:【惡人自有惡人磨】釋義:厲害的人自有厲害的人去對付。例句:看的人隨后跟來,觀看兩家怎地結局?銅盆撞了鐵掃帚,惡人自有惡人磨。 ………
【第47句】:黃鼠狼不出洞門——死守臊窟窿
【第48句】:【老鴉啄柿子——揀著熟的開口】(歇)熟:本指成熟,轉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49句】:【滿招損,謙受益】此俗語淺顯易懂,自滿會招來損害,謙遜會有諸多益處。此俗語源自《尚書·大禹謨》。相傳遠古時代,“苗”這一偏遠部族不服中原統治,舜帝命禹率軍征戰。禹雖然極力鼓舞士氣,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個名叫益的人提建議說:“只有德行才能感動上天,天運是不可違逆的。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至誠可以感神,更何況一個苗部族!”禹表示贊同,接著就班師回朝了。正是由于堅持“滿招損,謙受益”的信條,堯舜禹三代成為中國社會形態的典范。毛澤東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滿招損、謙受益”,并賦予它全新的內涵,也成了至理BBB。
【第50句】:【獨頭蒜——沒瓣】(歇)獨頭蒜:指沒分成瓣狀的蒜頭。瓣:諧“伴”。指未成家,單身。
【第51句】:【能把木頭人說活,能把晴天說下雨來】(慣)形容人特別能說會道。
【第52句】:【武大郎開店——比我高的別進店】(歇)《水滸傳》描寫武大郎身材矮小。指人妒賢嫉能,不能容納比自己強的人。
【第53句】:【太平不用舊將軍】(諺)舊指當天下安定的局面形成后,皇帝就會采取各種手段,疏遠、排斥以致迫害開創大業的武將。
【第54句】:大海魚兒——幾經風浪
【第55句】:【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怎樣千變萬化,本質上一樣。馬烽 西戎《呂梁英雄傳》:“吳為才一時勸解,一時威脅。軟一套, 硬一套,萬變不離其宗。”
【第56句】:【久病床前沒孝子】見“百日床前無孝子”。
【第57句】:【難字壓頂,寸步難行;闖宇當頭,隨意縱橫】(諺)被困難壓住頭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得的;只要敢闖,就會有希望有前途。指事業上要想有成就,就必須大膽開拓。
【第58句】:【名堂】人們對搞花樣、名目或故弄玄虛的人,喜歡說他們搞名堂。那么,“名堂”一詞是怎么來的呢?“名堂”由“明堂”演化而來。原來,上古帝王舉行盛典的場所稱“明堂”。漢武帝、武則天都提出要造選明堂。據說,武則天建成了明堂,被她的一個男寵一把火燒了。河北農村也有“立明堂”的習俗,不過用途與皇帝所建的明堂截然不同。遇到親人客死異鄉,尸骨無存,其親屬就在墳地內建一假墳,內埋死者牌位,叫“立明堂”。不論是建造假墳頭,還是掩埋死者牌位,都有一套迷信程序,都會有神秘色彩,故俗語常說:“搞什么鬼名堂!”即由此而來。“明”、“名”同音,如今便演化為“名堂”了。
【第59句】:妹妹吃饅頭時,吃半塊扔半塊,媽媽心疼地說:“浪費猶如河決口,節約好似燕銜泥。你從小要養成節約的習慣啊!”(山東·夏津)
【第60句】:【手中沒把米,叫雞雞不來】(諺)比喻不給人點實惠或沒有吸引人的環境與條件,別人就不會向你靠攏。
【第61句】:賣了白面買籠屜——不蒸(爭)饅頭蒸(爭)口氣
【第62句】:【交杯酒】這是現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必備的程序,即新郎新娘舉杯交臂互請對方飲酒。其實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據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義》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經普及,延續至今。“交杯酒”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第63句】:爸爸炒肉時,忘了媽媽說過已經放過鹽,就又放了一遍,結果咸得沒法吃。媽媽埋怨爸爸說:“我說的話你總是左耳進入,右耳漏出。胡椒都夠辣了還放姜。”(廣東·吳川)
【第64句】:獨眼龍相親——眼看中
【第65句】:【不怕路遠,只怕志短】(諺)比喻只要有志氣,有決心,就不怕艱難困苦。
【第66句】:【五音不全】“五音不全”形容人缺乏音樂天賦,唱歌不合律拍,常跑調。現在,歌曲演唱需要掌握七個音符,才能演唱出悅耳動聽、千變萬化的各種音調,我們熟知的音符有七個:1234567,何來五音不全呢?原來,七音符是樂譜中記錄聲音變化的符號,是從國外引進的。而五音的說法,則是中國古人的發明。自從人類發現聲音存在差異,便開始探求其中的規律。早在先秦,人們正經提出了五音的說法,即宮、商、角、徵、羽。古人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認為五音對應五臟器,所以聲音隨之變化,如脾對應宮音,它的聲音慢而緩;心對應徵音,其聲雄壯明快。后來,古人又增加了兩個音,即變徵、變宮兩音。變徵是角音與徵音之間的樂音,變宮則是羽音與宮音之間的樂音。
【第67句】:熟戲要當三分生,練成要加三分功。
【第68句】:【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釋義:比喻無論怎樣狡猾的壞人也斗不過好人。例句:哼,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哇!有關聯絡圖的事和他的口供跟野狼嗥倒是一致的。
【第69句】:【菩薩心腸豪豬嘴——心軟嘴巴硬】(歇)豪豬:哺乳動物,全身黑色或褐色,肩部至尾密布長刺,也叫箭豬、刺豬。嘴巴:本指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指人心地慈善,說話卻強硬、嚴厲。
【第70句】:蒼蠅飛進牛眼里——找淚(累)吃
【第71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釋義:韓信:西漢初年有名的將領,《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一次,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而益善耳。”益:更加,越……越。善:好。借指越多越好。例句:再說,二十幾個人,有什么好整頓的呢?“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谷部長一向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人,哪里會把二十幾個人放在眼里?
【第72句】:【小爐匠跟著行香的走——鎖碎一浪蕩】(歇)小爐匠:修鎖焗鍋的匠人。行香:古代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齋主抱著香爐巡行道場及街市。鎖碎:諧“瑣碎”。指人說話瑣碎,沒有條理。含有譏諷意味。
【第73句】:【做了和尚不撞鐘】(慣)比喻占著職位不干實事。
【第74句】:老母豬啃豬圈——嘴巴癢
【第75句】:暑假里,爺爺帶小明到很遠的親戚家去。臨走時,太陽火辣辣的像個大火球,爺爺卻帶把雨傘,小明感到很奇怪。爺爺說:“晴帶雨傘飽帶飯——有備無患嘛!”(江蘇·響水)
【第76句】:姥姥見我要把剩飯倒掉,馬上攔著說:“唉!百粒不成面。吃了不痛扔了痛啊!”(江蘇·鹽城)
【第77句】:【瓜無滾圓,人無十全】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78句】:禿子打傘——無法無天
【第79句】:【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慣)牛馬力:指又累又苦的力氣活。豬狗食:指極差的食物。比喻受到殘酷剝削。 也作“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
【第80句】:【一日不書,百事荒蕪】(諺)荒蕪:荒廢。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記錄,以后很多事就無法考證。也泛指凡緊要的事都必須筆記下來,不可中斷。
【第81句】:【倉廒府庫,抹著便富】(諺)廒:存糧的大倉庫。只要接觸糧倉、銀庫,就一定會富起來。舊指凡管理糧倉、銀庫的,就沒有不從中謀取財物的。
【第82句】:田里的菩薩魚(小雜魚)——沒見過大江河
【第83句】:【全聚德】“全聚德”是北京最知名的老字號烤鴨店,馳名海內外。全聚德烤鴨店創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辦人楊全仁在北京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1864年,楊全仁買下了前門大街一家瀕臨倒閉的“德聚全”干鮮果鋪,開始經營烤鴨和烤驢肉。開業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站定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上坦途。” 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于是請當時的書法家錢子龍書寫了牌匾,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第84句】:【張公帽兒李公戴】(慣)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 也作“張冠李戴”。
【第85句】:歪嘴爛舌頭——說不出好話來
【第86句】:【看棋只看車馬炮——不識相】(歇)相:本指象棋的棋子“相”(或“象”),轉指相貌、姿態。指不會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第87句】:大林和小林鬧翻了臉,大林氣呼呼地對小林說:“往后啊,你走你的陽光道,俺過俺的獨木橋;咱是小禿跟著月亮走,誰也不沾誰的光。”(河南·唐河)
【第88句】:【騎驢會判官——馬上見鬼】(歇)判官:迷信傳說中閻王手下掌管生死簿的官。馬上:本指在驢馬背上,轉指立刻。見鬼:本指見到鬼,轉指死亡。指立刻就死去。
【第89句】:大理石鋪路——大材小用
【第90句】:【枇杷黃,醫者忙;橘子黃,醫者藏】(諺)枇杷皮色發黃時是夏天,這時瓜果桃李齊上市,疾病多,醫生忙;橘子皮色發黃時是冬天,市上沒了瓜果,疾病少,醫生閑。指夏季人們亂吃瓜果,容易生病。
【第91句】:弟弟因為淘氣,常挨爸爸的打。奶奶指著爸爸說:“你呀,倒像鐵匠的兒子,就知道打。”又指著弟弟說:“你也真是鐵匠鋪里的料,挨敲打的貨。”(江蘇·鹽城)
【第92句】:一放學我就看電視,媽媽說:“學習吧。”我說時間還早。媽媽又說:“大豆不擠不出油,時間不擠會白溜。”(黑龍江·雙鴨山)
【第93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諺)法:法律。指明知道法律規定,卻偏要以身試法,這個罪就得加倍處罰。
【第94句】:【雙手難捉兩條魚】(諺)人的兩只手不能同時捉住兩條魚。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同時完成兩方面的任務。
【第95句】:【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釋義:沒有學習過,不知道其中的知識。例句:“這里面有個原因,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現在興的這號洋碼字,我就不會寫。”
【第96句】:發犟勁的驢子一人拉也不往前
【第97句】:【看著魚兒下罩】釋義:比喻看準了再下手。例句:小梅又安頓給崔骨碌:“聽說張金龍常到你們這兒來,要是有機會,把這個鐵桿漢奸—塊兒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著魚兒下罩,你瞧著辦吧!”
【第98句】:【仕無中人,不如歸田】見“官無中人,不如歸田”。
【第99句】:我弟弟很淘氣,每天總是爬高上低。可奶奶總是說:“小孩是寧讓跳墻,別讓臥羊。一像羊臥在那里,就是生病了。”(河南·沁陽)
上一篇:哲理妙語,針針見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