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在山靠山,在水靠水】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第2句】:【只見食,不見鉤】(慣)比喻只看見誘人的利益,沒看見背后的陷阱。
【第3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4句】:【理發店的三色轉燈理】發店是統一的三色標志,一般都有一個玻璃圓筒.里面繞著紅藍白三色相間,不斷向上旋轉的條形彩柱。這種標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產生的呢? 據說,在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敵人追捕,跑到一家理發店躲藏。敵人追到理發店時,理發師傅們在敵人面前說東道西,巧妙機智地保護了那位革命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法國政府為了表彰理發店工人對革命的貢獻,便在理發店門口裝飾其象征法國國旗上紅藍白三色的彩柱。這是對理發店的最高獎賞,也是理發店的榮耀。后來世界各地的理發店認為這種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紛紛效仿。
【第5句】:【大廈千間,不過身眠七尺】(諺)高大的房屋縱然有成百上千間,一個人睡眠也不過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問,物質的享用應當知足知止,多貪多占毫無意義。
【第6句】:【有鹿就無虎】(諺)指有鹿群的地方,周圍必定無虎,因為有虎的話,鹿會遠逃他處。
【第7句】:【縣官不如現管】“縣官不如現管”其意不言自明。那么,這個“縣官”和“現管”各是指誰呢?此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源出有二。 一說這個“縣官”是指天子。據地理學專家考證,上古時代的“縣”,指的是帝王所居之地,即王能(國都),以后又逐漸發展到泛指全國。如有一個詞叫“赤縣神州”,毛澤東有詩句“長夜難明赤縣天”。所以,古代的天子自然又稱為“縣官”。《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云:“庸知其盜買縣官器。”司馬貞解釋說:“縣官為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能內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日縣官也。”因此,“縣官不如現管”的本義應該是:即使做了皇帝,在許多方面也不如掌握實權的地方官。 二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天,縣衙門口貼出告示,說三月進行鄉試,金秋進行大考。 不巧的是,縣太爺病了,無奈,只好把這個美差委托心腹縣主簿單淦。 這個單淦是個地道的財迷。得到這個美差后,他就想方設法撈一把。 再說準備應試的這些人,想通過給主簿送錢送禮的方式得到個一官半職。 在這其間,單淦已經收到了不少財物禮金,但貪心不足的他仍不滿足。最后一天正要關門時,一個衙役報告說來了一個后生,要來應試。單淦非常高興,抓住這最后的機會再撈一把。可出乎意料的是來人身穿綢緞卻是個“鐵公雞”——一毛不拔。單淦怒由心生,便不搭理那個人了。那人也不示弱,問道:“老爺,今天難道不報名了嗎?”單淦冷笑一聲,說:“你也不看看這是什么地方,進廟不燒香,時間過了!”那人說:“我是……”。單淦一下子火冒三丈,吼道:“快回去吧,枉讀詩書不知禮,哪配應試?”說罷,轉身走了。 原來那個身穿綢緞的人是縣太爺的小舅子,他沖到縣太爺家,把事情的本末說了一遍。縣太爺在病中有感而發,唉聲嘆氣地說:“真是縣官不如現管呀!”這句話不脛而走,迅速流傳開來,到今天仍在使用。
【第8句】:【老天爺不睜眼】 (老天爺瞎了眼)釋義:老天爺不看不管,比喻人世間不公平,黑暗。 例句:這么好的閨女,落到他們手里,真是老天爺不睜眼。
【第9句】:【只見魚喝水,不見腮里漏】(諺)比喻人的經濟收入看得見,日常消費不易見。
【第10句】:【近山識獸,傍水知魚】(諺)住在靠山的地方,見過各種獸,故識獸名;住在近水的地方,見過各種魚,故知魚名。指人接觸什么多,自然就對什么了解熟悉。
【第11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釋義:顧了小的丟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丟掉了主要的。 例句:這種負責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個人總忙不過來啊!搞不好,撿了芝麻反倒丟了西瓜。
【第12句】:【八面不著底兒】(慣)比喻對事情弄不明白或沒有把握,心里不踏實。
【第13句】:【兄弟同心,黃土變金】見“弟兄協力,土塊變金”。
【第14句】:【留得住人的身,留不住人的心】(諺)人決意要去時,你能留住他的身,卻留不住他的心。指人心難留。
【第15句】:【年里不老日里老】(諺)指老年人是在不知不覺中一天一天衰老的。
【第16句】:【光屁股打狼——膽大不害臊】(歇)指人膽子是不小,就是丟人現眼,出了丑。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光腚子攆狼——膽大不怕丟人”。腚子:方言,屁股。
【第17句】:【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諺)拉拉蛄:即螻蛄,昆蟲,生活在泥土中,晝伏夜出,專吃農作物嫩莖。指拉拉蛄是農作物的大害蟲,可農民不會聽到拉拉蛄的叫聲就不種莊稼。比喻不能因為有人議論指責,就不敢做事。 也作若怕螻蛄咬,就不用科田了。 盡聽拉拉蛄叫,別種莊稼了。
【第18句】:【見人下菜碟兒】見“看人下萊碟兒”。
【第19句】:【定乾坤】(慣)乾坤:乾,八卦之一,代表天;坤,八卦之一,代表地。 比喻決定大局。
【第20句】:窮漢妻,半張犁。
【第21句】:【鉆死胡同】(慣)死胡同:走不通的胡同。形容人固執,認死理,不知變通。
【第22句】:【芒種前后,背夫逃走】(諺)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的五月上半月。背:躲避,瞞。芒種前后,妻子背著丈夫逃走,丈夫也不會知道。指芒種前后天氣熱,人容易熟睡不醒。
【第23句】:【好貓兒不吃雞,好男兒不欺妻】(諺)就像好貓兒不吃雛雞一樣,好漢子絕不欺凌自己的妻子。指丈夫對妻子,只應有愛護的義務,不應有壓迫的特權。 也作“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第24句】:老怕冬冷,少怕秋涼。
【第25句】:【打牙祭】(慣)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現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菜,改善生活。
【第26句】:【吃寬心丸】(慣)指聽到舒心寬慰的話。
【第27句】:【冬瓜推在葫蘆賬上】(慣)本指在賬目上搞鬼做手腳。比喻把應當承擔的責任或承受的損失等推到別人身上。
【第28句】:【鯉魚找鯉魚,鯽魚找鯽魚】 釋義:什么樣的人就找什么樣的人。 例句:小糜子卻聯絡了十來多個人,“鯉魚找鯉魚,鯽魚找鯽魚”,她找的盡是她那一號子人。
【第29句】:【傻子看到晚,乖人看一眼】(諺)看人時,頭腦簡單的蠢人,不眨眼地一直看;聰明乖覺的人,只看一眼就夠了。指死盯住不停地看人,是粗野愚蠢的表現。
【第30句】:雁無頭,飛不齊。
【第31句】:【九九八十一,家家做飯坡里吃】(諺)九:自冬至日起,每九天為一“九”。指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過完,天氣轉暖,農家忙于春耕,顧不上在家吃飯,家家都把飯送到地里。
【第32句】:【得意夫妻欣永守,負心朋友怕重逢】(諺)指相親相愛的夫妻,終生相守會感到莫大的欣慰;忘情負義的朋友,最怕的是再相見時會尷尬難堪。
【第33句】:【執牛耳】(慣)古代諸侯歃血為盟時,主盟者親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第34句】:【雙手難捉兩條魚】(諺)人的兩只手不能同時捉住兩條魚。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同時完成兩方面的任務。
【第35句】:【肺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諺)而:如果。指人的內臟如果能說話,就可證實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那會使醫生嚇得面如土色的。 泛指只要有事實作證,就容不得人信口亂說。
【第36句】:【五官】“五官”本是人臉部的眼、耳、口、鼻、眉五個器官。如醫院有“五官科”,馬季的相聲“五官爭功”人們還記憶猶新。那么,“五官”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黃帝戰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開始了治世大業。他封馴服七種野獸、大敗蚩尤的馬師皇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馴服六畜;封在戰場上救死扶傷和采集治創良藥的炎帝為醫政官,管理醫藥和治疾;封理財有方的嫘祖為財政官,專管國家的經濟和出納;封屢立戰功的力牧大將軍為軍政官;封聯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為行政官。后來,在朝任職的這五位官員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因而得到了黃帝的嘉獎。黃帝說:“多虧五官的臣子相助,方使得我臉上增了光彩呀!”從此,人們便稱臉上的口、鼻、眼、眉、耳為“五官”。
【第37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釋義:公開的打擊容易對付,暗中的襲擊難以防備。 例句:“偷魚的要是個行家,就該從咱們爺兒倆眼皮下把魚偷走,不到那;面\魚塘去。”“為什么?”“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呀!”
【第38句】:【打獵的不說魚網,賣騾馬的不說豬羊】(諺)指各行各業的人不會談論與本行業無關的話。
【第39句】:【貓老吃子,人老惜子】(諺)指貓老了,會將生下的崽子吃掉;人老了,會特別惜愛自己幼小的孩子。 也作“人老惜子,貓老吃子”。
【第40句】:【九重天】古人常說九重天,來代表天之高遠,不可莫測。天到底有多遠呢?《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天“去地五億萬里”。古代人說的九重天,雖然含有玄遠之意,可這并不是指天有九層,而是依據方位將天劃分為九個部分。 秦《呂氏春秋》中記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川。”將天分成九部分,這九部分最中央是鈞天,東方是蒼天,東北是變天,北方是玄天,西北是幽天,西方日顥天,西南日朱天,南方日炎天,東南日陽天,每一層天,都有其代表的星象。 古人認為皇帝是天帝之子,秉承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所以,常把皇帝稱為天子。皇帝本人也被稱為“九重天”或“九重天子”。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名詩《左遷到藍關示侄孫湘》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當時皇帝派遣使者迎佛骨入京,韓愈反對此舉,故而向皇帝上《諫佛骨表》一篇,可是卻被貶到八千里之遙的潮州,這里的九重天即指皇帝。
【第41句】:【挨打不記數】(慣)比喻吃虧受挫卻不記取教訓。
【第42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43句】:【黃梅時節家家雨】 釋義:黃梅成熟時節,即四五月間,水潤土溽,礎壁盡濕,郁蒸的氣體,如同下雨。 例句:黃梅時節家家雨。張蒙溪謂梅當作霉,雨中暑氣也。梅雨善污衣服,故又云霉浣,言其為霉所壞也。
【第44句】:【敲鑼賣糖,各執一行】 釋義:比喻各干各的,互不干連。 例句:他們見我對他們望,有一個猴子臉的人,口中自言自語道:“朋友敲鑼賣糖,各執一行。”
【第45句】:【剪牡丹喂牛】(慣)比喻糟蹋、浪費貴重的東西。
【第46句】:【快馬一鞭,快人一言】 釋義:痛快人說話痛快,干脆。 例句:武當說:“快馬—鞭,快人一言,說干就干,說走就走.今天動身!”
【第47句】:【拔出蘿卜帶出泥】 釋義:比喻事情辦得不利落,不圓滿,或引起了別的麻煩。 例句:“你快點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這事辦砸了,不能離譜,咱們和他們的事。得論個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呵!”
【第48句】:【沒有好果子吃】(慣)比喻沒有好的結果。
【第49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釋義:比喻當面對人熱情,背后卻陷害人。“盆”又作“把”。 例句:我告訴姐姐,一輩子別見他才好。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第50句】:【打在兒身,疼在娘心】(諺)指母子心連心,本是天性。也借指下人受到了懲處,主子心中不安。
【第51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52句】:【耍骨頭】(慣)1指故意調皮搗蛋。 2指開玩笑。3指表示親熱。
【第53句】:【拿著皮肉往外人身上貼】(慣)比喻把好處白白送給外人。
【第54句】:【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歇)趙老:也說趙巧、趙果,傳說是魯班的徒弟;魯班計劃在大河上修橋,為防龍王干擾,制作兩座燈臺讓趙呆送給龍王,趙呆把其中一座內藏夜明珠、外觀漂亮的燈臺藏在懷里,想私自帶回家,沒想到剮出龍宮,就葬身海濤之中。指人或物有去無回。
【第55句】:【識時務者為俊杰】(諺)時務:時局發展的方向。俊杰:識時達務的英杰人物。指能認清形勢大局,順應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杰。 也作識時務者呼為俊杰,知天命者稱為英豪。 識時務者為俊杰,應天順人是英雄。 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為匹夫。
【第56句】:【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諺)如果想戒酒卻又下不了決心,最好的辦法是用清醒的眼光,去看看醉酒者醉后的丑態。指酒醉后的丑態令人作嘔。
【第57句】:【管勺的管不了燒火】(諺)做飯時,掌勺的專管掌勺,不能同時又管燒火。指人只能專務自己職權內的事,不能啥事都管。
【第58句】:【打尖】古時候,人們把在旅途中休息進食叫“打尖”,現在上歲數的人仍舊使用打尖一詞。 據考證,“打尖”系“打火”之誤。清代福格所撰《聽雨叢談》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乃誤間而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為尖也。”意思是中午飯叫中火,旅途中吃飯叫打火。誤將住宿之“間”而為“尖”也。“間”、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飯。如《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來打尖,叫莊客安排飯來。” 再如馬致遠《黃粱夢》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 “打尖”一詞,至今使用。
【第59句】:【刀擱在脖子上】(慣)比喻面臨死亡的危險或威脅。 也作刀子撂在脖頸上。 刀壓著脖子。
【第60句】:【唱雙簧】(慣)雙簧:曲藝的一種,一人在前表演動作,另一人躲在他后面說唱。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一人公開出面,一人幕后指揮。
【第61句】:【下雨往屋里跑——淋不到】(歇)淋:諧“輪”。指輪不到。
【第62句】:【羹里來的飯里去】(慣)比喻哪里來的還回到哪里去。
【第63句】:【一根木頭做不成梁,一塊磚頭砌不成墻】(諺)比喻要想成事,得靠眾人,不能單槍匹馬。
【第64句】:【女大不由娘】(諺)指女兒長大了,自有主見,很多事就不聽母親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兒大不由父。
【第65句】:【耍了猴子下不了竿】(慣)比喻被人玩弄得無法下臺。
【第66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釋義:原是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系。指種什么就能收獲什么。后比喻做了什么事情,就會得到什么結果。 例句:古人有篇偈子說得好,道是:“朝看釋伽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第67句】:【紅白喜事】中國民間稱結婚為“紅事”,埋人為“白事”,合稱“紅白喜事”。結婚叫紅喜事,還好理解,花轎是紅的,新娘穿紅的(白色婚紗是后來的外來婚俗),洞房內鋪的、蓋的全是紅的,室內外、院內外墻上貼的、門口掛的全是紅的,嫣然似紅海洋一樣,紅事忌白。然而,死了人叫“白喜事”不好理解。那么這又是什么緣由呢? 所謂白喜事,有悲喜交加之意。首先,如果百歲老人死了,那是自然歸天,有人稱之為喜喪。另外,喪葬本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同時又要跟著“熱鬧”一番。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在中國是有傳統的。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死了老婆,他沒有悲傷,相反,卻在地上鼓盆而歌。在莊子看來,自然界是最高的權威,一切都要聽從自然界的安排。人的一生沒有任何主動性,一切都是命定的。《莊子·德充符》云:“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他喪妻鼓盆而歌,正是濃厚的宿命論的思想意識的反映。 對喪事的喜慶活動,在中國許多民族中都存在過。例如,土家族跳喪舞。 人死了以后,尤其是長輩去世后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個人擊鼓領唱,另有兩個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一個晚上,借以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因此跳舞哀而不悲,傷而不痛。 喪葬風俗中這種悲喜交加的現象,寄托了人們對生之眷戀與死之恐懼,這不可調和的矛盾,是“白喜事”的真正根由。
【第68句】:【破蒸籠,不盛氣】 釋義:比喻人沒志氣,不爭氣。 例句:呸,破蒸籠,不盛氣,他是孫大哥家里使喚的,我每吃酒,他來服侍的,倒與他結義做朋友,沒志氣。
【第69句】:【若信卜,賣了屋】(諺)卜:占卜,用迷信的手段給人算命。如果相信那些占卜算卦的鬼話,就會因風水不佳,連住房都要賣了。指占卜算卦純屬騙人,絕不可信。
【第70句】:【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歇)坐騎:供人騎的馬,也泛指供人騎的獸類。四不像:麋鹿的俗稱,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從整體上看,哪種動物都不像。比喻不倫不類的人或事物。 也作“姜太公的坐騎——四不像”。
【第71句】:【刨土圪垃】(慣)土圪垃:土塊。 指以種地為生。
【第72句】:【百聞不如一見】(諺)聞:聽。指聽來的再多,也不如親眼一見真實可靠。 也作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百講不如一練。
【第73句】:【說曹操,曹操就到】 釋義:比喻說著誰,誰正好就來了。“說”又作“說起”。“就到”又作“到”、“來啦”。 例句:姚殿臣笑著說:“你看,說曹操,曹操就到。魏華呀,這就是大隊副書記何石頭同志。”
【第74句】: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第75句】:【兵來將迎,水來土堰】(諺)堰:攔水的土壩,此謂阻攔。指交戰時要針鋒相對地采取措施,對付敵方。也泛指做事要有針對性。 也作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來將擋,火來水滅。
【第76句】:【趁渾水摸魚】 釋義:比喻趁混亂之機撈取好處。 例句:我剛才了解了一下:有些人是怕“自由借貸”,以攻為守;有些人想趁渾水摸魚,多少撈幾個。
【第77句】:【風里楊花——滾上滾下】(歇)本指楊花隨風上下翻滾,轉指人感情、態度等變來變去。
【第78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諺)剮:舊時凌遲處死,即割肉離骨。作好了身受極刑的準備,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條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打。 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 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79句】:【洞房內三天不分大小】 釋義:新婚三天之內,無論大小長幼,都可以跟新娘子開玩笑。 例句:洞房內三天不分大小,兩家親朋不分長幼,全來鬧洞房。于是這個過來叫聲嫂子,那個過來搶走手帕。
【第80句】:【老子天下第一】(慣)指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無人可比。 也作“老子天下稱第一”。
【第81句】:【蘿卜雕寶盒——不是個材料】(歇)指不是做某事的合適人才。|
【第82句】:【鞋子合腳走得快】(諺)比喻做事彼此間合力配套,進展自然就順利。
【第83句】:【摳著屁股——自抬自】(歇)抬:抬高。指自己抬舉自己。含譏諷意味。
【第84句】:【船爛還有三千釘】 釋義:比喻有錢人家即使敗落了,也還有些家底。有時也比喻有威信的領導人即使離開了崗位,也還受到人們的敬重。 例句:“‘船爛還有三干釘’,畢竟是尚書府里闊哥兒。逃難下業,仍捧得出三百兩銀子。”
【第85句】:【鳩占雀巢——反客為主】(歇)鳩:鳩鴿類鳥的統稱,常指山斑鳩和珠頸斑鳩。指顛倒了主客關系,客人成為主人。
【第86句】:【壓住陣腳】(慣)陣腳:所擺陣的最前方。比喻穩住局面。
【第87句】:【惜福積福】(諺)人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這幸福生活才能持續不斷。指有福不可享盡。也指人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揮霍。
【第88句】:【圣人面前賣字畫】 釋義:比喻在內行人面前逞能。 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賣字畫呀!
【第89句】:【撒迷魂藥】(慣)迷魂藥: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藥物。比喻用花言巧語迷惑人。
【第90句】:【惡虎難斗肚里蛇】 釋義:比喻鉆進內部的敵人難對付。 例句:大家都點頭:“對!常言道,‘惡虎難斗肚里蛇’,只有打進他們的心臟里邊去,這是一著最好的棋子,包贏不輸。”
【第91句】:【到處楊梅一樣花】 釋義:比喻各地情況都一樣。 例句:許三財接道:“現今鄉里亂糟糟,吃碗粗飯也吃得不安寧,你何苦回去?”“到處楊梅一樣花。”榮茂老板說。
【第92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93句】:【漏船偏遇頂頭風】見“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第94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釋義:對有難的人,人人都有同情心。 例句:劉翁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你肯在我船上相幫,管教你飽暖過日。”
【第95句】:【牛打江山馬坐殿】(慣)比喻奮斗得來的勝利果實被別人享受。
【第96句】:【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導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歷,與象征權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權力是緊密相連的。 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后,歷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對印文、材質、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的規定,以區別不同的等級和權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地,螭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里的“鈕”,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飾物。 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朱疊文,又稱為“關防”。由于尺寸較大,材質厚,質量重,為了便于蓋章,出現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力的確認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進入現代社會以后,橡膠印章大量應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穩定下來,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于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和主要負責人。
【第97句】:【小廟難敬大佛】(諺)廟太小,供奉不了大的佛座。比喻規模小條件差的單位,容納不下高層次的人才。有時也作為一種婉言謝絕的托詞。 也作小廟供不住大菩薩。 小廟容不得大神。 小廟請不來大神。
【第98句】:【人心不足蛇吞象】 釋義:蛇吞象:蛇要把大象吞下去。比喻貪心不足。 例句: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端著粗碗想細碗,吃了糠粑想細糧,人心不足蛇吞象。
【第99句】: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貴。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集錦大全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