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釋義:雁門:山名,在山西省代縣西北。到了農歷八月,大雁就開始南飛了,人們無論怎樣也應準備過冬的衣食了。 例句:田家雜諺: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第2句】:【雞兒不撒尿——各自有去處】(歇)雞只有一個排泄器官,尿與屎一塊兒排出。指人自有他的去處,或各有門路。 也作“雞兒不撒尿——自有門道”。
【第3句】:【和尚不親帽兒親】(諺)和尚之間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頂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親熱。比喻同行業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產生同情心和親切感。 也作“和尚不親廟親”。
【第4句】:【毒蛇口中吐蓮花】 釋義:陰險狠毒的人偽裝善良。 例句:“大家別看陳尚仁平日裝笑臉,做善事,正如俗話說的:……‘毒蛇口中吐蓮花’,大家要擦亮眼睛啊!”
【第5句】:【一語道破天機】(慣)天機:迷信指神秘的天意,比喻重要的秘密。 指一句話揭穿了秘密。
【第6句】:【數學符號:+、-、×、÷】數學符號是個偉大的發明。“+”、“一”號都誕生在德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時候,德國有個叫魏德曼的數學家,他非常勤勞,整天廢寢忘食地計算。當時,還沒有什么現成的符號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邊計算,一邊自言自語地說:“在橫線上加一豎,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豎就是減少的意思。 好!‘-’,你就叫減號吧!”從此以后,“+”、“一”號就問世了,并風行世界。 “=”號的名字叫“等號”,它是由16世紀的英國學者雷科特創造出來的。當年他在研究數學時,經常碰到兩個數相等的情況,又無法標記,就決心創造一個符號。他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兩條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并給他取名為“等號”。 “×”號是18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發現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辦呢?他就把加號斜過來寫,表示數字增加的另一種運算法,并給它取名“乘號”。 “÷”號誕生在瑞士。當時,學者哈納在算賬中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的問題,但沒有符號可以表示這種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這種算法,并取名為“除號”。
【第7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釋義:比喻人生一世,興衰無常,變化很大。 例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單家橋這幾年竟然轉了風水,出現了令人想象不到的變化。
【第8句】:【掘墳先埋了送殯的】(慣)比喻別人好心給幫忙,卻暗算別人。
【第9句】:【和尚拖木頭——做出了寺】(歇)和尚搬運木頭,是要修建寺院。寺:諧“事”。指出了事或闖了禍。
【第10句】:【冬至未來莫道寒】 釋義:冬至未到不要說天冷。指嚴寒在冬至以后。 例句:冬至未來莫道寒.這東北的大冷天,還在后頭呢!
【第11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釋義:牛的眼看到人高大,狗的眼看到人低小。比喻勢利,小看人。 例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老子是聶司令的先遣隊,你敢放刁?
【第12句】:【黑云壓城城欲摧】 釋義:摧:毀壞。比喻大兵壓境,局勢十分嚴重。這是李賀《雁門太守行》詩句。 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對于爸爸的遭遇,她義憤填膺。但在這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急關頭,這位沒有經過人世波折的姑娘,顯得一籌莫展,焦急異常。
【第13句】:【除死無大災】(諺)指人如果橫下一條心,連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災禍。
【第14句】:【放冷槍】(慣)冷槍:乘人不備,暗地里射出的槍彈。比喻暗中傷人,或用冷言冷語傷人。
【第15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16句】:【錐子扎不出一聲來】(慣)形容人不愛說話,無論受到怎樣的刺激都不吭聲。
【第17句】:【靠邊站】(慣)1比喻失去職務或權力。2比喻受冷落。3比喻沒有機會參與。 也作“靠邊風涼”。
【第18句】:【山有山脈,水有水道】(諺)山有山的脈系,水有水的通道。指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也指社會上不同的群體,各有不同的習俗與規矩。
【第19句】:【天塌壓大家】(諺)指天災人禍臨頭,大家都會遭殃,不用獨自擔憂。 也作天塌砸眾人。 天塌有大家。 天塌大家死。
【第20句】:【八九不離十】(慣)形容差不離兒,十分接近。
【第21句】:【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 釋義:沒有媒人說合成不了婚事。 例句:“小姐,俗話說,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嘛”
【第22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詞語的意思是說成敗乃由一人為之。此語典出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因為屢屢獻策,都未被采納,于是就棄楚歸漢,在劉邦那里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后來韓信遇到了蕭何,蕭何聽韓信談兵頭頭是道,極為贊賞,認為他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奇才。蕭何就向漢王劉邦推薦,初不被用。韓信就趁機逃跑了。蕭何聽說后,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并向劉邦極力推薦,才拜韓信為大將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他輔佐劉邦打敗了項羽,被劉邦封為齊王、楚王,此乃“成也蕭何”。 后來因為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把他降為淮陰侯。這還不算,漢高祖十一年,陳稀謀反,劉邦親率大軍前往討伐。這時有人密告韓信與陳稀通謀,如韓、陳里應外合,漢朝江山將不保。在這緊急關頭,相國蕭何為呂后獻計,假稱陳稀已被擊敗,由蕭何出面召韓信入宮慶賀。韓信不知是計,信以為真,進入未央宮后,呂后下令將韓信捆綁起來,不經審問,就處以死刑。此乃“敗也蕭何”。 后來人們哀嘆韓信之死,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以總結,用來比喻事情的成敗都歸于同一個人。
【第23句】:【蝗蟲吃過界】(諺)蝗蟲:昆蟲,善飛善跳,農作物的害蟲。指蝗蟲結隊飛行,作踐莊稼,不分地域。 比喻貪官污吏肆意侵吞,損國害民。
【第24句】:【放冷箭】 釋義:比喻乘人不備,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 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樣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沒有放冷箭么?”
【第25句】:【天下老,只向小】(諺)天底下的老人,總是偏愛最小的兒女。指祖輩、父輩偏愛幼小的后代,是人類的共性。 也作天下老,偏的小。 天下爹媽疼小兒。
【第26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諺)指錢財不值得看重,而仁愛義氣才是最寶貴的。 也作錢財如糞土,情義值千金。 錢財容易有,仁義值干金。 錢如東流水,仁義值千金。
【第27句】:【吃迷魂湯】(慣)迷魂湯:迷信指地府中使靈魂迷失本性的湯藥,比喻迷惑人的話語或行為。1比喻被假象或甜言蜜語所迷惑,頭腦不清醒。2泛指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吃迷魂藥。 吃迷藥。
【第28句】:【啞子掘著藏金——心里說不出的歡喜】(歇)指事情正合心意,心里有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歡喜。
【第29句】:【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釋義:龍王:傳說中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云降雨。發大水是龍王管的事情,大水把龍王廟沖了,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造成的。比喻自己人之間由、于不認識而發生矛盾沖突,造成誤會。 例句:賣瓢人差不多一下子跳起來,就像多年未見面的八輩子老姑舅親似的,一把攥住姑娘的手,“哎呀!真是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啊!原來你是公社婦聯魏主任哪?”
【第30句】:【六枝兒劃拳——新樣兒的,沒了對兒】(歇)六枝兒:也稱六枝子,一只手或足長六個指頭。劃拳:又稱猜拳,飲酒時的一種游戲,雙方同時伸出手指,并說出一個數,誰說的數目符合雙方伸出來的手指的總數,就算誰贏,輸方喝酒。指言論或事物新奇獨特,沒有可與之相比的。
【第31句】:【燈月之下看佳人,更比白日勝十倍】(諺)佳人:美人。在燈光或月光下看佳人,會覺得更加嫵媚。指美人在朦朧的光照下會顯得格外美麗。 也作燈前和月下,最好看佳人。 燈下新婦,分外好看。
【第32句】:【貓哭老鼠假慈悲】 降義:偽裝好人,假裝慈悲。 例句:他聲嘶力竭地狂叫一通,稍停,又貓哭老鼠假慈悲地說:“我知道大家日子不好過。親幫親,鄰幫鄰嘛!今天我做件積德事,每人發糧五斤。……”
【第33句】:【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諺)青春逝去不會再來。指人必須珍惜青春年華,不要虛度時光。
【第34句】:【東家不飲客不餐】(諺)東家:主人。指飲宴時的習俗是:如果主人不舉起酒杯或拿起筷子,客人便不進餐。
【第35句】:【一人不敵二人智】(諺)兩個人的智謀,總比一個人的智謀高。指一個人的智謀總是有限的,群體的智謀才能全面一些。
【第36句】:【打鐵要趁熱,治病要趁早】(諺)泛指辦事要抓緊時機,及時采取行動。 也作“趁熱打鐵,趁早治病”。
【第37句】:【生死路上沒老少】見“黃泉路上沒老少”。
【第38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諺)文章寫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武藝高強的人,卻往往自夸自己的武藝蓋世無雙。 指習武的人總是技高不讓人。
【第39句】:【大軸子裹小軸子——畫里有畫】(歇)軸子:指畫軸,裝裱后帶有軸子的國畫。畫:諧“話”。指話語中暗含著別的意思。
【第40句】:【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歇)用紙糊成的燈籠經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種勢力十分虛弱,不堪一擊。 也作“紙扎的燈籠——一戳就破”。
【第41句】:【貓兒頭差事】(慣)貓兒頭:元代民間指勾結官府、稱霸一方的人,轉指訛索錢財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圖的差事。
【第42句】:【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 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于此。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 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 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 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43句】:【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諺)早早來等候著,不如恰巧碰上。指好的機遇,遠比下苦功夫等待見效果。 也常作湊巧得到好處的詼諧語。 也作來得早不如趕得巧。 來早了不如碰巧了。
【第44句】:【秋后問斬】在影視劇或者小說當中,我們往經常看到,對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數都要加上一句“秋后問斬”。這是為什么呢? 古代處決犯人一般都在秋后問斬,為什么不在其他季節執行死刑呢?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征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因此執行死刑也是選在肅殺的季節里,認為萬物都要在這個季節面臨死亡,所以處死犯人也是順應了天意。到漢朝時,將死刑的執行以及重要訴訟活動限制在秋冬舉行,不僅僅是一種觀念,而且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了。
【第45句】:【不受磨煉不成佛】 釋義:不經受磨煉不會成為出色的人。 例句:“不受磨煉不成佛,要不是受了劉隊長的那次教訓,這些日子還不知得闖多少禍!”
【第46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徹底沉】(諺)比喻問題要趁容易解決時及早解決,拖延會釀成災禍。
【第47句】:人靠心好,樹靠根牢。
【第48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諺)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五種器官。 麻雀雖然小,腹內五臟卻都齊全。 比喻規模不論大小,組織分類總者5齊全。 也作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麻雀雖小,腑臟皆全。
【第49句】:【大手抓草,小手抓寶】(諺)指人只肯動手、不肯動腦,也就只能長得大手大腳,從事粗笨的體力勞動;勤學習善用腦的人,手腳靈巧,能創造價值大的物質財富。
【第50句】:【女愁哭,男愁唱】見“男愁唱,女愁哭”。
【第51句】:【好鞋不踩臭狗屎】 釋義:比喻品行端正的人不招惹思想行為不好的人,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例句:不過,話得往深處說,壞人盡管搖頭擺尾地得意,好人還得做好人!咱們得忍著點,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你明白我的話吧?
【第52句】:【瞌困撞著枕頭——正是貨】(歇)瞌困:瞌睡。是貨:諧“適合”。指正合心意。 也作“瞌睡碰枕頭——對路”。
【第53句】:丑婆娘好搽粉。
【第54句】:【腦袋砍了碗大個疤】見“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第55句】:【工作好干,伙計難共】(諺)伙計:合伙共事的人。做好工作不難,處理好合伙人之間的關系不容易。指協調好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第56句】:【三錢銀子買個老驢——自夸騎得】(歇)只用三文錢買來的老驢,肯定不能騎,卻自夸能騎。指人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第57句】:【家有一老,黃金活寶】(諺)家里有一位老人坐陣,抵得許多金銀財寶。指老人生活經驗豐富,是家庭極為寶貴的財富。 也作家里有一老,炕頭坐活寶。 家有老,是個寶。
【第58句】:【黃柏木作磬槌子——外頭體面里頭苦】(歇)黃柏:即黃檗,落葉喬木,木材堅硬,味苦。磬:佛教打擊樂器,似缽,多用銅制。體面:本指好看,轉指光彩。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困難。指表面看起來似乎很體面,實際上卻有許多難處。
【第59句】:【屬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動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難對付,軟硬都不行。
【第60句】:一根柱子難撐天,一塊石頭難壘山。
【第61句】:【雞瘦不倒冠】(諺)冠:雞冠,雄雞頭頂上的紅冠子。指雄雞再瘦,頭頂上的雞冠子并不垂墜。比喻英雄人物或有作為的男子漢雖失勢落魄,但原有的氣勢不倒。
【第62句】:【買賣不成仁義在】見“交易不成仁義在”。
【第63句】:【路是人走的,錢是人掙的】 釋義:只要努力干,就可以辦到。 例句:“路是人走的,錢是人掙的;我不信我小子就沒有能耐蓋上三間房,買上二畝地。”
【第64句】:【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見“各有各的牢籠計,各有各的跳墻法”。
【第65句】:【見橐駝謂馬腫背】(慣)橐(tu。)駝:駱駝。看見駱駝以為是馬背腫了。比喻對不知道的事物憑主觀想象得出結論。
【第66句】:【喝了蜜糖水,忘了黃連苦】 釋義:比喻人忘本。 例句:我王哈哈在舊社會是個流浪江湖的窮藝人,要沒有共產黨,我哪有今天?可我……喝了蜜糖水,忘了黃連苦。
【第67句】:【大災之后,必有大疫】(諺)指在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之后,必然會有各種疫病流行,要嚴加防范。
【第68句】:【冷灰里爆出火來】(慣)比喻事情已經了斷,突然又被人提起。
【第69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70句】:【丟了西瓜,撿個芝麻】(慣)比喻把大事要事丟在一邊,偏抓小事,得不償失。
【第71句】:【人老骨頭硬】(慣)1指人老。 2指人雖然老了,卻精力充沛,勁頭十足。
【第72句】:【掩耳盜鈴——哄人】(歇)掩耳盜鈴:捂住耳朵去偷鈴鐺。指自欺欺人。
【第73句】:【是親不是親,便要做喬家公】(慣)喬:假扮。喬家公:假冒的家長。指不管有沒有關系,都要裝出很親的樣子。譏諷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第74句】:【騎馬一世,驢背上失腳】(慣)騎了一輩子馬,卻在騎驢時出了岔。 比喻經驗豐富的老手,在不該出錯的地方失手出錯。
【第75句】:【話不傳六耳】(諺)六耳:一人兩耳,六耳是三個人。指機密的話只可你知我知,不可傳到第三者的耳里。
【第76句】:【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諺)駐軍的軍營像鐵鑄一般,經久不動;軍營里的士兵卻一撥去了又來一撥,流動不停。指軍營是固定的,士兵是流動的。 也作“鐵打軍營流水的兵”。
【第77句】:【不廢江河萬古流】 釋義:這是杜甫《戲為六絕句》詩句。原意是借長江大河奔流不息的形勢,說明唐朝初年四位杰出作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抹殺的。現用來比喻革命洪流滾滾向前。 例句:韋克老師在分手的時候,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不廢江河萬古流!革命就像黃河的水永遠滾滾向前,一定會得到最后勝利!”
【第78句】:【何首烏】何首烏,是我國特有的一味名貴中藥材,其莖、根皆可入藥,而且藥用價值很高。 相傳在唐代,有一個姓何名田兒的人,因其體弱多病,不能生育,到了五十歲仍無子。有一天晚上,他飲酒過多,醉臥田野,在朦朧中看見兩株樹藤相距三尺,苗蔓相交,覺得很奇怪,就連根掘起,根部長得像一男一女兩個小娃娃。何田兒把此物帶回家,但無人認識。有人對何田兒開玩笑說:“你年老無子,這可能是天賜神藥,有兒有女為何不吃吃試試?”田兒就把它切碎,每天服用少許。說也奇怪,連服數月后感覺精力強盛,舊疾都痊愈了;相繼服用了一個時期,原來已經花白的頭發也都變烏了,并且在十年內生了幾個子女;他改名能嗣,活到一百多歲。能嗣的兒子延秀、孫子首烏,終生服用此藥,都健康長壽,晚年須發仍然發黑。由此,這一藥的名聲傳開了。 后人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為藥名,叫“何首烏”。
【第79句】:【無糧不聚兵】(諺)沒有充足的糧草,就不能聚集軍隊。指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必須糧草先行。也泛指沒糧食就無法舉事。
【第80句】:【宰相肚里能撐船】這一俗語形容為人大度,能容人。源自王安石。 相傳王安石中年喪妻,續取了一個妾叫姣娘。王安石身為宰相,公務自然十分繁忙,很少在姣娘身邊。時間長了,年輕貌美的姣娘自然是寂寞難耐,便與家里的年輕仆人有了私情。不久,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就想了一計,親自探個究竟。一日,王安石對姣娘謊稱上朝辦理公務,卻悄悄藏在家中,果然在臥室外偷聽到姣娘與仆人偷情。王安石火冒三丈,想沖進去捉奸,可轉念一想,自己堂堂當朝宰相,如此做法會很難堪,只好轉身就走。剛走了幾步,忽然看見了院中大樹上的老鴰窩,他靈機一動,拿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鴰窩幾下。屋里的仆人聽到老鴰叫以為有人來了,便慌忙跳后窗而逃。 事后王安石一直裝作若無其事。轉眼到了中秋節,王安石和姣娘喝酒賞月,酒過三巡,王安石即席吟了一首詩:“日出東來還轉西,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綿蠶睡,撇下干姜門外聽。”姣娘一聽,心里明白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爺知道了。她感到無地自容,靈機一動,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詩:“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夠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撐船。”王安石一想,自己年近半百,姣娘卻正值豆蔻年華,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她,不如來個兩全其美吧。于是,他就將姣娘許配給了那個仆人。這件事傳出后,人們對王安石的大度非常敬佩,于是就用“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話來形容他的寬宏大量。 這當然是一則傳說,但卻是附會了王安石的一則真實故事。據朱熹《三朝明臣言行錄》記載,王安石在作知制誥時,他的夫人吳氏為其買一妾。王安石見到此女后,得知她是押糧官之婦,因丈夫覆舟失糧,不得不以賣妻來償還糧款。王安石即“呼其夫,令為夫婦初”,并賜錢九十萬。這里王安石的確寬宏大量,不僅沒向押糧官要買妾錢,還贈錢九十萬,令其夫妻團聚,確實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雅量。朱熹不禁也贊嘆:王荊公(安石)“不好聲色,不愛官職,不殖貨利”。能得到朱熹的好評,褒貶自有公論。
【第81句】:【粥鍋里照影子】(慣)粥稀得可以照見人的影子。比喻糧食將盡,幾乎斷炊。
【第82句】:【是藥能治病,當今無死人】(諺)如果說,只要是藥就能把病治好,世上就沒有死人了。指服藥不能包治百病。
【第83句】:【捕得老鼠,打破油甕】(慣)甕:缸。比喻因小失大。
【第84句】:【無禁無忌,黃金鋪地】(諺)禁、忌:封建迷信認為犯忌諱的行為或話語。黃金鋪地:發大財。指對那些迷信禁忌的一套撇開不管,放開手腳,就能發財致富。
【第85句】:【光禿禿的樹杈留不住鳥】(諺)比喻沒有吸引人的物質條件與良好的環境,就留不住人才。
【第86句】:【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諺)創立家業的后生,把肥田的糞土當寶貝一樣愛惜;敗家的后代,把家產錢財當作野草一樣拋擲。指成家子勤勞儉樸,敗家子揮金如土。
【第87句】:【羅鍋子上山——前緊】(歇)羅鍋子:駝背的人,也叫羅鍋兒。前:胸前,諧“錢”。指經濟緊張,手頭缺錢。 也作“羅鍋兒上山——前緊”。
【第88句】:【虱子多了不怕咬】(諺)身上生的虱子多了,反倒不覺得癢癢。常比喻欠的債務多了,再愁也沒用。也泛指做的不光彩事多了,反而無所謂。 也作虱多不癢,債多不愁。 虱子多了不癢,賬欠多了不愁。 債多不愁,虱多不癢。
【第89句】:【看哈哈笑】(慣)比喻見別人出了事而幸災樂禍。 也作看哈哈。 看笑話。
【第90句】:【大丈夫能屈能伸】 釋義:屈:彎曲,指忍受委屈。伸:伸展,指施展抱負。意謂受挫折時要能忍耐。 例句:張無忌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咱們暫且避禍,待傷愈之后,再和敵人決一雌雄,也不算是墮了威風。”
【第91句】:【馬后炮】“馬后炮”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動遲緩。它源自中國象棋術語。 最初,馬后炮的詞義并不消極,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對陣中,炮位于馬之后,隔山將殺的一種招式。說起它的詞義色彩,甚至偏向積極,因古時候下象棋時,“馬后炮”常常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 在下象棋時“馬后炮”是比較常用的招數。這時,只要把馬放在對方的將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將的移動,再用炮“將軍”,如果對方沒有棋子可墊,往往形成絕殺。可見,“馬后炮”是置對手于死地的很厲害的一招,詞義并不消極。 “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兩種語境可以說得通。其一,馬后炮雖然是絕殺,馬的功勞是第一位的,馬死死控制住了老將,炮才能起作用,不然還是放空炮。從這個棋講,馬先炮后,不是正好應了“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義了嗎?其二,馬后炮雖然厲害,但中國詞匯不能望文生義,因為它是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在許多情況下與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詞,說風箏是好,說干部作風是壞,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第92句】:【賣飯的不怕大肚漢】(諺)賣飯的總希望食客吃得多,吃得越多,越能賺錢。指做生意歡迎的是顧客多,顧客多生意才能興旺。 也作賣面的不怕吃八碗。 賣面的最喜歡餓漢子。 賣飯的不怕大肚子漢,賣酒的不怕海量客。海量:酒量極大。
【第93句】:【口說曹操,曹操就到】見“說曹操,曹操就到”。
【第94句】:【春凳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歇)春凳:一種有靠背、寬而長的凳子。比喻失去了依靠或依仗的條件。
【第95句】:【見一面,分一羋】(諺)指遇到了分外的財物,凡碰見的,人人都有權利分享。常用作分吃別人食物的戲謔語。 也作見了面,分一半。 見面分一半。
【第96句】:【姐姐】“姐姐”現在指同父同母或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且年齡排行大的女子。延伸至其他同輩中凡年齡比自己大的女子都稱姐姐。但,“姐姐”的起源并非如此。 “姐”本義是母親的別稱。很多字典里都解釋說“姐”的本意是指母親,古代的蜀人就把母親叫做姐。段玉裁在為《說文解字》作注時認為“姐”字乃“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也就是說“姐”源于四川方言。 到了宋代已習慣稱女兄為姐。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認為:“近世多以女兄為姐,蓋尊之也。”隨著詞義的演變,衍生為對一般同輩女性的敬稱。 宋以后的一些小說出現把“姐姐”濫用的現象,甚至到齷齪的地步。如所謂“姐愛俏,鴇愛鈔”就是這種用法,貽害后世,很不嚴肅。
【第97句】:【亂七八糟】“亂七八糟”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用來形容雜亂無章、一片混亂的一個詞語。這詞源自歷史上的兩次叛亂,一次是西漢時的“七國之亂”,一次是西晉時的“八王之亂”。 西漢景帝時,膨脹起來的諸侯王勢力已危及到皇帝的統治。漢景帝采納晁錯的意見,削減諸侯王的領地和特權,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漳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等六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來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錯殺了晁錯,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將周亞夫領兵平定了這場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死后,他的兒子司馬衷做了皇帝,司馬衷昏庸無能。 有一次他外出,聽到青蛙的叫聲,便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是說這些青蛙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聽后,哭笑不得,只得說,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這樣的皇帝當然掌不了權,結果大權落到其外祖父楊駿手中。 司馬衷的皇后賈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權,她設計謀殺了楊駿,請汝南王司馬亮輔佐,后又對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馬韓殺死了汝南王。后來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殺死賈后,自立為帝。這又引起其他一些諸侯王的強烈反對,先后又有五個王參與了這場叛亂,最后,以司馬衷被毒死,另立一個新皇帝結束。這場叛亂持續了十六年,先后有八個王參與了叛亂,史稱“八王之亂”。 “七亂”、“八亂”,人民災難深重,將社會搞得一團糟,后人將兩次叛亂聯系起來,造出一個“亂七八糟”的詞來。
【第98句】:【扣帽子】 釋義:比喻不經調查研究輕率地給人加上罪名。 例句:體蘭!你可別給我扣帽子!我沒說瞧不起婦女。
【第99句】:【狗顛屁股垂兒】(慣)屁股垂兒:指尾巴。狗搖著尾巴跑。形容人急于討好、獻殷勤的樣子。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透徹心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