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老蜘蛛——肚子絲(私)
【第2句】:小剛自己的作業都沒有完成,還告妹妹小蘭的狀。媽媽說:“自己都是四尺八,拿著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內鄉)
【第3句】:劉阿斗——扶不起
【第4句】:小鬼拜見張天師——自投羅網
【第5句】:媽媽叫我掏灶里的灰,并說:“勤掃地,勤掏灰,一年省個大草堆。”(江蘇·沭陽)
【第6句】:狗吃燙芋頭——吞不下,舍不得
【第7句】:【時辰】“時辰”是什么意思,是中國古人的計時單位。原來,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時辰,共有12個時辰。12時辰用地支12個代號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辰簡稱子時或子牌,相當于今23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整。余類推,也就是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2個小時。
【第8句】:王母娘娘走親戚——騰云駕霧
【第9句】:【跑了一條大魚,撈了一網蝦】比喻收獲不大,沒有達到預 期目的。周立波《暴風驟雨》:“‘跑了?’好些人同聲驚問。 ‘這才是跑了一條大魚,撈了一網蝦。’花永喜說。”
【第10句】:腦門上抹黃連——苦到頭了
【第11句】:【人也憎,鬼也嫌】(慣)形容誰都憎恨、厭惡。 也作人嫌狗不愛。 人嫌狗不待見。待見:喜歡。
【第12句】:【無風不起浪】發生事情有原因,多指不好的事情。類似 的:無風難起塵。浩然《艷陽天》:“無風不起浪,要是沒有一 點影子,社員們絕對不會這樣議論你。”
【第13句】:【樹靠枝葉兒圓,人要禮當先】釋義:要講究必要的禮節,把事情辦得圓滿。例句:樹靠枝葉兒圓,人要禮當先。我把涼水溫成熱水,也要請你們來坐一坐。
【第14句】:【二月間的桃子——不熟】(歇)本指桃子尚未成熟,轉指對人或事物不熟悉。
【第15句】:長哥長嫂當爹娘。
【第16句】:【不怕兇,只怕窮】(諺)兇:蠻橫。 指不怕欠債人不講理,就怕他窮得一無所有,債主也就毫無辦法。
【第17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18句】:老師讓我們默寫課文,可有的同學卻照抄書本。老師發現后說:“你們這是捏著鼻子騙眼睛啊!”(貴州·湄潭)
【第19句】:彈花鋪里掛張弓——不彈(談)了
【第20句】:二奶和小嬸吵架時,互不相讓,各說各的理。奶奶無可奈何地說:“真不知道是驢不走,還是磨不轉。”(河南·鄲城)
【第21句】:春苗得雨——正逢時
【第22句】:【揀了芝麻,丟掉西瓜】揀小的,放棄大的。比喻抓不住重 要的。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所差的是抓不住關鍵, 往往是這也有理那也有理,有時候揀了芝麻,丟掉西瓜。”
【第23句】:【一個將軍一道令,一個和尚一套經】(諺)每個將軍都有自己一套指揮的號令,每個和尚都有自己一套常念的經文。比喻誰掌權誰說的話就算數。也比喻多層領導,各自發號施令。 也作一個將軍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個磬。 一個和尚一本經,一個將軍一道令。
【第24句】:【 山不轉路轉】指情況總會有變化,不要把事情看得太死。 類似的:天不轉地轉/石頭不轉磨轉/水不彎河彎。趙樹理 《李家莊的變遷》:“不要緊,咱慢慢說!山不轉路轉,沒有說 不倒的事!”
【第25句】:【十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熟人辦事方便,能夠通融。或 說:一個老鄉,大過三個公章。劉彥林《春風得意》:“找熟 人,拉關系,走后門……十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現實就 是如此。”
【第26句】:【跛象扯雙車——總沒一邊兒安穩】(歇)瘸腿的大象拉兩個車,總有一個車不安穩。比喻雙方總有一方有所偏頗。
【第27句】:【上眼皮同下眼皮直打架】(慣)形容非常困倦,直打瞌睡。 也作上眼皮粘下眼皮。 上眼皮直粘下眼皮。
【第28句】:【 堤龍也要盤起來,是虎也得趴下去】不論是誰,必須收斂馴 服。類似的:是老虎也得掰掉牙。成語:俯首帖耳。從維熙 《大墻下的紅玉蘭》:“這地方是監獄,是龍你也要盤起來,是 虎也得給我趴下。”
【第29句】:【隔層肚皮隔垛墻】(諺)隔著一層肚皮,就像隔著一堵墻一樣,有著極大的隔閡。舊指婦女對待非親生兒女會百般歧視,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層肚皮隔層山。
【第30句】:【菜刀不快怨灶王】(慣)比喻自己做不好事情卻埋怨別人。
【第31句】:【蘿卜雕寶盒——不是個材料】(歇)指不是做某事的合適人才。|
【第32句】:【種禾得稻,敬老得寶】(諺)指種下禾苗,就會得到稻米;敬重老人,就能得到寶貴的處世經驗。
【第33句】:【黑馬】“黑馬”是個外來語,原指那些出乎人們意料而獲勝的“爆冷門”的運動員,后來泛指各領域爆冷勝出的人物。 “黑馬”源自英國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說《年輕的公爵》,書中描寫一匹黑馬,原被人們認為奪魁希望甚微,誰料在比賽中它竟一舉獲勝。從此,“黑馬”一詞便被體育新聞廣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們意料而獲勝的運動員。如朝鮮乒乓球運動員多年未參加國際比賽,復出后竟一路過關斬將殺人決賽,意外獲得亞軍,被人們稱為乒壇“黑馬”。后來,又有人把它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如選舉中的意外獲勝者、工程招標中的意外中標者等,都可以說出現了一匹“黑馬”。
【第34句】:【拆穿西洋鏡】西洋鏡即洋片,通過放大鏡看畫片,貌似真 實。指揭露真相,揭穿騙局。鏡,也說:景。香港唐人《金陵 春夢》:“剛才我們分析得很清楚了,拆穿西洋鏡,也沒有什 么奧妙。”
【第35句】:拉弓要膀子,唱曲要嗓子。
【第36句】:【花開花謝自有時】釋義:花開、花落都有一定的時間。舊喻人走運或背時都是命中注定的。例句:花開花謝自有時。……來此應舉,不想時乖命蹇,差過黃榜限期,試官不容入試,教我無可奈何。
【第37句】:【尖底甕兒——一撞便倒】(歇)本指尖底的甕不穩,撞一下就倒;轉以形容立足不穩或虛弱不堪,禁不住碰撞。
【第38句】:【孤犢觸乳,驕子罵母】(諺)犢(du):小牛。獨生的牛犢吃奶時會頂撞母牛的乳房,嬌寵的兒子會辱罵自己的娘親。指嬌生慣養的后代不會孝順父母。
【第39句】:【山有山主,水有水霸】釋義:比喻各個地方都有稱霸者把持。例句:“這三河鎮舊社會是啥樣?”姚春心酸地說,“真不敢想。”“山有山主,水有水霸。三湯五虎震山河,三河災難多。”
【第40句】:【酒亂性,色迷人】(諺)酒能亂性,使人喪失理智;色能迷人,使人溺于淫欲。指人一旦沉迷酒色,就會釀成禍亂,導致墮敗。
【第41句】:【 拔了蘿卜眼兒在】位置仍然存在,基礎沒有損失。眼兒, 也說:窟窿。沈從文《長河》:“是的,肥水不落外人田,拔了 蘿卜眼兒在,占了小小便宜,少了什么!”
【第42句】:【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不易被人注意,壞事容易 被人傳述。類似的:好事不惹眼,壞事直關心。明代《西游 記》:“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像我如今皈 正佛門,你就不曉的了!”
【第43句】:【聽見拉拉蛄叫不敢種地】(慣)拉拉蛄:螻蛄的通稱,昆蟲,背部茶褐色,前足發達,適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嫩莖。 形容人膽子小,聽到一點閑話,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聽拉拉蛄叫,就甭種地了。 聽螻蛄叫就不種地了?
【第44句】:【機不密,禍先招】保密不慎,容易招禍。明代《醒世恒 言》:“常言道:機不密,禍先招。這樣事體,只宜悄然商議。”
【第45句】:虱子躲在皮襖里——有住的沒吃的
【第46句】:【朝山的不是全為了敬神】(諺)朝山:到山上去朝拜神仙。指朝山的人,目的不一定都是去敬神。泛指同做一件事的人,目的并不都相同。
【第47句】:這幾年,我家漸漸富起來。奶奶喜滋滋地念叨:“吃大鍋飯時,咱這兒房子破,地皮薄,耗子進家要挨餓;現如今,可是倉不漏底,房不漏雨,鞋不夾腳,衣能遮體。吃不愁,喝不愁,‘大哥大’懷里摟,日子是越過越有甜頭啊!”(安徽·蕭縣)
【第48句】:媽媽掀開籠蓋,我看到白生生暄騰騰的熱饅頭,伸手就拿,誰知還沒拿起就燙得縮回了手。媽媽笑著說:“你真是燒蝦等不到紅啊!”(江蘇·泰興)
【第49句】:【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見“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第50句】:【把人踩到泥里】(慣)比喻貶損和壓制他人。
【第51句】:【亂放炮】(慣)比喻不加思考地亂說。
【第52句】:【錢可通神】(諺)錢財可以買通鬼神,極言金錢作用大。 也作錢神有靈。 錢可通神,財能役鬼。
【第53句】:【手里捧著個刺猬】事情棘手,難于處理。周立波《暴風驟 雨》:“我看他姓蕭的算是手里捧著個刺猬,撂也撂不下,扔 也扔不掉。他斗我,看他能斗下,這不是斗了三茬了?”
【第54句】:【鴨子的足板兒——一聯兒的】(歇)本指鴨子的腳趾連成一片,轉指人與人關系密切,聯合在一起。
【第55句】:【散了骨頭架】(慣)形容非常疲憊,渾身酸困。 也作“散了架”。
【第56句】:【神一套,鬼一套】(慣)指玩弄手法,捉弄或欺騙人。
【第57句】:一吊錢分四開一二百五
【第58句】:艄公不努力,耽誤一船人。
【第59句】:【智賽隨何,機強陸賈】(慣)隨何、陸賈:二人均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說客。形容人聰明而善謀略,靈活而善機變。
【第60句】:【十年九不收】(慣)十年中有九年沒有收成。形容土地貧瘠或自然災害頻繁。
【第61句】:【五十年不變】原指香港回歸,制度五十年不變,借指長期 定型。香港梁鳳儀《千堆雪》:“整個人,如假包換的五十年 不變,在成長過程中既已早定模式,不見得會吸引別人作感 情上的突破。”
【第62句】:鄰居家的孩子又聰明又懂事,干什么事都像模像樣,根本不需要老師和家長費心。媽媽看著調皮的我說:“人家燒了哪門子高香,得了這么好的娃兒!真是成材料的樹不用修,發權樹苗多費勁。”(河南·內鄉)
【第63句】:【守著燈籠變不出火】(慣)守著點燃的燈籠卻不知道取火。形容做事死板,不靈活。
【第64句】:我的鄰居有位老奶奶,年近六十,兩個兒子均已成家,弟兄兩人常因為嫌老人偏這家向那家而吵鬧不休。熱心的媽媽常去勸和兄弟倆:“天下老人偏小的,不偏小的偏好的。”(河南·林州)
【第65句】:東施效顰——生搬硬套
【第66句】:墳頭兒不叫墳頭兒——土包子
【第67句】:【冰人】在古代媒人又被稱為“冰人”或“大冰”。媒人一般都是熱心腸,怎么反倒稱為“冰人”呢?這一稱呼最早見于《晉書·索統》中的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詢問圓夢的解釋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主陰陽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人陽語陰,主為人說媒,因而你當為人說媒,冰河開了,婚姻也就成了。由此,后人稱媒人為冰人。
【第68句】:一次吃魚,魚刺差一點卡在喉嚨里,我嚇壞了,發誓不再吃魚。媽媽笑了:“你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哪能因噎廢食呢?”(廣東·平遠)
【第69句】:【百姓】“百姓”現在指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民群眾。但在古代百姓的含義正好和現在相反,是指上層社會的官宦。源自《尚書》。據載,在遠古時代,各氏族部落經常發生沖突,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敗了由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蠻族。因為炎、黃、夷部落聯盟約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一個表示區別的姓,這個代表氏族的“姓”當然是頭領。所以黃、炎、夷部落聯盟的氏族就稱作“百姓”。他們在打敗了九黎蠻族后,“百姓”強大起來,就成為貴族、奴隸主了。到商初,“百姓”的主體仍是奴隸主貴族。以后,各氏族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人變成了窮人,成為“庶民”,即自由民。戰國時,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百姓”的特權喪失了,而原來處于奴隸主地位的“百姓”成為平民的同義語。 “百姓”一詞的出現,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鄭玄注:“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鄭玄的注解明白無誤,百姓為官。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堯舜禹時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學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地闡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云:“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戰國以后,伴隨著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才逐漸演變為平民的通稱。平民百姓,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當了國家的主人。
【第70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慣)形容雖然相距很近,互相卻并不往來。 也作雞鳴犬吠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第71句】:【拆壁腳】(慣)比喻耍手段破壞,使他人受損或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第72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系的遠近。習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服喪九月。如妻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服喪五月。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現在喪服沒有這么復雜,且各地戴孝風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系的遠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系轉化。“五服”之內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73句】:【忘人大恩,記人小過】(慣)把別人對自己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卻對人家的小錯耿耿于懷。形容人心胸狹窄,忘恩負義。
【第74句】:【水不到渠不成】釋義:比喻條件還不成熟,不能急于求成。例句:她既然把話吞回去,一定是有難言之隱,而且一定是思想斗爭尚不成熟,勉強叫她說,不一定能說出真情來。水不到渠不成啊!
【第75句】:提著醋瓶要飯——窮酸
【第76句】:【冷手抓熱饅頭】(慣)比喻不熟悉情況的人去解決復雜難辦的事情。 也比喻沒費勁兒就得到好處。
【第77句】:【臉皮比城墻厚】不知羞恥。成語:厚顏無恥。杜鵬程《年 輕的朋友》:“你是誰的女婿呀?臉比城墻還厚哩。”
【第78句】:一天,我跟爸爸去鋤地。我問爸爸莊稼為什么要鋤,爸爸說:“麥收一盤耙,秋收一張鋤。”(河南·商丘)
【第79句】:【黃忠人老心不老】(慣)比喻人雖然老了,志氣卻沒有衰退。
【第80句】:鵪鶉脖里尋豌豆——謀財害命
【第81句】:上課鈴響了,我慢慢地走進教室。這時,老師已經把考試卷發下來,同學們都開始做了。我拿出鉛筆慢慢地削起來,老師說:“你真是大火燒了眉毛還不著急。”(湖北·荊門)
【第82句】:【實話好說,謊話難編】(諺)指實話實說,自然流利,毫不費力,而編造謊話,生拉硬扯,往往難以自圓其說。 也作“真話好說,謊話難編”。
【第83句】:冬天的茅草夏天的蔥——葉枯根爛心不死
【第84句】:【狗熊耍把戲,混充人形兒】釋義:比喻假充好漢。例句:牛大水憤恨地喊:“張金龍!你狗熊耍把戲,混充人形兒呢。你是個屁英雄好漢!
【第85句】:【春忙夏忙,繡女下床】(諺)春忙:春耕春種大忙時節。夏忙:夏收夏管大忙時節。指在農業生產的大忙季節里,繡花的閨女也要走出閨房參加勞動。
【第86句】:【吐唾沫】生活中我們常見這種現象:當一個人遇到晦氣之事或說錯了話時,會“呸!呸!呸!”連吐三次唾沫;當他與所鄙視甚至仇恨的人擦肩而過時,也會回身對著這人的背影重重地吐口唾沫,這是為什么呢?民國時期,江紹原先生對唾沫文化進行了非常有趣的探討。透過他所搜集的諸多史料可以看出,唾沫在古人眼里具有許多神奇的功效。古人認為,唾沫可以制鬼。宗定伯捉鬼的故事是個典型。據說,當宗定伯知道同行者是個容易對付的新鬼時,他將其用力挾住,新鬼情急之下變為山羊,他又馬上吐唾沫使其定型難逃,竟然牽到市上賣了個好價錢。《搜神記》也記述了一個故事,崔少府妻子懷孕尚未分娩就死了。但四年之后,仍把生育的兒子送回家。當時賓客滿座,都知道是鬼來了,于是“遙唾之”。大業《拾遺記》也提到,隋煬帝游江南吳公宅時,忽遇陳后主鬼魂,仍稱殿下,敘述舊事。煬帝突然醒悟遇鬼,馬上唾之云:“何今日尚目我為殿下,復以往事訊我耶!” 唾沫可以辟邪。《清異錄》卷二記述:“梟乃天毒所產,見聞者必罹殃禍,急向梟連唾試三口,然后靜坐存北斗一時許,可禳。”李時珍介紹,唾沫可以治療“毒蛇螫傷”及腫痛、長瘤等病,據說這是以毒攻毒。其實我們遇到晦氣或說錯了話吐唾沫,就有以上民俗內涵在里面。唾沫在制鬼驅邪的同時也可以攻擊和傷害他人。看起來朝著仇人背影吐唾沫其實也有攻擊傷害的巫術含義在里面,似乎是一種咒恨。
【第87句】:【死狗——扶不上墻】(歇)比喻人素質太差或沒有志氣,別人想扶持也扶持不起來。 也作“死狗——扶不到墻上”。
【第88句】:勒緊褲帶拉二胡——餓(惡)作樂
【第89句】:【無雨莫種麥】(諺)麥田下種之前如果沒有好雨,底墑不足,種子入土后就長不出壯苗。指麥田底墑好是麥子豐收的先決條件。
【第90句】:【背靠大樹好乘涼】釋義:比喻借別人的勢力做靠山,有庇護,有依靠。例句:自然,背靠大樹好乘涼。可是自己沒有一點實力,這個涼是乘不好的。
【第91句】:【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歇)指初次經歷某事。
【第92句】:足球隊員——不用手(守)
【第93句】:【入深水者得蛟龍,入淺水者得魚蝦】(諺)比喻敢冒風險、下大苦的,才有可能獲得大的成就;怕付出大的代價,就只能有小收獲。
【第94句】:【一支筷子不能調炒面,一只腳不能走路】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孤單,辦不成事。例句:以前跟你們喝血酒的那些奴隸主都去了,只剩下我阿達一個人。“一支筷子不能調炒面,一只腳不能走路”,我阿達沒有辦法,只好派我去同共產(黨)假靠攏。
【第95句】:廚師炒菜——添油加醋
【第96句】:龍王爺作法——呼風喚雨
【第97句】:刀砍大海水——難舍難分
【第98句】:鄰居家忘了關水龍頭上班去了,結果他們家發了大水,我們家也遭了殃。哥哥氣憤地要去找他們算賬。奶奶說:“算了,人家又不是故意的。常言說,走路要好伴,居家要好鄰。千金買屋,八百買鄰。為了一件意外的事傷了鄰居和氣,不值得。”(河南·許昌)
【第99句】:瓜好吃不在大小,人健康不在胖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