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半斤蕎麥皮,也想榨四兩油】釋義:比喻殘酷地壓榨勒索。例句:你從外表上一看,他一股窮酸爛氣,倒像個叫花子,要說起卡脖人來,真是半斤蕎麥皮,也想榨四兩油。
【第2句】:【 不是好吃的果子】有硬殼的果子,須敲開,謂不是好欺侮 的人。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老子不是好吃的果子,你 別在老虎嘴上拔胡子來。”
【第3句】:【女人不穿嫁時衣,男兒不吃分時飯】見“好男不吃婚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第4句】:放學回到家,我掏出書和本子寫作業。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鋼筆,急得我亂轉。奶奶在一旁笑著說:“當官的把印都弄丟了,還中哩?”(河南·內鄉)
【第5句】:麥忙假里的一天,我幫媽媽去收割小麥。媽媽對我和姐姐說:“快點干啊,緊收的莊稼,水中的買賣。”(注:怕陰雨天麥子發霉生芽。)(河南·商丘)
【第6句】:【放隔山炮】(慣)比喻所采取的行動威力很大,在這個地方行動,其他地方也受到影響。
【第7句】:晚上,媽媽不讓我看電視,我裝著去睡覺,就躺在被窩里偷偷地看。媽媽發現了,又帶氣又帶笑地說:“明人不做暗事。想看,就爬出來正大光明地看!”(河北·張家口)
【第8句】:急需的圖章——刻不容緩
【第9句】:【下夾子】(慣)比喻設下埋伏抓人。
【第10句】:【荷花結籽心連心】釋義:比喻關系密切,一條心。例句:這個事,我們知道你丁主任心里是明白的。丁主任啊,咱們是有八拜之交的知己呀,荷花結籽心連心.你一定要多關照。
【第11句】:老鼠出門撞著豹——惡心人碰著惡心人
【第12句】:【開后門】(慣)比喻利用職權給人以不應有的方便和好處。
【第13句】:寧犯天公怒,莫惹眾人惱。
【第14句】:【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釋義:蚍蜉:大螞蟻。撼:搖撼。嘲笑人不自量力。例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第15句】:【跑龍套】“跑龍套”常用來指代在別人手下做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它源自中國戲劇。 “龍套”本指傳統戲曲中成隊的隨從或兵卒所穿的戲裝,因繡有龍紋而得名。后來漸漸將此類戲劇中的角也叫龍套了。龍套也叫文堂、流行。文堂是指主帥升帳時出場的龍套。流行指的是在串場時來回流動的龍套。在戲中,一般以一將帶四人為一堂。我國戲曲藝術虛擬性強,一兵可當十當百,甚至千萬人,所以在舞臺上規定四人為一組,即可代表作千軍萬馬。在舞臺上,龍套需在主要人物指揮下制造各類氣氛。龍套制造氣氛有一定的舞臺規矩和活動程式。例如,表現元帥升帳或官員升堂,龍套要分站兩邊叫做“站門”;在上場門或下場門迎候主人出場的龍套,要斜列兩邊叫做“斜門”;帶領主人前行的龍套,一路快步在臺上兜圈子叫“圓場”;在交戰場面,為表現戰斗激烈,龍套要從兵器下穿梭鉆過去,叫做“鉆煙籠”;龍套分別從舞臺兩邊出場,叫做“二龍出水”等。龍套的角色,雖然不是主角,但是講究“立如釘,走如風”。因為,龍套若在臺上東張西望抓耳撓腮動作不止,會影響主角的演唱;在需要龍套動作時,如果不是輕捷如燕,快走如飛跑起來,那便沒了舞臺氣氛。所以,人們愛說“跑龍套”。“跑龍套”便由此而來。
【第16句】:布袋里盛貓——裝迷糊
【第17句】:三個女人抵一群鴨。
【第18句】:【蛟龍歸大海】謂到了能夠充分發揮才能的地方。類似 的:龍歸大海,虎人深山。成語:得其所哉。徐光耀《平原烈 火》:“老周這次回來,就是蛟龍歸了大海,咱大隊又添了一 員虎將,無論如何,今天得慶賀慶賀!”
【第19句】:【水過地皮濕】指占便宜,撈油水,或走過場。鄧友梅《煙 壺》:“在這一帶開店房,免不了接待合字上的朋友,替他們 銷贓,落個水過地皮濕。”孫犁《風云初記》:“官家的事兒,不 過是水過地皮濕,賣個眼前俏就算了!”
【第20句】:龜兔賽跑——驕者必敗
【第21句】:【好戲耐看,好曲中聽】(諺)好戲讓人久看不厭,好曲子讓人百聽不煩。指優美的戲曲能給人提供高雅的藝術享受。
【第22句】:【能書不擇筆】(諺)書:書法。指書法高手不在乎毛筆的優劣青樹林文案館網,憑的是他寫字的功力。
【第23句】:【三年早知道】(慣)指什么事情都比別人知道得早。含諷刺義。
【第24句】:【有錢難買幼時貧】(諺)人生最難得的是幼年時家境貧窮。指幼時貧窮,能夠養成艱苦奮斗、拼搏向上的習性,給長大創建事業奠定基礎。
【第25句】:鴨子吃糠殼——白歡喜;空歡喜;空喜一場
【第26句】:龍王爺湊熱鬧——漲水
【第27句】:【覆巢之下無完卵】(諺)指鳥巢翻落下來,巢內的鳥蛋必定全部破碎。比喻整體覆滅,局部也就難以保全。 也作覆巢之下,那有完卵。 毀巢之下,勢無完卵。 破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28句】:【大師傅】常言說,工廠里師傅多,醫院里大夫多,學校里老師多。那么,怎么師傅當中還有一個“大師傅”呢?而且是做飯的?這里面有一則民間故事。古時候有個皇上,一次來到修建宮殿的工地上,就讓各工匠文案自己的本領,誰的本領大就封誰為師傅。眾工匠都不服氣,搶著去表白自己的功勞。皇上干脆把他們都封為師傅。工地上給工匠們做飯的是一對姐妹,二人見工匠們都有了封號,便也湊過來討封。沒想到,那些被封為師傅的工匠們說:“做飯的算什么行當?”姐姐很生氣,就決定餓他們一次。眾工匠干完活,都跑到飯棚里去吃飯,卻見灶房里沒動煙火,就來責問姐妹倆。姐姐說:“做飯的不算個行當,那你們就自己做吧!”眾工匠向皇上報告此事。皇上問:“那做飯的到底算不算個行當?”這些能工巧匠餓得肚子咕咕叫,連忙答道:“做飯算行當,太算行當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倆找來,準備封她們為師傅。姐姐擺擺手,指著工匠們對皇上說:“他們都是師傅,卻做不了飯;給我的封號,得比他們大!” 皇上說:“那就封你為大師傅吧。”姐姐樂了,指著幫著自己做菜的妹妹,問:“她呢?”皇上順口說:“你是大師傅,那她就是二師傅吧。”妹妹一聽,也很高興。就這樣,做飯的就被稱為大師傅,幫廚的就被稱為二師傅了。
【第29句】:【三打不回頭,四打連身轉】(慣)形容人反應遲鈍,懦弱膽小。 也作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身轉。 三推不上肩,四推和身轉。
【第30句】:【破罐子破摔】摔電是破,不摔也是破。謂反正好不了,不 值得愛惜。成語:自暴自棄。周立波《暴風驟雨》:“娘們走 道以后,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 想學好了。”
【第31句】:【使功不如使過】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錯的人。 有過錯的能吸取教訓,感恩圖報。圖書:“真正有膽識的領 導者,反而覺得犯過錯誤的干部有個很大的長處,就是有犯 過錯誤的經驗,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會更加謙虛謹慎。從 這個意義上講,使功不如使過。”
【第32句】:哥哥在家復習功課,沒有計劃性,常常剛拿出語文,又去翻數學。伯母批評他:“孩子,咱不能走了一步說一步,哪里黑了哪里住。要心里有點譜。”(河南·虞城)
【第33句】:【事到做時方知難】見“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第34句】:鋸大樹做鐮把——大材小用
【第35句】:【若怕螻蛄咬,就不用種田了】見“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
【第36句】:茶館里聊天——想起什么說什么
【第37句】:【醬油碟子跟著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較厚,蘸碟子里的醬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錢財很快就消耗完了。
【第38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秋季三個月,亦可解釋為三 年,謂別后思念深切。語出《詩經》。張孟良《兒女風塵記》: “六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真想你呀!”
【第39句】:【除死無大災】(諺)指人如果橫下一條心,連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災禍。
【第40句】:【撞到老虎窩里】(慣)比喻闖進極危險的境地。
【第41句】:【地肥禾似樹,土薄草如毛】(諺)指土地肥沃,田禾會長得像樹一樣高大;土地瘠薄,野草會長得像毫毛一樣細小。也比喻有基礎的政權最容易發展鞏固。
【第42句】:【鞋子合腳走得快】(諺)比喻做事彼此間合力配套,進展自然就順利。
【第43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勸告的話,聽起來不舒 服,實際上是有益的。類似的:好話不留情,留情沒好話。 姚雪垠《李自成》:“黃道周適才所奏,雖過于憨直,然實為救 國良藥。古人云,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44句】:【仨鼻子眼兒——多出這口氣】(歇)仨:三個。指多嘴或多管閑事。含責罵意。 也作仨鼻子眼兒——多出一口氣。 仨鼻子眼兒——多出一股氣。
【第45句】:【千不如人,萬不如人】(慣)指處處比不上別人。
【第46句】:【壺中無酒難留客】(諺)沒有酒肴招待,就難以留住客人。比喻沒有必要的物質條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47句】:【手中無網看魚跳】指缺少條件,做不成事,干著急。類似 的:欄內無牛空起早。李準《黃河東流去》:“人家常說:手里 沒網看魚跳,咱們現在可真遇到這事了。尺把長的黃河鯉 魚,干看著捉不住。真得趕快弄幾面網。”
【第48句】:爸爸與一位干部的親戚一起找工作,那人找到了,爸爸卻沒找到。爸爸悻悻地說:“交情有厚薄,磚頭有缺角。”(江蘇·揚州)
【第49句】:【滿肚子墨汁】(慣)形容人書讀得多,非常有學問。
【第50句】:【強扭的瓜不甜】(諺)比喻用高壓手段強迫人去做事情,不會有美滿的效果。多用在男女婚姻上。 也作強扭的瓜兒不香甜,強迫的婚事不和美。 強擰的瓜不甜,強拔的苗不長。
【第51句】:【閻王催命不催食】(諺)即使是閻王來討命,也得讓人把飯吃飽。指吃飯是人生的頭號大事,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人吃飯。 也作“閻王催命不催糧”。
【第52句】:【墊刀背】(慣)比喻替人去冒風險或代人受過。
【第53句】:騎驢背口袋——白費力
【第54句】:【和氣致祥,乖氣致戾】(諺)致:招致。乖:不和。戾:災禍。和和氣氣,自然會引來安詳;彼此怨怒,必定招致災禍。 也作“乖氣致戾,和氣致祥”。
【第55句】:【鳥來投林,人來投主】(諺)鳥飛倦了,要投入林中棲息;人到末路,要投奔親友求助。指凡來求助者,都是勢不得已,只可援救,不可拒絕。 也作鳥投林,人投主。 人來投主,鳥來投林。
【第56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釋義:無房無地,一無所有,形容非常窮困。例句:三間爛草房也讓馬大頭奪了去。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她們母女只得沿街乞討,漂泊他鄉。
【第57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為人光明磊落,敢作敢當,無須改名 換姓,躲避隱藏。古華《浮屠嶺》:“想過了,我行不改名,坐 不改姓,到時候壞了事,左不過我一人去領罪,坐牢,決不牽 連旁的叔伯、老表!”
【第58句】:【太歲頭上動土】釋義:太歲,指木星。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某一年在某一地方,這一地方就不能動工搞建筑,否則就會遭受災難。比喻觸犯忌諱或某個有權勢的人物。例句:“看著你不錯,賞你臉,你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聽打聽,滾!”
【第59句】:【先給杠子,后給麩子】(慣)麩子:小麥、大麥等磨成面過篩后剩下的麥皮和碎屑。比喻對人又打又拉。
【第60句】:【吃官飯】(慣)指在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工作,靠工資生活。
【第61句】:一個翠鳥一個畫眉——難得同心
【第62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慣)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眼界開闊,聽覺靈敏。形容人機警靈敏,信息靈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應。
【第63句】:【東葫蘆扯到西架上】釋義: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例句:“嘿嘿嘿!這叫把東葫蘆扯到西架上了!”老隊長不以為然地笑笑……
【第64句】:【王八脖子縮回去/做縮頭烏龜】鱉頭能縮回甲殼。形容畏 縮,后退。成語:畏葸不前。香港電影:“坐了二十年牢,天 天想報仇,報仇的機會到了,又做了縮頭烏龜。”
【第65句】:閻王爺出天花——凈是鬼點子;鬼點子多
【第66句】:【六六大順】“六”字,在當今社會大時興,結婚選擇帶六的日子,買高層住宅要選十六層,電話號碼要選帶六的號,汽車牌照帶六的拍賣時身價倍增,就連喝酒時的酒令也有“哥倆好,六六六”。為什么人們鐘情于六呢?為什么是“六六大順”而不是“七七大順”、“八八大順”呢?這里有四種說法。 1.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對“六”有如此一些說法,因為六月六日前后農忙結束,正處于農閑階段,是探親的最佳時段。這一天,女兒要回娘家,也被稱為“回娘家節”。如果晴天,在這一天很多人家都會把大紅大綠的衣服被褥拿出來洗曬,到處呈現一派祥和之氣。因為再過幾天就要進入伏天,洗了衣服被褥就不容易曬干,容易發霉,這天洗曬衣服被褥能去除霉(晦)氣,人們圖個吉利,所以選擇六月六日去做這些事情,當然六六心情大順。 2.“六六大順”來自《易經》,《易經》中“六”代表陰爻(“九”代表陽爻),六六即六條陰爻,是為坤卦,效法大地,厚德載物,功德圓滿,自然大順。因此有了“六六大順”的說法。 3.春秋戰國時期《左傳》云: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稱為“六順”,這使六成為吉祥和順的代名詞。 4.“六”與“溜”、“順溜”諧音,兩個六就是特別溜。如最近上演的一部影視劇——《我的名字叫順溜》,可見“順溜”深人人心。
【第67句】:【雞也飛了蛋也打了】(慣)雞飛走了,蛋也打破了。比喻兩頭落了空。
【第68句】:【不怕年災,就怕連災】(諺)年災:當年農作物遭受災害。連災:接連數年遭災害。指一年遭災,災情雖重容易渡過;接連數年遭災就難以活命。
【第69句】:開水鍋里加涼水——下子冷靜下來
【第70句】:【說得到,做得到/說到做到,】不放空炮不說空話,有能力做 到。臺灣林海音《春風》:“你是闊小姐,說得到,做得到,在 我可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呢!”
【第71句】:【三寸金蓮】“三寸金蓮”特指女人被纏殘了的小腳。此等殘缺之“美”,為漢文化所獨有。新中國成立后提出解放婦女、男女平等,廢除婦女纏足之陋習。女子纏足之風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稱帝后,令宮嬪窅(ya。)娘以布纏足,呈新月狀(亦稱蓮花狀)。因其足骨已殘,故較常人之腳小得多,故其足始稱“三寸金蓮”。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李后主宮嬪窗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做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窅娘就成了女子纏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導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這種華夏獨有的以病態為美的畸形審美習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蓮”。清入主中原后,因滿族婦女無纏足的陋習,故而康熙帝曾下過禁止婦女纏足的詔書。但在強制程度上,較“留發不留頭”和緩些,故而收效甚微,漢族婦女還是照纏不誤。辛亥革命后,這一陋習才逐漸廢除,徹底根除則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后。
【第72句】:【大雁過頂想拔翎,泥像臉上刮層金】釋義:翎:鳥的翅膀或尾巴上的長而硬的羽毛。比喻貪得無厭,設法榨取。例句:怪不得人說,越是有錢,越是大雁過頂想拔翎,泥像臉上刮層金呢。我看穿了你,快留下你的臭扇子扇你的臭汗吧!
【第73句】:【 若要公道:打個顛倒】謂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辦事就會 公平。類似的:若要事合理,拿人比自己。西戎《糾紛》:“人 常說:若要公道,打轉顛倒,過來過去都得想。老王,要你是 個婦女,今天下地和男人做的活一樣樣的,叫你評工,你說 你該怎評?”
【第74句】:【一家起火,殃及四鄰】災難會向周圍擴展。成語:唇亡齒 寒。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這消息使大家的心情變得沉 重,一家起火,殃及四鄰。”
【第75句】:【六親不認】“六親不認”形容人沒有情義或不講情面。屬于貶義詞。 “六親”即六種親屬。六親之說,歷來不一。在提到“六親”的幾部典籍當中,《周易》成書最早,《周易·家人》說,“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婦。《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婦),姻婭(親家和連襟)。《漢書·賈誼傳》說,指父母、兄弟、妻子。賈誼《新書·六術》說,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史記·管晏列傳》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父母之子女之子。古書諸說難一。現代比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當屬最親近的家人。“六親”又引申為泛指親屬。連最近的親人都不認,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教,“六親不認”當屬貶義。
【第76句】:【八月十五大過年】釋義:指中秋節比過年還重要。例句:至于姑娘們,這一天則是無論窮富,外表上看來總是比平時快活的,其原因是她們都忙著拜月。有句俗話:“八月十五大過年。”
【第77句】:【大不欺小,壯不欺老】(諺)欺:欺侮。指人們應該敬老愛幼,不能以強凌弱。
【第78句】:天鵝離不開湖泊,英雄離不開人民,誰脫離了人民,誰就會失去翅膀。
【第79句】:會計的表格——道道不少
【第80句】:【磨磚砌的喉嚨——又光又滑】(歇)喉嚨像用磨磚砌成似的很光滑。形容食物吞咽得很快。
【第81句】:【無功不受祿】(諺)祿:俸祿。指沒有建立功勞,就不可無故接受俸祿。也泛指對人家沒有好處,就不可接受人家的饋贈或優待。 也作無功受祿,寢食不安。 無功受祿,反受其殃。
【第82句】:【胸口上掛笊籬——撈心】(歇)撈:諧“勞”。指費心勞神,操心。
【第83句】:心里頭長草——荒(慌)了
【第84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慣)刀俎:古代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比喻受人控制,任人宰割。
【第85句】:【瓜到熟時蒂自落】條件成熟自然有結果。成語:瓜熟蒂 落、水到渠成。馮德英《迎春花》:“大爺,你想報復俺水山哥 呀!這事用不著強迫,瓜熟蒂就落,強扭的也不甜。”
【第86句】:【娶媳婦兒打幡兒——熱鬧出了尖兒】(歇)幡兒:一種窄長的旗子,垂直懸掛,多用白紙剪成,舊俗出殯時用。指喧鬧得有些過分或出格。
【第87句】:【吃了砒霜藥老虎】(慣)砒霜:無機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時略帶黃色或紅色),有劇毒。為毒死老虎,自己先吃砒霜中毒,再讓老虎吃自己的死尸中毒。比喻做事太愚蠢,得不償失。
【第88句】:黃連樹上長棵草一一苦苗苗
【第89句】:【豆腐嘴,刀子心】(慣)指嘴上說得綿軟動聽,內心卻十分狠毒。
【第90句】:【脫帽禮】“脫帽禮”多在隆重、莊嚴的場合下使用,如升旗、聆聽尊者講活(講課)或悼念亡者。這一禮節源自歐洲。在中世紀的歐洲,由于戰火不斷,作戰時與敵短兵相接,肉搏而戰,頭部容易受到襲擊,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頭盔。士兵們到達安全地帶就脫下頭盔以減輕負擔;同時,到別人家里去,來者為了表示自己不是敵人,就首先把頭盔掀開,露出自己的面孔。這種習慣發展到近代,就成了脫帽禮。
【第91句】:人死大夫到——無濟于事;不濟事
【第92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93句】:【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沒有學習過,不知道情況。李 準《李雙雙》:“這里面有個原因,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 現在興的這號洋碼字,我就不會寫。”
【第94句】:【透口風】見“露口風”。
【第95句】:鳥過拉弓——錯過時機
【第96句】:【前言不答后語】(慣)指說話前后對接不上。也指話說得很亂,沒有條理和層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語。 前言不對后語。 前言不接后語。
【第97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98句】:【占鰲頭】(慣)鰲頭:皇宮大殿前石階上鐫刻的巨鰲的頭,科舉時代進土復榜時第一名(狀元),要在此站立迎榜,故稱中狀元為占鰲頭。 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也作“獨占鰲頭”。
【第99句】:獅子大張口——胃口不小
上一篇:青樹林民間俗語金典文案,句句錙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