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穿上航空衣——要飛了
【第2句】:沙土崗子發洪水——泥沙俱下
【第3句】:【拍馬屁】(慣)舊時稱贊馬好時常拍馬的屁股。比喻極力討好、奉承人。
【第4句】:【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諺)比喻遭受失敗要振作起來自我奮斗。也指在哪兒受了挫折,就在哪兒總結教訓重新干起。
【第5句】:【兩好合一好】(諺)指雙方都有友好的誠意才能結成良好的關系。
【第6句】:【舍命不舍財】(慣)寧可舍棄性命,也不放棄錢財。指人太貪財。
【第7句】:兩把號吹成一個調——響(想)到一塊了
【第8句】:【萬綠叢中一點紅】指襯托得好。清代《兒女英雄傳》:“那 莊門外本有無數的大樹,此時正是濃蔭滿地、綠葉團云的時 候,遠遠的望著,那萬綠叢中一點紅,便有個更新氣象。”
【第9句】:【贊人陷人皆是口,推人扶人皆是手】(諺)同是一張口,能贊揚人,也能陷害人;同是一只手,能扶助人,也能推倒入。指人應該多做扶助人和贊揚人的事,少做陷害人和損傷人的事。
【第10句】:【萬兩黃金易得,知音一個難求】釋義:知心人很難遇見。例句:“姑娘是個明白人,沒聽見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
【第11句】:【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諺)一朝:一旦。一旦執掌大權,即可發號施令。指不掌權則已,只要權力到手,就要充分施展職權的威力。
【第12句】:【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辦不成大事情。例句:韋步平抬頭,瞅他片刻才說:“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個入成不了隊伍,要干還得聯合更多的弟兄才行。”
【第13句】:【一事到官,十室牽纏;一人入獄,一家盡哭】(諺)因一件事告入官府,鄰居左右受連累;一人坐牢,全家痛苦。指舊時訴訟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第14句】:【只有千里人情,沒有千里威風】(諺)人情可以傳播到千里之外,威風只限于一定的區域。指人情比權威傳播得更遠,更能感動人心。
【第15句】:【倒貼三百錢也不干】條件優惠也遭拒絕。《艾蕪短篇小說 選》:“以后,鬼才肯去領孩子,倒找我三百錢,我都不愛干 的,還要打我哩!”
【第16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釋義:壞事很容易被人們知道。例句: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工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
【第17句】:冬子伯父的脾氣是村上有了名的。一個老漢說:“那人哪,脾氣暴得很,連蠅子都不敢往他身上落。”(河南·鄧縣)
【第18句】:【有酒膽,無飯力】膽大胡來,并無能力。清代《紅樓夢》: “薛蟠本是個憐新棄舊的人,且是有酒膽無飯力的。”
【第19句】:【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諺)有山無林,水土必定流失;大海無魚,就是一片荒海;人老無為,生活無依無靠;花朵見霜,很快就要凋落。指人或物都有最難排解的傷害。
【第20句】:拉牛尾巴的人——倒退
【第21句】:【無糧不聚兵】(諺)沒有充足的糧草,就不能聚集軍隊。指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必須糧草先行。也泛指沒糧食就無法舉事。
【第22句】:【只見得娶媳婦,見不得出喪】(慣)出喪:出殯。比喻只聽得進表揚,聽不進批評。
【第23句】:饞鬼搶生肉——貪多嚼不爛
【第24句】:【凍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僧】(諺)僧:和尚。指蔥耐凍,再冷的天氣也凍不死;和尚可以四處化齋,當然不會餓死。
【第25句】:【冬不可以廢葛,夏不可以廢裘】(諺)葛:葛麻,夏季衣料。裘(qiu):冬季皮毛衣裳。指冬季雖然不穿葛麻衣服,但不可丟棄它;夏季雖然不穿皮毛衣裳,但也要把它保管好。泛指凡事要有長遠打算,不可眼光短淺。
【第26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27句】:【老虎不吃人——惡名兒在外】(歇)指壞名聲流傳在外面。也指被人誤解。
【第28句】:【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見“各人自掃門前雪”。
【第29句】:疤子上生瘡——壞到一塊去了
【第30句】:三色圓珠筆——多芯(心)
【第31句】:蛇吞老鼠鷹叼蛇——物降一物
【第32句】:小叔要當新郎了,可他不愿意大操大辦自己的婚事。同院的王阿姨來到我家,向奶奶打聽小叔什么時候辦喜事,奶奶不告訴她。王阿姨著急地說:“就告訴我一人吧,我不會告訴別人!”奶奶說:“壇口好扎,人口難塞。我就不告訴你了。”(河南·固始)
【第33句】:【七錢銀子二分銅的銀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銀元:也作銀圓,舊時使用的銀質硬幣,價值相當于七錢二分白銀。一個銀元摻進了二分銅,所占的比重很小。 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第34句】:【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諺)在家孝敬父母,這就是最神圣的行為,何必再到遠地去燒香拜佛。指行善事就在眼前,舍近求遠沒有必要。
【第35句】:【一把屎一把尿】(慣)形容撫養孩子十分辛勞。 也作一把尿一把屎。 屎一把,尿一把。
【第36句】:【拉硬屎】(慣)比喻不愿向人示弱或不肯主動接近人。
【第37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釋義:宋代某州官名叫田登,忌諱和“登”同音的字,令百姓改稱“燈”為“火”,每逢正月十五“放燈”,官榜寫作“放火”。百姓諷刺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后用以比喻只許自己胡作非為,不許別人正當行動。“不許”又“不準”、“勿許”等。例句:尤耿不禁開懷地暗暗笑道:“好,擊中要害!什么四大自由,三大民主,全是假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38句】:鵝頭裝在鴨頸上——不像樣
【第39句】:【龍歸滄海,虎入深山】釋義:滄海:大海。比喻人們各自回到有所作為的地方去。例句:龍歸滄海,虎入深山,各有所利耳。不可在此久停,可上白云山聚義。
【第40句】:黃金要從沙子里淘,駿馬要從馬群里找。
【第41句】:小學生看書——念念不忘
【第42句】:【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聽了等于沒聽。或說:一個耳 朵聽,一個耳朵出/左耳朵聽,右耳朵冒/東耳朵進,西耳朵 出。成語:充耳不聞。老舍《正紅旗下》:“對這些消息,他高 興呢,就想一想;不高興呢,就由左耳朵進來,右耳朵出去。”
【第43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第44句】:爸爸是村里的一把手,二叔手提“炸藥包”、“手榴彈”來求爸爸辦事。爸爸堅決不收,并對二叔說:“雖然社會上流傳著‘不吃白不吃,白吃誰不吃,不吃是白癡’的說法,可我認為,吃白食是吃自己的人格、尊嚴。兄弟,禮物你帶回,不違反原則的事一定辦,違反原則的事一定不辦。”(河南·內鄉)
【第45句】:鍋里有,碗里才有。
【第46句】:【鋸不成葫蘆改不成瓢】(慣)比喻東西太少,什么也做不成。
【第47句】:【功到自然成】下夠了功夫,就會有成果。歇后語形式為: 鐵打的房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明代《西游記》:“師父不 必掛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也。”
【第48句】:【鳳凰無寶處不落】(諺)指鳳凰落下的地方一定會有寶物。比喻有重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人來。也比喻人不會做對自己沒好處的事。 也作鳳鳥不棲無寶地。 鳳凰不落無寶地。
【第49句】:【賊捉賊,鼠捕鼠】(諺)讓賊去捉拿賊,讓鼠去捕捉鼠,這樣更容易見功。比喻只有深入到事物內部,才能研究并掌握其活動規律。
【第50句】:老師要求我們做一件作品上交到學校的展覽室,同學們正為此事而發愁。班長站了起來,充滿信心地說:“人多出韓信,智多出孔明。咱們大家在一起合計合計,一定會做出好作品來。”(廣東-龍門)
【第51句】:【問不出個子丑寅卯】(慣)子丑寅卯:地支的前四位,比喻各種事情。指什么話也問不出來或什么答案也得不到。
【第52句】:【天塌下來,自有長子頂著】這個俗語比喻再大的風險,自有該承擔的當事人擔著,不必害怕。它典出《醒世恒言》七:“天塌下來,自有長的撐住。” 此書記載了太湖西山有個富翁名叫高贊,他有個女兒既漂亮又能干,一心想找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婿。他決定自己當面挑選,試過文才,自己滿意才行。湖對面吳江縣有個富人叫顏俊,想去應試,自知貌丑學淺,便托表弟錢青冒名頂替。錢青當真是飽讀詩書,一表人才,只是窮困潦倒,寄住在顏俊家里習書應考。聽說表哥讓他去干這傷天害理的缺德事,心里躊躇。顏俊便說:“賢弟,常言道:‘天塌下來,自有長子撐住’。什么事有愚兄在前,賢弟不必多慮。”錢青無奈,只得去了。高贊一見假顏俊小小后生,氣宇軒昂,心里很是喜歡。一試,果然高才,大喜過望,當即允婚,只提出一個條件,迎親時,必須女婿親自上門會見親友,才能把女兒嫁過去。顏俊無奈,只好在迎親那天,再請錢青假冒一次,他認為:迎回來再由自己拜堂成親也不遲。誰知天有不測風云,錢青會見親友后,剛想帶新娘回程,突然刮起了大風,三天三夜都不停,太湖根本無法渡過去了。高贊便做主,立即在娘家成親,假顏俊變成了真女婿。
【第53句】:對著鏡子說漂亮——自夸
【第54句】:一個臭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臭皮匠,做事好商量;三個臭皮匠,合個諸葛亮。
【第55句】:媽媽回家晚了,我問她是怎么回事。她說:“隔壁王大媽說話真是狗扯羊腸,越扯越長,讓我聽也不是走也不是。”外婆聽到了,接過話茬兒:“你說話倒是三下五除二,挺干脆利落的。”(江西·樂平)
【第56句】:【哪只山羊不吃柳】(諺)山羊性愛吃柳樹枝葉。比喻行為不檢點的男子,總愛和女人在一起廝混。
【第57句】:柏油馬路賽摩托——你追我趕
【第58句】:快馬拉空車——朝前奔;輕松自在
【第59句】:【不可同日而語】(慣)不能放在同一時間來談論。指差距太大,無法相提并論。
【第60句】:【膠粘著胯】(慣)譏諷人走不動或行動遲緩。
【第61句】:【說一句是一句】說話真實可信,有分量分明代《水滸》: “我說一句是一句,并不會撒謊。”
【第62句】:半天云里的風箏——半點不由己
【第63句】:雙手舉過頭——超額
【第64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釋義:指接受禮物,深感過意不去。例句:“既然這樣,只好全部收下。這實在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第65句】:【窮人有三門富親戚不算窮,富人有三門窮親戚不算富】(諺)窮人家如果有幾家富親戚經常周濟他們,也就算不得真窮;富人家如果有幾家窮親戚經常拖累他們,也就算不得真富。
【第66句】:小兵要用自己漂亮的泡沫文具盒去換小強的米老鼠文具盒。奶奶說:“你啊,何必用會下蛋的母雞去換不下蛋的公雞呢?”(四川·汶川)
【第67句】:【老母豬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諧“詞”。指說話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有時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母豬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兒”。
【第68句】:【過獨木橋】(慣)獨木橋:由一根木頭搭成的橋,比喻艱難的途徑。 指走艱難的道路。 也作“走獨木橋”。
【第69句】:【 腦袋掖在褲腰帶上】冒著極大的危險,準備掉腦袋。或 說:腦袋提在手里/提溜著腦袋過日子。成語:出生人死。 臺灣李敖《世論新語》:“如果想在政治上爭一席之地,就該 把腦袋提在手上玩。”
【第70句】:有一天,媽媽要給姥姥捎東西,姥姥不讓捎。姥姥說:“東西越捎越少,話越捎越多。”(山東·濟南)
【第71句】:媽媽常勸外公買臺拖拉機代替黃牛耕田,外公不樂意,說:“耕牛一步,黃金百斗;老牛爬坡,氣死馬騾。我可舍不得換!”(湖南·會同)
【第72句】:【屋漏遷居,路迂改途】(諺)迂:迂回。房屋漏了,就得換個地方住;道路彎曲,就得改條道兒走。 比喻知錯就改,不可固執。
【第73句】:【麻繩熬斷鐵索鏈】(諺)麻繩雖弱,卻能把鐵索鏈熬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斷,也能完成看起來是難以辦到的事。
【第74句】:【春光一刻值干金】釋義:形容春天時光極寶貴。例句:時候不早了,春光一刻值干金,別耽誤時間了,你是領頭的,你提個名,大家同意就行了。
【第75句】:【想起一出是一出】從前富貴人家,把戲班叫到家中唱戲, 戲目由他們決定,叫點戲。他們想點哪一出就演哪一出。 引申為:沒有準譜兒,一會兒一個主意。王蒙《活動變人 形》:“老孫辦事就是這么荒唐可笑,想去一出(戲)就是一 出。”
【第76句】:布袋里盛貓——裝迷糊
【第77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釋義:原指下棋。比喻當事人有切身利益,容易執著一端:旁觀者置身事外,能比較全面、清醒地觀察問題,判斷是非。例句:“從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姐姐細想;這寶硯雕弓豈不是天生地設的兩樁紅定?”
【第78句】:【秋后的螞蚱——跳不了幾天了】(歇)螞蚱:蝗蟲,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蟲。跳:本指蹦跳,轉指掙扎、橫行等。指壞人或惡勢力已經衰敗,離滅亡已經不遠,再橫行不了多久了。 也作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蹦跶:跳躍。 秋后的螞蚱——沒幾天蹦跶了。 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多久了。
【第79句】:【剪彩】現在,剪彩之風大時興,小到店鋪開張,大到國家重點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鋪老板,上到國家領導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剪彩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美國商人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新店開張前,清晨打開店門并橫系一條布帶。這樣既可防止開張前被閑人闖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徠顧客。布條取走,宣告商店正式開張。1912年有個叫威爾新的商人在美國圣安東尼奧市的華狄密鎮開了一家大百貨公司。按照傳統風俗,清早便在門前橫系一條布帶,等待正式開張的時刻。威爾斯十歲的小女孩牽著一條狗匆匆走出店門,無意中碰斷了布條。顧客以為公司已經開張,于是蜂擁而人,爭先恐后地購買貨物,給開張之日迎來了大吉大利。后來竟在第二家百貨公司開張時,有意讓其幼女碰斷布帶,果然開張大吉。于是人們互相仿效,大為推廣。后來,布條被五彩繽紛的彩帶取而代之,人們在開張時刻用剪刀鄭重地剪斷彩帶,“剪彩”因而得名。
【第80句】:【一根腸子閑半截】(慣)形容人吃不飽。
【第81句】:錐子藏在鐵盒里——不露鋒芒
【第82句】:【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人們團結起來就有力量。周立 波《暴風驟雨》:“趙主任告訴我們說:‘土幫土成墻,窮幫窮 成王。’咱們團體抱得緊,啥也不怕呀。”
【第83句】:【看風向】(慣)比喻觀察形勢發展變化的情況。 也作看風勢。 看風頭。
【第84句】:昆侖山前搭戲臺——背景高
【第85句】:【吃力不討好】花了很大力氣,別人還有意見,得不到好 評。吃,也說:費。歇后語形式為:老公公背兒媳婦過河,吃 力不討好/頂著石臼唱戲,吃力不討好。香港唐人《金陵春 夢》:“我的處境好有一比,頂著石臼唱戲,吃力不討好。”
【第86句】:【冷鍋里爆出了熱栗子】(慣)比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時候出了問題,或聽到了從未聽說過的事。
【第87句】:中午,到了做飯的時候,爺爺讓三叔去挖些紅薯,三叔不想去。爺爺說:“你呀你,你是干活撓撓頭,吃飯愛加油。”(河南·泌陽)
【第88句】:【放虎容易擒虎難】釋義:比喻敵人一旦放走,再不易抓獲。“容易”又作“歸山”。“擒”又作“捉”。例句:你怎么把龍濤放了?俗話說,放虎容易擒虎難。他們一走,你拿什么救爹呢?
【第89句】:小剛讀書總是拖著長腔,寫字曲里拐彎。老師說他是“讀書唱山歌,寫字挖田螺”。(江蘇·無錫)
【第90句】:機關槍打炮彈——不對口徑
【第91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92句】:我和小梅是同班同學,又是鄰居,可屢次考試總落到她后面。我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媽媽。媽媽說:“人家小梅可是鴨子游水,看似優哉,使的是暗勁。”(河南·鄧州)
【第93句】:【吃甘蔗上云梯,步步高,節節甜】釋義:比喻越來越好,越來越甜蜜。例句:一想到未來,她總有那種吃甘蔗上云梯的感覺,步步高,節節甜,幸運之神是不會遺棄她的。
【第94句】:蟬不叫蟬——知了
【第95句】:【鐵公雞】“鐵公雞”形容人極其吝嗇小氣,一毛不拔。鐵公雞的來歷,與一毛不拔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了很多哲學流派。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意即要兼相愛交相利。可是當時另一位哲學家楊朱卻講究“貴己”,他的主張強調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與利益,人人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對楊朱學說頗不贊同,《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從楊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楊朱也不會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將楊朱利己學說揭示得淋漓盡致,“一毛不拔”這一成語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為,被后人形象地喻為“鐵公雞”。因為鐵鑄的公雞,可拔不出一根毛來。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就描述了一個鐵公雞的故事。有一個人叫卞龍,他自稱是鐵公雞,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餓死,連飯也是不吃的。他的兒子也是如此,真是家傳的吝嗇。這一詞語在清代已經較為流行,人們爭相傳誦,很多作品都反復提及鐵公雞。“鐵公雞”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由于它形象生動,至今使用頻率頗高。
【第96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徹底沉】(諺)比喻問題要趁容易解決時及早解決,拖延會釀成災禍。
【第97句】:雞叫趕路——越走越明
【第98句】:【賣蘿卜的跟著鹽擔子走——咸嘈心】(歇)咸:諧“閑”。嘈心:諧“操心”。指操閑心,關心與己無關的事情。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賣蘿卜的拉鹽擔子——攘咸嘈心”。
【第99句】:【船爛還有三千釘】釋義:比喻有錢人家即使敗落了,也還有些家底。有時也比喻有威信的領導人即使離開了崗位,也還受到人們的敬重。例句:“‘船爛還有三干釘’,畢竟是尚書府里闊哥兒。逃難下業,仍捧得出三百兩銀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