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具,右手執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的六個官員導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務農,以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第2句】:【自搭梯子自下臺】(慣)比喻給自己找借口擺脫窘境。
【第3句】:【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沒有深仇大恨。言外 之意:不應該作對。《小說月報》(1980,2):“可是,自己和別 人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誰和他結這么大的 冤仇?”
【第4句】:【吃得補藥,吃不得瀉藥】經不起損失。周克芹《許茂和他 的女兒們》:“葫蘆壩如今是吃得補藥,吃不得瀉藥了。”
【第5句】:【一頭撞倒南墻】(慣)形容入固執、認死理,碰了釘子或遭到失敗也不回頭。也形容人立場堅定不動搖。
【第6句】:黃牛學馬叫——改不了聲調
【第7句】:臉盆里栽豆芽——根根扎到底
【第8句】:【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是國粹。它源于徽劇和漢劇。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召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班進京賀演。壽慶之后,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愛,繼續留京獻藝。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于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漢劇是西皮調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為主,這兩種腔調同臺演出,取長補短,并不斷汲取當時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創造南北觀眾都能接收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由當初的“皮黃”改稱“京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京劇已經在全國盛行開來。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夸張的特點,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節奏感。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了“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后來又出現“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了,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行當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劇流派。
【第9句】:司馬懿父子行軍——你要進我要退:一個要進,一個要退
【第10句】:爸爸用塑料紙裹晾衣服的竹竿,叫媽媽去幫忙。媽媽邊走邊說:“你真是一個泥水匠,十八個幫襯工。”(江蘇·無錫)
【第11句】:麻雀當家——七嘴八舌
【第12句】:嘴巴上掛油瓶——油嘴滑舌
【第13句】:【好家當怕三份分】(諺)再好的家業,要是一分三份,就顯得很單薄了。指大家業合在一起厚實,人力物力調動支配都方便;分開就處處拮據了。
【第14句】:【若怕螻蛄咬,就不用種田了】見“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
【第15句】:【水流千里歸大海】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千里”又作“干遭”、“千轉”。例句:莊稼人離不開土地家屋啊,這里藏藏,那里躲躲,像那沒娘的孩子。水流千里歸大海,樹葉落在樹底下,飄來飄去,還得飄回去,守著田園才能過日子。
【第16句】:【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諺)指人應當像螞蟻那樣勤勞,不可像麻雀那樣貪吃。
【第17句】:【一支筆難寫兩件事】釋義:一支筆不能同時記述兩件事,得分頭寫。例句:書中交代,一支筆難寫兩件事。怎么柴、杜二位班頭會被人鎖上呢?這其中有一段隱情。
【第18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19句】:【不嗚則已,一鳴驚人】釋義:比喻—舉成名。例句:說來也是時來運轉,一次靈機一動,寫了篇《智劫生辰綱親歷記》,……此文被一家刊物作為壓卷之作刊發,引起轟動。于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肖讓步入文壇,還被延聘為外地一家雜志的顧問。
【第20句】:針當棍子一針(真)棒
【第21句】:【她】“她”既是一個字,也是一個單音節的詞。“她”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但《紅樓夢》是寫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書,卻找不到一個“她”字(現代版《紅樓夢》除外),原來,“她”字還是一個現代人創造的結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劉半農在《新青年》首先發表《她字的研究》,第一個把“她”字專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從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稱代詞男女不分,都稱為“他”。“五四運動”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魯迅的文學作品,但沒有成功。“伊”與“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亂,而且“伊”有它義,不能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專屬字,似有缺憾。于是劉半農專門創造了一個“她”。“她”與“他”讀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語習慣,是再合適不過的創意了。“她”字一出現,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稱贊和公認,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現,結束了幾千年男女合用一個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亂局面,可謂一字千金,具有歷史意義。
【第22句】:【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有情感,不能無動于衷。諶容 《心》:“承認這一點,對宋小慶來說,也是很痛苦的。人非草 木,豈能無情?”
【第23句】:【打鐵先得本身硬】(諺)指鐵匠自身強壯有力,才能把鐵打好。比喻處理問題或從事工作,必須自身的思想作風、才學技能過硬,才能得心應手。 也作打鐵得要鐵砧硬。 打鐵先得鐵錘硬。
【第24句】:【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慣)形容陷入困境,冤仇無處申訴,有理無處去講,有難無人幫助。 也作喊天天不應,喊地地無靈。 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第25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諺)靈山:靈鷲山,在印度,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處。指到了靈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見這地方的主人。
【第26句】:肚臍眼貼膏藥——貼(鐵)了心
【第27句】:鴨子下水——呱呱叫;嘴上前;各奔前程
【第28句】:心里塞團麻——亂糟糟
【第29句】:【細米干柴不漏房】(慣)吃的是細米,燒的是干柴,住的是不漏雨的房子。形容家庭生活富裕。
【第30句】:媽媽叫我去挑水,我說挑不動。媽媽說:“你呀,腰粗膀圓,只能挑個門簾。”(安徽·廬江)
【第31句】:老鼠蹲糧倉——吃住不愁
【第32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睜一只眼看見,閉一只眼看不見,看 見當作沒看見。意即馬馬虎虎,不必認真。又指沒有完全 睡大覺,暗中查看。歇后語形式為:大肚子羅漢戲觀音,睜 一只眼,閉一只眼。老舍《茶館》:“可是你要叫我們碰見,我 們也不再睜一眼閉一眼!”
【第33句】:堵住籠子抓雞——穩拿
【第34句】:【經還沒念,就先打起和尚來了】(慣)比喻事情還沒辦成,就先懲罰辦事的人。
【第35句】:【拋到東洋大海里拋得很遠】多指忘卻,損失。明代《二 刻拍案驚奇》:“張稟生沒計奈何,只得住手。眼見得這一項 銀子拋在東洋大海里了。”
【第36句】:【豎的好吃,橫的難咽】(諺)吃東西,順著的好下喉,橫著的難下咽。 比喻順耳的話人愛聽,逆耳的話難以入耳。也比喻合情順理的話好接受,蠻不講理的話惹人厭。 也作“順著好吃,橫著難咽”。
【第37句】:吃竹竿長大的——直性人;直性子
【第38句】:【死逼上梁山】釋義:梁山: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起義軍的根據地。比喻被逼無奈才做某種事情。例句:他佯裝不滿地說,“唉,我才不愿意去前線冒險哪。只是軍令不可違,死逼上梁山!此行別說什么名利雙收,別送上這條命就算燒高香了。”
【第39句】:【學好千日不足,學歹一日有余】(諺)人要學好,長期努力還嫌不夠;要學壞,用不了一天就會壞到底。指人學壞容易學好難,要時刻嚴防自己滑向邪路。
【第40句】:【啞子漫嘗黃檗味——難將苦口對人言】(歇)漫:徒然,白白地。 黃檗:即黃柏,落葉喬木,樹皮中醫入藥,味很苦。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苦楚。指心里有苦,難以對人開口。 也作啞子漫嘗黃柏味——難將苦口向人言。 啞子漫嘗黃連味——難將苦口對人言。
【第41句】:安眠藥吃過量——不覺醒
【第42句】:清明前,奶奶拿著瓜種和豆種到菜地去種。奶奶一邊種一邊說:“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河南·內鄉)
【第43句】:【不怨狼吃羊,只怨羊上坡】(慣)比喻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第44句】:【 小戲當大戲唱】小事當大事做,小事也認真做,不馬虎。 類似的:小戲法,大排場。柳青《創業史》:“說他們小戲當大 戲唱,不叫農業社,也要和燈塔社比賽!”
【第45句】:【一條道走到黑】(慣)1形容人固執,做事不知變通。2形容人堅持錯誤立場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堅定不動搖。 也作一條道兒跑到黑。 一條路走到黑。
【第46句】:【 不知者不為罪】不是故意違反,可以原諒。浩然《金光大 道》:“常言說,不知者不怪罪,我那會兒真是為兩邊好的,沒 想惹下這么大的禍。”
【第47句】:【說書的嘴,唱戲的腿】(諺)指說書的人,憑著過硬的嘴功;唱戲的人,憑著過硬的腿功。也泛指各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專業功夫。
【第48句】:【望山走倒馬】(諺)望見山就加鞭,把馬趕死也還不到山的跟前。 指山看起來近,實際距離很遠。也泛指要到達目的地,還要作走較長路程的準備。 也作望山跑死馬。 望城跑死馬。
【第49句】:【皇天不負苦心人】釋義:只要肯下功夫,愿望就一定能實現。例句:她從衣服堆里翻找著,辨認著,呵,皇天不負苦心人,瞧,找到了,這件衣服是他的!
【第50句】:回家看見爺爺正在劈柴,我試著劈了一根,結果累得滿頭大汗也沒有劈開。爺爺拿過來,手起刀落,一下劈成了兩半,然后,他笑瞇瞇地對我說:“砍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河南·淅川)
【第51句】:【家有千貫,不如日進分文】(諺)貫:舊時錢制,用繩子穿上,每一千為一貫。家里縱然有千貫的錢財,也不如每天有微薄的收入好。指固定的收入雖少,也遠比只出不進的死錢好。
【第52句】:【兩姑之間難為婦】(諺)兩姑:婆婆和小姑(丈夫的妹妹)。指媳婦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左右為難。 比喻夾在兩個地位相當的上司或輩分高的人之間,關系不好處理。
【第53句】:【吃柿子單揀軟的捏】釋義:比喻專找軟弱的欺侮。例句:段雨國大眼一瞪:“吃柿子單揀軟的捏,你就看我好欺侮!面對上帝起誓,誰扔的誰是烏龜蛋!”
【第54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釋義:比喻山再高,水再深,總有路可通。例句:行者笑道:“師父說哪里話。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豈無通達之理?可放心前去。”
【第55句】:順了哥心失嫂意——難得兩全
【第56句】:【靠著大河有水吃】釋義:比喻依靠有錢有勢的人有利可圖。例句:砂鍋子說:“靠著大樹好乘涼,靠著大河有水吃,有你這個老人在,也算輪不著我挨餓了,可是也叫人怪不好意思的!”
【第57句】:媽媽搬蜂窩煤的時候,我也要搬。結果,我把蜂窩煤摔爛了一塊。媽媽笑著說:“你這是磕一個頭放倆屁,行善沒有作惡多。”(河南·周口)
【第58句】:【大人不記細怨】(諺)細怨:細小的怨恨。指大人物心胸寬廣,不把細小的怨恨記在心上。
【第59句】:【一張床上說不出兩樣話】(諺)能睡在一張床上的夫妻二人,心想的、嘴說的總都一致。指夫妻思維方式、是非觀念往往是相同的。
【第60句】:吃午飯時,媽媽說:“你的嘴爛是因為內火太大。油炸花生米火氣大,就不要吃了。”我連聲答應:“好,好!”午飯后,我背上書包上學,臨走時,順手抓了一把花生米,結果,被媽媽看見了。她數叨我說:“你呀,能叫眼流膿,不讓嘴受窮。”(河南·南陽)
【第61句】:【馬勺碰鍋沿】(慣)馬勺:盛粥盛飯用的木制大勺,也叫馬勺子。比喻自家人產生摩擦,鬧矛盾。 也作“鐵杓子碰鍋沿”。
【第62句】:【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著名的川菜,深受食客歡迎。“麻婆豆腐”的來歷,連老外都知道,他們在譯中國菜名時鬧了許多笑話,如“童子雞”,被譯為“沒有性交的雞”。而“麻婆豆腐”則一譯就準,他們隨口譯為“臉上長麻子的老婆制作的豆腐”。可見“麻婆豆腐”通俗易懂,且吃起來大有滋味。它用料講究,一碟豬肉末(或牛羊肉)加上豆腐及大蒜茸、花椒粉、麻油、紅淑油、豆瓣醬等佐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濃、辣、軟、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思之垂涎欲滴。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成都萬寶醬園溫掌柜,有個滿臉麻子的女孩,名叫溫巧巧。她成年后嫁給馬家碾一個油坊掌柜陳姓男子。十年后,她的丈夫在運油途中發生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子的生活就成了問題。運油工和鄰居每天都拿來米和菜幫助她們。巧巧的左右鄰居分別是豆腐鋪和羊肉鋪,所以送來的菜常有豆腐和羊肉。巧巧就把碎肉配上豆腐燉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鄰居嘗后都拍手叫好。于是,姑嫂倆就把住屋改為店鋪,前鋪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徠顧客。由于好吃不貴,生意頗興隆。巧巧寡居后沒有改嫁,一直經營羊肉豆腐來維持生計。她死后,人們為了紀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用至今。
【第63句】:【光腳不怕穿鞋的】窮困者不怕失去什么,沒有顧慮,膽子 大。曹禺《原野》:“光腳不怕穿鞋的漢,我虎子是從死口逃 出來的,并沒打算活的回去。”
【第64句】:【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指說話不能改口,做事無法挽 回。成語:覆水難收。巴金《寒夜》:“我要是你,我就登報跟 她離婚,橫豎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
【第65句】:【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裹腳布,舊時婦女纏足用的 長布條。懶惰者不常洗,以致又臭又長。多用來形容語言 文字內容空泛,廢話太多。懶婆娘,也說:王大娘。《香港內 外》:“唉,這個廣告呀,簡直就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 又臭!”
【第66句】:【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表示堅決鎮壓。巴金《探索 集》:“他們將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要叫我.永世不 得翻身’。”
【第67句】:有兩個婦女,人稱“尖薄溜能”。有一次,為一元錢發生了糾紛。媽媽說:“這兩個人是尖對尖,能對能,皂角刺對住葫蘆蜂。”(河南·淅川)
【第68句】:【拔了蘿卜帶出泥】(慣)比喻在查處某一問題的過程中,也順帶發現了其他問題。也比喻由于辦事不當而惹了麻煩或連累了他人。
【第69句】:【咽下口水吞了自己的話】(慣)比喻話說出去了又反悔。
【第70句】:兩棵苦瓜一根藤——苦在一塊了
【第71句】:【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領導者責任重大。張賢亮《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她對書記不愿意在這兒長久呆下去表 示惋惜,說咱們農工就仗著一個好領導。火車跑得快,就靠 車頭帶。”
【第72句】:核桃仁蒸蜂蜜——又香又甜
【第73句】:【家貧顯孝子】(諺)指家境困窘時,才能顯出真正的孝子。泛指在艱難困苦的關鍵時刻,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優秀品質。 也作家貧出孝子。 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第74句】:我對現在有些企業成立智囊團、策劃部大為不解,爸爸笑著說:“一人肚里一條計,三人肚里一本戲,人多智慧大呀!”(河南·輝縣)
【第75句】:春節過后,我叔叔要去南方打工。因為他從未到外地去過,臨出門時奶奶擔心他的暴躁脾氣會惹事,就對他說:“眼是攔路石,嘴是開山斧。出門在外矮三分,遇到事時,嘴要活動點兒。”(河南·商丘)
【第76句】:玉米秸稈扎籬笆——不算墻(強)
【第77句】:在我們樓下的小賣部門口,一位叔叔一手拿著十元錢,一手拿著幾片餅干,在逗一位小男孩。小男孩毫不猶豫地把手伸向了餅干。叔叔說:“這就叫寧要草料,不要黃金。”(山東·汶上)
【第78句】:媽媽叫我洗菜,我才洗菜,叫我掃地,我才掃地,從來沒主動做過啥。媽媽說:“你呀,就像蛤蟆一樣,點一下跳一下,不點就不跳。”(四川·雅安)
【第79句】:嬸嬸想讓小華去集市上幫她賣菜,叔叔說:“不行,他膽子太小,白天仨人架著還不敢看螞蟻打架呢,這事怎么能讓他去?”(山東·巨野)
【第80句】:【刑傷過犯,終身之玷】(諺)玷(dian):玉上的斑點。指人一旦觸犯法律,受到刑法的制裁,就成了終身洗刷不凈的污點。
【第81句】:【五花八門】“五花八門”一語,多用來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它源出兩說。一說“五花八門”是古代戰術中變幻多端的陣勢:“五花”即五行陣;“八門”則是八門陣。五行陣是古代根據五行排布的戰陣。八門陣也稱八卦陣。這個陣勢,原來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為陣勢的。但是,八八可變為六十四卦,常使對方軍隊陷入迷離莫辨之中。相傳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最早運用八卦陣。后來,三國時的諸葛亮又將八卦陣改變成八陣圖。二說認為“五花八門”指從事十三種行業的人。 “五花”是:金菊花——賣茶的女人;木棉花——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人;牽牛花——挑夫。八門是:一門巾——算命占卦者;二門皮——賣草藥者;三門彩——變戲法者;四門掛——江湖賣藝者;五門平——說書評彈者;六門團——街頭賣唱者;七門調——搭篷扎紙者;八門聊——高臺唱戲者。這時的“五花八門”已經包含了社會上的許多行業,泛指各行各業的繁雜和眾多。隨著時代的發展,“五花八門”擴展到其他各種事物。
【第82句】:【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里來,水里去】(歇)湯里來:指豆腐是用大豆加水磨成豆漿后,再加入石膏或鹽鹵凝固而制成的。水里去:指豆腐翻倒在海水里。比喻何處來,還回到何處去。也形容四處勞苦奔波。
【第83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第84句】:【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指在飲食上寧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貪多。 也作“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
【第85句】:老太婆喂公雞——不撿蛋(不簡單)
【第86句】:【下不來臺】(慣)比喻無法擺脫困難窘迫的處境。 也作“下不了臺”。
【第87句】:【能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見“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
【第88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釋義:無房無地,形容非常貧窮。例句:僅剩的三間茅草屋也被黃老拐奪去抵了債,他們爺孫倆已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了。
【第89句】:【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臉部表情一反常態,形容不 高興。老舍《離婚》:“設若她們在院中遇見,而馬少奶奶的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那便有點麻煩。”
【第90句】:【飯前飯后一碗湯】(諺)指飯前喝湯,可以潤腸;飯后喝湯,可以化食:都是身體健康的需要。
【第91句】:【寧拆七座廟,不破一樁婚】(諺)寧肯拆毀七座神廟,也不破壞一家婚事。指婚姻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也作寧拆十座廟,不破一門婚。 寧拆十座廟,不拆一對婚。 寧拆一座廟,不拆一家人。
【第92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條】(諺)歪理:謬論邪說。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條正理能說服人。
【第93句】:【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 “皇帝”這個稱號始創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沒有“皇”,也沒有“帝”。夏朝稱“后”,商、周都稱“王”。春秋時期,諸侯無論爵位高低,通稱國君;后來,周王勢力衰落,諸侯兼并,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先后稱王,甚至中山小國也稱起王來。秦王贏政統一六國,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但贏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朕”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也是由秦始皇開始的。歷史上雖然對秦始皇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是“千古一帝”。
【第94句】:【說不清,道不明】(慣)指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 也作“說不清,道不白”。
【第95句】:【扣帽子】(慣)指給人無端加上罪名或不實之詞。
【第96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諺)指寧肯餓死也不做賊,因為偷竊是擔賊名、喪人格的;寧肯屈死也不告狀,因為官府衙門敲詐勒索,不為民作主。
【第97句】:【爛羊皮也能換麻糖】不論什么東西都有用處。類似的:磚 頭瓦渣子也能墊桌腿/爛棉花還有塞縫的用處。張賢亮《河 的子孫》:“爛羊皮也能換麻糖!他立刻佯裝出一副戀棧的 表情,嘖嘖地咂著嘴。”
【第98句】:隔山看見蚊蟲飛——真是好眼力
【第99句】:【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有權有勢,就能發號施令。清 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三天成殮之后,龍光就自己當 家,正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陸續把些姨娘打發出去, 有給她一百的,有給她八十的,任她自去擇人而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