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諺)指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終歸躲不過去。
【第2句】:【沒骨頭】(慣)比喻沒有骨氣。
【第3句】:【空對空】(慣)1指講話、寫文章沒有實際內容。2指什么東西也沒有。
【第4句】:【把死人說活了】善于說話。死人,也說:木頭人。馬烽 《劉胡蘭傳》:“咳,你這兩片嘴呀!真能把死人說活。”
【第5句】:【若信卜,賣了屋】(諺)卜:占卜,用迷信的手段給人算命。如果相信那些占卜算卦的鬼話,就會因風水不佳,連住房都要賣了。指占卜算卦純屬騙人,絕不可信。
【第6句】:【兵家勝負,自古無常】(諺)兵家:帶兵打仗的軍事家。指行軍打仗,自古以來勝敗沒有定準。也泛指做事受挫折、遭失敗總是在所難免。 也作勝敗是兵家之常。 輸贏勝敗,兵家常事。
【第7句】:【吃啞巴虧】(慣)指受了損失不便聲張或無法申訴。
【第8句】:【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諺)指做生意要根據自己的資本實力行事。也借指人有多大本領,傲多大事情。
【第9句】:【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釋義:借指有辦法對付對方。例句:“俗語說:‘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紅軍要來,總有他們的辦法。”
【第10句】:棺材里打架——死對頭
【第11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各隨其便;奈何不得;你管不著;隨他的便;有什么辦法
【第12句】:燈草搓繩綁野馬——白費功夫;白費勁;枉費工
【第13句】:【凈水澤必深】釋義:比喻人知識淵博,謙虛謹慎,不顯示自己。例句:凌雪春問:“說我什么?”夏小云道:“凈水澤必深,滿瓶搖不響,精工出細活。”
【第14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15句】:【老母豬銜著象牙筷子——裝煞也是殺材】(歇)銜:用嘴含著。 煞:用在動詞后面,表示程度深。 殺材:該殺的料。指裝得再好,也沒有好下場。常含責罵意。
【第16句】:光屁股打老虎——又不要臉,又不要命
【第17句】:鎖頭守門——家無閑人
【第18句】:【八月十五吃月餅】“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杭州人吳自牧記述杭州風物習俗《夢華錄》上,是列在《葷素從食店》條中只作為糕團點心的一個品種,像月圓形,但不一定特定在中秋來吃。且看以宋代社會為背景的小說《水滸傳》、《金瓶梅》等書中,在描繪中秋賞月的宴筵上,也未見寫到吃月餅之事。 “八月十五吃月餅”起自明代。明代杭州人田如成的《西湖游覽志余》中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賀之義。”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形成原因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跟元末農民起義有關的故事。元朝末年,中原漢族人民不甘忍受蒙古族專制統治,便決定發動起義。為了聯絡各地同仁一致行動,就把起義的時間和要求寫在紙上,密藏在月餅餡里,饋送給志同道合的人。拿到月餅的人把餅剖開來吃的時候,發現了紙條,知道起義時間定在中秋這一天。于是各地漢族人民舉起義旗,同時行動,把蒙古貴族趕回了老家。從此民間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風俗。
【第19句】:拆東墻補西墻——湊合著過
【第20句】:我上學、做事,老是磨磨蹭蹭的。媽媽批評我:“你什么時候才能改掉這慢性子?廚房都失火了,還要在里邊喝三碗熱粥。”(廣西·恭城)
【第21句】:【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釋義:形容人頭腦靈活,善于隨機應變。貶義。“脖子”又作“腦袋”。“風向標”又作“試風標”。例句:希望他今后再不要“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要“老老實實承認錯誤,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
【第22句】:鏡子里的燒餅——不能充饑
【第23句】:【鳥惜羽毛虎惜皮】(諺)比喻人最愛惜的是自己的名聲。
【第24句】:【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諺)瑞草:吉祥的芳草。即使是芳草,要是長在堂前,也會因為妨礙人行而惹人討厭。比喻好事做不到點子上,還不如不做的好。
【第25句】:【 盆兒罐兒都有】耳朵意即到處有耳朵,容易被人聽見。明 代《金瓶梅》:“你我如今是寡婦,比不得有漢子。香噴噴在 家里,臭烘烘在外頭,盆兒罐兒都有耳朵。”
【第26句】:【破繭出俊蛾】(諺)不起眼的繭殼里能生出惹人喜愛的蛾。比喻窮苦人家或丑陋的婦女,往往能生養出俊秀的子女。
【第27句】:【無事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第28句】:【千里眼】喻指人眼光敏銳、看得遠。“千里眼”在古代只能是個幻想或夸張比喻之詞,現在則變成了現實,天文望遠鏡能觀測到無數個星球。那么,“千里眼”源自哪里呢?據《魏書。楊播傳》記載,北魏光州刺史楊逸體恤百姓,為政清廉,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他廣設耳目對下屬進行監督,下屬因公外出時都自帶干糧,再也不敢到處吃請了。他們都說楊逸仿佛長著千里眼,縱使躲進密室收受賄賂,也會被他知道的。
【第29句】:野豬走在狗前頭——本末倒置
【第30句】:小剛自己的作業都沒有完成,還告妹妹小蘭的狀。媽媽說:“自己都是四尺八,拿著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內鄉)
【第31句】:【人不知,鬼不覺】(慣)形容非常隱秘,誰也沒有發現。 也作人不覺,鬼不知。 神不知,鬼不覺。
【第32句】:【人怨語聲高】人有怨氣,說話嗓門就大。明代《三寶太監 西洋記》:“老爺在上,我們都是人怨語聲高,怎么敢欺負判 官?”
【第33句】:【墻上掛草薦——不像畫】(歇)草薦:鋪床用的草墊子。畫:諧“話”。指說話、辦事不合情理或不像樣。
【第34句】:拿雞毛當令箭——輕舉妄動;小題大做
【第35句】:【老鼠掉到風箱里受夾板氣】氣,兼指氣流、氣惱,指受雙 重的指責。老鼠,也說:耗子。申躍中《掛紅燈》:“可人家還 是說我膽小怕事,不像個造反派的樣子 。我是老鼠掉到 風箱里,兩頭受氣”
【第36句】:【暴食無好味,暴走無久力】(諺)指吃得過猛,就品嘗不出美食的滋味;走得太急,就不會有持久的耐力。泛指做事不可慌亂匆忙,必須穩妥從容。
【第37句】:【不知其人視其友】(諺)朋友是一個人的影子,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只要看看他所交的朋友就可知曉。 也作“不知其子觀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
【第38句】:【班門弄斧——不知自量】(歇)班:魯班,春秋末年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巧匠,被木匠、瓦匠等奉為祖師。弄:舞弄。在魯班門前耍弄斧頭,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含譏諷意味。 也作“班門弄斧——自不量力”。
【第39句】:【一輩冤家十輩仇】(諺)一輩人結的冤仇,十輩子都難以開解。指冤仇宜解不宜結,解開了就一了百了,要記仇就沒完沒了。
【第40句】:剛大年初三,爸爸可就扛著鋤頭下田了,我說:“爸呀!你怎么沒年沒月呢?快把鋤頭放下,我們打牌去。”爸說:“三天戲,五天年,過得多了人們煩。”唉,真拿爸爸沒辦法。(河南·內鄉)
【第41句】:二叔是個講義氣的人,他的兄弟們有了難,不管是上刀山下油鍋,他都會竭盡全力幫忙。爺爺不放心地勸他說:“理是理,情是情,黑白是非要分明。犯法的事再小也不能干!”(廣東·龍門)
【第42句】:快放晚學的時候,下了很大的雨。我說早上聽到了雷聲,老師說:“是啊,早雷不過晚,夜雷下三天。”(浙江·安吉)
【第43句】:【上山捉虎豹,下海擒蛟龍】釋義:比喻冒死去做艱巨危險的事。例句:王二狗站起身來,“團長,只要您老用得著,上山捉虎豹,下海擒蛟龍,我都敢去。” #NAME?
【第44句】:【偷來的錢易盡,買來的官易壞】(諺)指偷來的錢花著不心疼,容易花完;買下的官來路不正,容易敗壞。
【第45句】:玻璃耗子琉璃貓,鐵鑄公雞銅羊羔———毛不拔
【第46句】:【眼不見,心不煩】(諺)指只要不是親眼看到的煩心事,就不會引起內心的煩惱。人們為了回避矛盾,求得自身的安寧,往往以此語作慰藉,也作眼不見,心不亂。 眼不見心凈。
【第47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釋義:奔牛:地名,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其地出佳釀。指不喝奔牛鎮釀的酒,等于白白地闖蕩了江湖四方。例句:仆逢曲流涎,到處不肯輕過。聞之人語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余過其地潔而試焉。
【第48句】:一個翠鳥一個畫眉——難得同心
【第49句】:板刷掉了毛——有板有眼
【第50句】:【物極則反,人急計生】緊急之際,人被逼想辦法應付。成 語:急中生智。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物極則反,人急 計生。趙壽忽地轉起一念,便道:爹莫慌,我自有對付他的 計較在此。”
【第51句】:爸爸的工作很忙,顧不了家,家里的重擔全壓在了媽媽肩上。媽媽卻樂呵呵地不覺苦,還打趣說:“嫁給皇上當娘娘,嫁雞隨雞住草房。為這個家,再累也心甘啊!”(河南·泌陽)
【第52句】:【小大姐兒裁稿子——閑時置下忙時用】(歇)小大姐兒:舊時稱大姑娘。褯(jie)子:方言,尿布。指事先做好準備,以應以后急需。
【第53句】:縛在線上的螞蚱——跑不了
【第54句】:【臉丑怪不著鏡子】指自己不好,不能埋怨別人。袁靜孔 厥《新兒女英雄傳》:“得了,你別胡說吧。臉丑怪不著鏡子。 牛大水不是那樣的人。”
【第55句】:月亮底下曬谷子——白費工夫;不頂用
【第56句】:蛇吞象——不自量
【第57句】:【 騙子有屏風,屠夫有幫手】為壞人提供方便。成語:助紂 為虐、為虎作倀。《人民日報》( 1982,3,16):“騙子有屏風, 屠夫有幫手。不禁使我聯想起以往冒險家樂園的上海,只 要投奔洋人腋下,同‘包打聽’一掛鉤,送點‘酬款’,就可以 在十里洋場,得逞一時。”
【第58句】:【官憑印,虎憑山,女人憑的是男子漢】(諺)指官員憑借印信,行使職權;老虎憑借山林,施展雄威;婦女依靠丈夫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過好日子。
【第59句】:【君子報仇,直待三年;小人報仇,只在眼前】(諺)指君子報仇要深思熟慮等待時機,小人報仇往往會操之過急。
【第60句】:我學習怕吃苦,不愿意下力氣。爸爸說:“舍不得金彈子,打不著鳳凰鳥。干什么事不愿意下本錢都不行。”(湖北·武漢)
【第61句】:【屬核桃仁的——不敲不出來】見“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來”。
【第62句】:天氣連續降雨,媽媽從地里摘回來許多爛棉桃,媽媽嘆氣地說:“今年全完了,連投資都收不回來!”爸爸卻說:“沒關系,娶媳婦,孬好一輩兒;種莊稼,好壞一季兒。這季兒不行下季兒撈唄!”(河南·西華)
【第63句】:鱉笑龜兒——看不見自己的丑
【第64句】:懶散易生病,勤勞可健身。
【第65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慣)指遇到危險、困難都能化解。常用作祝福語。 也作“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第66句】:【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見“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
【第67句】:【拳頭不認人】謂要動手打人。姚雪垠《李自成》:“你們還 要擋老子的駕,休怪老子的拳頭不認人。”
【第68句】:【巧舌頭轉不出腮幫子】能力再大,也超不出范圍。或說: 舌頭硬,挺不過腮去。亦可用反義。韓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網》:“我再能,也不如你呀!你那巧舌頭,都能轉出腮幫 子!”
【第69句】:單筷難夾菜,獨翅難飛天。
【第70句】:【盡地主之誼】“盡地主之誼”指客人來了,總要盛情款待,熱情招待。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貢日:‘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注:“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指的是主人對所到來的客人要以禮待之。后來演變成“地主之誼”。意思是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簡言之,就是盡主人之情誼。
【第71句】:【荒田無人耕,耕起來有人爭】人們不去想投資開發,而只 想爭利。或說:荒田不耕,才耕便爭。電視劇:“他們培養了 青年作家?過去刁難的人,現在居然自稱伯樂了。荒地無 人耕,長出糧食就有人爭了。”
【第72句】:【 一座山頭一只虎】一個地方,難以存在兩種對立的勢力。 或說:一山難容二虎。類似的:一個艄公一道河/一個烏鴉 占一枝/一個爺爺一炷香。成語:勢不兩立。傳記圖書:“正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張學良此時真切體悟到‘臥榻之旁,豈 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第73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詞是個俗語,就是現在的訴訟。那么,“打官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官司”一詞原來泛稱舊時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見之于春秋時期的《左傳》:“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西晉學者杜預解釋說:“官司,百官也。”這里說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處理國家事務的人;“司”是掌管、負責的意思,后來人們稱“官司”是官事。為什么將訴訟稱作“打官司”呢?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很少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其訟事,常常為此大打出手,鬧個你死我活,故將訴訟稱為“打官司”,時間一長成為口頭俗語。其二是說“被官打”。從戲劇當中的“擊鼓升堂”看確實是被官打。告狀人不管有理沒理,有冤無冤,只要擊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遞狀子。“打官司”一詞是主謂語倒置,應當是“官司打”,就像戲曲《三打陶三春》一樣,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動挨打。因此,上官府訴訟稱為“打官司”。其三是說與“打”的詞義有關,左邊偏旁是手(扌),右邊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手,所以“打”是個廣義詞,如打醬油、打電話、打籃球等,所以,“打官司”也類同,打官司就是請官吏公斷。以上三說都有一定道理,觀者自判。
【第74句】:【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諺)接連三輩人居官為宦,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飯。指吃飯穿衣如同一門學問,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條件改善后,自然會對吃飯穿衣講究起來。 也作“三世做官,方會著衣吃飯”。
【第75句】:【揭不開鍋】(慣)形容家里非常窮,經常挨餓。
【第76句】:【正擔好挑,偏擔兒難挨】(諺)指扁擔兩頭重量一樣的容易挑,兩頭輕重不一的難挑。也泛指正位的負擔容易承受,歪邪的壓力不好擔當。
【第77句】:【冷灰里爆出火來】(慣)比喻事情已經了斷,突然又被人提起。
【第78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79句】:有個人很自私,經常到別人家大吃大喝,很少請別人到他家去。外婆說他是“吃人家的眼珠子鼓出,吃自家的淚珠子流出”。(浙江·紹興)
【第80句】:【一個(姓)字分不開】釋義:說明一家人,分不開。例句:“一個‘李’字分不開,兄弟畢竟是兄弟!”
【第81句】:有壺沒底兒——裝不住
【第82句】:【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做事會得到相應的效果。或說:種 麻得麻,種豆得豆/種果得果,種瓜得瓜。明代《古今小說》: “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不因下種,怎 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
【第83句】:【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不可錯過機會。類似的:過了 這個節日,就怕種不上這個莊稼了/過了此船無好渡。反義 說:過了這個村,再找一個店。老舍《茶館》:“告訴你,過了 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耽誤了事可別怨我!快去快來!”
【第84句】:【打平火】(慣)指大家湊在一起吃喝,費用分攤。 也作打平和兒。 打平伙。 打并伙。
【第85句】:【縣官不如現管】官大不一定直接管轄,現管著的人則必 須服從。浩然《艷陽天》:“瞧,真是縣官不如現管,一個命 令,就按兵不動了。”
【第86句】:【茅石板上打滾——尋的往屎坑里跳】(歇)茅石板:搭在茅坑上的供腳踏的石板。屎:諧“死”。指自己往死路上走。
【第87句】:媽媽讓我去河邊提水,我說:“以后我要換上自來水,免得天天朝河邊跑。”媽媽聽了說:“你是吃了燈草,說得輕巧。一個人能架得起管子?”(湖南·新寧)
【第88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諺)疾病往往是由于飲食無節制、不衛生引起的,災禍往往是由于出口傷人或泄漏機密引起的。指人必須節食慎言,以免生病惹禍。
【第89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釋義: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長到哪兒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無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全國淪陷,整個民族滅亡了,你這個老爺還給誰當?
【第90句】:【事忙先落賬】(諺)落賬:下筆記好賬。指生意場中無論怎樣忙,必須先把出入的賬目記清。也泛指再忙也得把手頭的緊要事作個了結。
【第91句】:三人喝一杯酒——輪流來
【第92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諺)春宵:春天的夜晚,比喻男歡女愛的夜晚。 指男女歡會的夜晚或新婚之夜十分寶貴,不可虛度。
【第93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一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處于中間狀態,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詞;也指滿足現狀,不求進取的中游思想。此語源自《后漢書·趙岐傳》注引《三輔決錄》,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西漢時,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書法度嚴謹,儀態端莊,為人推崇。另外兩位書法家趙襲和羅惲草書成就很高,然而卻狂妄自負,遭到眾人的鄙視。書法家張伯英在給朋友朱賜的信中稱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余。”此后,由專指書法推及生活諸事。
【第94句】:【打幌子】(慣)幌子:店鋪門外面表明所賣商品的標志。1比喻某種跡象顯露在外面。2比喻打著某種旗號,暗中卻做著另外的事情。
【第95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釋義: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就擔憂,在天下人安樂之后才安樂。比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例句:劉志丹再也忍不下去,他常聽爺爺說,人生在世,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96句】:【魚怕水淺,人怕護短】(諺)魚在淺水中,不容易存活;人要是護著短,越護短處越多。指人有錯誤要指正,護短只能發展缺點。
【第97句】:【窩里狗,往里咬】借指內哄。西戎《兩澗之間》:“你就是 窩子里的狗,專會往里咬!”
【第98句】:【貴人多忘事】身份高貴的人記不住小事情。用于恭維或 諷刺,現多用于開玩笑。清代《紅樓夢》:“你老是貴人多忘 事了,哪里還記得我們?”
【第99句】:【事無三不成】經再三努力,事情才能辦成。明代《西游 記》:“常言道:事無三不成。你進洞兩遭了,再進去一遭,管 請救出師父來也。”
上一篇:有啟發的俗語,發朋友圈必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