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太陽底下點蠟燭——浪費
【第2句】:【得罪了土地爺,養不活小肥豬】(諺)民間傳說,土地爺專管家畜家禽。指要是惹惱了土地爺,就養不活小豬。比喻要辦成事,必須處好有關方面的人事關系。
【第3句】:【蛤蟆、促織兒,都是一鍬土上人】(諺)促織兒:蟋蟀。像蛤蟆、蟋蟀一樣,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活動著的。指地位相同、命運相連的苦命人,理應相互關照。
【第4句】:【二月間的桃子——不熟】(歇)本指桃子尚未成熟,轉指對人或事物不熟悉。
【第5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諺)畫出虎的皮毛容易,要把虎的風骨畫出很難;認識人的外貌容易,要看清人的內心很難。指世間最難的事莫過于識透人心。 也作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畫虎難畫骨,知人難知心。
【第6句】:“手當筆,地當紙,比你強的是老師。”奶奶經常告誡我,平時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只有這樣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進步。(山東·滕州)
【第7句】:【火燒屁股——慌了手腳】(歇)形容情勢急迫,人驚慌失措。
【第8句】:【哭鬧的孩子多給糖】遷就無理要求。《人民日報》(1986, 2,18):“有的同志頗有感觸地說,一身正氣,不僅自己身上 要干凈,還要處事公正。不能‘硬的拖鍬過,軟的好取泥’, 更不能‘哭鬧的小孩多吃糖’。要為弱者執言,為冤者呼喊, 不為歪的邪的折腰。”
【第9句】:【九個月長蟲吃耗子,三個月耗子吃長蟲】(諺)長蟲:蛇。耗子:老鼠。一年之中,有九個月是蛇吃老鼠;因為蛇要冬眠,冬季的三個月是老鼠吃蛇。比喻強者也有被弱勢一方制服的時候。
【第10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指兩件事分開敘述。清代《紅樓 夢》‘“老祖宗一張口難說兩家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第11句】:【男兒膝下有黃金】見“大丈夫膝下有黃金”。
【第12句】:【老子英雄兒好漢】釋義:父子兩代都是英雄好漢。或父親是英雄,兒子必然是好漢,這是封建的血統論觀點。例句:“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你和你們老人家精神頭兒一模一樣。”
【第13句】:我愛笑,按媽媽的說法是“癡笑、傻笑、苦笑,樣樣占全;狂笑、冷笑、微笑,一樣不落;皮笑肉不笑,也是行家”。(山東·招遠)
【第14句】:【摸摸腦殼算一個】(慣)指不加選擇,有一個算一個。
【第15句】:逼狗到墻角——反咬
【第16句】:夜壺不叫夜壺——臭水瓶(平)
【第17句】:電梯失靈——上下兩難;上下為難
【第18句】:【有錢難買三愿意】出于自愿,別人無法干預。劉云若《小 揚州志》:“你做不了我的主,有錢難買愿意,我自己愿意,你 管得著么?”
【第19句】:【一不做,二不休】(諺)指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第20句】:【壓歲錢】春節拜年時,很多地方都有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這個傳統由來已久,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們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也有一種說法是,分壓歲錢給孩子們,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們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古時候,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壓歲錢”以彩繩穿錢,置于床腳,待年過后方可花掉,《燕京歲時記》有記載。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民國以后,流行用紅紙包一百元銅元,寓“長命百歲”之意。紙幣廣泛使用后,大人們則喜愛選用號碼相連的新鈔票,贈給孩子們以作春節禮品。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不斷攀升,從幾十元到上百上千元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自己喜歡的物品,有的還把壓歲錢拿出來支援災區。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第21句】:【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見“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
【第22句】:【又想吃,又怕燙】想得到好處,又有顧慮。類似的:又想 吃油糕,又怕膩了嘴。成語:瞻前顧后、畏首畏尾。老舍《四 世同堂》:“哼,瞧瞧咱們吧,咱們是又想吃,又怕燙。像咱們 這樣兒的,一輩子也發不了。”
【第23句】:【惡人先告狀】釋義:壞人干了壞事,卻搶先誣告別人。例句:總之,他實行了一句俗話:惡人先告狀。他逢人便說,一口咬定是合作社把人治死。
【第24句】:千條小河歸大海,各種榮譽集體來。
【第25句】:神堂里的雞子兒——寶貝蛋
【第26句】:【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釋義:道:方法,辦法。原是說統治階級在統治人民時,就用每個人身上固有的“道”,來教訓和懲罰人民。現指用那人對付別人的辦法,回過頭來對付那個人。例句: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既然還在抗日,其對我黨既然還在一打一拉,則我黨的方針便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打對打,以拉對拉,這就是革命的兩面政策。
【第27句】:【揭開皮看瓤兒】(慣)比喻揭開事物的外表看它的本質。 也作“揭皮看瓤兒”。
【第28句】:【娼妓】“娼妓”指賣淫的女子。娼妓本義并非如此,“娼”和“妓”原本不是雙音節的詞,娼是娼,妓是妓,只是娼和妓的本義比較接近。古時娼與倡相通,《說文解字》解釋說:“倡優,女樂也。”指從事歌舞的女藝人。妓與伎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妓,女樂也。”可見,娼與妓最初都是指歌舞女藝人。后來,娼和妓的詞義發生了轉變,均指賣淫的女子,并合二為一,稱為“娼妓”。 “娼妓”源于春秋時期。據《戰國策》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七閭七百,國人非之。”有記載解釋說,這就是指齊國相國管仲開設的公營妓院,所收取的錢財都歸國庫所有,用于軍費開支。這種說法被后人接受,清人紀的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娼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因此,明清時揚州等地的妓院里供奉的祖師爺就是管仲。妓院里不僅設有管仲牌位,妓女們還要給管仲叩頭燒香,以祈生意興隆。從此,一代名相管仲,名譽受損,留下此業被后人詬病。
【第29句】:船幫做棺材——漂流了半輩子才成(盛)人
【第30句】:【冰人】在古代媒人又被稱為“冰人”或“大冰”。媒人一般都是熱心腸,怎么反倒稱為“冰人”呢?這一稱呼最早見于《晉書·索統》中的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詢問圓夢的解釋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主陰陽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人陽語陰,主為人說媒,因而你當為人說媒,冰河開了,婚姻也就成了。由此,后人稱媒人為冰人。
【第31句】:石灰木炭一把抓——黑白不分
【第32句】:【雞腳高來鴨腳低】釋義:比喻人心下齊,步調不一致。例句:俗話說:“猛火烤不出好燒餅。”綠竹村這一陣風搭起來的互助組,合作沒多久,雞腳高來鴨腳低,組里就發生矛盾了。
【第33句】:【一棍子打死】(慣)比喻對人或事粗暴地全盤否定。
【第34句】:【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諺)屋頂上面漏水,上面不知道,屋下面的人知道得很清楚。比喻上層執政者的過錯,人民群眾看得最清。
【第35句】:【買金須問識金家】(諺)要買金子,就要讓辨識金子的專家來鑒定,這才不至于買來假貨。指不識真金的人,會把真金當假金。比喻寶物在外行眼里,顯不出它的真價值。
【第36句】:大炮打群狼——轟而散
【第37句】:【虎死不倒威】(諺)指猛虎雖然死去,但威風依然存在。比喻英雄豪杰身處厄運之中,仍然表現出昂揚的斗志,凜凜不可犯。 也作虎死不落架。 虎倒雄風在。
【第38句】:【打牙祭】(慣)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現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菜,改善生活。
【第39句】:【蔥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頭根】釋義:吃蔥辣嘴,吃蒜辣心,吃韭菜辣舌根。例句:三平正吃得有勁兒,聽見兩個姐姐在外面議論,她是一句不讓,對著門外說道:“蔥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頭根。這辣子,真好吃!”
【第40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慣)比喻男子為心愛的女人所傾倒,事事遷就。
【第41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釋義:廖化:三國時蜀國將軍,武藝不太出眾。三國后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當地沒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個別一般人物就擔當了重任或出了名。例句:“好比何來?”亭面糊學著鄉里說書的人的口氣。“好比無牛捉了馬耕田:好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42句】:【清水濁水混著流】(慣)比喻好人壞人混在了一起。
【第43句】:【忍個肚子疼】(慣)指自認倒霉,受了氣只能忍著。 也作忍個肚里疼。 忍著肚子疼。 忍著肚子痛。
【第44句】:【起大早,趕晚集】提前作了充分準備,沒有做成事情。或 說: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清代《三俠五義》:“這是怎么 說!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這半夜的工夫白走了。”
【第45句】:【有智吃智,無智吃力】(諺)指有知識的人靠知識生活,沒知識的人靠體力生活。
【第46句】:刀越磨越亮,勁越練越強。
【第47句】:【殺人空落兩手血】害人沒有得到好處。劉云若《紅杏出 墻記》:“不過紅冰又想出一個主意,以為殺人莫枉落兩手 血,這樣把他害了落不著什么好處。”
【第48句】:【人心都是肉長的肉長的】心軟,謂人是有感情的。曹禺 《日出》:“我好些年沒有眼淚了。我跟你說,人心都是肉長 的。”
【第49句】:【家丑不可外揚】釋義:家里的丑事不可對外宣揚。也指集體單位內部的丑,事不可讓外人知道。“不可外揚”又作“不外揚”、“不可外談”。例句:你們看什么?俺是吵家務,家丑不可外揚,你們倒來看笑話。一個個給我滾出去!
【第50句】:老鼠睡到貓窩里——送到嘴邊的肉
【第51句】:【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歇)黃鼠狼:黃鼬,又名黃皮子,喜歡吃雞。指假裝好意或偽裝善良,卻包藏禍心。 也作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黃鼠狼給雞拜年——不懷好意。
【第52句】:表弟為姥姥掃地,掃了一半就不掃了。姥姥說:“你這孩子,起床,起得不早;吃飯,吃得不飽。叫人拿你沒辦法。”(河南·博愛)
【第53句】:【螞蟻進磨盤——條條是道】(歇)磨盤:磨的底盤。道:本指磨的底盤里條形的溝槽,轉指道路。 形容可走的道路很多。
【第54句】:勞動是食欲的父親,是消化的祖父,是健康的曾祖。
【第55句】:【甕中捉鱉——手到拿來】(歇)形容非常容易或很有把握。多指捉拿人。 也作甕中捉鱉——手到擒來。 甕里抓鱉——手到擒來。
【第56句】:【狗熊掰棒頭,掰一個丟一個】狗熊掰棒頭,不知道收藏,謂 得而復失,一無所獲。狗熊,也說:猴子。古華《芙蓉鎮》: “民政干事隱約聽人說過,區長的外甥女在縣里搞戀愛像猴 子扳苞谷,扳一個丟一個,生活太不嚴肅。”
【第57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原為佛教偈語。修行已經很高,還 需要追求更高境界。借指不能滿足已有成績,要繼續進步。 《傅雷家書》:“再加一個月的琢磨,自然會百尺竿頭,更進一 步。”
【第58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語別看有“四知”,其實只有兩知,即除你我二人知道外別人誰也不知。現在多用在見不得人、拿不到桌面上的私人交易。此語源自東漢。東漢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說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見,并帶黃金十斤作為見面禮。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通過賄賂這位老上司請以后多加關照。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人知者。”楊震當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不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打道回府。然而,這樣驚天動地的反腐之語,卻被人們反其義用之,成為訂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語了。
【第59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60句】:【程咬金的斧子——就這么三下】(歇)程咬金:唐初大將,古代小說《隋唐演義》、《說唐》中的人物.傳說慣使兩把很重的板斧,頭三下很厲害,后來就差勁兒了。比喻本領不怎么樣,就開頭幾下子,使不出新的花招。也用來表示自謙。
【第61句】:不長莊稼是因為土地不肥,首領無知是因為失去群眾。
【第62句】:天上的老鷹不吃臟東西——清高
【第63句】:【戴著木頭眼鏡】釋義:比喻目光短淺,也比喻看不起人。例句:朱老忠說:“咱不能戴著木頭眼鏡,只看見一寸遠。老輩人們付下點辛苦,江濤要是念書念好了,運濤再坐著革命的官兒,將來咱子子孫孫就永遠不受壓迫,不受欺侮了。”
【第64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一俗語用來嘲諷、抨擊那些限制老百姓的正當言行,自己卻胡作非為的當權者。它出自宋代。北宋時,有個官員名叫田登,他為人心胸狹隘,專制蠻橫。因為他名字中有個“登”字,所以,每到一處任官,他便命令身邊的人避其名諱,在談話時凡說到和“登”同音的字,必須用其他字代替。比如,燈心草要叫開心草,燈臺、燈罩、燈籠得叫亮托、遮光、路照。觸犯田登這一忌諱的人,會被加上“侮辱地方長官”的罪名,輕則挨板子,重則判刑。宋仁宗時,田登擔任河北冀州南官留守。他上任不久,便是一年一度的上元節(即元宵節),按照慣例,元宵節里要點三天花燈表示慶祝,官府衙門貼出告示,曉諭百姓,自由賞燈。可是這次,負責寫告示的小官犯了難,用“燈”字便觸犯官諱,不用“燈”字意思又表達不明白。于是便呈請田登決斷。由登大筆一揮,把“燈”字改成“火”字。第二天,百姓看到這樣一則布告:“依例,放火三日。”看完告示的百姓不明就里,驚吵喧鬧起來;一些外地客商,以為官府真的要在城里放火,紛紛收拾行李,迅速離開。田登的這一布告,把事情鬧大了,諫官們紛紛上奏彈劾田登。最后,田登被罷職。百姓們明白此事原委之后,譏諷田登是個“放火州官”。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一俗語的來歷。
【第65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天下太平
【第66句】:【家和萬事興】釋義:家庭和睦就能興旺。例句:六叔兩邊勸解地說:“好了,好了,家和萬事興。睡覺去吧,有話明天再說!”
【第67句】:垃圾堆里的畫——廢畫(話)
【第68句】:鄰居家靠擺攤賣菜發了起來,爸爸說:“真是挑擔不如背菜籃,賣豬不如殺豬,看來要想賺錢,靠笨做還不行。”(江蘇·丹陽)
【第69句】:【千里投名,萬里投主】(慣)指不顧路途遙遠,投奔有名望的人。
【第70句】:第二天就要考試,我要復習功課,請爸爸媽媽晚上不要看電視了。爺爺在一旁像朗誦詩歌似的說:“平時不用功,臨考靠著燈,熬個小紅眼,考個大白丁。”(黑龍江·哈爾濱)
【第71句】:武大郎的身子一不夠尺寸
【第72句】:槐樹上要棗吃——強人所難
【第73句】:墳頭兒不叫墳頭兒——土包子
【第74句】:【當面鼓,背后鑼】釋義:比喻人耍兩面派,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例句:吳書記聽了,馬上沉下臉來,說了句:“當面鼓,背后鑼,盡搞破壞!”
【第75句】:【剪彩】現在,剪彩之風大時興,小到店鋪開張,大到國家重點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鋪老板,上到國家領導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剪彩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美國商人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新店開張前,清晨打開店門并橫系一條布帶。這樣既可防止開張前被閑人闖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徠顧客。布條取走,宣告商店正式開張。1912年有個叫威爾新的商人在美國圣安東尼奧市的華狄密鎮開了一家大百貨公司。按照傳統風俗,清早便在門前橫系一條布帶,等待正式開張的時刻。威爾斯十歲的小女孩牽著一條狗匆匆走出店門,無意中碰斷了布條。顧客以為公司已經開張,于是蜂擁而人,爭先恐后地購買貨物,給開張之日迎來了大吉大利。后來竟在第二家百貨公司開張時,有意讓其幼女碰斷布帶,果然開張大吉。于是人們互相仿效,大為推廣。后來,布條被五彩繽紛的彩帶取而代之,人們在開張時刻用剪刀鄭重地剪斷彩帶,“剪彩”因而得名。
【第76句】:高梁地里種玉米——秋后見高低
【第77句】:【拳來拳打,刀來刀當】(慣)當:抵擋,阻擋。比喻以對方的手段來對付對方。
【第78句】:糖漿里加毒藥——陰險毒辣
【第79句】:刺猬鉆進蒺藜窩——針鋒相對
【第80句】:【送順水人情】(慣)指不用費勁,順便送出的好處、人情。
【第81句】:【騎馬不撞著親家公,騎牛便就撞著親家公】(慣)比喻體面的時候沒能讓人看見,不光彩不體面時偏偏讓人看見了。也比喻想讓人知道的事沒能讓人知道,不想讓人知道的事別人偏偏知道了。 也作騎馬遇不著親家,騎牛反要遇著。 騎馬沒碰到親家,騎牛反碰到了。
【第82句】:【自己堵自己的嘴】說話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類似 的:拿你的拳頭(包子、饅頭)堵你的嘴。清代《紅樓夢》:“可 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
【第83句】:仨月不梳洗——不顧臉面
【第84句】:早晨,我看爸爸放在桌上的手表不走了,想給它上上勁,沒想到,一使勁兒把表把拽掉了。奶奶說:“不讓你動你偏動,這不,冷手抓熱饅頭——粘了吧。”(黑龍江·哈爾濱)
【第85句】:【三十年前子靠父,三十年后父靠子】(諺)指人在三十歲以前,要靠父親養活、扶持,兒子得聽從父親的指使;三十歲以后,父親要靠兒子關照,自然是兒子說話算數。
【第86句】:人字雙著寫——不從也得從
【第87句】:【又想吃魚,又怕沾腥】(慣)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壞名聲。 也作又吃魚兒又嫌腥。 又想吃魚,又怕腥氣。
【第88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諺)弊:弊病,壞處。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時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純粹的好或純粹的壞都是不存在的。
【第89句】:【重打鼓,另開張】(慣)比喻從頭干起或作新的打算。 也作重打鑼鼓另開張。 另打鑼鼓重開張。
【第90句】:【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多指相貌 方面的缺點。期刊:“你老覺得我難看,你可以搖搖頭,撇撇 嘴,說我丑人多作怪,馬不知臉長,但你沒有資格說我下 賤。”
【第91句】:【泥牛入海——永無消息】(歇)本為佛教語,比喻接受大道教化之后便忘卻小我。后指人一去不復還,沒有音信。也指東西沒有下落。 也作泥牛入海——一無消息。 泥牛入海——毫無消息。 泥牛入海——音訊全無。
【第92句】:【屎憋到屁股門邊才解褲帶】(慣)比喻事情逼到頭上才想辦法解決。 也作“屎到了門口才來挖毛廁”。
【第93句】:【蛇鉆窟窿蛇知道】(諺)窟窿:指蛇藏身的洞。比喻人對自己所做的事心知肚明。
【第94句】:【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諺)貍:貍貓。不論是黃色的貓還是黑色的貓,哪個能捉住老鼠,哪個就是好貓。比喻用人只求有實際的辦事能力,其他可以不論。 也作黑貓白貓,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第95句】:【先生講書,屠夫講豬】(諺)先生:教書先生。屠夫:以宰殺豬羊為專業的人。教書的先生說起話來總離不了書,殺豬的屠夫說起話來總離不了豬。指人們在談話中總離不了本行的話題。
【第96句】:【文臣安社稷,武將定干戈】(諺)社稷:代指國家。干戈:古時兵器,代指戰亂。指文官的責任是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武官的責任是平定戰亂,使社會穩定。 也作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持刀定太平。 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提刀定太平。
【第97句】:【近視眼看匾】(慣)近視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準問題的實質。
【第98句】:老鼠給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第99句】:大麥芽做飴糖——好料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