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老公雞披蓑衣——嘴尖毛長】(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說話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責罵意。
【第2句】:【籬牢犬不入】不讓壞人有機可乘。或說:籬笆扎得緊,野 狗鉆不進。明代《水滸》:“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煩惱做什 么?豈不聞古人言:籬牢犬不入。”
【第3句】:【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諺)舍不得用孩子作誘餌,就套不住惡狼。泛指凡事不冒大風險、不付出大代價,就難以取得鼓舞人心的大收獲。 也作舍不得孩子逮不住狼。 舍不得孩子,打不了老狼。
【第4句】:【打鐵先得身子硬】自身條件好,基礎好,才能堅定有力。 《人民日報》(1986,2,25):“打鐵先得自身硬。領導不受下 級的禮固然好,但自己不向上級送禮也很重要。”
【第5句】:那年,李兵家遭了火災,我爸主動給他們送去了四袋麥子。今年我家遭了賊,糧食全被偷走了,這時李兵的爸爸忙給我們送來八袋麥子。媽媽說:“不行春風,難得秋雨啊!”(河南·虞城)
【第6句】:【鷹犬、爪牙】“鷹犬”、“爪牙”用來指匪首或反動集團的黨羽或幫兇。 “鷹犬”、“爪牙”本義是褒義詞,鷹犬表示為主忠誠,爪牙則意指國之利器。飛將軍李廣一次闖了禍,上書向武帝請罪,武帝回答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贝送?,禁衛軍的將官又稱作“爪牙官”,比喻他們就像鳥獸的爪牙一樣,是保護自我的主要手段。東漢陳龜,被任為度遼將軍,前去抵御邊患,臨行前上疏,自稱“馳騁邊陲,展鷹犬之用?!痹B向獻帝上疏,稱“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來,鷹犬、爪牙逐漸演變成反面的詞匯,變成了壞人的幫兇。
【第7句】:妹妹這一段學習進步不小,傲氣十足。爸爸在一旁提醒她:“山外青山樓外樓,英雄好漢在前頭,爭得上游莫驕傲,還有好漢在前頭。你呀,可不能翹尾巴?!保ê稀こ遣剑?/p>
【第8句】:我家來了一位鄉下客人。我看他穿一身破衣服,就有點瞧不起他。媽媽說:“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保ò不铡っ沙牵?/p>
【第9句】:旱苗得甘露——及時雨
【第10句】:【蘿卜快了不洗泥】釋義:比喻產品暢銷就不講求質量。例句:錢字當頭,是最容易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偷工減料的質量問題。
【第11句】:眾人是桿秤,斤兩自分明。
【第12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13句】:【 一咒十年旺】指一種逆反心理,從吉利的方面去對待惡 言惡語。明代《醒世姻緣傳》:“沒賬!叫他咒去!一咒十年 旺,神鬼不敢傍!”
【第14句】:【否極生泰】(諺)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是兇卦,泰是吉卦。否和泰是對立統一的,可以互相轉化。指事情壞到極點時,就會轉好。 也作否極早生泰。 否極泰來,泰極否生。
【第15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指想做大事,應該肚量大,心狠 毒。浩然《艷陽天》:“我告訴你吧,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 夫,千萬不要為小事毀了自己的前途。你就先忍下這口氣。 沒別的路,你得跟我走。”
【第16句】:【朝廷還有三門子窮親戚】(諺)朝廷:借指帝王。貴如天子,也還有三家窮親戚。指窮苦的親戚什么人家都會有,誰也不應該嫌棄。 也作“天子門下有貧親”。
【第17句】:水池里長草——荒塘(唐)
【第18句】:【好人不長壽,賴人活不夠】(諺)指好人安分守己,正道直行,卻往往早死;壞人為非作歹,橫行霸道,卻往往長壽。 也作好人沒長壽,賴人活不夠。 好人命短,壞人命長。
【第19句】:【有錢不買張口貨】(諺)張口貨:張口吃白飯的人。指有錢人不會買一個只吃飯不干活的人。
【第20句】:秋天的木棉花——老來紅
【第21句】:死馬當作活馬醫——妄想;想盡一切辦法
【第22句】:【針眼里過?!恐^辦不到的事。類似西方國家諺語:駱駝 穿過針孔。沙汀《淘金記》:“因為現在的事,真也真得,假也 假得。假的時候,針眼里過得牛!”
【第23句】:生產并結束戀情的地方——婦產醫院
【第24句】:【往臉上抹黑】(慣)比喻丑化人,使其名譽受損。 也作朝臉上抹黑。 給臉上抹黑。
【第25句】:【表壯不如里壯】(諺)外表強大,不如內里壯實。常專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壯強如表壯”。
【第26句】:小明的爸爸把白菜收回家后,自語道:“這菜都被凍壞了。”小明媽聽見后埋怨說:“誰叫你不早收呢?立冬不起菜,凍了不要怪!”(河北·獻縣)
【第27句】:罐子里掏蝦米——抓蝦(瞎)
【第28句】:【劉備關公,各有秉性】釋義:劉備、關公:《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劉備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性情溫和大度;關公即關羽,劉備的結義兄弟,蜀漢大將,性格剛強,有膽力。比喻人的性情各不相同。例句:唁,劉備關公,各有秉性,對待不同脾氣的人,說話的方式就得靈活點兒哪。
【第29句】:我做錯了一道數學題,爸爸打了我一巴掌。我不高興地說:“以后,你不要打我好不好?錯了還可以改呀!”爸爸說:“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表姐在一旁打趣說:“打是禍,罵是害,不打不罵才是愛!”(吉林·農安)
【第30句】:海底坑洼——摸不透
【第31句】:【人有失錯,馬有失蹄】見“馬有失蹄,人有失足”。
【第32句】:【牛耕田,馬吃谷】(慣)谷:谷物。 受累的不享福,享福的不受累。比喻分配不公。 也作“牛耕田.馬食谷”。
【第33句】:【澆冷水】見“潑冷水”。
【第34句】:媽媽叫我洗菜,我才洗菜,叫我掃地,我才掃地,從來沒主動做過啥。媽媽說:“你呀,就像蛤蟆一樣,點一下跳一下,不點就不跳?!保ㄋ拇āぱ虐玻?/p>
【第35句】:【三字經滿天飛】三字經,指“他媽的”三個字。意即習慣 的罵語隨口而出。海外於梨華《三人行》:“沒幾次以后,又 恢復到他們原來在一處時談話的隨便了,三字經滿天飛。”
【第36句】:體弱病欺人,健康人欺病。
【第37句】:【三腳貓】“三腳貓”形容人從藝做工技藝不精?!叭_貓”這一俗稱流行于江浙滬一帶,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后一招是舉起江邊的鐵錨當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后,許多人上前試舉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這些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板^”“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二說,“三腳貓”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腳貓”捕鼠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本瓦@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
【第38句】:【一個吹笛,一個捏眼】互相配合?;蛘f:一個吹簫,一個捺 窟。西戎《年輕的一輩》:“閨女,沒想到你們兩個人一個吹 笛,一個捏眼,脾氣倒挺對呀!”
【第39句】:【衙門的錢,下水的船】(諺)下水的船:順水劃行的船,非??焖?。 進衙門打官司,花錢如順水船一般容易。舊指打官司用錢多,窮人打不起官司。
【第40句】:【皇帝也有草鞋親】(諺)草鞋親:穿草鞋的窮親戚。貴為皇帝,也還有幾家窮親戚。指任何人家,有窮親戚是正常的,不稀罕的。 也作“皇帝老子還有三門窮親戚”。
【第41句】:【打是疼,罵是愛】(諺)指對后代或部下嚴格管教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護。也指夫妻之間的沖突常常是愛的表示。
【第42句】:【架舌頭】(慣)比喻翻閑話,搬弄是非。
【第43句】:【燒餅枕頭餓死人】見“守著餅挨餓”。
【第44句】:麻雀斗公雞——自不量力
【第45句】:我不喜歡洗澡,一天,媽媽又叫我洗澡,我一直躲避。媽媽說:“你太固執了,固執得寧愿跳河也不愿洗澡。”(福建·長汀)
【第46句】:【倒苦水】(慣)比喻傾訴所遭受的苦難或心中的痛苦。
【第47句】:快十點了,我還在玩。媽媽一邊催我早點睡,一邊說:“一頓吃頭豬,不如一覺呼。睡眠不足影響第二天學習?!保ò不铡な娉牵?/p>
【第48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49句】:爺爺給我和幾個堂兄妹買了些果子,我們都爭先恐后地去要。奶奶見了說:“有吃自然到,不用跳上灶?!保◤V西·柳州)
【第50句】:學過《偉大的友誼》這篇課文后,我回家告訴爸爸:“在馬克思經濟困難的時候,恩格斯總是熱忱地幫助他,在事業上他們親密地合作……”爸爸插了一句:“山泉沖洗的玉石是潔白的,困難中結下的友誼縣牢固的。”(江蘇·高郵)
【第51句】:【煮熟的鴨子飛了】(慣)比喻眼看到手的東西又意外地失去了。
【第52句】:【閻王】在民間傳說中,閻王是陰間最大的官,閻王主管著人間的生死簿,并負責對死者的審判。閻王源于佛教。在許多佛經中,的確都可以見到關于閻王的記載。在佛教傳人之前的中國,盡管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黃泉的說法,但卻沒有閻王的概念。佛教初人中國時,土生土長的道教對其排斥得十分強烈,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引用了佛經,二者相互借鑒。道教典籍也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取材于佛教,“地獄”即“閻王”的觀念也被道教接納并運用,“地獄”、“閻王”從而本土化。閻王是由人類編造演繹出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故事令人感到陰森恐怖,卻豐富了人類的想象,并成為許多人膜拜的偶像,令人敬畏。文學作品塑造的閻王有兩重性,一是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缺少仁義,殘害百姓的人為閻王。一是用來比喻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的好官。如《宋史·包拯傳》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p>
【第53句】:弟弟學電腦回來,驕傲地說會打字了。爸爸叫他表演一下,見他的指法并不熟練,就語重心長地說:“舟小不能闖大海,船大才能漂遠洋,正所謂寧做螞蟻腿,勿學麻雀嘴。你不要太驕傲了!”(廣東·龍門)
【第54句】:【買金偏撞不著賣金的】(慣)比喻偏偏遇不上稱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買金的遇不上賣金的”。
【第55句】:【披麻救火——惹焰燒身】(歇)比喻自找禍害。
【第56句】:唐三藏的扁擔——擔經(驚)
【第57句】:【送上門的買賣主動出售】指事情出于主動自愿。明代 《西游記》:“他兩個化齋來,一定尋師父吃;尋不著,一定尋 著我們門上。常言道:送上門的買賣好做。且等慢慢地捉 他?!?/p>
【第58句】:【瞎子害眼——也就是這么回事】(歇)害眼:生眼病。指事情反正已經這樣,沒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在乎。
【第59句】:【麻繩熬斷鐵索鏈】(諺)麻繩雖弱,卻能把鐵索鏈熬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斷,也能完成看起來是難以辦到的事。
【第60句】:【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釋義:干什么事情精力就集中在什么事情上。例句:“這叫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你當時一心只想著強攻南山口,和敵人殺個痛快。同志??!打仗可要有勇有謀?!?/p>
【第61句】:【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詞語經常用到,意思是用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處與韓信有關。楚漢相爭時,在力量對比上,項羽處于強勢,劉邦處于弱勢。在張良和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劉邦說:“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日其強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說,項羽雖然被稱作一霸,但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說他的強大很快就會變弱。今天大王確實能夠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還有什么不能被消滅的?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一直執行這方針,楚漢之間,強弱易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第62句】:【三明治】“三明治”是“進口”貨,它來自英國,意思是“夾肉面包”,它是以人命名的食品。 “三明治”原來是大不列顛王國侯爵的封號,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約翰·蒙泰古是一個喜愛玩紙牌的貴族老爺,他一天到晚沉湎于紙牌之中,玩得廢寢忘食。有一天,已到了吃飯時間,他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好牌,就吩咐仆人把餐桌上的肉、香腸和面包片拿來,隨手將肉和香腸夾在兩片面包之間,一邊吃一邊玩紙牌。以后,這種用兩片面包夾肉或香腸的吃法就流傳開了,并以這位爵爺的封號來命名它。
【第63句】:【手無縛雞之力】(慣)手上連捆雞的力氣也沒有。指人沒有一點兒力氣。
【第64句】:【 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內行人經驗豐富。蔣子龍《喬 廠上任記》:“小杜,你今個算碰上辣的了,他就是咱們過 去的老廠長?!罢媸切屑乙簧焓?,便知有沒有!”’
【第65句】:【平不過水,直不過線】建筑業行話。建筑要找直線,找水 平。借指為人處世要公平正直。電視?。骸案憬ㄖ妥鋈耸?一個理。平不過水,直不過線。”
【第66句】:【好花自有人采采】睬諧音,指好人自有人理睬,自然會 受到歡迎。《小說月報》(1982,2):“是稀泥抹不上墻,是好 花自有人采。五年以后再看吧,看俺留在大李莊不?”
【第67句】:石獅子灌米湯——滴水不進
【第68句】:【麻稈兒打狼——兩害怕】(歇)麻稈兒:指剝掉皮的麻秸稈兒,又細又脆,容易折斷。用麻秸稈兒打狼,狼害怕,打狼的人也害怕。指爭斗雙方對對方都有所顧忌。 也作麻秸稈打狼——兩頭害怕。 麻秸稈打狼——兩頭怕。
【第69句】:一條船上的旅客——風雨同舟
【第70句】:【專咬硌牙的鐵核桃】(慣)比喻專門整治態度強硬或難對付的。
【第71句】:【人心齊,泰山移】見“大伙心齊,泰山能移”。
【第72句】:【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諺)指說話要有分寸,不能夸大其詞。 也作“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
【第73句】:【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釋義:比喻任何成果都是長期下苦功取得的。例句:張嘉慶看忠大伯心思有了轉變,也想,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要從長遠著想。
【第74句】:【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形容一個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損失。這個俗語來源于三國時期關羽喪失荊州的史實和《三國演義》文學作品。赤壁之戰后,吳蜀兩國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但荊州既是蜀漢的重要戰略要地,更是孫吳免遭魏、蜀雙重威脅的國家生命線。孫吳為了要回荊州,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用美人計;劉備為了保住荊州,派出蜀漢第一名將關羽鎮守荊州,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羽驕傲自滿,從不把孫權放在眼里,才為“大意失荊州”埋下了伏筆。起先,“權遣使為子索羽女”,本義是想通過聯姻鞏固聯盟,也有討好關羽之意。但“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搞得孫權灰頭土臉下不了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向曹軍發動大規模的襄樊戰役,斬龐德,擄于禁,軍威所及,長安為之動搖,更不把孫權放在眼里。關羽曾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邪!”孫權乃轉而與曹魏密謀,聯合夾擊關羽。孫吳大將呂蒙用計,自稱染病,換小將陸遜代之。關羽不知是計,更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放棄了警惕,在呂蒙偷襲下,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長期大意的結果。由此,“大意失荊州”常被人們引以為戒。
【第75句】:【 打入十八層地獄】佛教認為人死后要下地獄受罪。指受 重罰。相關的:打入冷官。姚雪垠《李自成》:“要是真有地 獄,哼,他死后就該打入十八層地獄!”
【第76句】:【人隨王法草隨風】民眾服從法令。周立波《暴風驟雨》: “ 自古以來,就是人隨王法草隨風,官家說了算?!?/p>
【第77句】:【法無三日嚴,草是年年長】(諺)執法的嚴過一陣之后就松弛了,犯法的卻像野草一樣不停地滋生蔓延。指執法的虎頭蛇尾,是助長犯法分子猖獗的原因。
【第78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慣)指家里只有單身一人。為對單身漢的諧謔語。
【第79句】:【要想武功好,從小練到老】(諺)要想把武功練好,就得一輩子不停地練。指武功不是短時間能練好的,要長練不輟。
【第80句】:【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諺)指暗了東方,西方還亮;南方黑了,北方還明。比喻一處情況不利,還有別處,做事應當靈活通變,不可拘泥。
【第81句】:【戲有戲德,臺有臺規】(諺)戲劇演員要有藝德,臺上表演要有臺規。指戲劇表演一要有道德規范,二要有嚴格規程。
【第82句】:【欠賬不昧,見官無罪】(諺)昧(mei):隱瞞。揭了債不能如期歸還,只要不昧著良心賴賬,就是告到官府也是無罪的。指欠錢能認賬,不算有罪。
【第83句】:【說漂亮話】(慣)指說得好聽,卻沒有行動。
【第84句】:金彈打麻雀——不惜代價;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第85句】:茶館里擺龍門陣——想起什么說什么
【第86句】:屬蝙蝠的——夜里歡
【第87句】:【翹尾巴】(慣)形容人驕傲自大,自以為了不起。
【第88句】:二叔家批下來個二胎指標。前天,二嬸又生了個小妹妹。大爺不高興地說:“唉,十個如花女,趕不上一個跛腳漢?!贝竽陶f:“十個武大郎,比不上一個穆桂英,你是老思想!”(河南·內鄉)
【第89句】:【睡著的人好喊,裝睡的人難叫】(諺)真正睡著的人一喊就醒,假裝睡著的人再喊也不應。比喻在教與學方面,真正不懂的人好教,有意拒絕的人難以施教。
【第90句】:【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漢族的先民,經歷夏商周三代長期發展,至春秋戰國,已形成以“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體,以與周邊各族相區別。尤其戰國,七雄兼并,共稱“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諸夏的事業,又出現了“秦人”的族稱,直到漢代,匈奴、西域等處各民族,仍稱中原人民為“秦人”。漢繼秦而興,鞏固并發展了秦開創的統一國家,前后傳四百余年。漢以后,周邊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民,逐漸的,漢族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稱。由上可見,漢族是因漢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形成統一的穩定的民族,復經秦漢以后兩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統與文化,得以發展成為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眾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國自秦漢以后,雖經過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多次反復,然而總趨勢是越來越發展為更高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長期的歷史發展,實際上已形成漢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內在聯系。漢族與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發展,成為我國民族關系的顯著特點。
【第91句】:墨汁煮元宵——漆黑一團
【第92句】:【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朋友越多越好,可以得到眾多的幫 助。相關的: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朋友堵一道 墻。李準《黃河東流去》:“在西安住了不到一個月.左鄰右 舍,老鄉朋友認識了一大堆。用她的話說就是在家靠父母, 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第93句】:床頭雞叫——啼(提)醒
【第94句】:【喝酒喝厚了,耍錢耍薄了】(諺)耍錢:賭博。彼此在一起喝酒,越喝友情越厚;要是在一起賭博,不免爭贏論輸,越賭友情越薄。常指賭博對人有百害而無一益。
【第95句】:【先生迷了路——在家也是閑】(歇)先生:民間對瞎子的戲稱。瞎子迷了路閑轉悠,坐在家里也是閑坐著,反正是一樣閑著不做事。比喻事情不值得花費心思去想去做。
【第96句】:【珍饈百昧,一飽便休】(諺)珍饈(xiu):珍美的食物。指再好的美食,也不過是吃飽肚子就算了。勸人不必貪求美食的常語。
【第97句】:【在云端里過日子】(慣)形容提心吊膽。
【第98句】:晚上我和爸爸在看電視,蚊子叮得我們沒辦法。爸爸一巴掌打死一個蚊子,說:“你叮我,我抓抓;我叮你,露肝花?!保ò不铡P陽)
【第99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崩畎追粗S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明的呢?關于酒的發明,說法很多。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酵成酒,醉倒猿猴。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發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上一篇:哲理人生文案,人生感悟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