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拿銀子當銅錢花】(慣)銅錢:古代銅質輔幣,圓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錢沒有節制,任意揮霍。
【第2句】:【吐不出來咽不下去】(慣)形容人有顧慮,說話吞吞吐吐。
【第3句】:寧愿折斷骨頭,不愿低頭受辱.
【第4句】:【送佛送到西天】(諺)西天:佛教指佛祖所居的圣地。要送佛祖,就必須送到西天。比喻幫人要幫到底。 也作送佛送到西天,幫人幫到周全。 送人送到家,救人救到底。
【第5句】:【硬著頭皮】(慣)比喻迫不得已,勉強去做某事。
【第6句】:【屬螃蟹的——橫行慣了】(歇)本指螃蟹習慣橫著爬行,轉指一貫蠻橫不講理。 也作“屬螃蟹的——橫著走”。
【第7句】:【有酒不喝偏喝醋】(慣)比喻有利的事不做,偏要自討苦吃。
【第8句】:【黃忠人老心不老】 釋義:比喻人老志不衰。 例句:好啊!咱說這年紀上了,再趕不上世道兒。誰知道又要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日本鬼子,你來吧!咱黃忠人老心不老!
【第9句】:【走后門】(慣)比喻利用私人關系或行賄等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第10句】:【河里無魚市上取】(諺)河里沒有魚,到市場上就能買到。指出產的地方缺貨,聚賣的市場上卻有的是。也指這里沒有那里有,要把眼界放寬點。 也作“河里沒魚市上看”。
【第11句】:【促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諺)促風:又急又猛的狂風。即使遇到急風暴雨,也不進寡婦人家去躲避。舊指寡婦門前是非多,必須遠避嫌疑。 也作“疾風暴雨,不過寡婦之門。
【第12句】:【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諺)駐軍的軍營像鐵鑄一般,經久不動;軍營里的士兵卻一撥去了又來一撥,流動不停。指軍營是固定的,士兵是流動的。 也作“鐵打軍營流水的兵”。
【第13句】:腳踏十字穩,不怕棒槌滾.
【第14句】: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第15句】:【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諺)指說話要有分寸,不能夸大其詞。 也作“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
【第16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釋義:比喻還有本事更高的人。 例句:地球人無能為力的事,竟由f也f門—語道破。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第17句】:【鼓樓上小雀——耐驚耐怕】(歇)本指鼓樓上的小雀因聽慣了鼓聲經得起驚嚇,轉指人久經磨煉,遇事不會膽怯。
【第18句】:【爺】“爺”是對祖父的稱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親。那么,一開始“爺”指的就是祖父嗎? 最初,“爺”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親,至今還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現在“爺娘”連用,便是指“父母”,現在稱“爺倆”,便是指父子。 古代,“爺”字寫為“爺”。據查,出于南朝蕭齊的《玉篇》最早收錄此字,并解釋說:“古俗稱‘父’為‘筇’。”看來,“爺(筇)”字大約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不過,這個字不是憑空產生的。梁章鉅《稱謂錄》云:“古人稱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漢語大字典》則認為,“耶”和“筇”是一對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為語氣詞,但同時代指父親。東晉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約出于北魏的《木蘭詩》云:“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正是基于這種用法,人們用形聲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來代指父親。 不過,此后“耶”字仍在不時使用。如杜甫《北征》詩云:“見耶北面啼,垢膩腳不襪。”大約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漸取代“耶”字,其意義也有所變化。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見,至遲在明代“筇”字開始用來稱呼祖父,直系親屬之間用字稱呼清晰確定。
【第19句】:【多個香爐多個鬼】(諺)比喻多一個人就多一份麻煩或支出。
【第20句】: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第21句】:【寧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糊涂人說句話】(諺)和明白人打架,有理總能說清;和糊涂人糾纏,永遠分不清是非。指要盡量避開和不明事理的人打交道。
【第22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諺)練武術的,要不住手地練拳;練曲藝的,要不住口地練唱。指技藝要經常練習,不可間斷。也泛指要熟練地掌握一門技能,離不開勤學苦練。 也作拳不能離手,曲不能離口。 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第23句】:【吃錯了藥】(慣)譏諷人腦子出問題,做錯了事。
【第24句】:【扶得東來西又倒】(慣)形容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這頭,那頭又出了問題。
【第25句】:【寧窮一年,不窮一節】(諺)節:民俗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等。寧可一年中天天過省儉日子,逢年過節也必須過得豐盛。
【第26句】:【咽不下這口氣】(慣)比喻不能忍受別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這口窩囊氣。 咽不下這口屈氣。
【第27句】:【半天云頭掛口袋——裝風】(歇)風:諧“瘋”。指裝瘋賣傻。 也作“半天云里吊口袋——裝瘋”。
【第28句】:【薛仁貴不叫薛仁貴——叫白袍】(歇)薛仁貴:名禮,唐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因身穿白袍,人稱白袍將軍。白:本指白的顏色,轉指徒然、白白地。袍:諧“跑”。指白白地跑了一趟。
【第29句】:【親是親,錢財分】(諺)指即使是最親近的親戚,在錢財方面也要分得很清楚。 也作“親雖親,財帛分”。
【第30句】:【雞子里頭算出四兩骨】(慣)比喻十分吝嗇,極能算計。
【第31句】:【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諺)馬屁:拍馬屁,即專門用甜言蜜語奉承討好人。舊指無論什么東西都有可能被人看穿厭棄,惟有奉承話是人人愛聽的。
【第32句】:【眼毛短——分不出高低】(歇)指分辨不出高下、優劣。
【第33句】:【開倒車】(慣)比喻逆潮流而動,向后倒退。
【第34句】:【太太】“太太”現在多指對已婚婦女的尊稱。 “太太”一詞源自漢朝。在漢哀帝時,“太太”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到后來,漢室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太太”的稱謂,在漢代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 明代對“太太”的稱謂限制較嚴。據《辭源》載,明胡應麟(1551-1602年)的《甲乙剩言·邊道詩》中說,明時中丞以上官員的妻子始得稱“太太”。但據何良俊(1506-?)的《四友齊叢》中記述:“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前輩未有此。” “太太”稱呼最大眾化的時期,大致開始于軍閥混戰時期。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泛濫,從大帥到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其眷屬都可稱太太,官太太、經理太太、校長教授太太,到處都是。不過,無形中多少還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識階層之上。 “太太”的稱呼始終沒有下放到老百姓之中,老百姓也不屑于“太太”的稱謂,所以,“太太”于老百姓是有距離的。
【第35句】:【娘好囡好,秧好稻好】(諺)囡:小孩。母親的素質好,生養的孩子就好,就像秧苗好,長成的稻子就好一樣。 也作“秧好稻好,娘好囡好”。
【第36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歇)本指馬尾巴搓不成一股繩子;轉指人心不齊,合不成一股勁兒。
【第37句】:【樹正不怕月影斜】(諺)比喻自身行為端直,就不怕流言蜚語的惡意中傷。 也作樹正何愁月影斜。 樹正不怕影子斜。
【第38句】:【沒本錢買賣——賺起賠不起】(歇)比喻事情不能失敗,只有努力取得成功。
【第39句】:【懸壺】“懸壺”聽起來生疏,但在醫院和醫生那里卻備受追捧,也經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寫著“懸壺濟世”的匾牌。其實,“懸壺”就是行醫的代名詞。它來源于《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據記載:東漢時的費長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經是管理市場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場上,有一個賣藥的老翁。這個老翁賣藥時會在自己的攤位前懸掛一個壺,等到散市的時候就跳人壺中。集市的人都沒有看到他的這個舉動,只有費長房正好在樓上看到了。于是他帶著酒肉等禮物去拜訪老翁。老翁見他心誠,就帶他進入壺中。只見壺里別有洞天,“玉堂嚴麗,酒甘肴盈”,二人盡興而出。后來,老翁對費長房說:“我是神仙之人,因為犯了錯誤所以才受到責罰。現在對我的責罰期限滿了,我就要離開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離開呢?”費長房于是追隨老者學道,經歷了許多考驗與磨難,學成后返鄉,“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土地神)”,成為一代名醫。傳說,他后來因為失去了護身符,而被眾鬼斬殺。 壺公與費長房的傳說,令后世行醫者神往不已,“懸壺”就因此成為行醫的代稱。因為“壺”與“葫”諧音,所以常以葫蘆作為藥鋪的標志,也因此有了“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的說法。
【第40句】:【碓頭砸磨扇——石打石】(歇)碓頭:舂米谷用的圓形石制用具,安裝在杠的一端。石:諧“實”。指說話、做事實實在在,毫不摻假。
【第41句】:【哪壺不開提哪壺】(慣)提:本指使東西由下往上移,轉指談起。比喻偏偏要觸到對方的痛處、短處或所忌諱的事。 也作哪一壺不開提哪一壺。 哪把壺不開提哪把壺。
【第42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諺)舟:船。水能載著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沒。比喻人民能擁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統治,民心的向背關乎國家安危。 也作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第43句】:【要暖粗布衣,要好自小妻】(諺)粗布衣最暖和,結發妻最恩愛。指結發夫妻感情最深,知熱知冷,體貼入微。
【第44句】:【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 釋義:蟣:蟣子,虱子的卵。比喻應當同強敵搏斗。 例句:宋義搖首道:“公言錯了!古諺有言,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虻犬虱小,我等應從大處下手,方得大功。今秦兵攻越,就使戰勝,兵亦必疲,我可乘敝進攻,無慮不破。”
【第45句】:【男不男,女不女】(慣)既不像男的,又不像女的。形容人打扮得不倫不類,不像樣子。 也作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女不女,男不男。
【第46句】:【稂不稂,莠不莠】(慣)稂(lang):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結實的禾草。 莠:莠子,俗稱狗尾巴草。原指莊稼既不像稂,又不像莠。比喻人不成材,沒能耐。也形容人衣冠不整。
【第47句】:【有的說,沒的道】(慣)有根據的說,沒有根據的也出去說。指人不負責任,喜歡亂說。
【第48句】:【半部論語治天】《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其代表作。《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后世許多帝王將相都把《論語》當做治國良策。北宋初期的宰相趙普甚至說出了“半部論語可治天下”的大話。可見,《論語》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此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 此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謀士,他為建立北宋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治國平天下也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相傳每當趙普遇到政事不能決時,回家后便于書房中查閱書箱里的一本書,第二天就能解決問題了。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十分好奇,趁宰相大人不在時偷偷打開那個書箱,結果發現里面只有半部《論語》。于是時人便說,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才有趙光義與趙普的一段精彩的對話。
【第49句】:【女子無夫身無主】見“男子無妻財無主,婦女無夫身落空”。
【第50句】:【三公后,出死狗】(諺)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稱。死狗:借指人群中的敗類。三公的后代,往往出敗類。指養尊處優的環境容易使人墮落。
【第51句】:【紅得發紫】某人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在上級領導面前十分得寵,人們往往會說他“紅得發紫”。“紅得發紫”源于古代官服制度。 封建時代的等級尊卑十分嚴格,連服飾穿戴也有特別規定。如黃色是皇帝的專用服色,其他人一般不能穿用。各級官員服飾也不相同,不能亂穿。 官職品級不同,衣服顏色各異。這種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時沿用,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調整。就唐代而言,《舊唐書·輿服志》記載,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句,其中就有遭貶后的官職低微之意。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可以經常出入朝廷。于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志,而達到紫色則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故而,人們常以“紅得發紫”來比喻那些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在上級面前得寵之人。
【第52句】:【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 釋義:比喻不管別人怎么說,事情還是照樣做。“兔子”又作“野兔”。“豆子”又作“黃豆”。 例句:育武拖著長腔不慌不忙地回答:“咱莊稼人有句俗話,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
【第53句】:【老鼠眼看天】(慣)比喻目光狹隘、短淺。
【第54句】:【賞酒不吃吃罰酒】見“敬酒不吃吃罰酒”。
【第55句】:【一條藤上結的瓜——苦都苦,甜都甜】(歇)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甜:本指味道甜美,轉指生活幸福。形容彼此利害相關,同甘共苦。 也作“一條藤上的兩個瓜——一樣苦來一樣甜”。
【第56句】:【下半旗致哀】“下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當一個國家領導人逝世,或者發生重大災難,習慣上要把國旗升起后下降到離國旗桿頂端一段距離(距桿頂三分之一處),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周恩來去世后,不僅中國下半旗致哀,就連聯合國也為周總理破格下半旗。因為聯合國規定只為聯合國成員國的元首下半旗。足見周總理的威望之高。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據說最早出現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茲·伊斯”號的英雄船徐徐駛進泰晤士河,它的桅桿上飄半旗,象征船員們對已故船長的敬意。該船長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尋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不幸去世的。他在船員中的威信極高,他去世后,船員極度悲痛,便把桅桿上的旗降下一半,表示對船長的敬仰和悼念。以后許多船只沿用了這種哀悼方式。 隨著時間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傳到陸地上,后來被官方承認,并為世界各國所采用。
【第57句】:【螞蟻啃骨頭】(慣)比喻靠一點一點不斷苦干來完成大的任務。
【第58句】:【棋爭一著先】(諺)下棋時爭取領先一步,就會步步主動。比喻做事或與人競爭,要盡量避免被動,先下手為強。
【第59句】:【千刀萬剮】“千刀萬剮”是民間俗語,它的正式名稱叫“凌遲”。在民間,知道“千刀萬剮”的多,知道“凌遲”的少。“千刀萬剮”還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說“就是把他千刀萬剮也不解恨”。如果用“凌遲”就顯得遜色多了。不過,要尋找“千刀萬剮”的來源,還得從“凌遲”人手。 “凌遲”也稱“陵遲”,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 “凌遲”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陵遲”一詞借用來做一種刑罰的名稱,始于五代時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遲”“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凌遲用于死刑,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遲”主要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倫罪的人設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后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于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權人性得到進一步體現,在死刑執行上進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漸成執行方式的主流。
【第60句】:【雞腸兔兒膽】(慣)形容人氣量狹窄,膽子很小。
【第61句】:【不管三七二十一】(慣)1指不顧一切。2指不問是非曲直。 也作不問三七二十一。 不分三七二十一。 管他三七二十一。
【第62句】:【追擊炮打蚊子——小題大做】(歇)追擊炮:一種火炮,以曲射為主,能射擊遮蔽物后面的目標。指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對待、處理。常含譏諷意味。
【第63句】:【唱戲還要有個過場】 釋義:比喻辦事不能操之過急。 例句:性急吃不得熱饅頭,唱戲還要有個過場,鬧革命這事情,更是要得一步一步來。就像鋸大樹一樣,咱又要刨根,還要砍梢。
【第64句】:人有恒心萬事成,人無恒心萬事崩。
【第65句】:【棋局既開,終有了時】(諺)一盤棋既然已經開局,不管下的時間長短,總有了結的時候。比喻事情既然開始做,或遲或早總有個結果。
【第66句】: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第67句】:【不憂年儉,但憂廩空】(諺)年儉:農業歉收的年景。廩(IIn):糧倉。不愁當年的農作物歉收,只愁囤里無積糧。指糧食的積貯是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
【第68句】:【樹怕皮薄,人怕體弱】(諺)指樹憑的是皮的脈絡向上輸送養料,樹皮薄了養料供應就會不足;人憑的是身體強壯長精神,體質衰弱就會百病纏身,無所作為。
【第69句】:【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慣)比喻設法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也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
【第70句】:【殺不得貧家,做不得富家】(諺)對窮人的盤剝如果心不毒手不狠,就成不了富戶。指舊時富人的財富,無不是從窮人身上殘酷地榨取來的。 也作殺不得窮漢,做不得財主。 殺得窮漢,做得富戶。
【第71句】:【老伴】“老伴”這個稱呼,現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婦之間,在城市這種稱呼比較普遍,在鄉下還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個民工,我說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對老太監的稱呼。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冊立九歲的兒子為太子,派在宮中服役多年的太監覃吉做典璽局的郎官,專門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學業。覃吉為人正派,忠于職守,太子極為尊敬和愛護他,稱他作“老伴”。后來,“老伴”才轉化為老夫老妻之間的稱呼。
【第72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73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釋義:不比較不知道差別大。 例句:“俗話說,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都是過來人,吃過苦,嘗過甜,有了比較呀!”
【第74句】:【英雄只怕病來磨】見“好漢就怕病來磨”。
【第75句】:【不食人間煙火】此俗語原意指人有道氣或仙氣。比喻那些自命清高、超凡脫俗之人,實則脫離群眾,與塵世格格不入的人,含貶義;也可以用以比喻詩文的格調超塵絕俗,含褒義。 此典出自《宋史·趙自然傳》:“大中祥符中,又有鄭榮者,本禁軍,戍壁州還,夜遇神人謂曰:‘汝有道氣,勿火食。’因授以醫術救人。七年,賜名自清,度為道士,居上清官。” 趙自然,原名叫王九。十三歲時得了重病,父親把他帶到青華觀,許愿讓他做道士。后來,王九夢見一個身材魁偉、鬢發斑白的人,自稱姓陰,把自己帶到高山上,對他說:“你有道氣,我教給你不吃五谷的方法。”于是那人拿出青青的柏樹枝給他吃。王九醒來后,果然就不再吃五谷,神清氣爽,每當聞到煮熟的飯食就惡心嘔吐,他只吃生果,飲清泉。聽說了這件事,宋太宗召見了他,親自問候,賜予道士服,并替他改名為趙自然。
【第76句】:【青是青,黃是黃】(慣)形容是非分明。
【第77句】:【見一面,分一羋】(諺)指遇到了分外的財物,凡碰見的,人人都有權利分享。常用作分吃別人食物的戲謔語。 也作見了面,分一半。 見面分一半。
【第78句】:【銅臭】“銅臭”用來諷刺只知鉆錢眼的市儈氣。“銅臭”意為錢味,但反過來成“臭銅(錢)”也很形象。 它源自《后漢書·崔烈傳》。東漢時,崔烈花錢五百萬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太尉、司空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的最高長官。由于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崔烈也自知別人有議論,就問他兒子崔鈞說:“我當上三公,別人有什么議論?” 崔鈞說:“論者嫌其銅臭。”他兒子說別人嫌你身上有錢味。久而久之,錢味(銅臭)變成了“臭錢”,反而對那些鉆眼的人,特別是對象崔烈那樣買官的人的抨擊更重了。
【第79句】:【扁擔挑水——平肩人】(歇)本指挑小時扁擔平放在肩,轉指雙方地位平等,不分高低。
【第80句】:【明星】“明星”現多指在文體等方面成績突出、受人追捧的人,如歌星、影星、球星等。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它上源自天,下源自地。 首先說天。“明星”,古書上指金星,又叫太白星,這是肉眼能觀察到的亮度較高的星。有月,眾星捧月。無月,明星耀眼。這是“明星”一詞的最早出處。 其次再說地。《太平廣記·采仙錄》日:“仙女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明星”原是華山仙女的名字。 不管太白金星也好,仙女明星也好,都是光彩耀目,眾人仰慕。所以,近代人們常以“明星”比喻成績卓著、出類拔萃、引人注目或某一領域知名度很高的人。如”電影明星”、“歌星”等。眾明星參加晚會叫“今夜星光燦爛”。
【第81句】:【你有牢籠計,我有攀墻梯】 釋義:比喻總有比對方更高明的辦法對付對方。 例句:他有關門計,我有跳墻法。你有牢籠計,我有攀墻梯。我給他耍了個“釜底抽薪”的手腕,晚上鉆進他們生活區,直接找到在這個崗位上工作的老工人家里去了解。
【第82句】:【老鴉嫌豬黑】(慣)比喻嫌棄與自己有同樣毛病的人。 也作“老鴰罵豬黑”。
【第83句】:【蛤蟆跳井——撲通】(歇)撲通:擬聲詞,形容蛤蟆跳入井小時發出的聲音,諧“不懂”。指不明白或不懂事。 也作青蛙跳井——撲咚。 蜞螞兒跳水——噗嗵。蜞螞兒:方言,青蛙。
【第84句】:【盲公有竹,啞子有手】(諺)盲公:瞎眼老頭。盲公看不見,可以靠手里的竹杖探路;啞巴不會說話,可以用手打啞語,交流思想。 指人總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第85句】:【嘴上有門,肚里有牙】(慣)比喻肚里有坑害人的主意,嘴上一點兒也不露出來。
【第86句】:【火車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諺)火車不是靠人推著跑的,牛皮不是靠人吹著漲的。指大話、空話無用,有真本領、干出成績來才能使人信服。 也作“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第87句】:【進門欲問榮枯事,觀察容顏便得知】 釋義:只要觀察對方的面容,就能知道對方的處境和心情。 例句:俗話說:進門欲問榮枯事,觀察容顏便得知。姐姐是個疼兄憐弟的人,平時對待寶三恰似半個母親,衣食冷暖全部操心;若有個天災病痛的,她更是守著弟弟寸步不離。
【第88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兒稱為“公主”。這個名稱始于戰國時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兒稱“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與天子女兒的主婚人有關。當時,老百姓出嫁女兒,例由父親主持婚禮。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兒出嫁,怎么會出面主持婚禮呢?只好由同姓諸侯做主婚人。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那時候諸侯都稱之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對天子女兒的稱呼,此即“公主”名稱的由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 自漢代起,皇家禮儀制度進一步健全,稱謂方面也做了明確規定。皇帝的女兒專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其他人的女兒不準用這些名稱。分封各王、侯的女兒則稱為“王主”、“翁主”。 這也有記載,顏師古在對《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當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可見,“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個級別。其后,“公主”稱謂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滅亡。
【第89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釋義: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 例句: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成婚喪祭各省不得一樣,這兒女為父母成服,自天子以至庶人,無貴賤,一也。
【第90句】:【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諺)人參:滋補珍品。貂皮:貂的皮毛,是御寒珍品。烏拉草:纖維堅韌,為制作草鞋、草褥等的優質材料。指人參、貂皮、烏拉草是東北珍貴的特產。
【第91句】:【買了個母雞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問語氣。本指若買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雞,即使殺了也無濟于事;轉指婦女即使不會生養,也無人可奈何。
【第92句】:【氣大不養神】(諺)火氣太大的人,很難保養精神。指養生貴在心平氣和,不動肝火。 也作氣大不養人。 氣大傷身。
【第93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 釋義:龍不能離開大海,虎不能離開高山。比喻權貴者不能離開自己的權位或勢力范圍。 例句:帝正在猶豫,群臣皆言不可。“龍不離海,虎不離山”。陛下安怪大位,豈可遠離乎?
【第94句】:【無錢吃酒,妒人面赤】(諺)自己沒錢買不起酒喝,卻嫉妒別人臉面發紅。借指人自身無能.卻往往對別人多疑善妒。
【第95句】:【千朵桃花一樹生】(諺)盛開的眾多桃花,都是一棵樹上生出的。比喻一母同胞,總是親如骨肉。也比喻兒女雖強,總離不開生身的娘親。 也作干朵桃花,一樹所生。 干朵鮮花一樹開。
【第96句】:【燒香的走錯了廟門兒】(慣)比喻求人幫忙找錯了對象或看錯了人。也比喻辦事馬虎。 也作燒香投錯廟門兒。 燒香投差廟門,殺人認錯冤家。
【第97句】:【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見“入山擒虎易,叉手告人難”。
【第98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靂】(慣)雷公:神話傳說中管打雷的神。霹靂:云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對人、畜、莊稼、建筑物等會造成很大危害。比喻躲過一場災難,又遇上了另一場災難。
【第99句】:【人過三十不學藝】(諺)指人的年齡過了三十歲,再從頭學習技藝就很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