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800字高中生篇一
易遙和齊銘兩家只隔著一面墻,卻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里,每天都能看到的熟悉的面孔,卻又抑制不住的傷悲。
她,易遙。她的一生都在痛楚中度過,命運就像一條黑色的長鞭,一下下的在她的痛楚中打下去,她的痛楚似乎已不可抹滅,成了悲傷。18歲的她,在自殺中結束了生命,這個已承載了她無數無奈、痛楚的世界,因為尊嚴、信念,忽然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的“骯臟”和無法信任。
他,齊銘。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一個老師偏愛,父母疼愛的溫室花朵。卻是時時刻刻看到易遙那無法抹去的悲傷。自己的女友顧森湘為自己而死,一無所有的易遙被自己所不信任,當成了兇手,最后自殺死去。一時間,顧森湘、易遙的悲傷化作河流逆流進了他的心底。
這并不是謳歌什么愛情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一種宿命。
書中的主角,或許認為死是從悲傷中解脫出來的好辦法。
總有一縷悲傷屬于你,你擁有家財萬貫也好,你是平民百姓也罷,都有一種悲傷在自己的心底。
有一種不可抹滅的痛楚叫悲傷。雖然如此,我們或許不該像書中的主人公那樣向命運低頭、向殘酷的現實低頭、向悲傷低頭!
有一種不可磨滅的痛楚叫悲傷,但有一種可以彌補悲傷的方法叫堅強!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800字高中生篇二
“等風雪吹過,留我冰霜一朵,讓我記得世界寒冷,但你溫熱如河。”
——題記
齊銘的銘不是明天的明,顧森西的西不是希望的希,顧森湘的湘更不是相信的相,易遙的遙卻是遙遠的遙。
故事要從一個高中女生易遙說起,她生活在一個本不富裕的單親家庭,與媽媽相依為命。然而一墻之隔的鄰居齊銘,卻與易遙生活在一個迥乎不同的環境之中,齊銘就如同冬日暖陽般的存在。這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在小小的弄堂里一起長大,易遙在學校里遭人歧視,但齊銘一直向她伸出援手,盡管如此,易遙還是因為不幸染上一種婦科疾病成了同學茶余飯后的談資,肆無忌憚的欺凌對象,成為了全校同學的頭號公敵。當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當看客變成助推,在這一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
夸獎的話可以脫口而出,詆毀的話要三思而后行,每個人都覺得我只是輕踩一下,但千軍萬馬踩過。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活著,成了她最大的痛苦,沒有人幫助她,沒有人信任她,連好友齊銘也毅然決然的選擇與眾人一起唾棄她。“死有什么好怕的,活著才痛苦呢,人為什么要選擇活著”,終于在集體同學的排斥和惡意揣測之下,易遙選擇了自殺。
同為受到校園欺凌的唐小米,卻要加害于易遙,一個沒有溫度的地方,是人心的冷淡,那里的惡魔,叫欺凌者。
“你生活在有光亮的地方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仙人掌做不了花沒辦法讓人捧在手心里”“苦的越久越不知道甜是什么了”沒了明天、希望和相信,剩下的只有遙不可及。
白晝的光,豈知夜色的深,若你在黑暗中久了,你都不知陽光是何物。一只野獸受了重傷,可以躲進寂靜無人的山洞里,獨自舔砥傷口,繼續堅強的活著,但一旦有人關心它起來,它就受不了了。
生物的本能叫趨利避害,人們看到糟糕的東西都想要躲遠,只有看到美好的東西才想要靠近。
這世界從來不缺少理解,只是缺少感同身受,針不扎到你身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疼。易遙在跳河前,迎著冷冽的風,她將自己所受的委屈,欺辱一樁樁地說了出來:紅墨水一瓶瓶的往身上丟,被人當眾嘲笑,從天而降的冷水潑在一個少年氣焰旺盛的身上……
易遙跳河的時候,老師攔得住齊銘,但攔不住顧森西,所有人喊的是顧森西快回來,卻沒有一個人喊易遙快回來。最后顧森西跳進海里救易遙的時候,好像一瞬間明白了一句話,如果全世界都拋棄你,我就為了你與全世界為敵。
“愿每個青春都可以被溫柔以待”,“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希望世間美好與你們環環相扣。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800字高中生篇三
書讀完了,什么感覺呢?沉,悶。感覺像是黑壓壓的烏云頃刻間緩緩地壓下來,濕濕的水汽中似乎夾雜著甜腥的鮮血的味道,刺激著鼻腔,然后是胸腔。
全書表現的是殘酷的悲傷和死亡的主題,但貫穿全書的是凄美輕盈的浪漫副歌,尤其是兩個女主人公自殺的細節:一個用短信做了死的宣告,鮮血帶著甜腥的味道;一個從樓上輕輕一跳,像影子一樣砸在地上。但她們的死,不是痛不欲生的制度壓抑,也不是苦難深重的物質絕望,而是因為愛的謊言和尊嚴,是因為她們愛的這個世界忽然變的“骯臟”和無法信任。
作者正是從這樣唯美的筆調,給我們閱讀者的心以更強烈的沖擊,而沖擊只之下,問題就顯露出來了,什么問題呢?信念問題。
對,就是信念問題!
易遙,本書的女主角。雖然飽受磨難,但是她一直都在成長,不很明亮但是也絕不黑暗地成長。惡毒母親的狠心打罵,絕情父親的無情拋棄,左鄰右舍的冷嘲熱諷,不良少年的沉重打擊,唐小米的百般刁難,惡意中傷,同學們的流言蜚語,都沒有把她打垮,至少她站住了腳跟,她沒有因此怨恨過別人,更沒有隨波逐流,她只是一直堅持著平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平靜就好。
而關于這一切,我們不得不說:因為她身后有一個堅強的精神支柱——齊銘,一直呵護,至少是照顧她,讓她覺得溫暖,覺得“啊,其實我并不是一個人,我不孤單”。
但是故事卻沒有在暴風雨中后平靜地結束,平靜之中蘊育著的,是更為猛烈的風暴。
就是那樣堅強的易遙,我們以為她經歷過如此多的痛苦之后能夠繼續平和地成長,結果她自殺了——因為她最依賴的的齊銘不相信她了,她最信任的好朋友齊銘說他再也不想見她 了,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給了她當頭一棒,她一定覺得周圍瞬間被抽成了真空……
聯想到頻繁發生在大學和高中校園里的自殺事件,真的覺得很悲哀,有時候我也在想:到底是這個世界真的變得“骯臟”和無法相信了,還是我們太過敏感和挑剔了?
或許都有吧,我想,我們應該在兩方面都找找原因。真的不希望有第二個易遙出現。值得慶幸的是,小說,這只是一部小說……
上一篇:最新防火教育國旗下講話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