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的她,穿著紫羅蘭的中式改良旗袍,嫻熟地搖曳著手中的葡萄酒杯,全身的每—個神經都好像沉浸在美酒的芬芳中,臉上熠熠生輝。只要她的嘴唇沾上好酒,只要她的鼻子在酒杯邊緣游蕩,她就成了一個神秘的、光彩照人的、沉醉的女人。
她,就是吳書仙,一位長得嬌小玲瓏的江南女子,既有一種中國女人的東方神韻,又淡淡地透出一股西方女子的優雅、浪漫、風情和一份職業的干練。她說,這就是她與葡萄酒親密接觸以后給予她的回報。
作為葡萄酒業勇敢“斗土”的她,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不惜得罪眾多豪企,結束自己可以贏利的公司,放棄婚姻,孑身遠赴法國、西班牙、德國,自費學習品嘗葡萄酒。回國后,她落腳繁華的大都市上海,開始了她的女品酒師生涯。她在國內多家媒體上開設專欄,成為中國大陸惟一一位葡萄酒專欄作家,在法國、西班牙等國家葡萄酒協會組織的學術交流會上,來自中國的她成為座上賓。她離心中的神圣目標——致力于中國葡萄酒教育的普及與推廣越來越近,但她卻是一個光彩的窮人,至今尚無安居之所。因為她稱自己是一個嫁給了葡萄酒的女人。
拳打腳踢打工妹走上品酒之路
提起吳書仙與酒結下的緣分,可謂源遠流長。她那極富書卷氣的名字便是上過私塾的爺爺從中國傳統的酒令里面旁征博引來的,取自酒令里面的第二十九簽(佳人十一)書仙,有詩云“玉皇前殿掌書仙,一染凡塵下九天”。日后的吳書仙果然不負眾望,在酒的世界里超凡脫俗著。
記得第一次喝酒,吳書仙才2歲。在飯桌上,小小年紀的她不滿足于第一小口的淺嘗輒止,一個勁地問父母要酒喝,得不到滿足就報以大聲啼哭以示抗議,直到最后小臉喝得通紅微醉才罷休。自此與酒結下淵源,一發不可收拾。
高中畢業,因為家里的經濟原因,吳書仙不能繼續自己的學業。于是,她毅然做出了她人生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只身遠赴深圳打工。因為只有這樣,她的人生才有可能發生轉機。
在深圳的日子,生活過得艱苦異常。吳書仙當過整整一年的飯店站臺小姐,也推銷過牙膏、毛巾等賓館用的一次性產品,對當時的她來說,吃飽穿暖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吳書仙也沒有僅僅滿足于謀生這樣的基本底線,她開始積極尋找自己的出路。
90年代初,恰逢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吳書仙發現做外貿是個一本萬利的行當,只可惜自己缺乏外貿方面的相關知識。于是,她決定下一個賭注,拿出自己幾年打工積攢下來的所有錢上北京求學。她自費來到北京外貿學院攻讀國際貿易。這一舉動對于一個普通的打工妹來說,似乎是破天荒的,吳書仙就這樣把自己的第一桶金完全投入了大學的學習。
大學三年級開始,吳書仙開始積極尋找校外的實踐機會。不久,她在珠海發展進出口公司北京分部謀了一個業務員的職位,僅底薪就有500元,這在90年代初對于一個窮學生來說,已經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了。不久,她又把眼光轉向了國內市場,因為對食品比較感興趣,吳書仙應聘了一家食品龍頭企業,成為公司的區域經理。然而公司實行的是提成制度,也就是說除了基本工資以外,所有出差費都必須自理。如果你能跑到業務,再從中提成10%,如果一無所獲,那么所有個人提前的支出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如此苛刻的條件,也就逼得吳書仙把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這極大地磨練了人的心智,吳書仙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那段時間得到了一個質的飛躍,這為她以后屢歷風雨而不倒埋下了伏筆。
一段時間之后,吳書仙發覺自己這樣零敲碎打總不是長久之計,她必須盡早找到一個值得自己做一輩子的事情,這樣才可能有比較長遠的發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以后,她把目光投向了葡萄酒行業。那時,制造葡萄酒還是一個沒人注意的小行當,但產品周期性很強,資金周轉很快,屬于暴利產業。吳書仙選擇了青島作為發展事業的起步點。因為那里的天氣適合葡萄的種植,當然也因為青島有比較成熟的酒類消費群。吳書仙建議自己的前夫也就是當時的男朋友先行去青島工作,一年后,她也從北京遷到了青島。
當時青島比較有名的酒類企業只有兩家,吳書仙憑借自己的實力進入了其中一家,擔任該廠的銷售經理。吳書仙如魚得水,每次拿下的訂單款項都有二三十萬之多。酒廠的酒本身品質不錯,再加上吳書仙的八面玲瓏,因此業務量一下子就達到了高峰。但不久,問題又產生了,因為酒廠是家族企業,很多決策權都嚴格掌控在家族成員手中,可供吳書仙施展拳腳的余地太小了。更致命的是,管理者的經營思路比較傳統,視野僅局限于山東境內,這種狹隘是她不能理解的。吳書仙的心又開始萌動起來。
這一次,她破釜沉舟,決定自己做老板掌控命運。她獨辟蹊徑,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酒類包裝業務的外貿公司。在當年,這絕對是屬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前途未卜。然而后來的事實證明,吳書仙慧眼獨具,外貿公司迅速擴充,運行良好。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吳書仙已經開始為一些雜志寫酒類專欄了,沒有人敢欠一個酒評家的錢,所以公司竟沒有被賒過債,這在當時混亂的市場上也算是個奇跡了。憑借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基本沒有競爭對手,吳書仙在酒類市場游刃有余。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很快吳書仙便領教了,她的那些設計產品神速地被人模仿投產,充斥于整個市場。吳書仙有些無奈,她對自己的要求向來就是,做別人不能模仿的事。面對當時中國市場的沒規矩,吳書仙知道自己又到了走新路的時候了。
去國外游學創業以放棄婚姻為代價
關了公司的吳書仙作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要去法國學習品評葡萄酒的課程。她要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的女葡萄酒品酒師。
當然,這個決定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之舉,早在做酒類推銷員的時候,無名小卒吳書仙就發現市場上有不少的假酒,也就是那種加了水、香精、糖精而兌出來的假葡萄酒,而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這種也叫葡萄酒的酒和千酒有什么區別。如果她不是業內人士,也是不可能有途徑知道的,葡萄酒業的水實在太深了。所以如果要銷售優質的葡萄酒,根本在于葡萄酒知識的教育普及,否則根本打不開市場。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傻事別人不做,那么只能由她吳書仙來起頭。
吳書仙自費跑遍了山東所有的酒莊。到后來,她甚至達到了瞟一眼葡萄,就知道葡萄優劣分級的境界,一個小小的酒類推銷員幾乎成了半個農業專家,以至于當地的農民者時巴她當作座上賓,甚至會主動開著摩托車來接她去家里玩。就在那段時間,吳書仙不動聲色地做好了未來的積累。
盡管如此,吳書仙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成為葡萄酒行業的一把手,僅在國內折騰是不行的,還要多跑國外的酒產區,去國外學習品嘗。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葡萄酒理論的支撐。吳書仙決定趁剛關閉公司這個時機,去國外游學。
她來到葡萄酒之鄉——法國波爾多,開始了異國學習之旅。邊學法語,邊學習品嘗,邊訪問酒莊,學習有助于中國葡萄酒市場發展的推廣經驗,吳書仙忙得不亦樂乎。同時,法國人的熱情也深深感染了吳書仙,她生日的時候,他們竟然拿出了和她生日相同年份的酒一起慶祝。最有意思的是,當時法國葡萄酒協會為了表彰吳書仙,還專門為她一個人升了國旗。
但在法國呆了一段時間后,吳書仙發現自己的目標應該是世界各地的美酒,更應該盡快學以致用,回國為消費者做點事。她要做一個中立的酒作者,而當時在中國還沒有這樣的行當。當然,還有另外一個私人原因導致她決定提前回國,那就是對自己的婚姻作一個徹底了斷。
上一篇:那盞名叫父親的燈
下一篇:父親的背上有兒子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