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800字篇一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背著在戰斗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拐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并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后成功送馬里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里尤斯,因為馬里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愿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后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伙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著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后。多么無私,多么寬容,多么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冉阿讓在這個社會里曾經因饑餓偷面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并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并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并不可怕,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于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并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于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女孩珂賽特并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著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里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里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并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800字篇二
雨果是法國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今天,我偶然在柜子里翻到一本書,這便是《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的故事。由于過度饑餓去偷面包,他在監獄里度過了19年黑暗歲月。出獄后,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所以冉阿讓完全絕望了。但是奇跡發生了,仁慈的米麗婭姆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他決心改過自新。然而,為了救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他逃脫了警方的層層調查,找回了她一生的幸福。督察沙威,典型的“法律監督者”不相信一個罪犯會改變主意并追求他一輩子冉阿讓,然而,冉阿讓在沙威即將被槍決的時候救了他一命。冉阿讓死后,人們給他樹立了一座豐碑。
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深深地意識到在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里有如此真實的圣人。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地影響了冉阿讓,正是他重新點燃了冉阿讓,使他徹底懺悔并開始了新的生活。因此,冉阿讓的命運并不總是如此悲慘。可悲的是當時的整個世界觀。正是因為像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都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都可以在熱水中摸索前進。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一個是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會被看穿,虛偽只會在事實面前被摧毀。另一個是有高尚情操的人,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光明、善良和寬容。洗過之后,冉阿讓變得仁慈,善良,仁慈的心影響了無情而固執的盲目地追捕他的警察長沙衛!
冉阿讓說: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但法律沒有良心。他理解自己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學會了誠實。他讓他的靈魂再次被上帝認出來。然而,法律是一個沒有眼睛的嗜血者。他不會看靈魂,也不會讀心。法律將永遠關注表面。當法律說它是公平的,它扼殺了誠實的善良。事實上,法律拯救的不是人類的靈魂,而是人體。讓你的身體消失,法律就完成了任務。他一直是法律責任的一部分。他的一生似乎像是在玩一場毫無意義的法律游戲,但他從未放棄在這部戲中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本書最讓我嘆息的是冉阿讓可以像愛妻子和女兒一樣愛一個陌生人,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一個人是強大的,不是力量,不是財力,而是精神!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800字篇三
現在的世界有一種人,一種名為善良的人。這種人是存在的,只不過很少,更不用說那種在自己處于困境還想著幫助別人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在《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身為一個囚犯,從某一種角度來說他不算是一個好人,更不用說是一個善良的人了。他剛從牢里出來那會兒,還想從好心收留他的主教那里偷走東西。但幸運的是,他的良知還沒有完全消失,憑著主教的真心付出以及對他所說的話。他變成了一個好人,他在有了錢之后積極救助窮人,就算是這樣,還是有人看不慣他,執意要置他于死地。但他依舊記得自己對別人的承諾,盡自己權利救出了芳汀的女兒,甚至于在自己逃難過程中一直竭盡全力的照顧她,把她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照顧。
就是這樣一個被命運不斷折磨,可以說是被上天拋棄的一個人。但就算是這樣的一個人也在盡自己的全力幫助別人,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命運,抱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平。他在努力改變自己,但上帝總是喜歡不停的開玩笑,一次又一次的將他陷入險境。可這樣的險境被他一次又一次的解決,他依舊在努力。
說到這里,就可以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認真的看看自己。現在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停地抱怨生活,現在想想自己也是太愚蠢了,做不到一個善良的人,反而做了一個怨天尤人的人,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不止要停止自己的這種不應該有的行為,更應該學著冉阿讓一樣,就算自己處在怎么悲慘的世界里,隨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學著用自己的行為去拯救自己,用幫助別人的這種方法去救贖自己,讓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我們可能做不到像冉阿讓那樣幫助別人,也不用像冉阿讓那樣用盡一切方法去救贖自己。
但有一點,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表達善良可以有很多方法,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是在幫助別人。我認為內心上的善良,也是一種善良。不要總是想著別人虧欠了自己多少,首先從態度上改正自己,試著去想想自己在哪些地方做的還不夠,讓別人認為自己不夠善良。盡量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才是讓自己變得善良的最好方法,也是保持善良的最好辦法。
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是一個善良的人,這樣的冉阿讓所處的那個悲慘世界將不復存在。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800字篇四
在寒假里,我閱讀了一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這是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傳世佳作。它展現了法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我讀完后感觸頗深。
《悲慘世界》主要描寫了:冉阿讓只是為了姐姐家的幾個孩子去偷了一塊面包,他就被關押了十九年。直到一八一五才刑滿釋放,但是他持有黃色身份證,沒人肯收留他。就這樣,冉阿讓成了卞福汝主教當晚的客人。但失眠的他終究還是拿走了銀餐具逃之夭夭了。但是第二天,冉阿讓被抓,警察懷疑他偷了別人的東西,主教卻說這兒還有一對銀燭臺,他怎么不一起拿走?是呀,主教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從此以后,他是善良的人了。后來,冉阿讓來到一個地方,辦起了工廠成為了富人,也成了市長。但探長沙威卻堅信他是十多年前的討飯,直到后來,沙威才改變了態度。
讀完這本書后,我感慨萬分,冉阿讓因挨餓偷面包而成為了苦役犯,并服刑十九年,孑然一身的他人生還有幾個十九年?芳汀為了撫養女兒珂賽特而淪為娼妓,獻出了自己的肉體。珂賽特從小寄人籬下,受盡苦楚。沙威因為背棄自己的信念而投河自盡……這些人物歷經苦難,命途多舛。他們的人生故事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十九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法律制裁的嚴厲、社會上人們的不公。冉阿讓只不過偷了一塊面包就被關了十九年,十九年讓這個少年的心上留下了仇恨,所以他才要報復這個社會,要回自己的東西。
我想,十九世紀的法國真實是個悲慘的國家。它讓無辜的少年成了孑然一身的苦役犯,它讓秀麗的女孩歷經坎坷,它讓苦命的女人飽受風雨的洗刷,抑郁而死。那腥風血雨的年代,跌宕起伏的歷程、華麗蛻變的人生是法國社會的寫照。
我明白了:一個人不管是苦難、不幸,還是富貴、榮華,都應該善良的活著,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幫助別人,這就是我們來到人世間的宗旨。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800字篇五
大家看過《悲慘世界》這本書嗎?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書中描述的是冉阿讓的一生和周圍發生的悲慘事情。
這本書跟優秀的童話一樣,也會告訴我們一些道理,而且這些道理是關于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悲慘世界》的作者是維克多·雨果,他來自法國,也是十九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們稱他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故事是這樣講的:冉阿讓因偷了一塊面包、砸了一塊玻璃和四次越獄而坐了十九年的牢。出來時,沒有一家旅館愿意給他食物和一張床。幸運的是他遇見了一位為別人著想的主教。冉阿讓走進主教的門就說自己剛從監獄里出來,可主教并沒有因為這些而趕他出去,反而像對普通人一樣招待他。冉阿讓在半夜突然醒了,他想起了痛苦的往昔。此時,他睜著眼,腦子里千頭萬續,怎么也睡不著。他忽然想起了主教家里的銀燭臺可以換很多的錢,于是偷偷摸摸地帶著銀燭臺上路了。路人看見冉阿讓鬼鬼祟祟地就把他抓住帶到了主教家里。沒想到主教說了一個讓冉阿讓大吃一驚的謊言并把銀燭臺送給了他。主教的真、善、美感動了我和冉阿讓。從那以后,冉阿讓改頭換面,棄惡從善,化名馬德蘭來到了蒙特勒伊小城。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從一名成功的商人變為一市之長。成為富翁后的他仍不忘主教的教誨,經常幫助一些貧窮的市民。冉阿讓的慈善舉動引起了警察沙威的注意,因為法律的濫判無辜,冉阿讓再次入獄。
有一個名叫芳汀的人,她懷上了男朋友的孩子,卻被他拋棄。為了自己和孩子,她必須靠工作來維持生計。可只身一人帶著孩子在外打工怎么行呢?于是她把女兒寄托在別人家里。幫她帶孩子的那家可不是什么好人,他們一直騙芳汀的錢,以至于芳汀最后勞累過度去世了。芳汀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兒被當做傭人對待。后來,冉阿讓幫芳汀把她的女兒帶走了。
故事發展到最后,冉阿讓在芳汀女兒和芳汀女兒的老公馬呂斯面前死了。
冉阿讓的一生是悲催的,但也是精彩的、令人感嘆的。他曾經是一個心中失去愛的人,但在主教的感化下,得到了升華。
在生活中,我經常因受了一點兒委屈,而去抱怨別人,也曾在心中恨過別人。讀了《悲慘世界》以后,我知道了要寬容的對待別人。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800字篇六
在書中,出獄后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制燭臺送給了他并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并不是永遠都是那么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丑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實。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借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藥;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