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相親節目中,一個男人走上來,外表不錯,談吐還行,突然一嘉賓扔出一句話,明顯的質疑。接著,男人的噩運來了,所有女嘉賓開始揪住這點不放,批判、攻擊、挑釁、打壓,好像有人扔了一塊磚,其他人就得齊心協力把他拍死,否則就是對民意的違背。
其實,男人真沒那么差,不過是多說了一句話而已。
你剛看完一部電影,覺得還行,突然有人說,這片子太爛了!于是,你住了口。又有人說話了,特效也太差了,什么東西!接著,鋪天蓋地都是惡評,從導演,到演員,到音樂,到故事,簡直難以置信的垃圾。你只能閉嘴,這會兒再去倒戈,非被口水淹死不可。
其實,電影真沒那么差,不過是大家在一起鬧的。
有一個詞叫做群體極化,說的就是這種現象。與群體成員單獨決策相比,群體傾向于作出比較極端的決策。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冒險的一端。
現實中,還有很多倒霉的人倒霉的事。
辦公室里的女同事,如果相當不招一個人待見,那么她可能會漸漸不招很多人待見。那個對她不怎么感冒的人,隨口說上一兩句話,極化效應就來了,大家都會覺得她就是詭異,怪不得人人都不喜歡她。其實最初不喜歡她的,可能只有一個人。
追求女孩的男人,女孩并不討厭,可是偏偏女友們不喜歡。女友總是說,你看,他總是不給你打電話。你看,他又忘了。女孩不為所動。可是不久,女孩發現,朋友們都相當不喜歡這個男人,好像自己要真和他好了,不僅僅是有眼無珠,更是會眾叛親離。
更常見的情景是,一件衣服,有一個人說了不好,你再說好,似乎有損于自己的品位;一種現象,當大家都向一個論點邁進的時候,你最好沿著分支走,另辟蹊徑只會讓你成為公敵。
想起一個女同學,都不記得有什么具體事兒,好像是傳言她有乙肝吧。先是幾個一塊玩的女生孤立她,接著擴大到坐在她周圍的人,最后,好像全班誰再理她,就是和所有人作對。本來挺正常的一個女生,從此負面新聞不斷,周圍人譴責她為什么不早說,都和她用過一個碗,喜歡她的男生恨不得馬上與她撇清關系,連她的同桌也跟老師申請要換座位
群體極化就是這么可怕。不幸的是,我們中的每個人,都可能是幫兇。
人們都習慣于用挑剔質疑的眼光來對待事物,而這個始調一旦確定,大家就會在這個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論點。
還有社會比較。
人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也習慣贊同別人,一旦團體成員聽到別人相信什么,通常就會調整自己的立場以符合主流方向。持不同看法的人寧愿三緘其口,也不愿犯了眾怒,贊同總是比反對更容易,不是嗎?
當然,極端未必是壞事,如果沒有群體極化,許多重要的價值至今不會順利實現。例如公民權運動、廢奴運動和女權運動,都曾一度被視為極端而遭多方打壓。
但是,生活中,事實也很清楚,極端可能會傷害很多人,滅掉很多東西。有些時候,你跟著群體作出的決定,回到一個人的時候,會生出很多后悔。
要知道,生活并不是蹺蹺板,無論永遠在高處,還是永遠在低處,都不是最佳觀測點。有些時候,往中間靠靠,才可能摸清全局,也看到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