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儲蓄,后消費
先儲蓄后消費,會在很大程度上留存部分額度的可支配收入,為今后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礎,同時,也是養成理性消費的重要措施。
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的經濟學課,只教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和“消費”行為; 第二個概念: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才進行消費。
大家都知道,哈佛教育出來的人,畢業后有很多人很富有,其實,他們每月的消費行為跟一般的普通百姓只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嚴格遵守哈佛教條:儲蓄30%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只有超額完成,剩下的錢才能消費。
巴菲特在他的書本里說他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元。到13歲時,他有了3 000元,他買了一只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85歲的他,是美國首富,比“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還有錢。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忽視了合理儲蓄在理財中的重要性。不少人錯誤地認為只要理好財,儲蓄與否并不重要。持這種想法的人,實現財富積累難度很大,要想實現財務目標,必須要改變收支管理方式,要 “先儲蓄,后消費”!
那么,如何進行“先儲蓄,后消費”呢? 在你每個月領取薪水以后,將薪水的一部分(如15%~30%)先存起來,用于儲蓄或投資。剩下的錢用于消費,并且嚴格規定自己只能用剩下的這部分錢進行消費開支,不能超支,因為你只有這么多錢,你必須做好你的消費支出計劃,對支出進行嚴格的控制。
通過“先儲蓄,后消費”的理財方式,有兩大好處:
第一,能夠培養你的良好投資儲蓄習慣,不斷進行你的財富積累。
第二,能夠培養你良好的消費習慣,對各項支出進行有計劃的控制。因為你每個月的消費品、住房、交通、通信、休閑等各項開支先要做好預算,這個過程可以將每個開支項控制在預算內。
“先消費,后儲蓄”與“先儲蓄,后消費”這樣一個簡單的順序變化,其實是一個重大的觀念變化。“先儲蓄,后消費”讓你變得越來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