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干寶著《搜神記卷一王喬》文曰:“漢明帝時,尚書朗河東王喬為葉令,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帝怪其來數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言其臨至時,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因伏伺,見鳧,舉羅,但得一雙舄耳。使尚書識視,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那么,我就聊聊漢葉仙令王喬降鳧化鞋的故事吧。
東漢明帝時,河南葉縣常鬧鬼怪之災,連續有兩任縣令掛印棄官而去。時有道家出身的尚書郎王喬為帝解憂,主動請纓出任了葉縣令。他到了葉縣,首先重修了沈諸梁開鑿的東陂,使葉縣解除了秋旱,農民們又引水灌溉抗旱種上了麥子。第二年夏季,麥浪滾滾,一遍金黃,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可是,干江河畔的里長卻跑到縣衙向他反映民情說:“大人,我們干江里的麥子快成熟了,卻又被水鳥叨光了,怎么辦?”
王喬問道:“一群水鳥這么厲害,怎么會將大面積的麥子吃光了呢?豈非咄咄怪事?快快如實講來!”
里長說:“大人初到不知,我們村里距縣城東北四十里,有一片沼澤地,這個地方北臨澧河,東南靠干江河,水草豐滿,人跡罕止,是水鳥的樂園,一年四季聚滿了鵝、鴨、鷺鷥、丹頂鶴、鸕鶿、白天鵝等水鳥。不知何年何月,這里又飛來了一群野鴨,又叫鳧鳥,其中一對頭鴨,體壯力大,兇猛異常,斗敗了沼澤里的所有水鳥群落,致使被迫遷徙遠方,這群野鴨遂獨霸了這塊水域。更可恨的是,這兩只頭鴨領著野鴨們糟蹋莊稼,苗剛出土就毀,谷剛吐穗就吃,三畝、五畝,一夜之間,顆粒不剩,吃得方圓十幾里地常年鬧饑荒,百姓們恨之入骨,卻又懼是鳧精,不敢圍捕。近聞大人道術高深,智謀過人,切已除掉鱉精降伏旱魔,因此,小人受鄉民所托,懇請大人誅殺此鳥,為民除害。”
王喬安撫道:“你且回去,替我安定民心,就說我一定會去驅散鳧怪,還民一個安居樂業的寧境。”干部江里長應諾離去。縣丞卻勸說:“那些水鳥,群起群飛,大人縱有法術,也奈何不了它,可讓屬下組織人力驅趕便了。”王喬堅定地說:“百姓之事無巨細,都重要。這件事關系著百姓一年的溫飽,并不是小事。想這些鳧鳥如此猖獗,必有孽障作怪,不捉它還會蔓延,事不宜遲,我明天就去降服它。”縣丞問道:“大人既然要去降服,需帶多少人圍捕?”王喬燕然一笑道:“人多反會驚逃此怪,不需一兵一卒,吾孤身一人即可捕獲。”
翌日清晨,王喬身著道裝,手持拂塵,徑直來到了那片沼澤地,隱蔽于灌木叢中,注視著這里的一動一靜。天剛麻麻亮,白霧籠罩的沼澤池里,一群群野鴨悠閑自地在水中游著,啄食著嫩草。時而潛入,時而浮出,時而伸頸仰望天空。剛過卯時,忽然,兩只頭鴨從鴨群中騰空而起,“呱!呱!”連叫兩聲,一時間,遮天蔽日,振翅如雷,向西飛去,接著,數百只野鴨蜂擁而上,落在了一塊將熟的麥田里,但見它們爭先恐后,如狼似虎,吞籽吐芒,片刻工夫,連吃帶踩,將麥田糟蹋了一半。這時王喬“騰地”縱身升至半空,把拂塵一揮,化為一桿釣魚竿,對準野鴨群風聲呼呼,東掃西打,群鴨驚恐萬狀,四散逃亡。而那兩只頭鴨卻尖叫著,振翅向王喬襲來,王喬故作鎮靜,等鳧鳥近身張嘴叨他時,猛地拋出釣竿,甩出雙鉤,恰好落入二頭鴨嘴里,他又猛地往身邊一拉,墜落在王喬跟前,他雙腳一并,踩在二鴨身上,但見他口中念念有詞,喝聲:“起!”雙鴨乖乖地馱著他,振翅向西南方的縣城飛去。
從這時起,這對鳧鳥便成了他來往于葉縣、京都洛陽之間的飛行鞋,使他的仙道之風轟動了朝野。“王喬飛鳧”便成了千秋佳話。
鳧鳥治服了,王喬又來到這里,親自出馬勘察,設計了五條排水渠,動員民眾鑿渠排澇造田,變沼澤為肥地,征募返鄉的流民們在這里建村墾荒,成了一方富裕之區。
村民們為了紀念王喬仙子的除害造福功德,遂取村名“雙島營”。沿用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