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就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山區學校教書。這所村校建在一座高高的山岡上,土墻青瓦、竹林、洋槐林環抱,條件雖說艱苦,環境倒還清靜。
最清靜的還是放晚學以后。學校雖有四個班,其余幾個教師都是本村人。每每暮色臨近,其他幾位教師和孩子都回家去后,留在校園里的就只有我和空空蕩蕩的幾間教室。
寂靜包圍著我。還青春年少的我,總有些莫名的恐慌和煩躁。于是校園壩子前面幾塊黑黝黝的大石包在我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景致,傍晚或清晨,我常常爬上石包,風景還不錯。我盡情地欣賞,漸漸地,忘記了寂寞。
有一次下課,我看學生們玩“豆腐干”游戲。“豆腐干”就是用正反折疊成呈四方型的紙塊。玩法簡單,雙方用它在地上拍,把對方的“豆腐干”拍翻過來就算贏。在80年代的鄉下,沒有更多玩具和游戲的農村孩子就時興拍“豆腐干”。我瞧著孩子們制造“豆腐干”的原材料竟是新發的音樂課本!我還沒給孩子們上過音樂課。
村校是一人包教一個班,語文、數學是重頭戲,每學期要進行統考,為了突出重點,我罪過的扼殺了孩子們享受音樂的權利。我決定恢復他們的權利。第二天,我抄寫了一首《讓我們蕩起雙漿》的歌譜貼在黑板上,拿著一把二胡宣布上課。我把二胡一拉,介紹道:這是二胡,它能唱歌,下面就聽它和我唱這首歌吧。悠揚的琴聲在教室里回蕩,我開始一句一句地教,孩子們學得非常認真。盡管稚嫩的聲音有些七零八落,因音樂的響起,我覺得這間簡陋的教室一下子變得富麗光彩起來。望著一雙雙圓睜的眼睛,一張張開合的嘴巴,當音樂像甘霖澆灌進一片缺乏營養的莊稼地里時,我面對的山丘仿佛不在荒寂。孩子們唱著“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迎面吹來涼爽的風。”那旋律優美、舒爽,我和孩子們都陶醉在幸福的歌聲中。下課鐘聲都響了一陣了,我看見木格子窗前已貼滿了無數的眼睛,那其中,竟有不少村民的目光。
孩子們的確需要音樂,自此以后,我恢復了音樂課,每逢上音樂課時,孩子們格外興奮,他們認真地把歌譜抄在筆記本上,一學期后,卻能學會十幾首歌。有了歌聲,孩子們的生活更加豐富了,我常聽見他們在上學放學的路上高唱著:“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吹向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鮮艷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像許多花兒開放。”數年過后,這歌詞還清晰地印在我心里。
那些歌曲的旋律不斷地給我帶來美好的回憶,每當寂寞時,我總忘不了用二胡把它們唱出來。村校在鄉村已不存在了。難忘呀,那艱苦的村校生活,那有趣的村校音樂課。
上一篇:相信你今后一定是最幸運的人
下一篇:贏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