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嘉陵江邊,小時聽艄公的號子,看浪打河灘,水淹紅高梁。如今,江上已經看不到木船,也沒了艄公的號子和帆,可這些始終烙在記憶里。
兒時的嘉陵江水清澈透明,微波蕩漾。成群的小魚兒,圍在光屁股的小伙伴身邊嬉戲,弄得水花四濺、笑聲連連。睜著大眼睛潛在江底,追隨魚兒的身影,挑選晶瑩的卵石,尋找傳說中的金竹宮……就為了這些,不知遭老師罰了多少站,被父親賞多少揍,叫母親操了多少心。
我是在嘉陵江邊玩耍大的。每到夏天河灘就成了我們的樂園。每天午飯后上學前,小伙伴們便滿著大人,相約溜到河邊。我們有專用的手語,不用開口,只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交替下下彈動,就是表示要下河“洗澡”(游泳)了。
到了河灘上,用最快的速度脫光衣服,把衣服隨意地仍在沙灘上,就歡跳著撲進江里,去享受沉浸在涼涼的江水里的感覺。
那時每天河灘上都有數以百計游泳的人,大多是少年,也有少數中老年人,當然都是男性。大家都像約定俗成似的,一律全裸體,想都沒想過要穿褲子,大家在一起赤裸相對,沒有一點別扭,沒有一點羞澀,真實極了。
在滔滔流淌著的江水里,我們盡情地游啊游,游夠了,帶著滿身濕漉漉的水珠跑上岸四仰八叉地倒下去,在柔軟的沙灘上來回滾動,全身便沾滿了銀沙,一會兒太陽曬干了水氣,輕輕一拍,銀沙又全抖掉了。
有時,我們會在淺灘中挖出很粘的潮泥,去岸上筑出一道幾米長的滑道,就像公園里的梭梭板,然后光著屁股坐下去,嗖的一聲,身子就從滑道上滑入了江里,激起一陣浪花。
有時,我們會把銀沙和水調成“糊糊”捧在手中讓“糊糊”慢慢從指縫往下滴,滴成各種造型,有的像高塔,有的像山峰,然后用水沖掉又來。
游泳時如果有帆船經過,小伙伴們便迅速游出去,偷偷接近帆船,敏捷地抓住船尾的木舵,這叫“巴舵”,抓住木舵后就毫不費力地跟著帆船往上游漂去,直到被船老大發現后在船上臭罵,才大笑著往回游。
我們游泳都是自己學會的,沒有老師教的,待本領提高一些后,我們喜歡去江中斗浪,只要有機動船經過,我們就游出去靠近船,船一過那浪子一起一伏,把你送上頂端又把你落入深淵,那種感覺才叫爽呆了,爽得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了,很夠刺激。我們還喜歡去放灘,特別漲水季節。我們先步行一段路程,然后下水,游到江心,順流而下。有時候干脆來個仰泳,躺在水面上,望著藍藍的天空,聽著嘩嘩的水聲,多么自由,多么瀟灑,多么忘乎所以,水越流越刺激,兩岸青山一晃而過,那感覺真有點“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江邊游泳印象最深的一回是文革中搞武斗,對門工業校打響了山城第一槍,我們幾個小伙伴當時只有十二、三歲,把短褲綁在頭上,居然游過江去,看打槍后的情景。
游泳能增強人的體魄,更能鍛煉人的心靈。每年河邊都要淹死人,學校也頒布禁令,可我們照游不誤,游泳使我們膽大心細。輕松愉快;游泳教會我們不怕困難,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