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粟裕出任12軍65師師長,不久后又改任64師師長,但自粟裕步入師級干部的行列后,直至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都不曾升職。
粟裕與林彪在南昌起義中,一個為政治指導、一個為連長,但二人的升遷之途卻迥然不同。
首先是因為,粟裕在長征時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長時間遠離可以安排人事的中共中央。反觀林彪,在主力部隊紅四軍、紅一軍擔任軍事主官,才干也就隨著機遇的把握而突出。
第二是因為負傷次數達6次之多,每一次負傷均需長短不一的時間治療。更有三塊彈片一直留在頭顱中,直至辭世后才從骨灰中取出。而且因作戰需要,他一治療脫崗,原來的指揮位置便被其他人取代,失去了許多領兵打仗的機會。
還有是因為粟裕工作單位頻繁更換太多。因頻繁治療脫崗之外,他還被上級當作萬金油,先后“改換門庭”,到紅12軍65師、64師、紅四軍13師、紅四軍軍部、紅軍學校、紅一軍團教導師、紅11軍、紅七軍團、紅10軍團、紅軍挺進師等10個不同的單位任職。
粟裕此時的處境,與尚未被人發現,不曾“錐之處囊中”的毛遂相似。
戰國時期,秦國包圍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忙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救。平原君當即從門下食客中,找出了19個心目中智勇雙全的人準備前往。這時,一個食客毛遂主動站出來要求跟著去。
平原君對已處于門下三年的毛遂毫無印象,拒絕了他,毫不客氣地說:“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平原君的意思是說,有才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放在口袋里,尖梢立即就能顯現出來。毛遂已經處在平原君門下三年,別人卻對他毫印象,肯定是毛遂沒有才能。
毛遂不卑不亢地回答說:“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他的意思是說,“我不過是今天才請求放進口袋中罷了。假如我早一點放進口袋,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露出一點點尖梢而已。”
平原君見毛遂說得有理,便將信將疑地帶上了他。到達楚國后,毛遂果然發揮了決定作用,讓求救的趙國“重于九鼎大呂”,最終迫使楚國答應了平原君的請求。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也就是說,平原君知道自己以往忽略了毛遂這一英才,從此再也不敢鑒選人才了。
7年不曾上升半步的粟裕,也正是因為不曾“錐之處囊中”,失去了許多展現才干、“脫穎而出”的機會。
反觀粟裕的同齡人林彪,從1930年6月起,便一直被毛澤東“錐之處囊中”,在主力部隊紅四軍、紅一軍團擔任軍事主官,戰績自然容易為他人所見,才干也就隨著機遇的把握而“脫穎而出”。
粟裕“停滯不前”,“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許多人卻能機緣所致,往往后來居上。粟裕后來麾下的猛將許世友即是一例。
許世友的人生機遇隨之到來。
他出身工農,性格有如村野田間所津津樂道的古時傳奇名將張飛、程咬金等人一般粗魯,識人方面卻又粗中有細,甚至比許繼慎、曾中生等學富五車的黃埔軍校高材生更為細致。
上一篇:曾經的愛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