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2日夜,傅雷因不堪凌辱自殺,與他一同安詳赴死的是其包辦婚姻的配偶朱梅馥。
她原是他家的表親,親上加親,早早訂下這樁婚事,傅雷留學法國,他是熱烈和浪漫的人,自然少不了熱烈浪漫的異國情緣。他一度想退親,后因失戀,只好作罷。她這個女子,原本是最迫不得已的“舊時代的人物”,卻從此成了他的恩愛妻子、最好的朋友和伴侶。據說,她那菩薩一般的心腸和脾氣,最大限度地彌補了才子的暴烈不羈。夫唱婦隨,同生共死。
用“舊式婦女”來形容朱梅馥,其實也不確切。朱梅馥有著相當的文化修養,她有個法文名字叫瑪格麗特——歌德《浮士德》里的女主角,這是傅雷給她起的,楊絳先生在《憶傅雷》中寫道:“梅是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非常能干的主婦,一生承擔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雜務,讓傅雷專心工作。她還是傅雷的秘書,為他做卡片,抄稿子……”著名的《傅雷家書》,便是由她謄抄和留底的。
她理解他的丈夫,所以他們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傅雷的壞脾氣和他的才華一樣非同凡響,有時簡直到了可怕的程度——曾經為了教訓兒子傅聰,他抓起瓷盤就扔,以至于給孩子身上留下了疤痕。和這樣的丈夫生活,該有多少的委曲求全,多少的逆來順受?然而她說,他一貫秉性乖戾、嫉惡如仇是有根源的:童年不堪回首,到了成年孤軍奮斗,愛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舊傳統和殺人不見血的舊禮教,為人正直不茍,對事業忠心耿耿……所以,她愿意諒解他。
美滿的婚姻并非了無波瀾,他們之間也曾出現過“第三者”——一個姓王的女子。朱卻把王當客人,當朋友對待。傅雷工作不下去時,她會打電話把王叫來。后來,王悄然離開了上海。若干年以后,王說。她是被朱的善良和寬容所打動,所以無法面對,主動退場。盡管她知道,傅雷當時是很喜歡自己的。
愛有時是后退,是真心的寬容與接納。惟有成全所愛的人快樂,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