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的陳國欽原先是臺北一家紡織廠的普通車間主任,5年前因為工作成績突出,他被公司派去參加一個管理課程的培訓。
也就在那里,陳國欽認識了星巴克臺灣分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那位經理邀請他參觀了星巴克臺灣分公司,在那里,他看到許多車子進來清理咖啡渣。那位經理告訴陳國欽,他們每年都要花錢請人來清理車間的咖啡渣。
陳國欽好奇地問:“你們把東西給他們,為什么卻還要付錢給他們?”
那位經理無奈地笑笑說:“咖啡渣這東西用來當飼料太硬,當肥料又不夠肥,有人來清理就謝天謝地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看著一車又一車的咖啡渣就這樣白白地浪費掉,陳國欽覺得實在是太可惜了,一直從事紡織業的他不禁動起了腦筋:咖啡渣能不能用來做紡織面料呢?任何一種面料的原材料都需要高價采購回來,如果能用咖啡渣做紡織面料,那豈不是連原材料的錢都省下來了?
回到公司后,陳國欽把自己的見聞和想法都告訴了他的老板,但老板聽后不僅沒高興,反而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讓你去接受培訓,你卻成天想著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咖啡渣如果能做紡織面料,哪還輪得到你?”同事們也紛紛嘲笑陳國欽是亂出主意想表現自己,結果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陳國欽沒有因此而沮喪,雖然他的想法被老板和同事們否定,但是他們也只不過是憑印象合理想象而已,并沒有真正試驗過。陳國欽覺得,真正能給出答案的只有自己。
隨后,陳國欽辭職專門研究了起來,他還向許多大學的科技人員咨詢,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成功了:先把咖啡渣制備成咖啡納米母粒,然后利用回收的PET,加上一些礦石玉粉,再采用其他的一系列特殊的纖維結合工藝,生產出了“咖啡紗”面料,而且質量還非常好!
2007年初,陳國欽覺得技術已經成熟,于是迅速以“興采”命名,成立了自己的紡織公司,開始正式生產咖啡紗。這種咖啡紗生產出來后,效果出奇的好,不僅具有除臭、快干的特點,而且還具有防紫外線的功能,穿在身上特別涼爽。夏天在室內穿著,空調都可以調高兩度,可節省約7%的電費,相當于減少了每人每小時0.62kg的碳排放量,同時也可比一般的原生紗減少80%的碳排放量。
近年來,低碳正成為保護地球的一個重要理念而被各國廣泛重視及采用,世界先進國家已將碳足跡盤查列為減緩全球變暖的目標方案,越來越多的企業自覺接受碳足跡盤查,以達到低碳目標。正基于此,咖啡紗推出后,得到了全球近60家知名品牌公司的青睞,多家歐美知名服裝企業如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大公司紛紛采用陳國欽的環保科技咖啡紗面料,訂單像雪片一樣從全球各地向他飛來。當年,陳國欽的咖啡紗就創產值1億元新臺幣!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陳國欽繼續提高科研實力,公司也發展成了一家涵蓋咖啡纖維、咖啡紗線、咖啡面料、咖啡鞋墊、咖啡服裝等整個紡織服裝上下游產業鏈的綜合公司,而作為原材料的咖啡渣,則全部由星巴克咖啡公司廉價提供,創造了“合作雙贏”的局面。
值得一說的是,陳國欽的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經通過了瑞士環保機構頒發的歐洲bluesign環保認證,獲得了世界環保的最高綠色通行證,臺灣《遠見》雜志授予了興采公司“環境英雄獎”。在接受《遠見》雜志采訪時,陳國欽說:“世間沒有任何一個想法是可以在嘗試之前就下定論的,一切的結果都要用行動來求證!”
是的,任何事情都要用行動去求證,在嘗試之前都不能妄下定論,哪怕是像“把咖啡渣穿到身上”這樣看似荒誕的想法!
上一篇:對不起 我不姓“牛”
下一篇:閑話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