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創(chuàng)業(yè)不易,不僅需要資金,需要技術(shù),更需要有一個好產(chǎn)品或者好服務。然而,草根的創(chuàng)業(yè)往往是白手起家,甚至憑著一碗稀飯作本錢,就能創(chuàng)出一番事業(yè)。一對下崗的夫婦確實還真做到了,他們開的李大姐稀飯店做得風生水起,美名遠揚。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從煙廠進購的這批煙還只賣了幾天時間,買煙的人陸續(xù)找上門來,要求退貨;還有一些人就向工商部門舉報了她賣假煙。結(jié)果可想而知,退貨賠錢,假煙被查禁銷毀。真是一步不慎招致滿盤皆輸呀。好在工商部門在查明情況后,得知李春花夫婦也是受害者,便沒有再處罰他們。但是,李春花倆口子已是傾家蕩產(chǎn),債臺高筑了。自己辛辛苦苦擺了5年多的煙攤一分錢都沒了,還背負著親朋好友20多萬元的債務。
悔恨、悲憤都無濟于事,那個當時介紹購煙的所謂朋友也跑得無影無蹤。面對隔三差五上門催債的人,李春花夫婦倆不僅生活艱辛而且還不得安寧。在仁壽縣城關(guān)鎮(zhèn)看來是無法待下去了,必須去外地謀生才是。倆口子商量著出去做什么營生?干什么都得要個本錢,現(xiàn)在手頭一點本錢都沒有,能干什么呢?丈夫辜強隨口說了一句賣稀飯不要什么本錢,只是利潤微薄。李春花想了想,覺得是個辦法,她認為只要有利潤就行。于是夫婦倆決定去西藏賣稀飯。
當夫婦倆到達成都的雙流機場后,才知一張機票要一千多塊錢,倆人根本買不起去西藏的機票。沒轍,倆人只好在雙流縣停留下來了。 既然西藏一時去不了,那就干脆在雙流縣城賣稀飯吧。夫妻倆在雙流縣城棠中路找到了一個只有6平方米的門店,和老板談妥了以年租金3000元的價格租了下來。接下來,經(jīng)過幾天的籌備,夫妻倆的稀飯店就草草開張了。
李春花滿以為稀飯店的生意會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不料,生意竟然非常清淡,進店的顧客寥寥無幾。三個多月時間過去了,店子沒賺到一分錢還虧損了3000多塊錢。正當稀飯店難以為繼之時,一天工商所的一位同志前來收管理費,李春花對他抱怨說,店子都快要關(guān)門了,根本沒有錢交管理費。工商所的同志順口說了一句,你們開稀飯店的也要改變經(jīng)營理念,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使店子有生機。聽了這話之后,李春花覺得蠻有道理,盡管不懂得什么理念不理念的,但是要創(chuàng)新還是能夠聽明白的。晚上她和丈夫認真商量起來。李春花認為稀飯不僅是作為早餐,也應該可以作中晚餐,因為現(xiàn)在的人們生活好了,大魚大肉吃多了不僅吃膩了,而且還對身體不好,容易肥胖得高血壓病。如果吃稀飯這種清淡的飲食,應該有益健康。丈夫辜強認為,稀飯的品種應該要改進,不能光是靠米來熬,還可以加些魚、肉、皮蛋、肥腸等,做成葷稀飯,這樣一來,味道更鮮美又有營養(yǎng),肯定能獲得顧客的認可。夫妻倆分頭行動,一個研究稀飯的品種,一個研究如何熬出味道更好的稀飯,他們要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稀飯品牌。李春花甚至為自己的店子取好一個動聽的新名字,就叫“李姐稀飯大王”。
改進后的稀飯店終于重新開張了。李春花和丈夫辜強一大早就在店子里擺上了5口大鍋,里面熬著不同品種的稀飯,并請顧客免費品嘗。周邊的顧客抱著好奇的心理都來店里品嘗一番。果然,他們覺得味道非常不錯,而且還把稀飯做出這么多不同的品種出來,真不容易。嘗了店里稀飯的顧客一傳十,十傳百,沒兩天附近的人都知道了李姐稀飯大王的稀飯味道非常好。由此帶來的效應是顧客盈門。店子生意火爆起來了,自然就有了利潤。夫妻倆毫不滿足,他們乘勝前進,把稀飯的品種進一步擴大,研究出了滋補類的、清火解毒類的、減肥類等20多個稀飯品種。丈夫辜強在稀飯質(zhì)量上也是嚴格要求,從進料,到清洗,到熬制,都層層把好質(zhì)量關(guān)。讓顧客放心、滿意,成為“李姐稀飯大王”的宗旨。聰明的李春花懂得,光靠顧客的口口相傳,只能讓周邊的居民了解自己的店子,要想在全雙流縣做出知名度,就必須依靠電視廣告的宣傳。她找到了雙流縣電視臺,花錢做了一下廣告,提倡把稀飯當成正餐吃,當成營養(yǎng)餐、健康餐來吃。
顧客的口碑,加上電視的廣告宣傳,“李姐稀飯大王”的牌子聲名大振,在整個雙流縣成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知名店子。前來李姐店子品嘗稀飯的顧客是絡繹不絕,有時忙不過來時,顧客會自己動手打稀飯,盛味碟。來店子喝粥的大多是老顧客了,加之李春花為人和氣,顧客對老板娘李春花都親切地叫李姐。店子生意的興旺,每天給李姐夫妻倆竟然帶來了幾千元的營業(yè)額。
由于稀飯店客流量過大,在客流高峰時常常有顧客在店外等候。李姐倆口子開始考慮要將店子搬遷到寬敞的地方才行。2000年7月,李姐夫妻倆尋訪到了雙流縣長冶路二段一個占地有2畝多的農(nóng)家大院,這里環(huán)境好,頗有農(nóng)家的田園風格,李姐當即就決定租了下來。為了把這個新稀飯店搞得更好,李姐又投資了10萬元進行了一番裝修和改造,把這個農(nóng)家院子搞得鄉(xiāng)土味特別濃,讓顧客感受和體驗到天然綠色的味道。新店開業(yè)前,為吸引顧客,李姐夫婦還特意招聘了一批漂亮帥氣的農(nóng)家小妹和小伙子,打扮成地道的村姑和村夫。
確實如李姐預料的那樣,新稀飯店開業(yè)后,顧客如潮水一般涌來,把整個院子擠得滿滿的。特別是周末,院子周圍的空地都停滿了各種小車。
要保持生意長久興旺,李姐深知,還要推出更多的新品種。由于店子招了不少員工,所以,李姐倆口子就騰出時間來研究更多的稀飯新品種。李姐在請教了一些老中醫(yī)后,又推出了美容養(yǎng)顏、開胃健脾的稀飯,而且還取了一些非常好聽的名字,如“蔞龍花粥”、“金玉滿堂”、“龍須銀耳粥”、“荷葉蓮米粥”等等。
新店子開張不到2年時間,李姐倆口子除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外,還積攢了不少資金,為以后開創(chuàng)更大的事業(yè)打下基礎(chǔ)。
第二次開張的店子僅僅營業(yè)了2年時間就已經(jīng)無法滿足顧客需求了。李姐夫婦不得不把稀飯店第三次搬遷到了雙流縣白河路二段一個占地3畝多的地方。真是客隨店移呀,不管李姐的店子搬到哪里,顧客都會追尋而來,而且往往是每新搬一個地方,帶來的顧客也是越來越多。店子每天50多個員工,忙碌得團團轉(zhuǎn),30口大鍋基本上都輪番上陣5、6次。火爆的生意,讓店子里每天的營業(yè)額直往上竄,接近2萬元了。一個小小的稀飯店一年竟然也能賺到上百萬元。
現(xiàn)在李姐倆口子正思索著如何把稀飯店開到成都去,讓更多的顧客喝上他們熬制的特色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