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一個僻靜的村莊。四圍是綠意蕩漾的山。在這綠山的環抱中,是一個寂靜的小校園。校園里有四名男教師,那就是我和三位與我同樣年輕、不甘寂寞的同事們。
山村的生活平靜而平淡,因了我們四顆充滿活力的年輕的心,倒也折騰出不少趣事來。
登山
山村是寂寥的所在。
雖然有時斑斕的山鳥飛過山谷時會丟下幾句清脆的啼鳴,然而不多時又復寂靜了。寂靜本是一塊透明的水晶,但見得慣了總會有一種感覺滋生起來——乏。四顆驛動的心,血管里又奔流著巖流般的血液,哪能耐得住寂寞。就有人提議:向這四周聳立的山峰進軍!來一個001攀登計劃。于是個個無不贊同,仿佛聽見膝蓋骨咯咯作響的聲音。
那是一個美麗的黃昏。太陽盡釋其華美之余輝,妝扮茫茫大地。我們早已整裝待發,短褲、短袖、輕捷的運動鞋。我一聲令下,大家便箭一般向已鎖定之山巔猛沖上去。山路崎嶇,高低錯落,但哪能阻止我們跳動的步伐!我們忽而碎步急走,忽而跨步飛跑,忽而于陡險處手腳并用匍伏爬行,卻也不失迅疾。至一處,回首遙望山下,只見些許的人螞蟻似地蠕動。
這時云霞更加燦爛了。雖然已消失了先前燃燒的色澤,卻驚奇地變成濃烈的艷紅,天下的諸物諸景都勻上了紅的暈。我驚嘆這自然的奇妙!
經過短暫的喘息后,我們繼續飛奔向上!路人都驚嘆:上山真比下山快!我們莞爾一笑。登到山頂.山風徐來,涼意何限!遙看翠峰萬里,河水縈帶,何其壯哉!等及天作暮色的時候,個個學了那狼的綿綿長音,吼了幾句“啊”“喂”,其聲悠遠,不絕于天地之間……
打野食
正是春意繽紛的時候。梨花用她的純白和桃花的艷紅作比襯之時,一種叫“結而根”的野菜也發出了嫩紅的早芽。
那嫩紅的早芽,歷來是山村農家的美食。一到放學的空隙,我們便提了兜籃,帶了小鐮刀或小鋤頭,向田邊、地頭尋去。
田間已到處是莊稼的蔥綠,“結而根”的紅芽遍布田邊,只需選定了一個肥嫩的芽,用鐮刀或小鋤頭一撬,然后從泥里拔出粉嫩帶著野香的芽來。這樣不多時,便蓬蓬松松地裝滿了一籃。
唱著歌從山路迤邐而歸,用清水洗去殘存的泥土,盛在瓷盤里。澆上辣油,噴上椒面,撒了鹽,澆上醋,只一攪,一盤美味可口的佳肴便呈現在你的眼前!
我們不獨吃“結而根”這樣的“草”,我們還吃“蟲”。當秋意深邃的時候,蚱蜢們早已在蓬蓬的草叢中跳動了。最好是天有微陽,空中有微風泛動之時,帶了一塑兜,帶了“雙手”這捕捉之利器,昂然向草地進發。至一處,只用腳一掃蕩,便蕩出一片跳躍的景象來。驚慌的蚱蜢們個個亂蹦,處處亂飛。待其停歇,便鎖定目標,貓了腰,踮了腳,屏氣前行,至目標的一步遠處,開利爪,一個餓狼撲食,這美味便為囊中之物了。然而蚱蜢們畢競是跳躍的高手,有時你正撲在半空,它們卻用雙腿輕輕一蹦,展開雙翅悠悠地滑向更深的草叢了。摸準蚱蜢們的這脾氣,我們立即隨機而行!先一人一陣亂打猛攪,待空中蚱蜢們零亂飛舞的時候,其余三人便來個空中亂抓。左抓,右抓,前抓,后抓,抓住者寥寥,卻抓出了這一段令人回味的時光。
當暮色開始幻化在遠山之顛時,提了一兜亂蹦的蚱蜢回家,用油輕輕地炸過,噴了調料,細吃慢嚼。味雖不甚美,然憶起捕捉時的情景來,憶起“草”時的酣暢來,憶起登山時的意興來,便覺得人生的意義其實應該是心靈的淋漓的飛翔,即使慷慨躊躇之人,那也是雙腳踏著這孕育生命的厚重的土地呵。
踏雪尋梅
我是喜歡梅的,喜歡她不與世俗相爭的孤高自賞,喜歡她讓人不敢直視的風雅。她攜著嬌小的花瓣,纖弱的枝,亭亭玉立地從時光深處走來。穿過生機勃勃的春,穿過綠樹成蔭的夏,穿過天高云淡的秋,當所有花沉睡的時候,她在寂冷的冬傲然挺立。
校園里有一簇簇梅,每到下雪時,我帶著唐宋詩人不同的情懷,叩響深深庭院虛掩著的大門,來尋覓紛紛絮雪中淡淡的梅香,在漫漫歲月中撿拾星點的斑駁。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在他眼里,梅是冬天小園里明媚的一道風景,是清淺水中搖擺的嫵媚倩影,是令寒雀蝴蝶艷羨的美麗精靈。他雪中尋梅,尋她的美,尋她傲然的風雅。他一生未娶,梅是他的妻子。在人生的幾許流年里,梅與他無聲相伴,梅是他的魂,是他的一生摯愛。他在幸喜,自己可為梅吟誦,與梅相伴,與梅親近。這就是他對梅的情感。他是愛梅成癡的林逋。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在他眼里,梅是銀白雪地里第一個報春使者,是在冬季末尾飛揚的華麗舞者,是與白雪一爭高下的俏皮孩子。他雪中尋梅,尋她的雅,尋她晶瑩的冰骨。他評判梅雪,梅雪各有所長。在人生的層層畫卷里,梅是無聲的哲理。梅是他的筆,是他寫詩的動力。他在品鑒,梅雪爭春的韻味,梅是使者,梅是精神。這就是他對梅的情感。他是蘊藉含蓄的盧梅坡。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在他眼里,梅是驛站斷橋邊孤單寂寞的綻放,是昏暗暮色中傲霜雪的堅韌,是茫茫風雪中不畏嫉妒的挺立。他雪中尋梅,尋她的俏,尋她的孤芳自賞。他仕途不順,梅是他的寄托。在人生的種種坎坷中,梅無聲地鼓勵他,梅是他的魄,是!他的錚錚傲骨。他在悲嘆,嘆自己人生不順,梅是動力,梅是知音。這就是他對梅的情感。他是豪情壯志的陸游。
這就是詩里的梅,也是詩人心中的梅。詩人踏雪尋梅,卻是不一樣的心境,不一樣的情懷。那窗外的一剪梅花,究竟要接受著多少雨雪的洗禮?它們淡漠愛恨情仇,歷經無數滄桑歲月,卻依然承載著年輪轉動,將詩人的一縷縷哀愁,一點點寄托,一聲聲嘆息,傳送而來。
我愿在校園里,披一襲長袍,行在幽徑,抵著寒風,踏雪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