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時期,父親的辦法很多,除了在家后面的空地上種菜外,還在夜間外出抓魚,改善家里的生活。
我家住的地方是城鄉(xiāng)交接處,離家不遠就是農(nóng)村,那一塊塊稻田,那一片片菜地,那一條條的小溪,真是青山綠水,稻谷飄香。在我印象記憶深處,跟父親夜間外出抓魚是多么愜意,多么有成就感。在出去之前,父親準備好必備的工具,裝魚的魚簍,夾黃鱔魚鰍的魚鉗。這種魚鉗和火鉗類似,區(qū)別在于魚鉗前端帶齒,合起來則是一個緊密的圓,再滑膩的動物都不能掙脫。有了魚簍和魚鉗還不夠,還要準備照魚的明火。電筒看起來是不錯的選擇,但真正專業(yè)的捉魚人是不用電筒的,因為電筒要么不太亮,腳底下的田雞和泥塊都分不清;要么太亮,像探照燈一樣掃來掃去.再懶散的家伙也提早開溜了。最佳的選擇是松明火,松明火烈焰熊熊,卻不容易引起小動物的警覺。父親通常是用擦過機器后的油棉紗代替松油燭,父親是廠里的車工,用這種東西是舉手之勞,油棉紗用油浸透放在用鐵絲編的火籃里。有了油棉紗,還要準備火籃。火籃是由鐵絲纏繞而成,吊在一個細長的木柄上。準備好這些家什,便可以出發(fā)了。
夜色朦朧,暑氣未消時,我與父親來到田野,父親走在前面,背著魚簍,拎著魚鉗,舉著火籃,趟進禾田,田水正沒腳背,很是舒服。我則跟在身后,背著背包和水壺亦步亦趨。說是抓魚.其實跟魚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主要是抓田雞、泥鰍和黃鱔。抓田雞的方法很簡單,未下田之際,先聽聲音。田雞的叫聲很大很響,不像青蛙呱呱地叫,而是咣咣有聲,像是在吼。聽音辨位,而后躡足而行,其間它會驚覺,于是悄無聲息。但你無需遲疑,按先前認定的方位堅定地走過去,很快你會發(fā)現(xiàn)體型超大的田雞正趴在那里等你,輕輕一拎,便進了魚簍。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一雄一雌的田雞疊在一塊,那你就是雙豐收了。當然,有時到了預想地點卻不見田雞。且莫慌,吹熄火,站在那兒凝神片刻,田雞的嗚叫會再次響起。有時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它被你踩在腳底的淤泥里了.
而黃鱔和泥鰍就狡猾得多了。這也難怪,田雞為的是約會,不見不散是它們的宗旨;而泥鰍和黃鱔出來只是透個氣.涼快涼快,犯不著冒險。黃鱔好鉗點,只要在視線范圍內(nèi).一鉗下去,斷無掙脫的可能。唯一要銘記的是,漁火之下,切勿把同樣體型的水蛇夾進魚簍。雖說水蛇無毒,但添堵卻是必然。抓泥鰍是個技術(shù)活,下鉗子必須快、準、狠,因為你動的同時,泥鰍也發(fā)現(xiàn)了你。它揚一揚尾,鉆進稀泥里,任你火眼金睛也難尋蹤跡。而且鉗泥鰍還需講究技巧,要照著泥鰍小小均腦袋夾去,你一夾,泥鰍往前一竄,正好可以夾住泥鰍軟弱均腰身。若你以它的腰身或尾巴為目標下手的話,它十有八九會溜掉。
提著火籃的父親邁步向前,未及燃盡的機油噗嗤噗嗤掉進水里,隨后我迅速地把帶子里的油棉紗取出,續(xù)進火籃里。就這樣,邊鉗魚邊續(xù)油棉紗邊前行。夜色漸漸濃稠,帶子里油棉紗一點點少下去,魚簍里的戰(zhàn)利品卻在慢慢多起來。深頸短口的魚簍若沒有蓋子的話,那些戰(zhàn)利品會全部爬走。看看帶子里的油棉紗即將告罄,父親與我對視一眼,便涉水上岸.踏上歸路。
回家的路上,父親在前面開路,身邊的蛇唰唰唰從腳邊溜過,我看見父親拿著棍子把一條不肯讓路的有毒紅蝮蛇掀開。雞叫了,我們回到了家里。媽和弟弟們被驚醒,他們起來興奮地把頭鉆進魚簍里去看,看著里面游走的泥鰍、攀壁的黃鱔抑或老實巴交的田雞“夫婦”在那里撲騰,不禁蹺起指頭,大加夸贊。而晚歸的父子倆,笑吟吟,顯得那么愉悅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