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官拜大將軍,與宮中尹妃乃至親關系。而尹妃又是皇帝最寵信的妃嬪,所以尹家理所當然的,成了京城中的名門望族。因為尹宏手握重兵,就連皇帝對尹家都忌憚三分。尹家的權勢因此也達到了頂點。一時間,尹家門庭所市,送禮巴結的人,絡繹不絕。尹家日夜賓朋滿座,夜夜笙歌,朋友不計其數。
尹宏有一獨子,年方十五喚名尹平。而尹宏卻把他關在家中,幾乎不讓他與眾人見面。外人只知道尹平從小熟讀詩書,才華橫溢,卻很少看見他的相貌。
一日尹宏酒后,把尹平叫到身邊,問道:“孩子,為父交了這么多的朋友。依你看在關鍵時候,真正能幫助尹家的人,會有多少?”
尹平仔細想了想說道:“父親大人,我想最少也應該有五個吧!其中田大人同我們家關系密切,又是同僚,在朝廷上時常相互照顧。田家和尹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張將軍曾是父親大人的舊部。又是您一手提拔起來的,對您很是忠心。李大人曾因貪污入獄,是父親大人盡心竭力聯絡朝中大臣,在皇上面前極力保舉,才使李大人無罪開脫。不久后,他又官復原職。尹家對李家可謂有再造之恩。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說了。”
父親搖了搖頭說道:“孩兒在為父的眼里,這些人都算不得真正的朋友。他們之所以和尹家交好,完全是依附尹家的權勢,在尹家落勢時,他們不落井下石就算好的了。”尹平聽到父親的話,簡直難以置信。心中暗想:“尹家好好的,怎么會敗落?那么多的朋友,難道都是假的嗎?莫不是父親喝糊涂了,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孩兒在為父的心里,這一輩子,只交了“一個半朋友”。在危難時候,只有他們才能真心的幫助尹家。”父親的話讓尹平更是大惑不解。
“父親大人,孩兒愚笨您說的這一個半朋友,到底是什么意思?”
“到時,你自然會明白。”父親意味深長的說道。
哎!父親長嘆了一聲。又接著說道:“尹家的榮耀,早晚會給尹家帶來禍事。為父的心中又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可就是放不下眼前的權力和富貴榮華。孩兒,為父是想告訴你,有些東西,到了該放手時就要放手。不要迷戀其中,反被其害。你一定要記住為父的話。”
“父親的話說得不明不白,究竟是何用意?難道父親預感到了什么?尹家真的會落難?”想到這里。尹平也不禁擔憂起來。他剛要問個清楚,可父親已經閉著眼睛,對他不再理會了。自從那日后,尹平更是閉門不出,日夜苦讀詩書。
次年,尹妃受人陷害。當夜被打入冷宮中,即刻便被賜死。尹家也因此受到株連。由于事發突然,尹家接到消息時,已是深夜。尹父叫醒尹平。急忙修書兩封交給了他。并囑咐道:“孩兒,尹家有滅族大難了。官軍馬上就到,你趕快逃命去吧。在危急的時候,按書信的住址,去找我的這一個半朋友吧。他們會傾力相助的。”
“父親大人,孩兒怎能丟下您,一個人獨自逃命呢?這么做與禽獸又有何異?孩兒不走,孩兒要留下來陪著父親。”尹平一臉堅決的望著父親說道。
尹父跺著腳吼道:“糊涂啊!糊涂啊!你是尹家的獨苗,只有你活著,尹家才有希望。你要是再不走,就來不及了快走啊!”尹父一把將他推開。
“孩兒不走,就是死,也要跟父親死在一起。”尹平一把跪倒在父親面前,泣不成聲的說道。看著忠孝的兒子,尹父也一時不知所措。這時官軍將至,不斷傳來凌亂的馬蹄聲。
尹父心一橫,沖著他悲涼的說道:“孩子趁他們沒有包圍宅子,你趕快走吧!你要是再不走,為父就撞死在你的面前。”看到父親以死相逼,他也開始動搖了。
“逆子,難道?你真要看著我,死在你面前嗎?為父這就死給你看。”說完,便一頭撞向旁邊的石柱。事發突然尹平根本來不及阻攔,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父親撞死在面前。
愣了好一會兒,他才一把扶起父親,失聲痛哭道:“父親您,為什么要這樣?”
“快走,不要讓我死不瞑目。快走,走了就不要再回來。”父親斷斷續續的說完后,便沒了呼吸。尹平含淚拜別了父親,翻墻而逃。夜色中的尹家,燈火通明。不時的傳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尹平至此踏上了漫長的逃亡之路。官軍對他窮追不舍,幾次險些都被他們捉到。具有諷刺的是,帶頭捉拿他的竟是父親的舊部張將軍。此時的他,早已身無分文,饑腸轆轆。不由得想起了父親說的一個半朋友。
他按著書信的地址,找到了父親的第一個朋友。當把書信交給這個朋友后。他心里很是不安,直到這個朋友看完書信。才對他說道:“孩子,你父親的事,我感到很難過。但叔叔我也是無能為力。孩子,我這里也不是久留之地,叔叔會給足你銀子,你趕快逃往別處吧。你放心,叔叔是絕對不會出賣你的。但你千萬不要說來過這里。”說完便讓他吃了頓飽飯,叫人打點了一番,就把他送走了。出來之后,尹平對他沒有半點責備。在關乎身家性命之時,能夠施以援手已經讓他感激不盡。這時他終于明白了,父親的“半個朋友”是什么意思:當你在遇到困難時,懂得明哲保身,卻又不會出賣你的人,就是“半個朋友”。
接下來的逃亡之路卻更加艱辛。他日夜擔驚受怕,草木皆兵。以至于大病一場。更糟糕的是,官軍對尹家似乎要斬草除根,永絕后患。他只得拖著虛弱的身體,繼續逃亡。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的財物又被山賊劫掠一空,要不是他苦苦求饒,恐怕早就命喪黃泉了。
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不得不求助父親的另一個朋友。當尹平見到這個人時,覺得他面帶和善,為人敦厚。雖然是這樣但他的心里,卻依然沒有一點把握。自己是朝廷緝拿的重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如果收留他,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滅門之禍。他真的敢這么做?尹平在心里不停的問著自己。朋友雙手接過書信,仔細看了半天。沉思了好一會兒,才終于開口說道:“孩子。你就放心的在這里住下吧!以后這就是你的家。”聽到這里,尹平懸著的心,終于算是落了下來。
“孩子,你父親他。他,現在怎么樣了?”朋友關切的問道。
一提起父親,尹平的心中就充滿了悲傷。他嗚咽的說道:“父親大人,為了讓我離開,已經撞死在了石柱前。都是我不孝,才逼死了父親,是我不孝啊!”
“尹工如此愛子情深,叫人佩服。孩子你也不必自責了,這不是你的錯。”
“哎!尹家也是豪門旺族,不想卻遭此大難。令人痛心哪!事已至此,我也是有心無力。承蒙尹工不棄,將尹家唯一的血脈,托付與我趙家。我定會盡心竭力,不負尹工重望。”聽到這里,尹平早已淚流滿面。
“孩子,來這里坐下。以后我們就是一家人了,千萬不要拘束。”
尹平擦干了淚水,問道:“侄兒愚鈍,還不知道叔叔的姓氏,還請叔叔示下?”
“我姓趙,名思遠。當年與你父親是生死之交。沒有你父親,就沒有我趙家。哎!這些日后再說吧!孩子你一路奔波,還是先去休息吧!”尹平拜謝而去。他也明白了,這“一個朋友”的含義:當你在遇到生命的危險時,可以為你不顧一切,肝膽相照的人。”至此,尹平就在趙家安頓了下來。
趙思遠之妻,賀氏。知書達理,為人賢淑善良。對尹平疼愛有加,視如己出。在她的細心照料下,尹平的身體漸漸的恢復了。其子趙清風,性情豪爽,為人仗義。與尹平年齡相仿,長相也有幾分相似。他跟尹平倒是很合得來。兩人以兄弟相稱,時常在一起玩耍。趙思遠在外教書,賀氏在家養蠶織布。一家人雖不富裕,但也其樂融融。
美好的日子,卻總是好景不長。誰能想到,在這偏野荒村,竟也有告密之人。官軍聞風而至,將山村團團圍住。開始挨家挨戶的搜查。危急時刻,趙思遠做了一個艱難而又痛苦的決定。他將尹平藏入地窖中,又命其子換上尹平的舊衣服,引開官兵。并叮囑道:“就是死,也不能出賣尹平。”趙清風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當夜,焦慮不安的趙家,才得知趙清風,已經跳崖自盡。原來他被官軍追至懸崖,無路可逃。誰想他年紀輕輕,卻如此忠烈。為了不出賣尹平,他竟然犧牲自己縱身跳下懸崖。官軍誤以為那是尹平,都急著回去領賞了。當賀氏聽聞這個消息時,頓時哭得死去活來。趙思遠一言不發,強忍住悲痛。
尹平聲淚俱下道:“叔叔嬸嬸,是我連累趙家。讓清風丟了性命。我是不祥之人,呆在這里。不知還會給趙家帶來什么樣的禍事。尹平只有離開,才能讓趙家平安。叔叔嬸嬸保重,尹平就此別過。”他說完,對著他們連磕了數個響頭。起身剛要離開,卻被趙思遠一把拉住。
“孩子天大地大。卻沒有你容身之所。你又能去哪?就算了為了清風,留下來吧!”
“孩子,我們痛失了清風,難道還要失去你嗎?”賀氏含著淚水說道。
“尹平已無顏面對叔叔嬸嬸,你們對我的大恩大德,只有來日再報。”尹平卻執意要離開。
“孩子清風已經走了,就剩下我們倆相依為命。難道你就真的,忍心拋下我們嗎?”賀氏拉住他的手,悲切的說道。
“孩子我不能辜負了,你父親的重托。事到如今,我們如今沒什么好怕的了。聽叔叔的話,留下來吧!”自己是尹家唯一的血脈。清風,又何嘗不是趙家僅存的血脈?他如果這樣走了,叔叔嬸嬸的將來,又該怎么辦?這么做,同不仁不義,不忠不孝又有何異?
“叔叔嬸嬸,尹平知錯了。清風去了就算萬死,也不能報答你們的再造之恩。叔叔嬸嬸,如果不嫌棄我的戴罪之身,就請收下我為義子吧!”
“好,好。孩子從今以后,你就是我們的親生骨肉。”叔叔嬸嬸緊緊抱住尹平,再也說不話來。
“蒼天在上,黃土為證。叔叔嬸嬸,今生就是我尹平的再生父母。如有不孝,定遭天打雷劈,世人唾棄。父親母親大人在上,請受孩兒一拜。”這一拜,是男人頂天立地的承諾,更是男人的重如泰山的責任。從此,趙家便從小村莊消失了。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里。
一晃十年過去了。京城出了一位傳奇狀元。此人雖年紀輕輕,出身山野,卻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更為稱奇的是,此人精通天文地理,熟知兵法,史書。博古論今,無所不知。在殿試中,深得皇上厚愛。被欽點為頭名狀元。皇帝愛才,居然破格提拔他為禮部侍郎,官居正五品。這可是開朝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殊榮。令人好不羨慕。一時間,京城的街頭巷尾都在談論著這位狀元郎。
是年,邊關急報。呼和野力率三十萬大軍,犯我邊塞,已連克十城。舉朝震驚,卻無一人敢去應戰。正當龍顏震怒之時。狀元郎毛遂自薦,勇當重任。皇帝甚是欣慰,封其為“征討”大將軍,領軍二十萬,前去迎敵。狀元郎治軍嚴謹,賞罰分明。所到之處,對百姓秋毫不犯,深得當地百姓愛戴。面對呼和野力的三十萬大軍。他并不正面交戰,而是提出誘敵深入,斷其糧道,分化瓦解的三大戰策。將敵人引入大嶺山一帶,圍而殲之。此役呼和野力大敗,率兩萬殘部。逃往大漠。至此,一蹶不振。此役歷時兩月有余,繳獲馬匹,物資無數。捷報傳來,舉國歡騰。皇帝更是龍顏大悅,冊封其為威武大將軍。親臨迎接,并令文官拜跪,武官下馬。當時的京城,那可謂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爭先恐后,都想一睹狀元郎的風采。狀元郎可謂是風光無限,光宗耀祖,前途無量。這位狀元郎不是別人,正是當年的尹平。現在喚作——趙清風。
趙清風升任大將軍后,為官清廉,為人謙和低調。從不居功自傲。深得皇上信任。他厚報了當年父親的半個朋友。又將其父其母接入府中,頤養天年。其孝道,被后人廣為稱頌。二十年后,兩位老人壽終正寢。趙父活到六十二,其妻賀氏活到六十。趙將軍也因擁立新君有功,被任命為當朝宰相。
趙清風,時刻不敢忘了自己是尹氏子孫。新帝仁德。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終于為尹氏一族平反。新帝感其事跡,為之動容。遂追封尹宏為:忠國大將軍。追封養父趙思遠:為忠義公。養母賀氏為:德義夫人。其子為:勇義郎。一年后,尹平卻突然告老還鄉,隱居山野,不問世事。新帝為表感念,封其為永德公。
人生得此“一個半朋友”,夫復何求?
上一篇:各自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