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高中的第一學期是在柳林中學度過的,兩個公社的高中學生50人,除了附近的幾名學生是走讀,余下的全是寄宿生。
到了雙槍季節,附近的幾個大隊的駐隊干部將眼光盯著在校的住宿生,他們打著學工學農,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旗號,給學校提供學農的條件,培養未來的生產能手,公社的駐隊干部爭先 恐后來學校找校長商量,提供學農的場地,給生產隊插早稻秧,學生天亮之前就得起床,天蒙蒙亮就要動身去生產隊參加學農活動。
學生干了一大早勞動,人累得精疲力竭,肚子餓得呱呱叫,如果駐隊干部沒開口讓我們回校吃飯,帶隊的老師決不能擅自帶學生回校吃飯。
我們從周一至周六的每天早晨不間斷去參加學農活動,直到早稻秧全部插完,我們才能休整一段時間。
到了七月中旬后,我們又得出發去生產隊參加學農活動,給駐隊干部幫忙收割早稻,或是插二季稻秧,幸好學校的學生要放暑假,我們這些不吃飯不喝水的突擊隊員就得在八一前結算。
下學期,我們這50名高中生告別了柳林中學,去長沖新建起來的高中學校,全校接近有200名高一學生,分三個教學班,全體學生參加統一考試,按成績分好辦差班,我被分到好班。
我們雖然沒有去生產隊參加勞動,學校要擴建校舍,為下屆新生建教室和宿舍,每天集中半天時間開山打地基,三個班的學生輪流上班,挖山不止。
地基打好了,我們以為松了一口氣,誰知上級批準我校建立學農基地,基地離學校有五里路,不用開山,去一里沙改造沙灘,這地方是學大寨圍河造田時,造出來的接近兩百畝沙田,分給我們學校20畝沙田,要想在 沙田上種莊稼,必須在上填上鋪一層淤泥。
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給沙田鋪一層淤泥,全校學生每個星期集中一天的時間去挑淤泥, 等到沙田全鋪上厚厚的一層淤泥之后,正好趕上了秋播時節,在基地上種上了小麥。
到了一九七三年的上年,因原來的春季招生,現在改為秋季招生,我們這一屆高中生,一年級要讀一年半,那我們就要多干半年的農活。
雖然這一學期,我們去學農基地干活少,學校又給我們找到了去茶場采茶的活,每周半天時間,我們既為茶場增收了,同時也為創收了,學生也學會了采茶技術,學校的領導說這是一舉三得。
我們在柳林中學和長沖高中讀書時,開展了學農活動,這為我們高中畢業回家鄉,干農活人人都是好手,采茶不比茶農差,在大隊干部和社員看來,我們是新一代有文化的新式農民。
學生除了開展學農活動之外,學習也抓得很緊,每次考試成績都出榜公布。凡是憑考試成績進入高中的學生都在扎扎實實地學習,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一旦畢業了回家,沒有真才實學,會被他人看不起的。
我是竭盡全力搞好學習,要保參加勞動的時間趕回來,力保每次考試排名前十,還要肩負掙錢的重任,我的兩個弟弟和妹妹都在讀書,我讀高中的費用更高,利用星期天放假的機會,又利用學校里縣城近的有利條件,去縣城做小工,每天八毛錢,要是找上包工的活,一天能掙上一兩元,一個月就能掙好幾十元錢。
由于我星期天要去掙錢,不能回家拿大米和菜,我的大弟弟每個星期天將大米和菜送到學校,我每次給他一兩角錢,他也高興。
我自轉到長高之后,我的學雜費都是自己掙的,沒有用父母的一分錢。
學校一放暑假,我就去縣城做小工,暑假結束的前三天,我拿到了30多元錢回家了一次,將掙的錢還了去年支部書記給我家墊付的10元錢。余下的錢留著去縣一中讀書的學費,學校早就通知我們,離縣城最近的三個公社的高中學生要轉到縣一中。
我在長高讀書時,一年來,雖然學校離表妹家不太遠,來回只有十來路,因我一心撲在學習上,沒有時間去她家。放寒、暑假時要掙錢,更沒有時間去看她,可有點對不起我的表妹。她也不好意思來學??次?。我聽說她沒有考取高中,回家后,被大隊干部安排當上了一名廣播員。這為我和她后來分手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