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于“父親”這一身份的認知,原本只局限于“威嚴”、“責任”等淺顯的詞匯,可昨天發生的一件事卻在我的心里掀起陣陣驚濤。
由于我是個喜歡親近自然的人,所以從兒子會走路后便常常帶著他在小區內閑逛。到了現在,四歲的兒子已經敢于獨自行動了,雖然他并未察覺自己仍在我的視線范圍內。看著花壇邊獨自玩耍的兒子,我不禁產生了一種錯覺——似乎我并不需要時時刻刻都出現在兒子身邊,就讓他這樣順其自然地成長,他便會在自己的探索中漸漸變得獨立、學會如何生活。正如此幻想時我接到了愛人的電話,讓我去附近超市里買瓶醬油,聽到醬油二字不由得想到當爹的自己,覺得有些想笑。
拉著兒子走到小區的后門,正要邁步出門時,兒子忽然松開了原本握著我手指的手。詫異地看向兒子,發現他正怯怯地抬頭望著我,無論我怎樣嘗試他都不肯隨我邁步走出去。看了看兒子身后偌大的院子,就在這一瞬間我猛然發覺,我從未帶著兒子走過這條路。本以為他有足夠的膽量自己探索這個世界,原來只是因為在我的看護下,他早已將這個院子走了個遍,對這個院子不再戒備。而院子外的世界對于他來說則仍舊陌生,尤其是這個從未走過的后門,一時間感慨良多。
回憶過去的時光,才漸漸想起自己扮演過的領路人角色。每當帶著兒子走到一個陌生的樓角或是岔路口時,他都會怯怯地望著我等我抱他,因為他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不知道該向哪邊走。可仔細想想,這個世界上有無數條路、無數選擇,不可能每一次都親自教他哪條路可以走,哪條路不能走;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由此恍然大悟,我應該做的是教會他如何分辨,如何選擇。
所謂領路人大概也是如此吧,無須親自帶路,只要告訴他面前的幾條路路況如何,分別通向何方便可。由此又想到了現在學校的教育,矛頭直指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要知道,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或許對于做父母的我們來說,威嚴、責任都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扮演好領路人這個角色吧。如此看來,我應該是不會成為一個打醬油的爹了。